课例研究报告范例:历练 蜕变 成长

时间:2024.4.7

历练   蜕变   成长

——《杨氏之子》课例研究报告

一、缘起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意识”。文言文是我国灿烂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与古诗并称。学习文言文,正是许多中小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现行的人教版教材第一次在小学高年级课本中(第十册、第十一册、第十二册)编入了文言文,分别是《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奕》、《两小儿辩日》。这给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就文言文本身而言,时空跨越较大,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而言,对“之乎者也”会产生一种陌生、疑惑不解、很难读顺、读懂的感觉,另外,由于小学考试内容基本不涉及对文言文的考察,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文言文的学习状态,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成绩好的孩子只知埋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机械记忆;成绩差的孩子的情况自是不言而喻了。

因此,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引导与教学,不管是对于小学生现阶段学习文言文还是今后上中学学习文言文都会产生一种惧怕与厌烦,从而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语文成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而,进行小学高年级文言文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已迫在眉睫。

作为教师,如何把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教学兴趣化,是改变目前文言文学习“低趣低效”的关键。我们龙游阳光小学五年级组老师组成了课例研修小组,就此问题展开专项研究。

研究前, 就小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现状,我们在本校的五年级(210人)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

调查反馈意见如下: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76%的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对文言文不感兴趣,有52%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很难学,有91%的学生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没有主动性、积极性,对文言文毫无兴趣的原因主要是感觉文言文的学习太枯燥了,这在学生中已占到了44.7%;其次是认为文言文太难,学习起来障碍太多。因此,作为教师,如何把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教学兴趣化,是改变目前文言文学习“低效”、“低趣”的关键。

我们经过反复慎重的研究,确定把“高年级文言文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作为课例研究主题,确定《杨氏之子》一课作为研究内容。我们希望借助集体的智慧,在“高年级文言文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二、梳理

(一)课例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当前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阅读不感兴趣,出现畏难情绪。

2.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文言文教学,缺乏有效的教学法指导,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枯燥,文言文教学低趣低效。

(二)课例研究的内容

1.以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在本课题研究中,积极探求一种改变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低趣低效现状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立足校本教研,通过小学语文课堂中文言文的教法和学法的研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借鉴。

(三)课例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广泛收集新课程理念,认识心理学,以及教学模式等与本课例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并推荐给课例研修小组的教师共同学习;

2.行动研究法:通过集体备课、观课、评课及业务学习等多种形式,在实践中探索小学高年级文言文阅读兴趣培养的有效策略;

3.案例分析法:通过整理课例研究中的教学案例,比较、分析、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建构新的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

三、历练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主要讲孔君平到杨家拜访,主人不在便叫出杨家九岁的儿子。孔君平故意指着杨梅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而杨氏子却以“没听说孔雀是你们孔家的鸟”予以回敬。文章短小,却很诙谐幽默。主要的编入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建立一个初步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

通过第一次的原生态教学,我们发现课堂中虽然坚持“趣为先,读为主”的策略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但是,由于内容过多,授课老师只能蜻蜓点水,“感受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和“读出人物语言精妙”均未能在课堂上好好体现,学生学得相对枯燥乏味。于是,我们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教学后的评课中,围绕“怎样读出文言精妙”进行讨论。

【研修活动记录一:第一次教学后的评课】

针对第一次的教学情况,参加研修的每位老师都能认真积极地思考教学设计的中的优缺点,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说出自己的教学修改建议。大家提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文言文教学课堂氛围“趣为先”体现不够

——内容太多,严重超时,必须得砍

——教师指导痕迹过重,读出语言的精妙这一环节有“教”的味道

——学生第一次读古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划停顿、试读是好,但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这就需要范读、领读、教读。

通过讨论,研修小组给出了以下的诊断方案:

——砍掉了课外拓展阅读;

——增加了范读的环节、力求学生在朗读上的提升,重点聚焦读出语言的精妙

——教师的导语要注意营造学习古文的氛围,也可以充满文言色彩。如评价语:“×氏之子,甚聪慧!” “若潜心于学,则他日无以限量也。”课堂导语:“话说……。”课堂提问说“何故?”孰能告知?”……在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带有文言色彩的语言进行导课、提问、过渡、评价、结课,常常给人很有文化意蕴的感觉,当然,也能很好地营造文言文的学习氛围,收到良好的交流效果。

———根据课文内容增加一些表演的成分,如表演读、情境对话等

【研修活动记录二:第二次、第三次教学后的评课】

根据对课堂的现场观察和记录,就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我们小组对第二次教学和第三次教学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评价。

教学片段一:

教学片段二:

教学片段三:

教学片段四:

教学片段五:

……

四、蜕变

通过观课、评课讨论,我们逐渐清晰了高年级文言文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选择了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1.根据文体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虽然有些难懂,但文字、声音、节奏都很美,这是纯正汉语的味道,特别适合诵读。而且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逐步感悟其中含义,感受语言之美,体味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产生学习的成功喜悦。教师古韵悠悠的范读,有助于学生形成初略的情感体验。学生一句一句地、一段一段地、一遍一遍地反复诵读,读读悟悟,在读中悟言语形式,在读中悟意象情味,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因此,回顾《杨氏之子》的三次教学,诵读法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我们通过实践,在第二、三次课上,以“读”贯穿整个课堂:从读通读顺到读出韵味,到读出画面,到读出语言的精妙……在读的形式上也富于变化,有熟读、串读、研读、品读、对读、诵读……我们发现,在文言文教学中,“读”亦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教学方法

在这次课例研修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五年级三个班作为实验班。三个班级的学生古文学习的程度有所不同,五(1)、五(2)班从未接触过文言文,五(3)班的古文程度比较好,大部分学生能自主阅读小古文,因为实验班文言文的起点不一致,所以唐月锋老师在三次教学时能够有针对性的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下面重点以“学会借助注视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这一读书方法在不同班级使用,出现的情况及其调整情况为例进行比较说明。

根据观察,我们发现,不同班级的学生能力也有所不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因班级而异。在第一、二个班教学的时候,由于学生的起点低,所以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还是有点难度,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1)单独一个字能理解,可是代到句子中还需要一个语言组织的过程,毕竟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2)在第二个班级教学时,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梳理了文章的字词,但是也浪费了很多时间。(3)第三个班级虽然有大多数学生能自主阅读文言文,但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梳理字词的能力较弱,而老师未能发现并以学定教。

针对以上学习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撒手不管,教师仍须加强对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技能的训练与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和点金术。

(2)教师要结合指导多种学习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的方法只能是梳理字词,而疏通文意还要渗透“联系上下文”、“留、补、删、改、调”等方法的指导。

五、成长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而“课例研修”则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现。我们课例研修小组围绕一节课,由唐月锋老师执教,在备课组(教研组) 全体老师参与下,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深入地研究、探讨,再由这位老师多次重上,以期执教老师教学业务快速提高,组内全体老师共同提高。在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中,在一次次实践的体验中,以及一次次设计的修改中,组内成员都在慢慢地蜕变,理论知识不断充实,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同事间群策群力,共同协作,这无疑为学校校本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执教者——唐月锋老师反思

从5月10日参与课例研修学习这一专题以来,我们阳光小学语文研修组在赖丽珍组长的带领下,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对我执教的《杨氏之子》一课,进行了三次备课两次打磨。通过备课研讨、修改教案、观课评课,一路走来,收获颇丰。我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了,教学方法更为简洁、明了了,课堂的有效性明显提高了。我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巨大力量。课例研修对我来说是一种磨砺,尝试更多经验的积累,是全面提高自己教学素养的一个机会。回顾这段经历,感触颇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如此,课例研修也是如此。一次磨砺,一次进步,这是课例研修带给我的最大感受。当教学设计一次又一次修改却还不能顺理成章时,那种感觉真的很难用言语表达。可研修的过程也是幸福的,因为这是在为自己的成长铺路、架桥。通过一次次试讲,我发现了许多平时竟然忽略掉的问题,与老师们共同研讨,集思广益,使教学设计更加的完善。通过这次研修活动,我学到了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让我不断的审视自我,反思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向更优秀的方向迈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

2)研修组长——赖丽珍反思

回味整个研修过程,我感触颇深。虽然大家对于这个研修过程是陌生的,可我们一步步摸索前进,大家互帮互助,遇到问题集体解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把本次课例打磨成功,正是有了这样的组员,我们的课例打磨才会这么顺利。

在这次研修活动中,首先各位老师对唐老师的原始教学设计进行第一次共同的研讨,参加研修的每位老师都能认真积极地思考教学设计的中的优缺点,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说出自己的教学修改建议。然后唐老师根据大家的反馈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第一次修改;然后进行第一次试教,我们所有参与听课的教师都认真地做好听课记录,并从任务驱动、情景创设、学生互动等等方面进行课堂观察。上完课,大家坐到一起,相互评议,相互交换意见、心得、体会。在讨论交流中大家的见解相互摩擦,思想相互碰撞,对研修的主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研修小组通过三次备课两次打磨,一次次思维的碰撞和研讨,对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培养策略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把握,现梳理如下:

(1)诵读为主

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重点掌握疑难字词的读音。接着,划出停顿,读出节奏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朗读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彩:范读、带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表演读。学生通过反复练读, 一句一句地、一段一段地、一遍一遍地反复诵读,读题、读全文、读难读之句,本分地读、本色地读、本真的读,学生在诵读中能感受音韵美、语言美,感悟文言文的意蕴美、艺术美,兴趣当然随即产生。

(2)情境渲染

课堂上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巧妙的情境,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完全被吸引到课堂上了,教学效果特佳,轻轻松松地学习了文言知识。

(3)表演激趣

把讲台变成舞台,让同学们以课本为依据改成剧本。然后采用表演的形式,进行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在欢声笑语中又完成了课文背诵。使文言文的学习变得不再枯燥,而是极为有趣的一件事,激发阅读期待和阅读兴趣。

(4)学法导航

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从“不会学习”到“会学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与文言文相关的学法。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文白对读”、“文白对写”等。把学法指导渗透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学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文言文的学习当然就不再畏惧了。

其次,研修小组对课堂教学观察量表的开发和使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1)课堂观察量表是通过研究教师在教学主要环节——课堂上的表现,确定合理的观察点,在收集客观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更好地改善课堂教学而开发的一种工具。(2)每一个课堂观察都面对以下问题: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有没有必要?是不是更好?可不可以改善?

可以说对于我们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来说,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由于时间、进度等问题,不可能对每一节课都十分细致地认真去抠每一个教学环节,所以教学上肯定留下了许多遗憾,而课例研修正是一个补救的好方法。当然,在研修中我们经历着劳累和辛苦,但同时我们也博众家之精彩,补己之不足。在处理教材内容方面,在思考教学设计方面,在斟酌教师语言方面,在操纵课堂智慧方面等等,我们都可以从研修中得到启示,收获成功的经验,减少成长道路上的障碍,让我们更快地走向成功。

总之,一堂好课,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和智慧。让我们在课例研修中历练,在课例研修中蜕变,在课例研修中成长!

六、困惑

1.缺少专家的引领

我们身边缺少专家引领。由于课例研修是在本校范围内开展,本次研修小组的老师为一线教师,教龄、年龄比较接近,研修水平相对持平,对研修的总体把握上就没有专业的引领,不可能解决一线教师面临的诸多问题,教师对课例的质疑,产生的很多困惑,我们一时也不能很好地解决。

2.文言文“难教”

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许多文章有千百年的时间跨度,而小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与某些课文的距离感、陌生感是客观存在的。小学教材中还有三篇文言文,如何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选择教学方法还需继续研究,这将成为本次课例研修的后续研究内容。


第二篇:成长的蜕变


liwenyingaiLIHUImin@-8000122174520成

长的蜕变

春去冬来,二十四年的时光,在不经意间已如弹指一挥,转瞬而过。成长的过程,坚实而厚重,来去匆匆之间,抓住的只是人生中的沧海一粟。但要说到成长,这些年来确实由懵懂变得慎重,也可以说是因为天真,在成长之路上跌跌撞撞,褪去了原有的轻狂,多了份深思的羁绊,这或许就是成长吧。

回顾在三所这个大家庭里,我确实感觉到我在一天天的成长、蜕变。三所就像一片土地,而我好比一颗种子,是它给了我生长的机会,使我感受到人生的成长历程。

2年前的我,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来到这里后,我才开始真正认识这个社会,认识到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不进则退。面对现实生活,我曾经也有过失落和抱怨,因为我不知道我这颗种子在泥土里是否可以生存,但我坚信,我不能就这样退缩,我要努力,只有我去学会适应这个社会才可以生存。我从幻想的生活走进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开始了新的生长道路。

在工作的2年中,就是我成长的蜕变,我一次又一次地积累,一次又一次地完善自己。也许,蝴蝶的蜕变是为了瞬间的芳华美丽,那么人的蜕变又是为了什么呢?我想,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吧。蝴蝶唯有通过痛苦的蜕变才能从蛹变成蝶,才能在蓝天花海中畅游。而人,也只有经历过才能长大,才能完成从幼稚到成熟的蜕变,从而去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展现更优秀的自己!

而我的精彩,就是在这片孕育生命的土地上,在这片广阔的天空

中,在这个处处充满爱的大家庭里,尽情挥洒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百分百的热情,完成一次又一次,美丽的蜕变!

更多相关推荐:
课例研究报告范本

课例研究报告撰写的一般框架内容一、阐述研究的主题与内容1、确定研究主题说明课例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课题(主题)是什么,研究这一主题的意义与价值。2、选定研究课例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选择哪节课作为课例,阐述…

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主题与内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根据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要求,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语感…

典型课例研究报告

《济南的冬天》典型课例研究报告一、课例研究的背景及目标1、背景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

课例研究报告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英语歌曲教学实效小学英语教学课例研究报告恩施市盛家坝中心小学李吉秀一研究背景与主题英语课程保准强调教师要把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作为出发点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遵循学生学...

课例研修报告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活动探究”课例研修报告★邓宇香本次青年教师园丁工程基地研修活动的重要研修理念是让园丁学员以课例为载体,完整亲历从理论学习到行动研究,连环改进的全过程,成为有研究能力的教学实践工作者。而我们作为…

怎样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怎样撰写“课例研究报告”一、提出课例研究的背景课例研究的提出是普教科研回归本原的一个举措。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就是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即教师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首选,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一研究目标基本目标通过研究体现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生主体作用的激发学生参与作用的操作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发挥教学策略多样化教学模式系列化的课堂教学实例及理论成果衍生目标在研究中通过课例实践让学生在...

课例研究报告

政治课例研究报告一研究科目政治二研究单位高二年级政治备课组三研究人员艾巧巧乔卉赵婷四课题名称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五研究班级高二910班第一次研究过程一研究主题1发展的普遍性2发展的实质二学习材料1课本2教师教学用书...

初中英语课例研究报告(正稿)

英语课例研究报告研究主题:初二英语听说课教学课目:Module7FeelingsandimpressionsUnit1教学年级:初二年级执教教师:吴**研究教师:********研究过程:一、原始课例回顾我们一…

《鸦片战争的烽火》课例研究报告

鸦片战争的烽烟课例研究报告徐谦一课例研究的背景及目标1背景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

初中英语课例研究报告

初一英语微型课例研究报告研究主题7AUnit6Comicstripandwelcometotheunit的教学教学班级初一1班执教教师杨西文研究教师沈红李文峰庄建华端一飞沈鸿飞指导老师沈红研究过程一问题的提出和...

《水的净化》课例研究报告

水的净化课例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如何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更富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是中学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笔者在探...

课例研究报告(5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