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简答题总结

时间:2024.2.11

简答题

一、教育与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渗透发展;④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⑤教育国家交流加强。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1、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答: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4)对学校影响、制约,并不意味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的越来越重要。

2、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答: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一)可能影响:(1)科学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

件。(二)现实的影响:(1)科学技术以理论的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2)科学技术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3)科学技术以方法、手段的形式进人教育,引起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 4、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了那些挑战?

①能力比知识重要;②教学形式个别化;③培养目标个性化受到关注;④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传递人类文化精华的重要手段或工具;(2)教育对文化的改造表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①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和对教育方式的选择来实现;②对文化的整理;③教育具有文化创新的功能。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基本)规律:

①不平衡性;②顺序性;③阶段性;④互补性;⑤个别差异性。

2、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①社会规范性;②加速个体发展;③延时和即时价值;④开发特长发展个性。 3、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 ①人的价值的发现;②人的潜能的发掘;③人的力量的发挥;④人的个性的发展。 四、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①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②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③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但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 2、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

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试论“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1) “五育”各自任务的实现在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上有相通之处。2)五育之间还存在着互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3)从实践的角度看,??五育”各自的任务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关联性。 (4)五育中,体育为增强人的全面发展的自身物质基础服务,是基础。德育、智育、美育处在同一个层次上,为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精神力量的发展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也是人作为社会人求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教育。(5)任何一育任务的实现都离不开其他各育的配合。高超的教育活动是体现“五育”内在和谐美的活动。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1、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条件:①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②需要有教育专业素养;③需要具备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要求。

2、怎样理解“学生的发展”?①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发展;②学生的发展是个性的发展;③学生的发展不仅指当下的发展,更是指学生未来的、终身的发展。 3、怎样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①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②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

4、教师与学生的关系:①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②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③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市互相促进的关系。 第六章 课程

1、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社会发展水平;2、科学文化发展水平;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及课程理论。 2、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1、分科设置;2、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3、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

3、学科课程的优点:①使

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②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严密性;③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学科课程的缺点:①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②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③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第八次课改的开始,课程规划的变化有哪些?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②设置了综合课程;③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④鼓励开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6、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课程内容上既体现基础性,又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既精简内容,又增强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5)改变课程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改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的和全面的评价,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第七章 教学理论 1、教学的一般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怎样才能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答:(1)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2)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3)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4)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5)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4、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区别:①接受式学习是借助语言获得知识的方式,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②接受式学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探究式学习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③接受式学习中学生认识活动具有指导性、可控性,探究性学习中表现出更多的学生主动选择,教学的非主导性;④接受式学习是认识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探究式学习以解决问题为主题;⑤接受式学习中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式学习中关注探究性认识过程。

5、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①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③循序渐进和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原则;⑤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结合原则。

6、用教学原则的有关原理说明怎样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①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发扬民主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⑤从学生

实际出发,注意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7、怎样才能既面向学生大多数,又能区别对待? 答: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1)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多方面、整体地和用发展的眼光来了解和研究学生,把握同龄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从而为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提供基础。(2)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面向学生大多数与区别对待相结合;(3)正确对待学生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8、怎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处理好以下关系:①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的关系,文化知识的传递与文化知识的选择应用创新的关系;②整体推进和个别化的关系,既要保证班级整体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平,又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分层分类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③学生参与中合作和竞争的关系,形成学习共同体以产生整体效应。

9、科学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应体现对哪些问题的关注?①选择性学习;②参与性学习;③自主性学习;④合作学习。

10、如何在学生中开展合作学习?①小组合作学习有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与小组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②处理好集体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③每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时效性基础;④注意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性评价;⑤小组研讨的民主性、超越性是保证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关键。

第八章 教学工作的方法、

组织形式和评价

1、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2)任务分割,结果整合。 (3)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 (4)公平竞赛,合理比较。 (5)分配角色,分享领导。

2、教学评价的功能:①诊断教学问题;②提供反馈信息;③调控教学方向;④检验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整体性原则;④指导性原则。 第九章 德育

1、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德育工作:

答: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1)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 (2)争取其他任课教师、团队组织、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3)班主任特别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4)班主任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2、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①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②集体教育的思想;③劳动教育的思想;④纪律教育的思想。 3、为什么说教学是德育实践的基本途径?①教学不仅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今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的榜样作用等都具有教育意义。 第十章 学校班级活动与课外活动

1、班主任如何去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

答:(1)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组织好班级活动。①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使班级活动真正

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②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是自主活动能否开展起来的首要条件。③自我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和集体成员间的自我教育。 (2)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几个具体的事:①建立班级常规制度②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日常的班级活动③班主任要负起协调各种教育力量的责任④班主任应及时把握班集体及其活动开展的状况,不断积累集体形成与发展的档案。此外,班主任还应不断积累自己工作的有关材料。这些材料将使班主任对自己的工作有清醒的、科学的认识,并提高到自觉的程度。 2、联系实际谈一谈怎样开展好课外活动

答:(1)活动要有明确的中心目标,认真设计安排好每一次活动。(2)活动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3)充分发展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参与活动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为了充分体现课外活动自主性的特点,首先,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兴趣和爱好的一般倾向,而且要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其次,教师要注意指导方式,处理好课外活动中特殊的师生关系。最后,活动小组应有一些大家讨论制定的简明、合理、可行的制度。总之,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出发,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参加活动的每个成员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 内也可出题为:教师如何在课外活动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4)要积极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充分调动校内校外各方面力量,相互协作,使学生在多方面的协同关怀下健康成长。


第二篇:20xx教育学简答题总结


2012教育学简答题总结

教育学简答题总结第四部分

教育法规《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一、 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教师法 1 教育教学权 2 学术研究权 3 学生管理权 4 报酬待遇权 5 参与管理权 这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权利。 是指在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教 学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 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相适应的权利 是指按时获取工资报酬, 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 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 是指对学校教育教学、 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 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 管理的权利 是指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6 进修培训权

二、取得教师资格应具备哪些条件? 取得教师资格应具备哪些条件?

1 2 3 4 必须是合格的中国公民 具备规定的学历或者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就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 《义务教育法》对实施义务教育的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三、 义务教育法》对实施义务教育的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义务教育法 1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 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2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 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3 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国家建立同意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 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四、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了哪些规定?

1 规范教学内容,防止教学过于偏重智育的倾向。第一,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 首位,是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第二,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 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 2 严格课程管理。第一,学校和教师应当按照课程设计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展教 育教学活动,不得违反课程设置方案增加或者删减课程。第二,学校应当按 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体育、艺术和综合实践的教学活动,组织开 展课外体育活动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素质。 3 明确考核要求。第一,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应当综合考察其完成教育教学 任务和培养学生的情况, 不得仅以升学作为考核标准。 第二, 对学生的考察, 应当综合考察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情况,不得以考试成绩替代全面考察。 第三,义务教育督导不得对学校进行评比,不得以升学率作为督导标准。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五、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什么 1 2 3 4 5 6 “爱国守法” ,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 ,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关爱学生” ,这是师德的灵魂 “教书育人” ,这是教师的天职 “为人师表” ,这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终身学习” ,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第一部分一、简述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教育原理 1 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 2 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 3 学制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 4 学制的渐露还要考虑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特点,考虑国家原油教育 的

发展水平和整体结构中各级各类学校的内在联系的合理性 二、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1 2 3 4 5 6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三、简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如果是论述题则需要再加一些实例) 简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 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2 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机构 3 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4 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二)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 1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①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是经济发展 的重要条件 ② 教育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③ 教育能 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化的劳动者 ④ 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 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⑤ 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 种形态的劳动者 ⑥ 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2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3 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与新的生产力 四、简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如果是论述题则需要再加一些实例) 简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 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2 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 3 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具有反作用 1 教育能够培养和早就政治人才 2 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 3 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 五、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一)在宏观层次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 发生影响 1 社会文化背景对教育具有的影响作用 具体表现为:其一,社会文化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 ① 文化 的发展对享有文化的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② 文化的发展使人们更 加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价值;其二,文化的发展促使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 系加强。 2 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 具体表现为:其一,民族文化传统,特别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需要一 定的活动实现传承。文化为其最终传承的实现而选择了教育。其二,作为 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民族价值取向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对教育地位的认识、对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选择。其三,民族文化传统对教 育制度的确立具有影响作用。其四,无论民族文化传统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与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是否一致, 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都 存在着影响。 (二)在微观层次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 部的文化构成 1 社会文化影响学校文化 2 社会文化直接影响课程文化 3 社会文化影响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 教育对文化发展具有反作用 (一)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 (二)教育能够选择文化 (三)教育能够整理文化 (四)教育能够活化文化 (五)教育能够促进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 (六)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

六、简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又离不开教育的 支持。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1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 2 科学技术影响学生 ① 科学技术的变化改变着人们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认 识,也推动者教育、教学的科学化进程 ② 科学技术在社会、教育领域的 出现以及应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宽学生的实践领域 ③ 学生对科学 技术的了解、掌握程度是判断其是否是文盲的标志之一 3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4 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 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 2 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 3 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的互相转化 4 教育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七、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是概括起来,不外乎遗传环境、教育和个 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发 展起巨大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起 动力作用。

八、简述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 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从而为 4 遗传因素还潜在地决定着人的个体发展的最高极限和发展的速度, 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九、简述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环境对认得发展的影响作用只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为热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因此教育者不仅要 注意为受教育者的的发展提供较为有利的条件,更要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利 用和超越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十、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 2 3 4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 十一、 十一、简述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 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 (他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确属一种特 殊的环境。由于学校教育是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影响青少年学 生,同时从小学到中学以至大学,受教育时间长达十多年,这跟自发的环 境相比,其影响的深度、广度都是极为深远的。 ) 2 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 3 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 自发的环境影响以及个人的主观 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 4 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 能为人的发展 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为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更丰富深 刻的教育内容。 5 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编机制。 十二、简述为什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十二、简述为什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是为人的发展提 供了可能性或条件性的因素,这些都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外因是通过 内因而其作用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通过学生主体的参与以及学生 身心的活动才起作用。因为人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而是通过自身的活动积极地、能动地反映外部环境的。在同样的环境和教 育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取决于他 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经历。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十三、 十三、简述为什么个体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 人是通过活动而地外部环境做出反应并获得发展的 2 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由活动的性质和水平所决定的 3 最后还需指出,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 作用于人的发展的,他们是一个整个系统,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 分析每一个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十四、 十四、简述为什么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而规律 1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生理发展 和心理发展保持高度协调性。其次受人的生理发展是与心理发展相互 影响的。教育者在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促进他们生理 和心理的统一和谐发展 2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教育者在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有具体到抽象、由浅 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的前进,不能“揠苗助 长”“凌节而施” 、 。 3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人在不同年龄阶段

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的总体特征,具有不同的身 心发展矛盾的重点,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 性。在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 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 工作者既要考虑阶段性,又要着眼于发展,注重衔接和过度。但是我 们也应看到,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相对的,每一年龄段都存在着相互 联系、相互衔接、持续发展的关系。 4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 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 有明显差异的。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的 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 衡性。可见,发展的不均衡性,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所以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抓住关键期, 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说明,发展的可能性有些事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 现的,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6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即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的身 心发展的阶段的顺序性以及每一极端的变化过程和速度, 大体上是相同 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 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在身心发展的速度、特征上,每个个体业各不相 同,具有可变性。 在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注意发展的稳定性,从教育、教学的内容、方 法上都要考虑每一阶段的比较稳定的共同的特征, 而不是从教学的主观 愿望出发,任意规定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于此同时,又要重视身 心发展的可变性,通过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发展的可能性,促使学生较快 地发展。 7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的主观能 动性的不同,他们在身心发展生存在着个别差异性。教育工作者认识青 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可以针对学生的各个特点, 有的放矢地 “因 材施教”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弥补短处和不足, 选择有效的途径,是全体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全的发展。 十五、 十五、简答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有哪些 1 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迟滞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 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2 在身心发展方面,初中阶段教育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动的青 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3 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4 在情意方面, 初中阶段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5 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初中阶段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 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为标准。 十六、 十六、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 把两者等同起来。 联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区别:① 教育目的从广义上讲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从狭义上讲是 指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教育目的具有总体性,他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对培养人的总要求,它是各级 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循的总目标。②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 具体培养要求。它有其具体性,它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 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十七、 十七、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1 教育目的具有导向功能 具体表现为:① 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 作了明确规定。② 对人的培养具有定向作用。③ 岁课程的选择及其建 设具有定向作用。④ 对教师的教学方向有定向的作用 2 教育怒地具有调控的功能 具体表现为:① 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② 通过标准的方式 进行调控。③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3 教育目的具有评价功能 具体表现为: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凭借。 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① ② 4 教育目的具有激励功能 具体表现为:① 激励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教育目的很热培养目 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

目的。② 激励受教育者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育 活动。 十八、 十八、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 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2 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定也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3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1 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 2 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家与实践活动去实现。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十九、简答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及基本精神(基本内涵) 十九、简答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及基本精神(基本内涵)教育目的: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早就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① 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 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② 我们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 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③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十、 二十、简述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1 把良好的课堂教学与系统有效的训练、活动和实践结合起来。 2 要把发展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 3 要重视当代关于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 从中寻找进行素质教育的新思路 和新方法。 4 要什么重视现代教育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对素质 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 5 倡导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二十一、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化 二十一、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化 1 2 3 4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 由课程的接受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 由教学的实践者转化为课程的研究者 由单一的管理者转化为前面的引导者 二十二、 二十二、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教师本身的特征决定的 1 教师是受一定社会的委托,以培养学生为职责的专门的教育工作者,他 们是社会的代言人,代表着社会的利益。教师代表着社会利益和价值观 念, 在学生的思想品德、 政治方向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导航作用。 2 教师通过地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来影响,从而成为学生知识、 思想等方面的教育者,学生群体的领导者,以及学生活动组织者和管理 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3 教师是经过专门培训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在知识、思想和身体各方面都 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他们所具有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能力素质、价 值观念,都能够对学生起着直接的,积极的影响。教师的素质在一定程 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 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十三、 二十三、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 2 3 4 5 教师劳动对象具有主动性。 教师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 教师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 教师劳动的时空范围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延续性。 教师劳动过程及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 二十四、 二十四、简述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因材施教上。 2 教师的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 选择和处理上。 3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和处理上。 4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 二十五、简述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 二十五、简述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 1 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2 科学的育人观 3 正确的学生观 4 现代的教学观 5 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二十六、 二十六、简述进教室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涉及教师对待教育事业、对待学生、对待教师集体,以及 对待自身等方面的道德规范,具体如下:1 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终于教育 事业。2 对待学生的态度:热爱学生。3 对待同事的态度:团结协作。4 对 待自己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十七、 二十

七、简述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1 语言表达能力 ①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运用清晰明白、通俗易懂的语言,尽量使抽象的 东西具体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是学生容易听懂。② 教师的语言还要生动形象, 要善于运用流畅、 形象、 生动、

抑扬顿挫的语言。 ③ 教师的语言要富于感情,没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是僵死的,教师只有情动 于衷而言溢于表,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器生命力。④ 教师还要讲普通话。 ⑤ 教师还要善于使用对话语言。 2 组织教育活动能力 3 教育科研能力 4 自我调控能力 二十

八、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十八、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如何实现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包括道德、只是、教学实践、管 理等方面的发展。 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树立教师专业意识,明确教师专业发展方向 (二)做勤奋的学习者 1 现代科学知识在迅猛增加,作为以知识教学为基本途径促进学生发 展的教师,只有具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 新的知识,视野才能更加开阔。2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 己的教育思想。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环境,同时也改 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4 学生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性需要教师不断学习。5 从教师个人角度看,求知是人的基本需要,教师应该是一个不断用新知识丰 富自己,使自己充实的人。 (三)做有效的研究者 (四)做主动的教育教学反思者 二十九、 二十九、简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一)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三) 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 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三十、 三十、论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一)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 在我国学校的组织体系中,教师是教育者、领导者,又是服务者;学生 是受教育者、被领导者,又是学校的主人。因此,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 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热爱学生,全心全意 为学生服务。 另一方面,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但他们又是不成熟的, 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扶持和引导。 因此, 学生又必须尊重教师, 信赖教师, 依靠教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主要看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动 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1 师生交往的过程就是了解学生对各种事物感受的过程, 教师对之表示 同情并加以指导, 就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 就会密切师生关系。 2 师生交往的过程就是相互满足需要的过程, 师生之间在交往中使需要 得到满足就必然增进师生的感情联系,逐步形成亲密无间的感情和关 系。 (三) 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 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教师是教育者,建立教师威信对于形成正常的师生关系、建立正常的学 校秩序、提高教育教学成果,都是十分必要的。1 真正的教师威信的建 立首先依靠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建立教师威信还需要教 2 师职业所要求的特殊性格,即具有童心、公正感和自制力。3 教师要建 立自己的威信,还要具有自制力。作为一名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 身份,不能也没有权利对学生发脾气,以致做出失去理智的事情。 第二部分 教学论与课程论 一、简述学生身心发展条件对课程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 对课程设计目标的制约 2 对课程设置的之制约 3 对教材编制的制约 4 影响课程的内部因素主要是课程理论 除上述因素之外, 影响课程内容的因素还有科技的发展水平, 以及师资条件、 教学设备等等。 二、简述我国中学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 课程设计要符合国情,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立足国本、借鉴外国。 2 要扬弃陈旧的课程设计思想和眉头多大价值的课程内容, 以新思想和新 的最有价值的课程内容渗透、充实于课程之中。 3 要面向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课程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 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 4 要使构成课程的各个部分形成一个合乎规律的、没有内耗的有机整体, 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5 要具有灵活多样的形式, 以适应不同地区、 不同学校、 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简述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特点 1 2 3 4 将素质教育的历年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突破学科中心 改善教学方式 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5 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简述中学课程标准

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作用) 简述中学课程标准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作用) 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1 中学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课程内容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定, 是编撰教材 的直接依据。 2 中学课程标准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 中学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活动的基本依据。 4 中学课程标准对中学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 主要体现为 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因此, 中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科书所要实现 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 规定了评价那些基本素质 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 五、简述中学教材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偏) 简述中学教材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一)中学教材编写的原则、 1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 教材的编写要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 的需求。 3 教材的编写要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和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空间。 (二)中学教材的编写要求 1 选编教材要科学合理 2 图文并茂,结构新颖 3 内容组织内外有序 4 排列形式疏密有致 5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六、简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简述、论述) 简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简述、论述) 1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 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 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 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 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实践能力、 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5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 6 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 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 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七、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具体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腔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 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称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腔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 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 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 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 生主动参与、了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改变把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蹙额省发 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八、简述中学教学的任务 1 2 3 4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发展学生的体力和个性 九、简述为什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指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因为 这些人是人的活动的动力系统,如健康的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 机,称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坚强的意志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排除阻力 和干扰;坚强不屈的性格能使学生讲学习进行到底。 十、简述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论述、实例分析) 简述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论述、实例分析)(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辩证统一规律 1 教师自私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 1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 发展智力又是升入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 强调知识和智力的统一,并不排斥两者的差异 4 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的条件 5 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辩证统一规律 1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2 知识和思想品德的关系 3 中学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 (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

证统一规律 1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 中学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 十

一、简述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动性辩证统一规律(论述) 十一、简述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动性辩证统一规律(论述) 1 教师在和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由职责决定的 ① 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中学教学任务和教 学要求,把握着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使之成为有用之才。② 教师职 责要求教师总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解答疑难问 题,自然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 (2)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 ① 对学生中体而言,决定其学习质量的因素是教师的质量和教学水 平。教师的思想道德端正、业务知识深厚、教学经验丰富,主导作用 就发挥得充分,教学就会有较高的质量。② 教师要依据教材进行课题 设置,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一定的途径,形成技能、 技巧。 (3)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①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但 于学生学习的自觉程度、主动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教师却起着重要 作用②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和学习内 容、途径、方法和指导上。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学生是学习的主 人,他们的知识、技能的获得,身心的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在教 师指导下自身积极活动的结果, 。 3 在中学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间接掌握知识的必要 条件, 而要是学生自觉掌握知识主要是靠调动学生个体的主动性、 积极性, 如果师生双方积极性能相互配合就能获得教学的最佳结果。 这是教师主导 作用与学生主动性之间的必然联系。 4 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 即是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应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十二、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论述) 十二、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论述) 1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学生获得知识 的过程必须通过注意、观察、思考、想象和记忆。学生智力的发展是在掌 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没有知识,学生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学生分 析思考问题就没有一句,学生的创造发展将失去基础。 2 发展智力又是深入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 强调知识和智力的统一,并不排斥两者的差异 4 从和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的条件 知识转化为智力是有条件的, 带有规律性的只是以及教师具有启发意义的 讲授,才有助于将只是转化为智力 5 教学中应防止的两种倾向 我们反对教学中只抓知识教育、忽视智力发展的做法,同时也不主张脱离 教材,另搞一套去发展智力,我们强调将知识教育与智力的发展有机地结 合起来。 十三、简述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辩证统一规律 十三、 1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① 教学的教育性,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 ② 教学的教育性,是教材内容的必然反映 ③ 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师本身思想修养的必然体现 2 知识和思想品德的关系 一定的知识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 因为真正的科学知识是反映客观 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让学生掌握真正的科学知识,不仅能提高他 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且能培 养他们正确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态度,形成科学的发展观。 3 教学中坚持教育性,应防止两种倾向 教学中有两种方法割裂了知识和思想品德之间的联系, 一种是只注重知识 的教学,不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使教学的教育作用流于盲目和自 发,甚至放过思想教育的良机;另一种是所学知识内容本身没有思想性却 牵强附会地进行思想教育,甚至脱离知识的教学,另搞一套去进行思想教 育,使思想品德教育脱离教育内容,流于空洞与虚妄。 教师应该将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努力挖掘教材中的 思想教育因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搜相拼的。教师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 的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自身的人格去教育影响学生。 十四、 十四、简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关系 1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以间接

经验为主是人类个体的认识规律。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习,是学 校教育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 它的主要特点是把人类世 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 使之简单化、 洁净化、 系统化、 心里话,组成课程,编程课本,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着就可以使他 们避免重复人类在惹事发展中所经历的错误和曲折,用最短的时间、最高 的效率来掌握人类创造的基本知识,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 长征,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2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在各科教学中,凡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都应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方式给 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3 中学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种是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产生的偏向,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习惯于教师 讲,学生听,以承认的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不注重给学生的感性知识, 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际活动,独立操作去积累经验、探取知识,未 能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很好的结合起来。 另一种是在实用主义教 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经验的积累,注重从做中学, 腔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而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 的系统传授,使学生认识的发展流于自动发状态,结果学生往往难以掌握 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十五、 十五、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 引起学习动机 2 感知课程内容 3 理解课程内容 4 巩固知识和技能 5 应用 知识和技能 6 对学生掌握课程 上述各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而且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理 解课程内容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引起动机与感知课程内容为理解阶段 创造条件,巩固与应用知识技能是理解课程内容烦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十六、 十

六、简述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教学原则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人们可以认识、 发现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和改变规律。教学原则是人们制定的,具有主 观性,它反映人们对教学工作的要求,并受一定阶级思想的影响。教学规律 是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 十七、 十七、简述我国中国教学原则 1 直观性原则 2 启发性原则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原则 5 巩固性原则 6 循序渐进原则 7 因材施教原则 以上教学原则虽各有其侧重点,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互相 补充的。各个原则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师必须根据中学教学的 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班级的具体情况,灵活掌 握和综合运用教学原则。 十八、 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及应用 论述题要加上 (论述题要加上 十八、 一段自己的认识) 一段自己的认识)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提供 有关的事实、实物和形象,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为学 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发展智力和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础 制定依据:直观性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 (直观一般 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 等;第二类是模像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标、模型、幻灯、录像、 电视、电影等;第三类是语言直观,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 使学生产生所描绘事物的表象。 )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要根据中学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 直观教具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3 运用直观教具要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4 要防止为了直观而直观的偏向。 十九、 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中的启发性原则及应用 论述题要加上 ( 十九、 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中的启发性原则及应用 论述题要加上 启发性 一段自己的认识) 一段自己的认识)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激发学生 的思维活动,使其掌握课程内容的本质,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使学生善于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 制定依据: 启发性原则是教和学相互依存辩证统一规律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 辩证统一的反映。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2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知道学生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工作

的能力。 3 发扬学生民主。 二十、 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及应用 论述题 ( 二十、 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及应用 理论联系实际 要加上一段自己的认识) 要加上一段自己的认识)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密切结合实际,讲清基础理论, 并引导学生把读书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知道学生运用所掌握 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达到有知能用。 制定依据: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正确处理感知与理解的关系。 2 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3 教学中应注意联系三方面的实际。第一,教学实践;第二,中学生本身的 实际;第三,社会实际。 二十一、 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及应用 二十一、 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及应用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论述题要加上一段自己的认识) 论述题要加上一段自己的认识)含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师以准确无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武装学生, 同时保证所举的实例, 所用的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的科学性, 并结合课程内容的学习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制定依据: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辩证统一规律的反 映。 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 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挖 掘教材内在的思想因素,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3 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二十二、 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中的巩固性原则及应用 论述题要加 ( 二十二、 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中的巩固性原则及应用 巩固性 上一段自己的认识) 上一段自己的认识)含义: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并 在掌握技能、技巧方面达到熟练的程度,当需要时能很快地再现出来, 并能熟练地运营与解决实际问题。 制定依据:巩固性原则是有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 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和练习。 3 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 二十三、 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中的循序渐进原则及应用 论述题要 ( 二十三、 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中的循序渐进原则及应用 循序渐进 加上一段自己的认识) 加上一段自己的认识)含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 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使学生逐步地、 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发展。 制定依据:循序渐进原则是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教师应按照中学课程内同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 2 教师应根据中学生发展的“序”抓好教学。 3 教师既要循序,使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使教学 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这样才能使他们有所提 高,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十四、 二十四、 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中的因材施教原则及应用 论述题要 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中的因材施教原则及应用 论述题要 ( 因材施教 加上一段自己的认识) 加上一段自己的认识)含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 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特点,又要照顾个别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 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制定依据: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 进行教学。 2 教学中,教师还应了解每个中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 3 正确对待“先进生”和“后进生” 二十五、 二十五、简述选择和运用中学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 教学的目的任务 不同课的教学目的任务不同, 同一节课的不同阶段的教学目的任务也有区 别,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根据每一节课的具体的教学目的任务, 适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2 中学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文理科课程的性质不同,每一门课程也有其自身的特

点,在选择教学方法 时,教师应明确所讲课程的性质、特点,并根据此选择教学方法。 3 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不同年级的学生又不同的特点, 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的学生也有其自身特 点,教育者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考虑到他们的身心特点、原有水平以及他们 的文化和社区、家庭背景。 4 学校的设备条件 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考虑学校的自然环境,学校所能提供的仪器、图书、设 备、设施等物质条件。 5 教学的时限 教学时限的多少会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课程 计划、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课时安排与可利用的时间来确定具体、可行的教 学方法。 6 教师自身的条件 每位教师的特点各不相同,适合他人的教学方法未必适合于自己,教师在 选择教学方法时尤其要考虑自身的学识、能力、性格与自身的条件,扬长避 短,选择能发挥教师优势的教学方法 二十六、 论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每一条都需结合实例来说明 ( 二十六、 方法中的具体要求) 中学教师在应用 xx 方法中的具体要求)

(一)讲授法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 要把高度的思想性和严密的科学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2 要经常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 3 要讲究语言艺术。教师在讲授时语言要准确、精练、清晰;教师的语言 要通俗易懂、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教师的语言还要生动,抑扬顿挫 4 可恰当运用板书和教具。 (二)谈话法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 教师要充分作好谈话前的准备 2 问题的提出要明确、具体、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 3 在谈话中,要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提出问题,因势利导,逐步引 出结论。 4 教师要掌握提问技巧 (三)讨论法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1 讨论的题目要有价值 2 讨论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 3 讨论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4 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 (四)读书指导法 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 1 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培养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2 应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3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 指导学生如何摘录、 写提纲、 写心得,逐步养成读书笔记的习惯。 (五)演示法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1 要注意挑选延时的实际和内容 2 演示时要尽量使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学习对象,以获得深入的 感性材料 3 演示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进行观察。 4 要掌握演示技巧 (六)参观法 运用参观法的基本要求: 1 参观前,应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2 参观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 3 参观后,应注意材料的整理分析,注意把参观到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 上来 (七)练习法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1 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明确练习的目的要求 2 练习的难度和数量应恰当,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3 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4 教师要及时检查和讲评练习的质量 (八)实验法 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 1 实验前,要作好必要的准备 2 实验时,教师要具体指导 3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作总结 (九)实习作业法 运用实习作业法的基本要求: 1 教师要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工作 2 实习作业中,教师要认真巡视,及时指导,掌握全面情况,并争取有关 部门的协调,确保实习作业的质量,如需要学生自行完成的实习作业, 教师需尽到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的责任。 3 实习作业结束后,做好实习作业的总结工作 二十七、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中的讲述法 二十七、含义: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讲授课程内容的 方法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 要把高度的思想性和严密的科学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2 要经常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 3 要讲究语言艺术。教师在讲授时语言要准确、精练、清晰;教师的语言 要通俗易懂、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教师的语言还要生动,抑扬顿挫 4 可恰当运用板书和教具。 二十八、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中的谈话法 二十八、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中的谈话法 谈话含义:谈话法,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 极思考,通过师生交谈,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调高能力、培养思想 品德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 教师要充分作好谈话前的准备 2 问题的提出要明确、具体、难

易适中,富有启发性 3 在谈话中,要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提出问题,因势利导,逐步引 出结论。 4 教师要掌握提问技巧 二十

九、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中的讨 二十九、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中的讨论法 含义: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教师提出的议 题,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弄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1 讨论的题目要有价值 2 讨论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 3 讨论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4 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 三十、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中的读书指导法 三十、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中的读书指导法含义: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等材料,以获 得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以及发展其他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 1 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培养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2 应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3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 指导学生如何摘录、 写提纲、 写心得,逐步养成读书笔记的习惯。 三十一、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中的演示法 三十一、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中的演示法含义: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各种实物、教具、音像资料或作 示范性实验,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关于事物的感性的认识,说 明、印证和巩固课堂所讲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1 要注意挑选延时的实际和内容 2 演示时要尽量使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学习对象,以获得深入的 感性材料 3 演示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进行观察。 4 要掌握演示技巧 三十二、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中的参观法 三十二、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中的参观法含义: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的场所,对实际 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教学 方法 运用参观法的基本要求: 1 参观前,应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2 参观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 3 参观后,应注意材料的整理分析,注意把参观到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 上来 三十三、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中的练习法 三十三、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中的练习法含义: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 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1 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明确练习的目的要求 2 练习的难度和数量应恰当,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3 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4 教师要及时检查和讲评练习的质量 三十四、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中的实验法 三十四、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中的实验法含义: 实验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 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 以获得与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 1 实验前,要作好必要的准备 2 实验时,教师要具体指导 3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作总结 三十五、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中的实习作业法 三十五、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中的实习作业法含义: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实 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实习作业法的基本要求: 1 教师要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工作 2 实习作业中,教师要认真巡视,及时指导,掌握全面情况,并争取有关 部门的协调,确保实习作业的质量,如需要学生自行完成的实习作业, 教师需尽到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的责任。 3 实习作业结束后,做好实习作业的总结工作 三十六、 三十六、简述我过教育方法指导思想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往往有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思想, 一种是注 入式,一种是启发式。 注入式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吧学生看成是一种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式是指教师在教学 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从而学会学习。 注入式和启发式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我们提倡启发 式,并将启发式确定为我国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因为启发式教学符合辩证 唯物主义提出的

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理论,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也 符合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新课改中教学方法的新特点是:教学方法的学法 化、教学方法的探究化、教学方法的综合化和多样化、教学方法的主体化和 个性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化学方法的心理学化等。 三十七、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含义(填空) 三十七、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含义(填空)班级授课制也叫课堂教学, 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变 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 体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三十八、 三十八、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1 以“班”为学生人员组成的单位 2 以“课时”为教学的时间单位 3 以“课程表”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周期 4 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三十九、如何评价“班级授课制” 三十九、如何评价“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优点是:① 把学生按年龄 和知识水平编成班级,使学生成为一个大集体,可以互相促进和提高;② 教 师按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提高了教 学工作的效率;③ 在教学内容和时间方面,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使教学工 作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④ 各门学科轮流交替上课, 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能减轻学生的 疲劳,符合学生大脑活动的规律和用脑卫生。 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陷是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特 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四十、简述备课的实质 四十、备课的实质是要求教师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化: ① 进入“作者”的角色,通过熟悉教材,从作者的角度体会教材的思想、 情感和意图,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② 要进入“教者”的角色,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教学目的的要 求和重点,将其转化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发 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③ 要进入“学生”的角色,通过研究学生,揣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的感受 和可能遇到的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体会对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 择,从而找到使教学适应学生学习准备状态并促进其发展的途径,使其 转化为教师所掌握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四十一、 四十一、简述备课过程中如何突破教材中的难点教材中的难点,是指学生学习困难所在,即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或不易掌握 的技能技巧,教师要解决难点应做到: 1 要研究分析难点,要弄清楚为什么学生会感到难,难的焦点在哪里,然后 可根据难点问题之所在,有针对性地区解决难点。 (根据各种难点的具体 特点,有这样一些相应解决的方法:对于抽象的、难于理解的难点,讲解 时应多联系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用活生生的实例来讲解抽象的东西,或在 一定形象的基础上加以类推解决) 2 对于缺乏基础知识、难以解决的难点。教师就要先讲一些基础知识,然后 依次为阶梯来解决难点,这就是以旧引新、以旧带新、温故而知新的方法 3 对于学生对新知识过于生疏所造成的难点,教师应用日常生活的实例说 明,或者采取演示、实验来理解,与知识水平有差距的,先用粗浅的说法 解释,直说表现不追求原理,逐步再讲清严密而完整的定义 4 对于内容相近、相似,容易混淆或者容易误解的难点,教师应注意新旧内 容的联系,反复对比,从分析比较中辨别正误 5 对于难点较多、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分散难点,逐个解决 6 对于错综复杂的难点,切勿急躁,先要细致分析问题的复杂因素,把有关 因素逐个加以解决,然后再使学生学会综合地运用所掌握的现有知识技 能,灵活地运用于新的难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 四十二、 简述一堂好客的标准或者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每条后面跟上 ( 四十二、 简述一堂好客的标准或者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或者 一两句话即可) 一两句话即可) 1 教学目的明确 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正确地决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 的,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教学目的一要具体、恰当,二要全面。 2 教学内容的正确 每一个教师都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重 新祖师、处理教材,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弛适宜 的结构,使知识结构优化、个性化。 3 教学方法的恰当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具

体情境,以正确的 教学原则为指导,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使教学既紧张又活泼,学生 既掌握了知识技能, 又提高了能力和思想水平, 同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4 教学组织得好 教学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通过教师合理地组织,以较少的时间和 精力,取得最优秀的教学效果。 5 师生互动得好 一堂课成功与否,不仅要看其科学性、系统性如何,还要看师生的互动状 况如何。只有师生双方都处于积极的互动之中,教师教得引人入胜,学生 学得津津有味,才能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地、有效地完成,才能称得上是一 届好课 6 教师要有全面扎实的基本功 教学的基本功主要包括讲、写、画、演等方面。讲是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 力。写是指教师的板书。画是指教师在上课时,能准确及时地画出各种图 形和图表。演是指教师在上课时进行演示和表演的能力。 第三部分一、简述德育的功能 德育与班主任工作 (一)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经济思想,以此 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讲,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 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二)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1 德育的生存功能 德育的生存功能源于道德对个体生存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德育的核心任 务是要赋予每一个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等,由此实现 个体的社会化。 2 德育的发展功能 德育的发展功能主要指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所发挥得实际影响。 德育对 个体品的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对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和道德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3 德育的享用功能 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满足自己的需要、愿望,从中体 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三)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 1 德育可以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 2 德育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的功能 德育对其他各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两点:① 动机激发 作用;② 学习习惯上的支持 二、简述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指定德育目标的因素) 简述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指定德育目标的因素)影响和制定德育目标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 1 社会因素 德育目标的制定和德育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生产 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是德育目标得以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阶级社会里, 统治阶级既要根据本阶级统治的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德育目标, 同时又利用其 统治地位的权力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等保证、维护它的顺利实施;德育目 标既是政治、经济制度在德育上的反映,同时又受制于政治、经济制度。此 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对德育目标有着深远的影响。 2 人的因素 德育目标的制定还必须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三、简述我国中学的德育内容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是:① 爱国主义教育;② 集体主义教育;③ 社会主义教育;④ 理想教育;⑤ 道德教育;⑥ 劳动教育;⑦ 社会主义民 主和遵纪手法教育;⑧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四、简述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第一个句号前一定要答,句号 简述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第一个句号前一定要答, 后面的可以适当答) 后面的可以适当答)首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 的要求。市场经济的第一原则是经济主体可以自动地追求价值增值,利益的 最大化,通过把个人利益的获得与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挂钩,激发人们的获 利欲,促使整个社会财富增长。 其次,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也促使 德育目标变革。中国要想广泛地参与到国际世界,就必须超越狭隘的民族主 义,培养出具有国际胸襟的“世界人”和“地球人” ,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 上必须将“学会共同生活”纳入到目标体系中来。在引导学生充分吸收、利 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 自觉抵御西方不良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诱惑 和侵蚀,促进自身健康和谐地发展 最后, 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 体系。德育目标体系中必须包含生态道德这一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品质,使受 过教育的每一个学生不但能正确地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而且也能处理好人与 自然的关系。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或信息素养称为当务之急,

使他们 人人都称为一个理性的、包容的、学会尊重他人权益的新一代“网民” 。 简述德育过程的内涵 或本质; (或本质; 简述你对德育过程的认识或理解; 五、 简述你对德育过程的认识或理解; 1、2、3 小条一定要答,下面的话适当答) 、 、 小条一定要答,下面的话适当答)含义: 德育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展开, 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 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 期待的整体性变化的过程。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德育过程是德育目标 的实施和实现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它是个体的品的素质结构 不断形成和改善的过程。 1 德育过程是一种育德的活动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 德育空间就是德育过程活动的场所,德育活动不同,所需要的空间也往往 不同。例如参观在校内,知识性的学习在校内。德育活动不同,所需要的时间 也不相同,使受教育者掌握道德知识所需要的时间比较短,而将道德知识外化 为一定的行动则需要很长的时间。 2 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 这一目的即在德育过程中, 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规范、 思想品德心理发展、 思想品德能力方面所达到的规格要求。 德育过程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实现 既定的德育目标的过程,是德育目标实现的程序。 3 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双向的“文化—心理”沟通过程。 现代的德育理论特点强调德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受教育者的能动性, 摒 弃道德灌输,使德育过程能够成为一个师生双方共同探索、教学相长的过程。 六、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论述要在每一条后面加上实例) 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论述要在每一条后面加上实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 实践性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 性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七、简述德育原则与的与规律的关系德育原则是的与规律的反映。 德育原则就是根据德育规律而制定的德育 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德育规律性的方法论表述,是服从于服务于的与目的的 需要,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实践性。 德育原则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德育原则既要具有历史的继 承性,又有强烈的现实性。 八、简述德育的基本原则(愿意出实例分析题) 简述德育的基本原则(愿意出实例分析题)(一)知行统一原则 (二)循序渐进原则 (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四)爱和民主原则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九、简述德育原则中知行统一原则含义: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 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理论 与实践结合,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品格。 作用:良好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和谐统一,其中由知到行 的转化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问题。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是我国历史上德 育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判断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 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第二,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这方面的自我修养 第三,教育者更要以身作则,做好示范引导 十一、简述德育原则中循序渐进原则 简述德育原则中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含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和德育的方式方法 应该根据其自身的棉铃阶段和心理发展特点来进行, 依照一定的速度和 顺序稳步进行,而不能冒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要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现有的水平 第二,还要掌握受教育者可能的发展的状态,使德育要求和方法的选择在受教 育者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 十二、简述德育原则中的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十二、含义: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发扬并运用各 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其消极落 后的一面,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作用:学生思想内部斗争

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良好的德育效果离不 开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自身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过程, 实质是教育学生和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教育者应注意消除学生的固有印象,客观公正而又全面地分析和了 解学生 第二,要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十三、简述德育原则中的爱和民主原则 十三、简述德育原则中的爱和民主原则含义:爱和民主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活动时,教师要热爱、关心学生,同时尊 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 身心的全面发展 作用: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是进行德育的前提、基础和动力 贯彻爱与民主原则。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和信赖学生,善于从学生的视角来看问题 第二,注重德育过程的民主化,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十四、 十四、简述德育原则中的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含义:该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通过集体教育教育个别学生,又通过对个 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用: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符合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 律。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社会化过程 贯彻该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 第三,要重视个别教育工作,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十五、 十五、简述德育原则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含义:该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各方面教育影响应协调一致,对学生的教育要 前后连贯 这种一致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学校、 社会、 家庭三个方面德育影响要保持一致, 形成合力。二是学校内部整个教室团队对学生施加德育的方向要一致。 三是对学生实施的德育影响要前后一致 贯彻该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应注意教育影响互相衔接,有计划、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 第二,要求学校内部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一致 第三,要谋求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合作,形成立体化、网络化的 德育工作模式 十六、简述德育方法(易出实例分析题) 十六、简述德育方法(易出实例分析题) 1 说服教育法 2 榜样教育法 3 道德叙事法 4 交往实践法 5 道德讨论法 十七、 十七、简述德育方法中的说服教育法含义: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 正确观点的一种德育方法 作用:说服教育法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在德育中采用说服教育法的依据在 于,道德认知的发展是热道德发展的基础 运用说服教育法的要求是: 第一,注意沟通形式的多样化 第二,谈话要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各种道德规范的价值 第三,还要注意谈话语言的艺术 十八、 十八、简述德育方法中的榜样教育法含义:榜样教育法是借助于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以正面人物 的优秀品德和模范行为向学生施加德育影响的一种德育方法 依据:榜样教育法的依据是在于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具有很强的模仿性 运用榜样教育法的要求是: 第一,榜样要植根于受教育者当下的生活 第二,不能神化榜样人物 第三.运用榜样教育法时,注意适当地体现“德福一致”的价值观念 第四,正确对待偶像崇拜现象 第五,教师和父母要注意身教,成为青少年的好榜样 十九、 十九、简述德育方法中的道德叙事法含义: “叙事”有两层含义,用作动词时是指讲故事,即将某事件用形象的语 言叙述出来;用做名词时,指的是叙事者所讲的事件 道德叙事法的功能表现在: 首先是陶冶道德情感,其次是促进道德价值的理解与认同,再次是激发道 德反思,最后是引导道德行为 二十、 二十、简述德育方法中的交往实践法含义:交往实践法就是对学生日常交往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在交往中新城良好 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 作用:德育中之所以采取交往实践法,主要基于交往对人道德发展所具有的功 能。道德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交往的产物,交往培养了人的知识、兴趣、 社交技能,为道德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运用交往实践法的要求是: 第一,对同伴团体进行价值引导 第二,激发同伴团体交往的动态化 第三,帮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第四,协调交往冲突 二十一、简述德育方法中的道德讨论法 二十一、简述德育方法

中的道德讨论法含义:道德讨论法就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道德问 题展开讨论的方法。它是一种通过学生集体教育学生个体的方法 依据:道德讨论法的依据在于,人的道德发展的实质是道德认知的发展,具体 地说,是道德判断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运用道德讨论法的要求: 第一,教师要搜集或设计出的某一道德情境,必须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 这样学生才能感兴趣 第二,教师除了要提供道德情境外,还应设计出恰当的问题和恰当的标准 第三,小组的编制要科学,将不同道德认知水平或阶段的学生放在一起 第四,教师也要对整个讨论过程进行调控 二十二、 二十二、简述新时期班主任的角色(一)班主任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社会生活规范的训育者 (二)班主任是学生发展潜质的发现者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引导者 (三)班主任是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和整合者 二十三、简述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务 二十三、简述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务 1 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帮助学生肃清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 2 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充分发展的同时, 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3 适当协调社会发展需求与家长教育意愿之间的关系 二十四、 二十四、简述班主任胜任力的时代要求(一)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传授知识的能 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能力、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分析处理 教材的能力、应变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洞 察学生心理变化的能力,渊博的知识、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及时发现并纠正 学生错误的能力、阅读理解的能力、设计问题的能力、教学反馈的能力、实验 操作的能力、教学诊断能力、控制自身情感的能力等 (二)班级管理能力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班主任要善于恰如其分地确定班级发展目标、制定班级发展规划, 并使其具有可行性;其二,班主任应善于巧妙地处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之间 的辩证关系,既要保证班级建设的秩序性,又不磋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其三,班主任要善于在班级营造清新的物质环境与和谐的心理氛围;其四,班 主任必须善于组织策划各种教育活动, 并利用各种评价反馈系统对活动的展开 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调控;其五,班主任要善于针对学生特点,有计划、有目的 地发展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道德反思能力 新时期,班主任教师必须自觉提高自身的道德反思能力,反复比照自己的 教育言行与社会的价值标准和师德规范之间的差距, 不断发现并弥补自身 缺陷,提升自我修养。班主任教师要善于从自身的经历、学生的反馈、同 时的交往和社会的评价中不断审视自己职业道德实践的理性自觉 (四)精神关怀能力 班主任最基本的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教育品质就是对学生的精神关怀,能 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精神关怀的基本内容是: 首先,班主任应当学会合乎理性地关爱学生 其次,班主任应当学会用儿童的眼镜看世界,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相互理 解、相互感悟、相互激励、相互发现、相互创造、共同成长 再次,班主任应当真心诚意地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 最后,班主任应当以博大的胸襟充分信任每一位学生 二十五、 二十五、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一)创造性的设计班级建设目标 1 班级建设目标的意义 其一, 他能够代表班级的意图和理想, 构成班级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其二, 它能在全班成员内部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有助于将班级成员团结在一起形成一 股士气高涨的整体力量;其三,班级建设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它是确定班级工 作的出发点,是制订班级工作计划的依据,指明了班级活动的方向;其四,班 级建设目标具有调控作用,它可以随时调节集体和个体行为的偏差,引导各方 面行为沿着班级既定目标健康发展;其五,班级建设目标具有教育作用。它反 映了国家和社会对受教育者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 能够通过引起学生现有水平 与班级目标之间矛盾的方式促成学生的发展。 2 班级建设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二)合理为班级成员进行角色定位 1 班级成员角色定位的意义 要求班主任能够依据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为他们在班级中的角色进行动态 定位,使每个成员在班级中都有一个与其发展特点

相适应的满意位置 2 班级成员角色定位的原则与方法 科学地诊断班级人际关系现状, 是班主任为班级成员合理确定班级角色位 置的前提 (三)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1 班级活动的含义与价值 班级活动是班主任知道学生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设计的、 组织班级所有 成员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 班级活动是班级组织形式和发展的重要整合因素 2 班级活动组织和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 班级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应当具有系统性和目的性 ② 班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决定其形式的多样化 ③ 组织班级活动过程中,要处理好教育者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 间的辩证关系 (四)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1 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教师的干预和影响下, 经过长时间的班级生活而 创造的本班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通常而言,班级文化表 现为三种状态: 最为显性的班级环境布置, 最为隐性的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 处于中间状态的班级制度与规范 2 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① 精心创建班级物质环境 ② 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③ 培育健康的班级舆论和班风

更多相关推荐:
三年级数学下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总结

20xx年度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三年级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个过度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现将这期数学学科的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如下:一、以高尚的师德育人我热爱和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4.三年级数学下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总结

小学四年级20xx-20xx学年下学期英语工作总结尖山小学杨秀宇时间过的很快,转眼结束了三年级的教学工作。本期的数学教学工作,在紧张忙碌中,有许多的收获。三年级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个过度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j教育教学总结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在刚刚过去一学期里,我校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帮助指导下,在学校全体教职工的齐心努力和团结协作下,崌峪小学教育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围绕省级示范学校评估复查授牌工作重心,推…

二年级健康教育教学总结 2

二年级健康教育教学总结本学年即将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始终贯彻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和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方案,把实施素质教育,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坚持将健康教育列入了整…

三生教育教学总结

“三生”即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二年级三生教育教学总结

一学期以来,本人对“三生教育”这一话题从陌生到熟悉,教学工作从生疏到熟悉。教师们在不断的学习、教学中体会到了“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地投身到教学当中,也得到了不少收获。现将二年级“三生教育”开展情况做…

20xx——20xx学年三生教育教学总结

红岩明德小学20xx-20xx“三生教育”教学总结红岩明德小学20xx年x月x日红岩明德小学20xx-20xx“三生教育”教学总结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特殊教…

课程教学小结模板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教学小结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2本表由任课教师填写一式两份一份归系部存档一份教师自留

大班教育教学工作总结1

硚口区机关幼儿园教师工作手册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20xx年3月至7月学年度第二学期大一班当夏天炎热的脚步轻轻走来匆匆茫茫的一学期过去了我们的孩子们也即将踏入小学的门槛结束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不能不感叹时间的飞逝...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总结-小学

教育学及其功能选择填空教育的基本形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早出自论语乐正克的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捷克民...

20xx年度某某镇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和谐奋进铸辉煌展望未来谱新篇20xx年镇教育教学工作总结20xx年我镇的教育教学工作即将胜利地拉上帷幕一年来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在县教育局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中心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县教育局质量提...

教育教学总结上

明港一幼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大班教育教学总结时间飞逝转眼间我们在忙忙碌碌中又一学期已到尾声本学期我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积极完成园里布置的各项任务现将这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一政治思想方面我坚决拥护中国共 产 党的...

教育教学总结(19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