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科技工作总结

时间:2024.4.9

南京农业大学20xx年度科技工作总结

20xx年度学校科技工作认真贯彻学校十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战略部署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要求,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将科学发展观贯穿各项科技工作的始终,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和全体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与辛勤工作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学校科技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在重大科研项目立项、科研平台建设运行、科技成果产出、产学研合作、科教兴农和科技管理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学校的科技实力和学术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科研项目与经费

20xx年学校科技部门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围绕学校科技资源的挖掘与整合,一方面继续以申报重大、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加强科技资源调配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竞争实力;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学科交叉,鼓励科技创新,加强项目集成,注重点面结合,精心组织各种渠道科研项目的申报。一年来,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纵向项目886项,获准立项资助324项(不包括校基金62项),立项资助经费2.94 亿元。截止20xx年12月31日纵向科研到位经费3.17亿元。

重大项目申报获得新突破。本年度,我校获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项,立项总经费超过1.0亿元;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主持承担3项、参加11项,立项资助经费超过1.0亿元。基金项目资助数稳中有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申报319项,获资助项目数84项,资助总经费2621万元,资助率26.3%,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平均资助率;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共申请81项,获资助36项,资助率44.4%;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申报40项,获资助13项,立项总经费105万元。

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立项取得突破。钟甫宁教授为首席专家投标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与政策选择研究”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文立项,资助经费50万元;褚保金教授主持申报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招标课题《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研究》获立项资助,资助经费20万元;曲福田教授主持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土地和矿产资源有效供给与高效配置机制研究”本年度公示结束,即将正式发文。20xx年我校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9项,资助经费55万元,组织申报江苏省软科学计划项目17项,立项资助9项,资助经费18万元。

江苏省各类科技项目申报取得可喜成绩。20xx年在组织好国家科技项目申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省科技厅、教育厅、农林厅、环保厅、发改委、资源开发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省内各主管部门的沟通,主动争取更多的项目申报机会。共组织申报江苏省各类计划项目313项,获立项资助107项,资助经费1549.6万元,其中,省科技厅各类计划立项52项,资助经费921万元;省农林厅项目立项4项,资助经费172万元;省资源开发局综合开发等项目立项13项,资助经费189万元。

二、科研条件建设与运行管理

1、科研条件平台培育建设:20xx年度组织申报了各类各级条件平台建设项目14项,其中 “园艺作物种质创新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得批准立项建设;组织申报的

“江苏省动物源食品生产与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药学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智能化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三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立项建设,资助建设经费150万元;“水产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获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的渔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认定。协助申报的在苏州大福外贸食品有限公司建设的“企业院士工作站”获准挂牌,并已启动建设。我校“中国农业历史研究中心”申报首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通过论证,已正式授牌成立,获资助经费150万元,中心的成立促进了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为全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锦上添花。本年度积极申报江苏省技术转移中心项目并获立项,资助经费50万元,技术转移中心将以独立企业法人的方式运行,设立专门工作场所,积极围绕我校作物育种、食品加工以及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医(兽)药、信息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开展工作。

根据学校“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战略部署,本年度学校启动了农业生物灾害领域、有机类肥料领域、人文社科领域三个重大科研基地项目的培育工作。依据国家级科研基地建设要求,分别召开了协调会,成立领导小组和材料小组,协助做好申报材料的组织起草工作,并及时向主管部门沟通汇报我校筹建国家级科研基地已具备的资源条件和前期建设进展情况。

本年度组织相关学院整合科技资源,联合申报了江苏省科技厅“食品安全生物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南京兽药检测与评价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农业有机物污染微生物修复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发改委“江苏省果树品种改良与种苗繁育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项目,并积极跟踪评审进展。经校领导审批发文成立了“物联网与现代农业研究所”、“土壤有机污染控制与修复研究所”、“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政策研究中心”、“ 资源环境信息工程中心”、“羊业科学研究所”五个校级科研机构。

此外,认真参与教育部服务新农村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围绕农业创新成果转化与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完成了大田作物育种试验站、园艺作物育种试验站、生物肥料试验站、生物源农药试验站、动物疫苗试验站、农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试验站等六个试验站申报材料的撰写与立项工作;经过充分调研与遴选,启动服务新农村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子项目科教兴农基地与成果推广服务15个专家工作站的组织建设,为进一步整合学校现有科技创新资源,构建面向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促进我校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的中试、转化和应用的科研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白马实验基地前期建设工作取得进展。根据学校白马实验基地建设总体要求,经过多次研讨,撰写了白马实验基地建设方案等材料;组织我校农业园区规划专家,经过深入调研和实地考察,完成了白马基地概念性规划;组织申报并获得教育部基地建设专项基金2000万元,为白马实验基地建设提供条件支持。

2、科技平台运行管理:本年度着力加强已立项的科研条件平台项目的建设管理,认真做好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验收工作。本年度共有“教育部资源节约型肥料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转基因大豆检测与监测中心(南方)”、“教育部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通过专家验收。20xx年全面完成校内温网室向牌楼实验基地的迁移建设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科学设计的原则,在充分利用原温室材料的基础上,建设了2530平方米温室以及锅炉

房、道路、供排水和供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严格遵循正规工程建设程序和标准,深入现场,从严把关,高质量地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现已全面投入使用。至此,牌楼实验基地温室总面积已达7300平方米,初步解决了多年来温室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的问题,基本满足我校师生的科研实验需求。

本年度,积极探索以共享为核心,按项目方式推动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点整改项目—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工作。在各学院推荐申报的基础上,经专家组评审,遴选出“作物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平台建设”等8个项目,作为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项目,每个项目学校给予3-5万元的经费资助,共计资助经费32万元。严格按照《南京农业大学大件、大宗物品采购规定》的要求,全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大宗物品和大件仪器设备采购前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努力提高科研设备购置经费的使用效率。本年度新增仪器设备6555台件,其中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130台件;完成进口仪器采购免税共562台件,计640万美元。通过招标、谈判等方式,为学校节约设备购置费200多万元。通过创新工作方法,规范设备管理,着力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等优质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改善了学校的科研设备条件,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成果奖励与科技产出

20xx年度学校组织申报各类科技成果奖及人物奖30项,18项获奖,其中省部级奖17项。万建民教授主持完成的“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成果和刘兆普教授主持完成的“高效滨海盐土农业技术体系集成与推广应用”成果分别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周光宏教授主持完成的“冷却猪肉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沈其荣教授主持完成的“一种能防除连作作物枯萎病的拮抗菌及其微生物有机肥料”获得第六届江苏省专利奖金奖,周明国教授主持完成的“油菜菌核病菌抗药性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开发”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董明盛教授主持完成的“乳酸菌发酵剂制造核心技术创新及应用”获得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陶建敏教授荣获“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等。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发布的年度检索报告,我校20xx年国内“学术榜”收录科技论文1570篇,位列全国高校第50位,国内被引用9116次,在全国高校中排第19位,较去年提升了7位,显示出我校发表的科技论文正从数量提升转为论文质量的显著提高。20xx年度我校有685篇科技论文被SCIE、SSCI、EI、ISTP收录,比去年增加121篇,增长幅度十分明显,其中:SCI收录510篇、SSCI收录5篇、EI收录130篇、ISTP收录40篇,SCI收录论文中影响因子大于5的有11篇,其中我校章文华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在《The Plant Cell》刊物发表,影响因子为9.296。20xx年度我校被CSTPCD(学术榜)收录论文1371篇。

我校周光宏教授等发表的关于金华火腿加工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 “Secrets of the Jinhua ham”论文20xx年11月被 “Nature China”评为中国最新研究亮点326篇之20xx年度十强,并在十强中排名第二。20xx年江苏省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中有五条政策建议引起中央领导重视并被国家相关部门采纳,我校有两条被采纳,分别为钟甫宁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施情况调查分析及相关建议》;吴群教授主持完成的《耕地保护的体制与政策研究》,上述政策建议为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颁布与实施,通过认真学习知识产权管理文件精神,组织、鼓励、指导师生申请专利,我校以发明专利为主的专利申报数稳步上升,批准数持续增长。20xx年申请发明专利128件,品种权8件,软件著作权 16项,并指导本科生申请专利 4 件。截止12月31日,获授权发明专利46件,品种权13件,软件著作权18件。本年度组织了12件专利作品参加南京市科技局、南京市知识产权局20xx年南京大学生专利成果展,经专家评审,食品科技学院刘昆仑博士完成的“一种大麦嫩苗粉咀嚼片的生产工艺及其产品”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吕斯达硕士完成的“PVC三色按摩浴室拖鞋”两项专利获优秀奖。

四、产学研合作与科教兴农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合作。本年度,我校积极同地方政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在常州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基础上,我校同高邮市、宿迁市、张家港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并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并依托该平台开展了大量工作,如积极组建专家教授团队参加常州农业科技推进会、百名博士高邮行、宿迁生态农业展示会及相关政府部门组织的科技洽谈会,并就达成的合作项目进行深入交流和跟踪。同时组织专家对各地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及指导,联合申报科技项目,筹建联合研究机构等。本年度学校筹办了“20xx年毕业生双选会暨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成功组织了常州、宿迁、高邮三地62家企业共计100余人来我校举办毕业生专场招聘及科技项目对接。

加大科技成果宣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积极参加国家、省(部)市县各级政府举办的科技成果洽谈会、发布会。20xx年组织科技人员200多人次先后应邀参加陕西、山东、福建、浙江、上海、常州、如皋等省市地方政府组织的产学研合作交流会及科技成果洽谈会50余场次,展出各类展板及实物展品600余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3000余份,达成意向合作项目100余项,其中,在上海工业博览会上我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并在上海建立了永久性的科技成果展示平台。20xx年我校科技开发部荣获第四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奖。沈其荣教授主持完成的“有机(类)肥料产品研发和推广”项目荣获第四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优秀项目奖。20xx年征集筛选了市场潜力较好、企业咨询较多的科技成果80余项,编印报纸和图册万余份。本年度签订了“W013水稻新品种”独占实施许可、“南农油1号”油菜品种、黄瓜新品种使用权实施许可、五味子种质资源及其GAP生产工艺技术、水蛭人工驯化及繁育技术使用权转让、“爱尔乐”(ALA)高效生物氨基酸肥料技术、利用新鲜奶牛粪生产有机肥技术、徐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研发等“四技”合同118项,合同金额2198.15万元,到位经费1020.67万元。

科教兴农工作取得新进展。1、开展以成立和建设“专家工作站”,“百名教授兴百村工程”、“科技大篷车”、下派科技副乡镇长(书记)活动等形式参加江苏省“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和“万名专家兴农富民工程”活动。本年度组织专家400余人次30多次赴江苏省各站、园、社、企、户等基地现场考察,帮助县乡村策划、规划和指导生产,通过帮助农户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果。我校获江苏省“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20xx年度省“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和南京市“百名专家进百村”先进集体等称号。2、开展科技特派员行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分别组织我校农学、园艺、动科、动医、食品加工等专业的专家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成效显著。3、创新思路与做法,推进专家工作站建设。共筛选14个项目,分别对接江苏省射阳和灌云的“2县10村”,

工作站专家为农村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开设集中讲座和培训、进行个别咨询与现场指导等。我校专家工作站项目均通过了江苏省农委的验收并获得验收专家组的较高评价,农民日报、新华日报等新闻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在7月召开的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推进会上,我校成立专家工作站的做法得到省委常委黄莉新副省长的充分肯定与好评。4、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研究与科技入户工程进展顺利。继续在淮安、启东、南京江心州、高淳和温氏基地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把“科技大篷车”活动与“专家工作站”日常工作相结合,同时将“农村信息化工程”与“农民田间学校”等新型农技推广模式相结合,初步探索了高校开展农技推广的新思路。

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根据学校党委《南京农业大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统一部署和具体要求,科技部门各党支部高度重视、精心部署,认真组织全体党员研读学习有关文件,准确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要目标、任务要求和基本原则,紧密围绕学校提出的“破解难题促发展,着力内涵创一流”实践载体,引导党员群众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谋划发展、破解难题、推动工作、提升水平的重要机遇,进一步增强科技管理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上来,以“加强个人修养,改进工作作风,促进管理服务上水平”为主题,重点解决思想认识、党性修养、工作作风、管理举措、运行机制、服务效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扎实推进“服务机关、效率机关、责任机关”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基础上,科技部门领导班子通过认真思考、深刻剖析、相互交心、总结反思,并结合科技创新大讨论提出的问题和近期学校科技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回顾总结“十五”以来学校科技工作的实践经验,深入查找学校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努力方向,围绕学校内涵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在谋划、推动和实现学校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凝聚了新的共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工作举措,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整改落实方案。

六、创新管理制度与推进高校科协工作

科技创新,制度先行。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阶段,着重推进科技管理制度创新,强化整改方案的落实。经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先后颁布了《南京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试行)》、《南京农业大学学术规范条例(暂行)》、《南京农业大学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暂行办法》、《南京农业大学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制管理试行办法》、《南京农业大学重大科研项目聘用科研助理调整经费预算暂行办法》、《南京农业大学科技督导组工作办法》,《南京农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暂行办法》、《南京农业大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协助人事处制定《南京农业大学科研工作量补贴实施细则》,启动20xx年度科研工作量补助工作。修订完善了《南京农业大学相关学科高水平期刊目录》、《南京农业大学学术分委员会工作规则》等科技管理文件,成立了学校第四届科技督导组,组织开展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委员调整工作,完成了科技网站升级改版,不断提升学校科技管理规范化、信息化水平。经江苏省教育厅组织评审并公示,我校被授予“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称号,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我校已连续两次获此殊荣。

20xx年度学校科协在组织制度、学术交流、科普活动、技能竞赛、科技服务“三农”等各

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对校内的科协组织如大学生科协、老年科协以及挂靠校内的学会团体加强了组织管理和协调指导,规范了学术交流等职能的工作程序,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管理,印制发放了 “南京农业大学学术海报”,在科技网站设立了学术交流栏目,初步倡导并建立了学院层面的学术交流报告登记制度。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落实完成各级科协主管部门布置的工作任务,组织开展了相关学术活动和校内外科普活动、科技服务“三农”、举荐科技人才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我校科协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20xx年度高校科协工作先进单位奖,这是我校科协连续六年荣膺该奖项。

七 、学报工作再创佳绩

在学报编委会的指导下,学报编辑部全体成员坚持正确的办刊导向,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执行编辑工作流程,圆满完成了本年度的收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工作。《南京农业大学学报》依托学校一流的学术水平、强大的科研实力,经过不断打造和积淀,使学报质量和声誉逐年提升。20xx年学报收到稿件761篇,刊发稿件136篇,平均发表周期为461天。学报全文检索数据库在学校图书馆电子期刊库的全年访问量达到17340次,学报网站访问量33958次。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xx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的1868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统计结果,20xx年学报影响因子为0.643。在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组织开展的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的评比中,学报获得“20xx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并在江苏省期刊协会开展的江苏期刊“明珠奖”特色栏目评选中获得江苏期刊特色栏目“明珠奖”。

学报(社科版)全年收到来稿1360篇,刊用稿件79篇,用稿率为5.8%;刊用校内稿件34篇,刊用率为24.5%,用稿周期约为88天。学报(社科版)全文数据库全年点击量为69000多次。20xx年12月学报(社科版)再次以较大的优势入选2010-20xx年的CSSCI来源期刊,在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70家CSSCI来源刊中排名第26位,在江苏省高校社科学报中位列第3,在全国农业高校中名列第1。

20xx年是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收关之年,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科技部门将充分利用学校科技工作发展的机遇和条件,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为导向,以提高学校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制度和机制创新为保障,围绕学校“高水平、有特色”的建设目标,进一步推进 “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战略举措,以人才团队、项目平台、成果产出应用作为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三要素,逐步建立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科技管理政策和制度体系,充分调动全校教师开展科技工作的积极性,使我校的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能力迈上新的台阶。

南京农业大学20xx年度科技工作总结

20xx年学校科技工作按照校十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的部署,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大讨论活动,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找出了差距,坚定了信心,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和全体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与辛勤工作下,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重大成果获取、科技成

果转化与科技管理服务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和新跨越,学校的科技实力和科技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认真组织,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大讨论

根据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将作为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主线。本年度学校启动并开展了“科技创新大讨论”,发动全校教师集思广益、建言献策,提问题,找差距,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汇聚全校教师的科研力量,完善和创新学校的科技政策,积极探索科技管理创新途径,营造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人文环境,力争形成学校科技发展合力。大讨论期间编印了有关国家科技政策、文件的学习材料2册,编辑科技创新大讨论简报6期,组织各学院、学科组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科技大讨论活动60余场,开辟了“科技创新大讨论”专栏,通过校报、校园网、科技处网站对科技创新大讨论活动进行全面报道,及时传达学校科技创新大讨论活动的部署和要求,营造了科技创新大讨论的氛围,在学校师生和领导之间建立了实时沟通的桥梁。此外邀请了农业部科教司、教育部科技司、浙江大学科技研究院等领导来校做报告,使广大教师了解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要求,学习兄弟院校在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对于引导大讨论向纵深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大讨论期间针对科研工作校、院一体化管理,院级科研管理的责、权、利和考核机制,科研工作绩效评价、科研工作量认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等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初步建议,为适应研究型大学建设,循序渐进实施科研管理制度创新奠定了基础。在全面总结科技创新大讨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4个科技管理物化文件,其中两个文件已由校长办公会讨论原则通过,即将颁布实施。

二、科研项目与经费

20xx年学校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学科交叉,鼓励科技创新,加强项目集成,坚持重点突破,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精心组织各种渠道科研项目的申报。一年来,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计932项,获准立项资助324项(不含校基金86项),立项资助经费突破3亿元,纵向科研到位经费超过2亿元。

重大项目获得新突破,国家重大专项、行业专项资助超亿元。20xx年度,随着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启动,我校获得重大项目立项主持3项,子课题主持7项,立项总经费过亿元;在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中,主持承担4项、参加16项,立项资助经费近亿元。

基金类项目质量兼顾,立项资助稳中有升。20xx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申报269项,获资助74项,资助总经费2665万元,其中国际合作重大项目1项,资助经费100万元,面上项目68项,资助经费1920万,资助率27.4%,重点项目4项,资助经费625万元,资助率33.3%,均高于全国平均资助率;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共申请82项,获资助22项,资助率26.8%;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获资助18项,

立项总经费427万元,其中创新学者攀登计划3项,面上项目15项,本年度我校科研基础性研究立项情况体现了以质取胜,注重内涵发展的总体思路。

项目立项学科领域有新拓展,人文社科类大项目日趋增多。20xx年,公管学院曲福田教授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管理研究” 和信息学院侯汉清教授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文化典籍整理与开发的智能技术研究”分别获得立项资助,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零的突破,也为全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锦上添花。

省级各类科技项目申报取得可喜成绩。20xx年在组织好国家科技项目申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与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农林厅、环保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开发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省内各主管部门的沟通,主动争取更多的项目申报机会。全年共组织申报江苏省各类项目267项,获立项资助97项,立项经费1426万元,其中,江苏省科技厅各类计划32项,资助经费999万元;江苏省农林厅项目11项,资助经费258万元。

强化科研项目的全程管理,不断提高我校科研信誉和科技储备。本年度科技工作遵循学校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思路,强调科研的“顶天立地”意识,根据科技部、教育部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和我校的科技资源力量,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主动服务,积极参与各级相关部门的项目前瞻性规划与指南制订,通过各种方式推荐教师参与国家、部委及地方政府的科研规划、立项建议和指南撰写。同时认真做好各类计划合同的签订,及时下达科技计划任务,督促项目实施。充分发挥科技督导组的作用,做好项目的监理工作。加强科研质量意识,加大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各类科技计划的申报书、进展报告及结题报告的审核评议,提高了我校承担项目的完成质量,提升了我校科研信誉。校基金和“南农-中农两校开放基金”是学校资助青年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也是年轻教师科研起步的一个支点,20xx年度强化了学校青年科技创新基金和两校开放基金项目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加强了对承担校基金项目的青年科研人员的指导与帮助,有效地增强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研储备。

三、科技成果产出

成果奖励:20xx年度我校申报各类科技成果奖29项,18项获奖,其中国家奖1项,省部级奖16项,科技人物奖1项。曹卫星教授主持完成的“基于模型的作物生长预测与精确管理技术”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实现了我校连续4年获得国家奖6项的历史性突破;“中国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与模型研究”和“菊花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分别获得20xx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农用地质量等级评价与地价评估-理论、方法与实证”成果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多中心治理与现实应用”(论文)获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陈发棣教授荣获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称号。

国际论文:20xx年度SCI收录我校论文301篇,同比增长67篇,全国高校排名第47位,EI收录83篇,SCI(E)收录科技论文被引用228篇577次,全国高校排名第48位,我校科技论文被收录及引用篇次首次进入前50名行列,并连续两年跃居农林类高校排名第2位。20xx年度我校CSTPCD(学术榜)收录论文1518篇,全国高校排名第46位,被引7194次,全国高校排名第26位。Nature China2007 最新研究亮点以题为“Secrets of the Jinhua ham”报道了我校周光宏教授等发表的关于金华火腿加工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一文;“Genetic mapping of two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s in einkorn (Triticum monococcum L.) accessions,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07,114 (2): 351-358”论文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国际学术论文。

20xx年度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作者单位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核心版)、ISTP、SSCI收录的共计564篇,其中:SCI收录390篇(第一通讯作者单位收录339篇)、EI收录95篇、ISTP收录75篇、SSCI收录4篇,SCI论文中影响因子大于5的有5篇。我校张绍玲教授和沈文彪教授课题组分别发表一篇高水平研究论文:《S-RNase triggers mitochondrial alteration and DNA degradation in the incompatible pollen tube of Pyrus pyrifolia in vitro》(doi: 10.1111/j.1365-313X.2008.03681.x)发表在《The Plant Journal》上(影响因子6.751);《The heme oxygenase/carbon monoxide system is involved in the auxin-induced cucumber adventitious rooting process》(148 (2): 881-893 OCT 2008)发表在《Plant Physiology》上(影响因子6.367)。

专利与品种审定: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我校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组织、鼓励、指导老师和学生申请专利,使我校以发明专利为主的专利申报数稳步上升。本年度组织申请专利、品种权、软件著作权共计129件,其中专利110件(发明专利99件),品种权6件,软件著作权13项,我校年度专利申请数首次突破百件。此外,指导本科生申请专利4件。授权专利、品种权、软件著作权计63件,其中发明专利39件。本年度审定品种6个,棉花品种“南农10号”、大豆品种“南农31”和“南农32”、水稻品种“新两优6380”分别通过国家级审定品种,刷新了我校年度国家级审定品种不超过2个的历史记录。鉴定成果2项,其中我校近10年来取得的首个动物品种选育成果获得省农林厅组织的认定。

四、科研条件建设与管理

条件建设:实现了国家级工程中心建设的重大突破。经江苏省科技厅推荐,20xx年成功申报了“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已获科技部批准建设;我校组织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联合申报的首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机构“江苏省农村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基地”获得挂牌并立项建设,实现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省部级基地建设的重大突破;我

校组织申报了12项第五轮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建设项目获批7项,新增“农业部南方蔬菜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申报的“江苏省生物源农药创制工程中心”获得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培育启动了江苏省工程中心申报项目“南京市农业有机物污染微生物修复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项目已获得南京市审批挂牌,培育目标为申报省级工程中心;组织申报了农业部野外台站项目“南京农作物种质资源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南京有害生物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南京农业大学稻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试验站”和“南京农业大学稻麦连作田杂草动态野外观测站”等4项,推荐“园艺作物种质创新工程研究中心”申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平台运行管理:结合科技创新大讨论,广泛听取广大师生对学校科技条件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拟定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共享平台与基地建设工作意见及《南京农业大学工程技术中心管理办法》,规范科技平台运行管理,以促进学校教学科研与科技创新工作的又好又快开展;参加编制校“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组织“211工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工作,为 “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经费的高效使用与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校院两级共享实验平台建设,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同位素实验平台等三个校级平台对外开放共用、资源共享,提升优质科技资源的辐射效率;积极鼓励学院建设院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现已有6个学院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平台,初步形成了由校、院两级共享实验平台体系;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结合校管理信息化评估和网站更新工作,组建学校大型仪器设备网络共享平台,统计汇总全校2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信息,并在网络共享平台上公布,着力推动学校2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用与资源共享,显著提高这些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五、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服务社会

联合组建产学研办公室:20xx年学校和常州市政府(常州科技局)、无锡锡山(科技局)等部门,联合组建产学研办公室,通过选择和整合有关农业科技资源,为地方政府及企业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需求提供服务。产学研办公室多次组织专家与地方企业进行项目对接,成功签署“萝卜系列产品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生物有机肥料生产技术”、“发芽糙米生产技术”、“新农村建设科技信息技术”、“农村科技干部培训”等合作项目10余项,有效解决地方企业的技术难题,同时地方企业也进一步了解我校科技成果研发情况,使双方的合作更加深入和全面,形成可持续性的、紧密性的校地合作模式,推动了校地互动,促进优势互补,达到双赢乃至多赢。依托我校的科技优势以及人才优势,实现官产学研四方资源共享,与句容市、东方集团共同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园区建设,开创了一条由企业投资、政府服务、技术集成、人才培养培训新模式。

加大科技成果宣传,促进成果转化:学校积极参加国家、省(部)市县各级政府举办的科技成果洽谈会、发布会,20xx年组织教授专家等科技人员100多人次举办科技成果展示暨合作洽谈会,先后应邀参加了山东、连云港等省市地方政府组织的产学研合作交流会及科技成果洽谈会20余场,展出各类展板及实物展品400余次,发放资料千余份,受到农户和企业的热烈欢迎。本年度有针对性的搜集整理具有市场开发潜力,前景良好的技术成果130余项,现已汇编成册。充分发挥“南京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网”的宣传功能,该平台年点击已达万余人次,在展示我校科技成果,促进产学研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本年度签订了中熟中粳新品种W008(暂定名)生产经营独占许可权转让、“南农10号”杂交棉花、中药材(丹生菊花等)规范化生产技术、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关键技术、泰兴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R98株)技术、夏枯草高产栽培技术等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97项,合同金额2632万元,到位经费1556万。

科教兴农持续深入:在“双百工程”的基础上,在总结高校培育农民技术合作社推进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高校科技入户的新思路。20xx年继续在江苏淮阴、南京江心州、高淳和温氏基地等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与地方共同建设专家工作站,继续发挥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大篷车的作用,把大篷车活动与专家工作站日常工作相结合,主要开展的工作:苏南—简便快捷肉鸡饲养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苏中—葡萄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应用和推广;苏北—苏淮猪瘦肉系的扩繁与推广。本年度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30多次,组织专家400余人次赴江苏省各地现场考察。积极参加南京、连云港、南通、泰州等地兴农富民工程活动;为六合马集农民送去肥料、蔬菜等新品种;帮助江宁横溪克服瓜菜生产中遇到的土传病发生的难题;为江宁农户建立葡萄标准示范田;组织专家赴连云港百名教授兴百村基地指导和调研,为地方产业发展献计献策;配合省市相关部门开展科技帮促、脱贫攻坚、年轻教师挂职双百工程基地等活动。本年度我校科教兴农服务社会工作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表彰,在20xx年“江苏省万名科技专家兴农富民工程推进会议”上颁发的表彰名单中,我校成为唯一获优秀组织奖的高校。

六、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20xx年度成立了新一届学校科学技术协会,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同时参与江苏省农学会组织的部分学术工作。本年度认真谋划,精心筹备,分别承办了第二届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年会—“农业科学与社会进步”分论坛、2008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经济·管理”学科专场和江苏地区国家自然基金联络网培训会暨20xx年度管理工作会议等大型学术活动,从工作预案、论文征集与评审、邀请专家、会务安排到编辑论文集等,都做了精心安排,使会议均取得圆满成功,成为全省农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以及基金工作的学术研讨交流盛会,会议

增进了我校与全省科研院所的交流和联系,提升了我校的声誉和学术影响力,同时对合理利用校内外优质智力资源,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学校建设和学科发展,均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在20xx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上,我校科协被授予江苏省第二十届科普宣传周活动先进集体。

七、学报工作再创佳绩

在学报编委会的指导下,学报编辑部全体成员坚持正确的办刊导向,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执行编辑工作流程,圆满完成了本年度的收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工作。《南京农业大学学报》依托学校一流的学术水平、强大的科研实力,经过不断打造和积累,办成了精品并获得多项荣誉。20xx年先后荣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20xx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第六次荣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也荣获“20xx年高校科技期刊先进集体”称号。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xx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的1765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统计结果,20xx年学报影响因子为0.693(去年0.641)。《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在彰显办刊特色、打造精品栏目、提高办刊质量和编辑队伍知识结构优化等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学报(社科版)全年收到来稿1355篇,其中校外稿1190篇,刊用稿件75篇,用稿率为5.7%,校内外用稿比接近0.875∶1,来稿量的大幅度增加和校外稿件质量的提高,显示学报(社科版)的学术影响力逐年提升。20xx年学报(社科版)顺利通过了省新闻出版局的年度核检。 八、20xx年科技工作要点

20xx年是完成“十一五”科技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综合分析科技工作发展的机遇和条件,科技创新工作对学校整体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为此20xx年学校科技工作将继续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为导向,以提高学校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制度和机制创新为保障,确立“重点突破”的战略思想,以人才团队、项目平台、成果产出作为提升学校创新能力的三要素,逐步建立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科技管理政策和制度体系,充分调动全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使我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

1、项目管理工作从追求数量扩张向数量与质量相结合、以质量提升为重点的转变,着力凝炼研究方向,精心组织大项目(如973计划、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使科技立项经费继续以20%以上比例递增。

2、围绕当前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积极加强前期策划和主动设计,加强先期培育和组织,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做好20xx年国家、部省级科技奖的推荐和申报工作,力争获得高水平、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如国家、部省级科技奖励成果,促进科技成果产出,确保 SCI、EI论文的持续高质量增长。

3、积极关注各级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动态,强化平台运行管理。围绕新农村

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以产业链为导向,积极推进自然科学学科和人文社科学科的交叉,通过有效组织和政策引导,积极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国家基地的立项建设,争取在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条件建设方面实现零的突破。

4、力促形成校—企产学研战略联盟。建立和健全高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互动共赢的合作机制,走“官、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我校与政府、企业形成长期、稳定和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校—企产学研战略联盟。创新产学研“联姻”模式,倡导企业以委托研发等方式与高校开展合作,鼓励教师以技术入股引进投资者成立企业和促进企业与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管理模式,从政策上调动从事科技服务、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5、进一步完善规范机关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物化“科技创新大讨论”成果,在细化学校科研工作量核定和计算、科研业绩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科技大项目组织实施办法等方面逐步形成适应学校研究型大学科技发展的政策文件,从而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学校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6、有效开展学术交流、科技普及活动,使学校科协工作再创新局面;继续做好学报各项工作,坚决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新闻、出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坚持把提高学术质量放在首位,打造学报精品工程。

南京农业大学20xx年度科技工作总结

日期:2009-04-29 来源:未知 作者:科技处

20xx年是国家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一年,学校科技工作以研究型大学建设为己任,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为指导,围绕国家地方科技需求和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确定的科技工作目标和任务,踏实勤奋,创新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怀下,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科技立项和成果产出、科研条件建设、科教兴农与科技管理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现

总结如下:

一、各类计划项目立项取得可喜成绩

1、全面细致组织项目申报,国家基金等项目资助稳中有升

围绕学校科技资源的挖掘与整合,精心组织各类渠道科研项目的申报,继续以申报重大、重点项目为突破口,以服务科研人员为中心,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细致组织科研项目申报,切实提高申报质量,充分发挥我校的科研竞争实力,全年申报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各类计划研究项目729项,批准立项资助251项(不包括校基金61项),资助经费11579万元;立项资助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申报249项,获资助项目数68项,资助总经费2292万元,资助率达27.3%,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平均资助率10个百分点。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申请24项,获资助经费增幅较大,首次达343.8万元,列基金委受资助单位第六,进入前15位。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资助4项,资助经费4818万元;科技部863计划获资助14项共942万元;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获资助19项,资助率达34%,其中新教师基金10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获资助24项,立项经费262.5万元,资助数排全省第三位。为促进联

合攻关和科研合作,增强青年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首次启动了南京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青年教师开放科研基金项目资助,共立项7项,资助总经费50万元,标志着两校在科研方面进入了实质性的合作阶段。

2、人文社科项目有所突破

20xx年,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开展科学研究的学科增多、研究课题增多、发表文章质量提高、对国家政策影响力增大。国家社科基金获3项资助;经济管理学院周应恒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申请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资助,资助经费50万元,这是经济管理学院近年来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突破,也为全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展锦上添花。

3、持续开展项目全程质量管理

积极参与项目主管部门的项目规划与指南制订工作,及时发布各类项目申报信息,保证项目申报的数量和质量。对涉及面广、申报数量大的项目类型提前进行动员和培训。20xx年除了基金工作开展全校性的申报动员之外,对主要研究计划项目的申报事项亦召开专题会做说明,并深入各学院进行指导或参与初审。对国家基金申请受理推出一站式服务,主动上门受理申请,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对于各类限额申报

的科技计划,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确定遴选方案和程序,如组织了教育部科技重大项目、新世纪人才计划等计划的校内遴选,择优推荐。主动跟踪项目评审,积极组织各类项目的答辩预演,如组织了省青年创新人才计划等项目校内答辩会,为申请者提供实战机会。在充分征求学院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成立了学校第三届科技督导组,继续加强科技管理督促检查工作,稳步推进做好项目全程质量管理。

二、科技成果、条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1、科技成果获奖

20xx年度我校申报各类科技成果奖53项,18项获奖,1项成果获国家奖,4项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陆承平教授主持的成果“猪链球菌病研究及防控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重要植物病原生物快速分子检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和“作物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成果获20xx年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农地非农化与农地资源保护:从两难到双赢”成果获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2、科技论文与专利

通过检索,按月公布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作者单位

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EI(核心版)收录的情况,20xx年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作者单位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EI(核心版)收录共计420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收录275篇,EI收录61篇;非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收录84篇。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结果,我校20xx年度被CSTPCD(学术榜)收录论文1581篇,比20xx年1228篇增长29%,在全国高校中位列44位,比20xx年前移了2个位次。我校20xx年度SCI收录论文215篇,比20xx年144篇增长49.3%,在全国高校中升至59位,比20xx年前移了15个位次。值得一提的是《Nature China》最新研究亮点以题为“Secrets of the Jinhua ham”报道了我校周光宏教授等关于金华火腿加工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研究成果,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关于水稻土固碳与温室气体释放的研究论文被收录于《Nature China》。20xx年申请专利69件,品种权3件,实用新型5件,申报软件著作权7项;授权专利33件(其中发明专利23件,品种权2件,软件著作权8项)。

3、科研条件建设

我校第二个教育部批建的“杂交棉创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通过教育部立项批准建设,建设期为

二年。“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分别获得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批准建设并获得经费支持。20xx年积极组织12个实验室申报了第五轮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建设项目;组织推荐“作物分子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 申报20xx年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组织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联合申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拟承建江苏省土地问题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人文社科基地。

三、科教兴农服务社会探索新模式

20xx年我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开拓创新,一方面积极宣传学校科技成果,推广实用技术,开创了我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工作的新局面;另一方面推进百名教授兴百村工程和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活动深入开展,积极推动建立专家工作站,探索科教兴农新模式。20xx年我校科教兴农工作力求加强部门合作,更加注重科技服务社会,主要体现为: 1、积极探索农业院校科技入户新模式—攻坚战,积极组织专家争取国家农业部、科技部及江苏省有关科教兴农项目、科技入户经费50万元,特派员项目经费50万元等经费。科技入户工程经过一年的努力,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2、继续推进开展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二期工程—阵地战,组织专家先后赴连云港基地现场指导、培训、咨询达400余人次,在连云港建立了 “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专家工作站”,我校专家担任首席专家,经常驻地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

使技术服务更具时效性,创新了科教兴农工作机制。3、坚持不懈开动大篷车送科技下乡—运动战,共组织食品、园艺、植保、动科等35个专业专家560人次参加江苏省“万名科技专家兴农富民工程”、“千村万户帮扶工程”和南京市“城乡统筹帮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名专家进百村党员科技致富示范工程”和南通市“百千万建设新农村”等活动,实施了多项科技富民项目,在与农村结合、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 20xx年科技处获得全国科技活动周暨江苏省第十九届科普宣传周先进集体称号。

四、学报工作再创佳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依托学校一流的学术水平、强大的科研实力,经过不断打造和积累,办成了精品并获得多项荣誉。20xx年《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影响因子上升为0.641,荣获第六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xx年获此奖项的全国高校学报共10个,江苏省学报仅2个,《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已5次获此殊荣,实属不易。在江苏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第六届江苏省期刊质量评估分级及优秀期刊评选中,《南京农业大学学报》荣获第六届江苏省“双十佳”期刊。20xx年度,《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在彰显办刊特色、打造精品栏目、提高办刊质量方面也跨上了一个新的平台。学报(社科版)入选“省直重点社科理论期刊”,并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专项资金的

资助;学报(社科版)“农村?农民?农业研究”栏目获得全省理论宣传优秀栏目(期刊组)二等奖;20xx年度学报(社科版)通过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评选,成为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来源期刊,据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公布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其影响因子为0.514,比去年提高了10.5个百分点。

五、注重服务,管理规范公正

1、根据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规范国家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监管的文件精神,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起草并颁布实施了《南京农业大学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学校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制管理,规范科研项目到账经费中管理费、科研劳务费的提取办法,同时将统一格式的《科研劳务费申请表》发布在科技处网站上,便于教师下载填写。2、认真及时完成了各类统计年报工作,如全国高校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R&D资源年度科技统计年报工作,提交本科教学评估所需的统计材料及完成本科教学评估自评报告有关科技数据材料的审核,此外还完成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报表和江苏高校面向应用的

科研绩效调查表;3、为适应学校研究型大学建设对科技管理的要求,加强调查研究,开展了科研工作量认定等政策制定的前期调研,注重信息沟通宣传,定期更新科技处网站、橱窗的科技资讯,完成科技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数据录入,为科技信息实时检索查询奠定基础。

六、20xx年科技工作要点

20xx年是学校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一年,综合分析科技工作发展的机遇和条件,20xx年科技工作继续以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为导向,坚持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学校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和竞争力为核心,以国内外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和机制创新为保障,紧紧围绕“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科技工作目标和任务,实现科技工作向“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组织大团队、构筑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实现大转化,使我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从而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学校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1、了解国家需求,关注有关计划进展,加强与国家有关科技管理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确保信息畅通,以提高质量,提高资助率为重点,及时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农业部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转基因农产品新品种培育、江苏省科技厅支撑计划等各级各类科技项目。

2、整合资源,先期投入,尽快启动国家级平台建设。如重点推进学校肉品加工工程研究中心、资源节约型肥料工程中心、杂交棉创制工程中心等进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行列;筹备建设“农业生物灾害与生物安全”、“农作物生理与生长调控”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好20xx年国家奖的推荐和申报工作,组装培育报奖成果,力争国家级成果奖励有新突破;完善科技产出补助办法,促进科技成果产出,确保 SCI、EI论文的持续高质量增长。有效开展科技服务社会活动,继续推进“科技入户”、“双百工程”等科教兴农工作,持续扎实推动科技推广工作上台阶。

3、启动并开展学校“科技创新大讨论”,动员全校科技工作者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计划任务,坚持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充分尊重和调动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与研究型大学建设相适应的学校政策、制度和管理体系,如逐步推进科研工作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推动设立科研秘书全职岗位,明确科研秘书、院级科研管理的责、权、利和考核机制,做好科研工作量的认定工作。

4、积极关注20xx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了解建设动态,着力培育新的生长点,形成以产业链为导向的、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体系,主动融入,力争我校更多专家进入国家创新体系,以加快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进程。

南京农业大学20xx年度科技工作总结

日期:2009-04-29 来源:未知 作者:科技处

20xx年是“十一五”的开局,是全面实现“十一五”学校科技创新目标任务的重要之年。一年来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学校科技工作紧密围绕学校“一个中心四项重点工作”的工作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工作全局,在各学院、各部门及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科技工作高起点上的新跨越,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的科技实力和学术地位,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扩大社会影响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鼓励创新,以质取胜,项目到位经费稳中有升

抢抓“十一五”的开局良机,积极跟踪国家及有关部门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动态,以服务科技人员为中心,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强项目集成,鼓励学科交叉,坚持点面结合,以质取胜的原则,多渠道组织争取项目,使科研项目立项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充分显示出我校的科研实力和后发优势。全年先后组织申报了科技部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星火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类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创新团队、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教育部科技重点、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专项、农业部948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省农业三项工程、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研究计划734项。截至20xx年底已批准立项资助326项,资助经费14281.25万元,到位纵向科研经费9505.26万元(不含外拨经费)。

20xx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申报252项,获资助项目数63项,资助经费1768万元,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资助经费200万元,应急项目1项,面上项目61项,资助率27.4%,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平均资助率10个百分点。面上项目立项列全国第34位,农林院校第2位。973计划课题立项10项,资助经费1657.48万元;863计划专题立项课题25项,重点、重大项目4项,合并课题9项,资助经费4226.5万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2项,参加19项,资助经费约2045万元;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立项2项,资助经费120万元;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获资助14项,资助率36%;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获资助21项,资助额227万元,立项数与资助额较去年均大幅增长,其中重点项目3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3项,一般项目15项。

二、有效组织、整合资源,科技成果产出实现新的突破

20xx年度我校组织申报国家、省部级奖30项,获奖13项。曹卫星教授主持完成的《小麦籽粒品质形成机理及调优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和陈佩度教授主持完成的《小麦抗病生物技术育种研究及其应用》分别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组织申报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成果奖7项,获奖6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奖率达85.7%;申报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项,获三等奖2项。申报司法部法学研究科研成果奖1项,获奖1项;组织申报江苏省高校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项,获三等奖2项。

万建民教授与丁艳锋教授合作带领课题组在国家“863计划”专项课题资金的资助下,将选育出的杂交籼稻新品种“协优107”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实施精确定量栽培试验取得成功,经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现场按照国家标准折算,实际亩产达到了1287公斤,从而刷新了世界水稻亩产的新记录。该项成果的取得

说明我国的水稻育种和栽培技术水平都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同时充分显示优良水稻品种和优秀栽培方法相结合,必将对今后我国水稻生产和粮食的安全发挥巨大作用。该品种已经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xx年我校共通过国家、部省级成果鉴定8项。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xx年度我校共有220篇SCI论文和40篇EI论文被收录;国内学术榜收录我校20xx年度论文1228篇,比上年增加252篇,增幅25.8%,高校排名46,较上年提高5名。20xx年开始通过校园网每月定期公布各学院SCI和EI论文的收录情况,便于科研人员及时掌握相关信息。为了提高我校教师英语科技论文的撰写水平,学校举办了两期英语科技论文撰写培训班,从反馈的调查表显示,100%的学员对培训班和授课内容感到满意,并且希望继续分学科定期邀请校内外相关专家举办讲座。

本年度我校共申请专利59件,申报软件7件,申报品种权7件,授权专利50件,其中发明专利 39件,占78%。制定国家、省部级标准27项,品种审定5个。

三、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科研条件建设进展顺利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积极关注各级各类人才项目的申报、评审动态,通过项目实施锻炼人才、培养人才,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开拓进取,在科研实践中快速成长,成为科研新生力量,为学校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本年度着重抓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创新团队项目、江苏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项目、青年人才启动计划、学校青年科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申报工作,采取答辩演练、跟踪评审等措施,进一步增加了青年专家学者的科技竞争力,提高了人才项目申报的成功率。本年度章文华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推荐9名获选8名;江苏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项目获资助3项。为加强我校科研

持续发展的后劲,注重科研青年人才培养,本年度继续加大对校基金项目的支持力度,实施项目资助与培育人才并举,共资助青年科技创新基金35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53项。同时对校青年科技创新基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0xx年立项项目进行了结题评议,结题为特优的有1项,优秀15项,良好33项,结题评议为中的5项,并对结题为特优的项目予以奖励资助。

经过遴选答辩,我校首个教育部批建的由沈其荣教授主持的“资源节约型肥料工程研究中心”批准立项建设,建设期为二年。20xx年度教育部工程中心建设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也已启动。20xx年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的重点开放实验室“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进入正式运行阶段。本年度积极参与国家、部省级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的相关活动,协调解决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召开了校学术委员会会议,对我校的校级机构进行了调整和整合,并首次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研究院”等9个校级独立科研机构发文批准建设,其中“中国新农村建设研究院”将整合学校学科和人才资源,通过建立开放协作机制,探索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事业提供咨询服务,同时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成果转化。

此外学校珠江教学科研实验基地、牌楼温网室实验基地的建设项目均已完成,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农业高新成果推广和展示提供有力的支撑条件。

四、提高学报办刊质量,打造精品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强劲的科研实力,进一步提高期刊的稿源质量、审稿质量及编辑出版质量,发挥学报“展示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窗口与平台作用,准确定位,打造精品,取得了突出成绩。20xx年度《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影响因子为0.563。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组织的“首届中

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评比中,学报荣获“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xx年度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统计结果,《南京农业大学学报》荣获20xx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目前“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的评选共进行了五届,《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四次获得该奖项。20xx年《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开通了全文数据库网站,实现学报的开放式阅读,大大提高了文献的利用率。目前,世界上有近1700种开放获取期刊,我国教育部所属期刊中只有19家允许全文开放式访问。

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xx年度《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的影响引子为0.405,在全国农林医药院校的社科类学报中名列第二,在江苏省高校学报中也位居第二。 20xx年8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获第五届全国农业期刊“金犁奖综合类一等奖”。

五、科教兴农,服务社会;学术交流,精彩活跃

根据“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简称“双百工程”)二期工程的工作部署,学校组织专家深入连云港双百工程基地指导,进一步做大做优现有项目,增强基地的示范辐射功能,带动建立产业集群,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同时,根据连云港地区自然条件和既有产业优势,新上了一批兴百村项目,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为表彰我校专家在“双百工程”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连云港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表彰大会,授予我校29名专家“双百工程”科技贡献奖,充分体现了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对我校科教兴农工作的褒奖和肯定。同时在连云港市科协的支持下,我校积极创新科教兴农工作机制,在连云港四县分别建立了“双百工程”专家工作站,由我校专家担任工作站的首席专家,为农民群众提供实时技术咨询,实现科技帮扶的连续性和延续性。“双百工程”的创新工作

得到了广泛关注,7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双百工程”的最新进展。

20xx年度学校通过整合校内科技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参加农业部的科技入户整体院校推进工程、江苏省“万名科技专家兴农富民工程”、“千村万户帮扶工程”等活动,充分发挥我校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一批专家教授被授予“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xx年度横向科技项目到位经费达1144万元,体现我校社会服务功能日趋加强。

按照江苏省科协的总体部署,学校精心筹备组织了首届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年会现代农业分会,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成为全省农业科学领域学术研讨交流的一次盛会。此次会议增进了我校青年学者与全省农业院所的交流和联系,提升了我校的声誉和学术影响力。20xx年度学校共组织校内外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报告255场次,为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促进学科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均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六、提升服务水平,完善管理制度,落实“十一五”规划

20xx年度学校科技工作紧密围绕国家、部省市和学校陆续出台的“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目标,明确科技创新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从项目申报、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同时,及时发布各类项目申报信息,超前服务,主动服务,加强跟踪指导,保证项目申报的数量和质量。在基金申报工作中选择了农学、植保、生命、动医等学院,主动上门受理申请,受到相关学院的欢迎,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各类限额申报的科技计划,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定遴选方案和程序,择优推荐,提高项目申报的命中率。主动跟踪项目评审,积极组织各类项目的答辩预演,为申请者提供实战机会。此外,按照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思路,贯穿科研的“顶天立

地”意识,主动配合教师凝炼科研选题,通过各种方式推荐教师参与国家、部委及地方政府的科研规划与指南的制定工作。

注重发挥科技督导组的作用,做好项目的监理工作,主动配合上级主管部门进行项目的全程管理。本年度强化了重大在研项目的管理,对立项经费50万元(文科20万元)以上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并从中抽取个别项目召开交流座谈会,及时发现解决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问题。以上措施提高了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提升了我校的科研信誉。根据国家相继出台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办法要求,我处制定了“学校科技重大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加强了重大项目的组织管理。本年度项目结题177项,完成质量优良,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豆优异基因资源的发掘及其基因组研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中期检查,评议结果为优。

根据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最新颁布的相关文件精神,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学校设立“科技发展基金”,开展科研经费的归类整理,对我校已结题项目的结余科技经费进行了结转建账工作。在此基础上,我处修订了“南京农业大学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新办法强化了科技项目经费的预算制管理,实行科技项目经费预算执行中的重大事项变更报告制,对科研经费使用比例和劳务费支付方式、科技项目结题结帐与项目经费使用的审批监管均做了系统规定。新办法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强我校科技项目经费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学校科技工作稳步持续健康发展。

20xx年度学校整体推进科技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并取得了明显成绩,全年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十五”全国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科协先进集体等各级政府部门授予的荣誉奖励7项,先进个人11人次。20xx年11月29日《科

学时报》整版以“着力基础研究夯实创新之源”为题全面报道了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 七、20xx年重点工作

20xx年是国家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一年,学校科技工作将以研究型大学建设为己任,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为指导,围绕国家地方科技需求和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确定的科技工作目标和任务,超前谋划,扎实工作,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氛围,着重开展以下四方面工作:

1.认真领会主管部门科技立项政策精神,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加强协调组织,大力开展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上年度工作的基础上,强化重点项目和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遴选组织;总结经验,加大863计划重大重点项目、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江苏省科技计划申报的组织协调力度;积极关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农业部行业科技计划的立项动态,争取更多的科技任务,推进全校科技创新。

2.加强项目的全程管理,促进科技成果产出。继续对在研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认真做好各类科技奖项的申报工作,力争国家级奖励再有新突破;调整完善科技产出奖励办法,促进SCI、EI论文的持续高质量增长。继续做好知识产权登记与保护工作。

3.推进科技条件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重点放在谋划组织建设新的国家实验室。做好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的申报跟踪,确保省部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立项有新突破。

4.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战略发展机遇,立足发展现代农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探索科技服务三农的新举措和新方法,为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献计献策,进一步发挥学校的优势和作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效益。

南京农业大学20xx年度科技工作总结

日期:2009-04-29 来源:未知 作者:科技处

20xx年是全面完成“十五”工作目标的收关之年,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学院、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科技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在重大科技项目立项、重大成果获取、科教兴农等方面实现了高起点上的新跨越,凸显出众多令人瞩目的科技发展新亮点,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地位明显提高,科技产出和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增强,圆满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

一、优化调配科技资源,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到位纵向科研经费突破9千万元

1、点面结合,以质取胜,积极拓展申报渠道,着力实现新突破。20xx年度学校科技工作紧密围绕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从项目申报、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在组织项目申报过程中,注重调动和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学科交叉,鼓励科技创新,积极挖掘与整合学校的科技资源,一方面继续以申报重大、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加强资源调配力度,充分发挥我校的科研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加快科技信息发布,切实做好项目申报的分类指导,切实提高申报质量,努力降低申报材料的错筛率,提高项目申报的命中率。本年度先后组织申报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类项目等各级各类科技研究计划共计677项,获批准立项资助239项,资助经费7673.2万元,到位经费9159.95万元(除外拨经费),比上年增长22.67%。

2、精心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立项再上新台阶。20xx年度我校共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9项,获资助项目数61项,资助率25.52%,较去年上升3.11个百分点,资助总经费1835万元。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资助经费1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资助经费305万元;面上项目58项,资助率25.9%,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平均资助率9个百分点,资助金额1430万元。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共受理申请38项,获资助15项,资助率39.47%(平均资助率37%);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共受理申请53项,获资助

15项,资助率28.3%,其中重点项目2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4项,一般项目9项。

3、及时了解科研信息,抓住机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在今年夏季四川等地暴发的猪链球菌感染人事件中,动物医学院陆承平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凭借多年科研积累所形成的科研成果“猪链球菌病防控技术与应用”,率先确诊疫情病源,受到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的大会表扬,农业部指令有关生物制品厂紧急生产该成果研制的猪链球菌2型灭活疫苗,成功控制了全国猪链球菌病的流行。农业部于20xx年10月拨出53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课题组进一步开展研究。

4、树立科研质量意识,不断提高科研信誉。根据科技主管部门的要求,我校认真做好各类计划合同的签订,及时下达科技计划任务,跟踪督促项目实施,加强项目检查验收,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实施项目的全程管理,不断提高我校的科研信誉。本年度完成国家973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江苏省科技厅项目、教育厅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南京市科技计划等项目的合同签订工作,签订合同10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任务书61项,已上报通过审核。全年完成结题项目213项。 在工作中充分发挥科技督导组的作用,通过加强科技督导,做好项目的监理工作,狠抓在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提高了我校结题项目的完成质量。在江苏省通报的基金结题项目评价中,我校11个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5个项目被评为优秀,在全省名列前茅。在省科技厅组织的省级单位科技管理信誉评估中,我校被评为A等。

5、加强科研储备,强化校基金项目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今年继续加大对校基金项目的支持力度,将项目培育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通过组织申报、学科组专家会议评审,最终资助青年科技创新基金29项,资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37项,资助经费48万元,较上年增长9.5%。同时对校青年科技创新基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0xx年立项项目进行了结题评议,结题为特优的有2项,分别给予了奖励资助,结题评议为优的有11项,结题评议为良的有29项。

二、有效组织、整合资源,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产出实现新的跨越

1、组织和培育重大奖项的申报,跟踪成果评审全过程。20xx年我校在培育和组织各类奖项申报上下功夫,瞄准省科技奖与教育部奖,积极推荐评审专家,组织成果预答辩。今年共申报省部级以上成果奖32项,申报南京市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全国信息化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其他各类科技奖35项,评审结

果共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12项,李顺鹏教授主持完成的“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侯喜林教授主持完成的“不结球白菜优异种质创新方法及其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此外,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首届江苏省科协软科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项1项。

2、实施科技三大战略,专利申请、品种审定、成果鉴定稳步推进。本年度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65件,申报品种权5件,申报软件著作权16件。获授权发明专利35件,品种权4个,软件著作权16件,成果鉴定21项,品种审定6个。

3、完善科技奖励政策,“学术榜”论文快速攀升。20xx年我校开始对学校2004—20xx年度发表且被SCI(E)、EI、ISTP收录的论文委托检索后,按月在科技处网站公布,及时向全校科技人员提供我校在国际三大论文检索系统的收录动态。根据国际检索系统统计,20xx年度国际三大论文检索系统收录我校论文135篇,其中被收录SCI(E)论文93篇,比上年增长27篇,增长率29%,在高校中排名76位,较上年提升5位。20xx年度国际三大论文检索系统收录我校论文216篇,其中SCI(E)收录142篇、EI收录64篇、ISTP收录10篇。由植物保护学院韩召军教授为通讯作者,我校为第一知识产权单位完成的研究论文“导致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靶标性的乙酰胆碱受体突变位点”,发表在世界著名学术杂志PNAS上,影响因子10.452。根据20xx年公布的“学术榜”,我校20xx年度被国内“学术榜”收录论文976篇,比上年增加171篇,增长率21.24%。

4、坚持办刊导向和办刊质量,学报影响因子快速提升。《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影响因子由20xx年的0.391上升为0.596,在全国农业高校学报中排名第1,在江苏高校学报中位居第2,在全国农业期刊中排名第17位。总被引频次719(上年为568),在全国农业高校学报中排名第2,在江苏高校学报中位居第1。20xx年《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再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至此,《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已连续3次获此殊荣。《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的影响因子为0.353,较上年有大幅度的提高。根据中国期刊网中心网站统计,《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当年被下载2015次,比上年增加63%,在首届农业高校社科版学报“双优”评比中,《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获优秀期刊奖。

三、重视科技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20xx年度我校着力加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管理:6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已申报中期评估;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的相关活动,协调解决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迎接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评估。在此基础上,组织“农业有害生物分子生物学与无公害治理”、“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2个实验室申报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经评审,教育部“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获准立项建设。由我校与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公司共同中标的江苏省科技招标项目“江苏省肉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启动建设,这是我校第一个与企业共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推动了我校产学研结合,对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将产生重要作用。此外我校与河海大学等多家科教单位联合以东部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为依托申报的江苏省循环经济工程中心获得了江苏省发改委的立项建设。上述研发机构的获准建设为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四、总结经验,扎实推进,科教兴农工作再创佳绩

1、认真实施“双百工程”,促进农村奔小康。“双百工程”在20xx年稳步实施、扎实推进的基础上,20xx年初经过实地考察,签定了30多项“双百工程” 项目实施合同书,在专项资金的扶持和专家教授的努力下,“双百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据连云港市统计:我校百位专家服务的100多个 “双百工程”项目对接的乡(镇)、村普遍理清了工作思路,明晰了产业方向,制定了发展规划。新建海淡水育苗、养殖示范基地32个,新上科教兴村项目86个,总投资额3.3346亿元,20xx年的人均收入高于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近25%,为连云港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实现小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xx年10月30日在江苏省产学研合作见面会上,我校与连云港市签定2006-20xx年“双百工程”第二阶段合作协议书。

2、常年开动科技大篷车,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20xx年科技大篷车共组织食品、园艺、植保、动科等35个专业的专家300多人次,深入南通、扬州、淮安等30多个市县、100多个村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行程十几万公里,带去总价值近3万余元的支农物品和技术资料。全年签订“四技”合同75项,合同金额达1766万元,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今年11月我校再次被中宣部、

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等十四部委授予“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认真组织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在活跃学校学术氛围的同时促进了我校与兄弟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我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20xx年,我校学术活动呈现出多方位多层次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年以在职教师为主的学术活动有278场,学生直接主办的有140多场,校内主办国际交流50多次。值得一提的是为引导我省进一步拓宽农业的发展思路,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用工业化设施装备农业,用工业化产品提升农业,拓展农业产业化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江苏农业成为具有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现代产业,促进“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我校与江苏省委农工办﹑省发改委﹑省农林厅﹑省粮食局﹑淮安市委联合组织举办了20xx年度江苏省农村发展论坛。经过半年的酝酿组织,论坛于20xx年10月10日在淮安市顺利举行,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主题,共收到论文180余篇。经专家评审,有74篇论文选为优秀论文,我校《江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课题组、李岳云、汤国辉、王凯、樊宝洪、陈沁滨、戴迎春等为第一作者的7篇论文评为优秀论文。江苏省委副书记张连珍、江苏省副省长黄莉新出席论坛大会并作重要讲话。本次论坛重点研讨了现代农业产业的主要特征,江苏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现实条件,国内外和我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做法和经验;江苏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江苏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等等;参加论坛的领导专家一致认为:通过论坛的交流研讨进一步更新了观念,提高了对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水平。

五、20xx年科技工作打算

展望20xx年,我校科技工作将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同时将接受更严峻的挑战,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目标要求,我校科技工作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抢抓机遇,充分发挥我校在农业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在“十五”科技发展取得较大进步的基础上,努力解决科研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科技资源整合还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做好 “十一五”计划的开局工作,为实现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建设目标,20xx年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科技工

作:

1、整合资源,加大学科间的交叉和组合,有效地组织学术队伍,形成科研团队,培育科技原创能力,攻破一些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形成若干系统集成技术,积极筹划争取国家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使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学术竞争力稳步提高。

2、进一步拓宽项目申报渠道,确保项目经费持续增长。认真把握住“十一五”各类科技计划开局的机遇,拓宽项目任务的来源。关注国家在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上的科技政策新动态,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争取各级科技条件建设项目,适应国家科技形势的变化,寻找项目经费新的增长点。

3、继续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充分调动每一位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修订《南京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机制;积极发挥科研秘书和科技督导的作用,进一步完善院系的科研管理组织,在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对在研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认真完成国家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为科技工作搭建开放有序、优质有效的条件平台。

4、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在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的同时,建立客观、公正的科研绩效评价机制,修订完善《南京农业大学科技产出奖励条例》,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成果组织力度,使学校科研成果产出再上一个新台阶。

5、以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发挥学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深入开展以“科技大篷车”为特色的科教兴农工作,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项目支持。进一步推进 “双百工程”的实施,从理论到实践积极探索高校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南京农业大学20xx年度科技工作总结

日期:2005-07-02 来源:科技处 作者:综合科

20xx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体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我校的科技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条件建设再上

台阶,项目经费稳步增长,科技产出快速提高,成果转化步伐加快,服务社会成效显著,为90周年校庆献上了一份厚礼,为全面超额完成学校“十五”规划所确定的科技发展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积极拓展申报渠道,项目经费稳步增长

20xx年我校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学科交叉,鼓励科技创新,加强项目集成,注重点面结合,坚持重点突破,以质取胜的原则,精心组织各种渠道科研项目的申报。一年来,组织申报了973计划、863计划、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计划”创新团队项目、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专项等国家、省部级项目共计718项,较去年增加76项,增幅11.84%。获准立项资助198项,资助经费8482.4万元,较去年增加2802.9万元,增幅4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再上新台阶。20xx年我校共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3项,获立项资助52项,资助率22.32%,高于基金委19.44%的平均资助率,资助经费2133万元(不含国际合作项目),使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首次突破2000万元。曲福田教授获得20xx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实现了我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管理科学领域中零的突破,同时也成为江苏高校第一位管理科学领域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盖钧镒院士主持申报的“大豆优异基因资源的发掘与基因组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资助经费800万元,充分表明了我校基础理论研究的实力和地位正在稳步提升;20xx年我校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面上项目的资助,使我校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学科领域涵盖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所有学部。

江苏省各类科技项目申报取得可喜成绩。今年在

组织好国家科技项目申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与省科技厅、教育厅、农林厅、环保厅、发改委、资源开发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省内各主管部门的沟通,主动争取更多的项目申报机会。共组织申报江苏省各类项目282项,获立项资助79项,其中,省科技厅各类计划36项,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15项、省高技术研究计划8项、省农业科技攻关计划4项,以及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国际合作计划等9项,资助经费1027万元。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省科技计划等传统的项目经费渠道得到巩固和发展的基础上,我校在20xx年还通过整合科技资源,组建科技团队,主动参与竞争,积极拓展新的项目领域。如我校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通过整合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研究力量,并联合北京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在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研究”的招标中,在有近30所著名高校参与投标的情况下一举胜出,获得了70万元的经费资助,这是我校首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大招标项目。我校在多年承担上海市农委项目的基础上,面对激烈竞争,进一步开拓思路,调整申报策略,积极参与周边省市科技项目的申报。周立祥教授主持申报的“制革污泥无害化及其资源化研究”项目获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招标项目资助,资助经费410万元,这是我校首次获得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资助。

20xx年到位纵向科研经费7467.2万元(除外拨经费),连续三年保持学校科研经费20%以上的增长率。各学院到位经费均保持了增长的势头,其中农学院的到位经费突破2000万元大关,达到2720.6万元,居各学院之首,植保学院达到

1180.7万元居于次席,园艺学院到位经费比上年增长65%,达到750.7万元,位列第三。此外,工学院通过努力,到位经费首次突破一百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

二、努力争取,多方支持,条件建设成效显著

20xx年我校在争取上级部门对科研条件平台建设的支持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共有5个科研平台建设项目列入国家有关部门和江苏省计划,获资助经费2635万元。其中农学院申报的江苏省科技厅招标项目“江苏省信息农业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获资助经费450万元,该实验室是我校建设的第一个省级重点开放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牵头申报的“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菌剂科技成果转化”条件建设项目获农业部资助建设经费465万元,主要用于新建中试车间和购置运行设备;“国家转基因大豆检测与监测中心”获得农业部批准筹建,资助经费350万元;校温室网室建设项目列入教育部修购计划,获资助经费600万元;由我校联合省农林厅申报的“国家小麦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经农业部批准正式立项,建设总经费90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760万元。

我校在建的一批条件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投资1200万元的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通过了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基本建设处组织的专家组验收;由江苏省科技厅资助150万元建设的“江苏省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由江苏省科技厅条件处组织的建设验收,并在验收评估中获得优秀,省科技厅追加60万元滚动经费用于中心的进一步建设,表明该中心全面进入了良性运行阶段;由农业部批准的“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疫病防治技术中心” 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目前P3实验室的建设已初步完成。此外,校江浦农牧科研综合实验基地已基本建成投入使用。

作为南京市现代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建设项目之一的“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顺利建成并在校庆期间开馆。农博馆依托我校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丰富的院藏资源,并征集到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文物2000余件,其中有不少珍贵藏品首次向公众展出。农博馆

开馆以来,接待参观者2万余人,全国近20家媒体报道了农博馆的开馆盛况,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广泛的社会影响。

20xx年对校内科研机构进行了全面调整,正式发文确立85个校内科研机构,以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凝聚创新队伍,提高科研机构的综合科研实力和科研效率。学校加大了对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的运行管理与支持力度,召开了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工作会议,颁发了“南京农业大学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条例”。对通过农业部第二轮评估的“农作物病虫监测与治理”、“农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动物生理生化”等6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予以正式授牌。为了加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凸显“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20xx年实施了我校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补助计划,共划拨经费28万元。

三、科技产出快速增长,成果转化步伐加快

20xx年我校的科技成果产出形势喜人。共组织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7项,初评结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和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环保局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3项(已申报的省社科联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尚在评审中)。20xx年有10余项科技成果通过省部级成果鉴定。

知识产权工作得到明显推进。全年申请发明专利47件,申请品种权3件,申报软件著作权3件。获授权发明专利13件、品种权1件、软件著作权5件,有近50项次专利、品种进行了审查意见答辩。

学术论文发表继续稳步增长。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发布的年检报告,我校20xx年国内“学术榜”收录的20xx年科技论文805篇,比上一年增加188篇,增幅30.47%,位列全国高校第50位,较上年提升9位。国内被引用1769次,较上年增加683次,在全国高校中排名33位,充分说明我校的科技论文不仅数量上逐年递增,论文的质量亦稳步提高。根据国际检索系统统计,我校20xx年度有84篇科技论文被SCI(E)、EI、ISTP收录,比上年增加36篇,增长率达75%。 20xx年我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取得了可喜成绩。利用90周年校庆的机会,成功地举办了“南京农业大学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共制作展板512

块,编印科技成果汇编5000册,集中展示了我校近年来取得的科技成果。20xx年我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扭转了前几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全年共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101份,合同金额2600万元。南农8号、9号抗虫棉,“Ⅱ优205”杂交稻新组合以及南农9918小麦等一批农作物新品种成功的进行了生产经营权的转让,将很快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贡献。此外,我校的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也在支持政府决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我校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完成的土地非农化研究成果被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和国土资源部在制定加强宏观调控、严格土地管理和改革土地征用制度等有关政策时采纳;我校专家提出的利用土地与环境标准促进江苏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的建议引起江苏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经济管理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完成了近十项江苏省“十一五”规划和国土规划的专题研究报告;公共管理学院参与了江苏、广东、安徽等地多个县市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农地分等定级工作。

四、学术气氛活跃,学报质量进一步提升

为配合学校90周年庆典活动,共组织了校级和学院级的十多场丰富多彩的系列学术活动。成功举办了“中国农业科技·教育高层论坛”,中外十多所农业大学的校长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与中国农学会,江苏省科协、江苏省委农工办等单位共同主办了以“农业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三农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农业专家和主管农业的政府官员进行了研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各学院在校庆期间还举办了42场次专题学术报告会,邀请了国内外近百位著名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将“制作精品,打造品牌,创办一流的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奋斗目标,在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报的学术地位。20xx年学报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20xx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我校是唯一获此殊荣的高等农业院校。20xx年统计的20xx年学报的影响因子为0.391(上年为0.358),总被引频次为568(上年为448),在全国农业高校中分别排名第2位和第3位。学报在20xx年教育部科技司组织开展的“20xx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

刊评比活动”中荣获全国高校优秀期刊一等奖;在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和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期刊质量评比分级和第二届江苏期刊方阵组建中,列入一级期刊,进入期刊方阵,并获“江苏省双十佳期刊”称号。《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xx年改版后,刊物质量全面提高。在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和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期刊质量评比分级中,获得优秀期刊提名奖,入选第二届江苏期刊方阵,且20xx年期刊影响因子列全省高校社会科学学报第三名。

五、科教兴农亮点纷呈,服务社会成效显著

我校与连云港市共同组织实施的“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自20xx年启动以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省内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兴百村工程”探索了农业高校与农村基层单位长期挂钩结对的新模式,找准了高等院校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结合点,促进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进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受到连云港市农村基层干部的热烈欢迎,也得到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xx年6月,江苏省黄莉新副省长来我校听取了科教兴农工作汇报,充分肯定“兴百村工程”所取得的成绩。江苏省委拨出50万元专项经费,作为“兴百村工程”的建设运行费用,这将推动“兴百村工程”进一步做实、做细,真正实现帮扶一点,带活一片,富裕一户,致富一方的目标。与此同时连云港“兴百村工程”的经验也已经辐射到了江苏省其它城市,南京市、南通市均已和我校达成协议,启动适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科教兴农项目。

常年开动科技大篷车,不断强化农业高校服务社会、反哺社会的功能。20xx年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共派出师生500余人次,走访40多个县,120个村,行程1万多公里,送去支农物资和技术材料总价值30多万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0多项,直接为几十万农民

和基层干部服务。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路,加大科普知识宣传力度。在继续利用电话、信件、兴农网站回答基层农民群众的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20xx年我校协助《江苏科技报》开办农技咨询版面,登载科教兴农问答400余条;协助创办常州《金土地》杂志,已出版6期,免费向农户发放10万份;与《江苏经济报》等刊物合作刊登专栏文章18篇;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各级新闻媒体撰稿100多篇。通过上述各种宣传手段促使农业科技知识得到更快的普及,实用农业新技术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

六、创新工作思路,全面完成“十五”奋斗目标 20xx年是全面完成“十五”科技发展目标,迎接“十一五”科技计划启动的关键一年。为奠定我校在“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的良好基础,今年的科技工作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排除发展障碍,着重抓好几个方面:

1.挖掘潜力,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通过整合资源和科技团队建设,以科学前沿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大学科间的交叉和相关技术集成,培育科技创新能力,有效组织学术队伍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技任务。以人才为根本,以项目为载体,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为“十一五”科技立项做好充分准备,使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科技竞争力稳步提高。

2.拓宽项目申报渠道,确保项目经费持续增长。继续稳定和拓展政府部门纵向项目的来源,创新思路,构建科技资源共享的研究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培育高质量的专家队伍和各类人才。积极关注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省科技厅等部门在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建设项目方面的投入增长点;注意星火、火炬、重点新产品及科技成果重点推广等成果转化或产业化计划项目资助的新动态;适应国家科技形势的变化,关注西部开发带来的契机,加强与西部的科研合作;积极开拓横向合作机会,力争国防科技合作项目、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等资助项目的申报有所突破;拓展学校科研成果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的渠道,加快成果的转化速度。

3.加强项目的实施和验收管理。继续发挥科技督导组的作用,对在研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逐步引导项目承担人重视项目的结题环节,从而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依靠学院和项目责任专家实现项目实施目标和全过程管理,建立项目前期组织和培育渠道,规范项目档案,保障项目管理的科学有序,以科学管理增强学校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

4.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产出。在为全校科研人员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的同时,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机制,使学校科技成果产出再上台阶。进一步加强专利申报和登记以及其它各项知识产权的宣传与申报工作,力争我校在高影响因子等级区域发表的论文数在全国排位有所提高,从而使科研论文产出由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向数质量共同增长方向转变。认真组织下一年度成果奖励的申报项目,争取在国家科技成果奖方面能有所收获。

5.充分发挥科研秘书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校院二级科技管理机制。我校科技信息管理系统已正式开通运行,为了使我校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办公平台发挥更大作用,实现学校科技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将进一步完善科技信息管理系统内的各项数据,并加大对学院科研秘书的培训,逐步实现校院两级的科技信息化管理。

6.加强学术交流,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有组织地设立南农大“专家论坛”,选择好主题,邀请全国相关科教单位知名专家及我校学科带头人参加,活跃校园学术氛围,同时,积极筹备江苏“三农”问题高层论坛,力争为江苏“三农”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7.扎实做好科教兴农工作。继续开动科技大篷车,常年送科技下乡,加强科技下乡力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进一步提高认识,推进“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以项目为载体,以科技咨询为中心,发挥学校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进一步调动各学院和各方面的力量,完善激励机制,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更大支持,把“科教兴百村工程”活动做得更好。

南京农业大学20xx年度科技工作总结

日期:2005-03-24 来源:科技处 作者:综合科

20xx年是我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一年,学校发展总体规划、学科发展规划和

校园建设规划等相继制订并启动实施。20xx年学校科技工作围绕《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提出的基本目标和我校“十五”规划所确定的科技发展目标,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通过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优化整合科技资源,提高科研组织程度,强化科研过程管理和增强科研质量信誉意识,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学校党政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全体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与辛勤工作下,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在重大科研项目立项、科研条件建设、重大成果获取和科教兴农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学校的科研实力和科研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 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与管理

1.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科技项目立项再上新台阶

随着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级科技计划的申报评审中逐步引入竞争机制。面对激烈的竞争局面,围绕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长远目标,我校在科技项目申报立项工作中紧紧盯住国家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植物转基因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技计划,针对各类项目的特点和我校的学科优势,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创新,采取一般与重点相结合,重点突破的思路,整合科技资源,优化科技团队,提升竞争力,找准突破口,努力提高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质量。20xx年我校共组织申报各类研究计划项目718项,获准立项241项,获立项资助经费5679.5万元。20xx年到位经费6100万元,超额完成本年度计划指标。

我校20xx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及获奖数均创新高,共立项54项,立项经费 1450万元,连续两年超过1000万元,面上项目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26位,位居江苏高校第二位。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重大项目课题1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50项。面上项目全国平均资助率为20%,我校获资助率达到30.7%,显示出我校在农业基础研究领域已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

20xx年我校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上取得较大突破,共有4项课题列入973计划,立项经费近667万元,郑小波教授成为我校首位973项目

首席科学家。在承担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方面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共承担课题11项,获资助经费超过1400万元,其中曹卫星教授主持的“土壤-作物系统过程模型与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等4项课题的资助经费都在200万元以上。在国家植物转基因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方面,我校今年又有4项课题获得资助经费370万元。

20xx年度我校科技立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效果已初步显现,一批年轻科技人员崭露头角,成为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主持人。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提高学校科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为使青年科技人才尽快成长起来,学校为新引进和留校的毕业生提供一定的科研启动费,同时学校科技处还从科研管理费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效果已初步显现, 20xx年度江苏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答辩遴选中,我校参加答辩的4位候选人均获资助,资助率达100%,占全省农业组资助人数的2/3;20xx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中,我校有17位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获得资助,充分说明我校青年科研队伍正在崛起,为今后我校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2.规范立项管理,加强过程管理,强化质量意识,提升科研信誉

为使科技项目立项管理规范,确保信息畅通,校科技管理部门及时发布项目申报通告及要求,努力做到项目申报管理公开和透明。对于各类限额申报的科技计划,组织项目的校内遴选工作,通过校学术委员会、校内专家把关提高项目的命中率。对于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省青年创新人才计划等重大项目的申报,通过采取组织校内专家进行预答辩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强化科技项目的过程管理,提高课题的完成质量,提升学校的科研信誉,今年学校建立了科技督导制度,成立了由16位富有丰富的科研和管理经验的教授和科研管理专家组成的“科技督导组”,对学校科技项目执行情况实行全程指导与督查,对各类科技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和评估,对到期应结题项目进行督促,确保按时高质量地完成科技项目计划任务。20xx年度已上报各类项目进展报告280

份,项目管理工作总结12份,完成项目结题(验收)85份。

二、 科研基地与条件建设

科研基地是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平台。我校近年来科研基地建设的力度加大,科研条件明显改善。“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投入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学校投入资金1400万元进行建设,今年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农业部分别投入了1200万元和640万元的“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和“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准备接受农业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20xx年农业部设立“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检测机构,我校获批准筹建农业部 “转基因大豆环境安全检测中心”,成为第一批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检测机构筹备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创新中心”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农业部批复,获中央财政投入资金460万元。

江浦科研实验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农学实验分站的改扩建工程已经完工,园艺实验分站进入二期建设,畜牧兽医分站也已开工建设。此外,针对农业科研地域性强的特点,还选择条件较好的江苏昆山国家农业开发园区、浙江慈溪农业科技示范园、上海金山农业科技示范园、山东东营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及太仓温氏集团等作为校外教学科研试验实习基地,这一方面为我校的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场所,同时也为我校科技成果的展示、示范、转化、推广提供了窗口,搭建了平台。

三、 科技成果

20xx年我校科技成果工作走出了近年来的徘徊局面,成绩喜人,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奖励,其中张天真教授等完成的“棉花杂交种选育的理论、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扭转了19xx年以来我校国家级科技大奖空缺的状况。此外,20xx年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奖2项;获得江苏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得南京市奖励8项,其中成果奖1项,论文奖7项。

我校的科技产出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科技论文的数量增加,质量提

高。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分析中心发布的信息,我校20xx年国内“学术榜”收录的20xx年科技论文617篇,比上一年增加61篇,增幅约11%,位列全国高校第59位。国内被引用1086次,在全国高校中排名32位,充分说明我校的科技论文不仅数量上逐年递增,论文的质量亦有显著的提高。根据国际检索系统统计,我校20xx年度有48篇科技论文被SCI、EI、ISTP收录。

20xx年度我校知识产权工作成绩斐然,发明专利、品种权及软件著作权的申请数和授权数与上年度相比有了成倍的增长。20xx年全校共申请发明专利44件、品种权3件、软件著作权8件,本年度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21件、品种权2件、软件著作权7件,知识产权的申请数和授权数均位居同类高校的前列。

四、 科技推广与科教兴农

20xx年我校的“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有声有色。为配合农业部倡导的“农业科技年”活动,全年共组织大型科技下乡和成果转化活动60余次,派出教师400余人次,行程1.5万公里,足迹遍及江苏各地,直接为10多万农民和基层干部服务。20xx年12月学校荣获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称号,受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十四个部委的联合表彰。同时还积极呼应江苏省沿江开发和沿东陇海线开发战略,积极参加“江苏高校沿江开发科技行”和“沿东陇海线科技行”活动,达成合作意向近40项。

为了充分发挥我校的学科优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探索科教兴农工作的新路子,我校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组织实施了“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20xx年3月,管恒禄书记带领120位师生赴连云港参加“百名教授兴百村小康工程”启动仪式,揭开了“兴百村工程”活动的序幕。学校对“兴百村工程”非常重视,成立了以分管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工程”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检查督促工作,开设了南京农业大学科教兴农网站,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兴百村工程”探索了农业高校、科技专家与农村基层单位长期挂钩结对为“三农”服务的新路子,找准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结合点,促进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进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受到连云港市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和农业部、中国科协以及地方政府等社会

各界的广泛好评,中国科协专门转发了该项工程的实施意见并上报中央领导,新华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六大媒体组成记者团对该活动进行了联合报道。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张连珍到连云港市进行实地调研后做出重要批示:南京农业大学开展的“百名教授兴百村工程”,为科技人员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和推广实用技术提供了讲台,为科技人员施展才干、成就事业提供了舞台,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致富百姓提供了平台,希望有关部门要加强跟踪调研,不断总结推广新经验,努力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重点研究建立科技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

五、 学术交流与学报工作

20xx年我校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异常活跃。据不完全统计,我校全年共承办各类国际学术研讨会6次,共有国内外的学者近300人与会,其中国外学者50多人;举办重要的国内学术会议10余次,与会代表1500多人;有30多人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20xx年我校共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我校做学术报告和讲座110场次。我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共接受了20多位国内访问学者来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我校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我校在国内外的影响。

20xx年《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坚持以质量为中心的办刊宗旨,在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报的学术地位。20xx年影响因子为0.358,在全国农业期刊中排名21位,在全国农业高校中排名第2位,学报总被引频次为448次,在农业类期刊中排名10位,在全国农业高校中排名第一。20xx年1月,学报荣获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称号。今年5月,学报编辑部与中国国际贸易进出口公司签订了学报国外发行合同,为学报走出国门,扩大学术交流增加了一个窗口。《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经过不懈努力,逐步扩大知名度,20xx年实现二次转载率零的突破。今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审核备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被定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全文收录期刊,并被选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10月在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评比中,《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被评为优秀期刊。

六、 存在的问题与20xx年工作思路

20xx年我校的科技工作成绩显著,但与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在争取科研经费方面,我校虽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立项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科研经费总量有较大的增长,但我校的科研经费渠道仍然不宽,在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等重大项目争取上未能有所突破,国际合作研究方面优势没有得到发挥,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省市科技经费争取方面甚至出现了下滑的迹象。其次,我校的科研组织化程度虽有一定的提高,但与兄弟院校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科技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部分科研人员的合作意识有待加强。第三,我校的科研条件建设和科研基地的开放运行情况还不尽如人意,部分重点开放实验室或工程中心的开放度不够,内部管理还有待规范。第四,部分课题的执行完成情况不是很理想,由于各种原因,个别课题未能按时结题或完成质量不高的现象仍时有发生,部分科技人员的质量信誉意识亟待提高。第五,科研产出不高,缺乏创新性的重大成果,万元研究经费的论文数偏低,尤其是SCI、EI论文偏少,科技资源的效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六,科技队伍建设的问题仍较突出,一方面科技人员的总量偏少,缺少专职科研人员,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另一方面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领军人物不多,这些问题如不认真加以解决,将会成为制约我校科研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0xx年是完成“十五”科技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学校面临的竞争将日趋剧烈。为实现学校发展规划确定的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科技工作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进一步整合资源和加强学科梯队建设,提升承担重大项目和产出重大成果的能力。重点是建设好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公共实验平台和理化测试分析公共平台等三个公共科研平台,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加大开放力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培育科技原创能力,攻破一些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形成若干系统集成技术,努力使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在某些领

域处于领先地位。进一步加大学科间的交叉和组合,有效地组织学术队伍,形成科研团队,冲击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使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学术竞争力稳步提高。

2.进一步拓宽项目申报渠道,确保项目经费持续增长。继续拓宽政府部门的项目来源:对科研项目经费有较大调整的管理部门予以重点关注,如省资源开发局、环保厅等;关注国家科技部在科技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注意星火、火炬、重点新产品及科技成果重点推广等计划出现的新动态;适应国家科技形势的变化,关注西部开发带来的契机,加强与西部的科研合作;努力开拓国防科技项目的合作渠道。拓展学校科研成果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的渠道,加快成果的转化速度。拓展国际科技合作领域和空间,争取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在科研实践中锻炼队伍,提高科研水平。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横向合作,使横向合作项目经费有质的突破。

3.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充分发挥科技督导组的作用,对在研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让督导组成员介入到相应领域的项目验收结题工作中,逐步引导项目承担人重视项目的结题环节,从而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

4.进一步完善院系的科研管理组织,对科研秘书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充分发挥科研秘书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各类项目申报要求的宣传,在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对项目的申报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力求在科研项目数量持续增加的同时确保项目申报、管理及验收结题的质量。

5.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在为全校科研人员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的同时,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机制,修订完善《科技后补助办法》,使学校科研成果产出再上一个新台阶。

6.发挥学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开展好科教兴农工作。以项目为载体,以效益为目标,把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工作做细做实。进一步丰富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的形式和内容,探索科教兴农的新模式,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年度科技工作总结

20xx年我街办科技工作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区科技局的精心指导下,以及街办其他部门的全力支持、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上级的工作要求和年初制定的工作目…

乡镇科技工作总结

20xx年以来,镇科协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在资中县科协的业务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团结动员和组织全镇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积极…

医院20xx年科技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总医院在院党、政领导的带领下,全院职工不断深化医院改革,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了一批专业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造就了具有地区优势的特色专科品牌,开发引进了大量新技术、新项目、新设备,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

乡镇科技工作总结

二00*年,*镇科技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在县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调动方方面面的能动性,做到了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了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

牛街乡20xx年科技工作总结

20xx年,牛街乡科技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县科技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牢固树立“经济建设必须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镇科技工作总结

*镇*年科技工作总结*年,*镇科技工作在市党委、政府领导下,在科技局、科协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调动方方面面的能动性,做到了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了科技为经济…

20xx乡镇科技工作总结

20xx年伍市镇科技工作总结20xx年伍市镇科技与人才工作在镇党委、政府和市科技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照20xx年年初市委的考核文件、及科技局对乡镇的考核意见,紧紧围…

科技管理办公室工作总结

科技管理办公室20xx年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打算20xx年在XXXXX党工委和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科技管理办公室紧紧围绕管委会年初下达的工作目标任务积极优化科技服务全面落实科管办各项职能工作在科技项目人才项目知识产...

五年来科技工作总结

五年来科技工作总结及今后五年工作计划五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科技部门的指导下咸安区科技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围绕全区...

科技局工作总结

科技局工作总结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学习邓小平理论实践三个代表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紧紧围绕乳肉草战略加强...

20xx年科技信息中心工作总结

20xx年科技信息中心工作总结20xx年科技信息中心工作总结20xx年根据省局市局中心工作安排和全市系统科技信息工作实际科技信息中心以quot三服务三提升quot为中心内容围绕基础管理进入quot深水区quot...

学院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学院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科协活动及科技创新工作总结我院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历来受到院领导的重视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中我院坚持以活跃学生科技创新氛围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学术素养提高学生科技创...

科技工作总结(20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