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总结

时间:2024.3.27

论文写作活动总结

——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经过差不多半个学期的时间准备论文,从选题的确定到论文的写作,我们小组成员在积极参与后感悟颇多。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都觉得本课程的老师比较严格,所以我们都不敢马虎,都很认真积极的去准备、去写作。可以说我们不仅仅在查找资料的时候了解马克思哲学,还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工协作”思想。

我们在协作中受益的方面主要有:

1、 区别于以往的论文准备,以前大都是组长选题、写论文、总结

等等,而他们的理由是“组长想的题,我们不知道怎么写”,我们题目是经过仔细筛选,成员达成一致的。

2、 时间的安排有条不紊,分工明确合理,分工细到每一部分的完

成者,甚至细到论文的修改,打印等等工作。(详细分工见附件2)

3、 选题的范围我们是经过再三讨论,把范围缩小了再缩,从“金

融风暴对全球的影响”到后来的“金融风暴对桂林旅游业的影响”,可是谈影响我们的知识储备还差很多,只能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以及身边的现状,用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的只是去谈谈我们的想法及意见。

4、 之前只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 产 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

想,知道他写了《资本论》,其他的都不了解,课堂上了解的也

不多。20xx年才发生的金融风暴以及后来的影响那么严重,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想知道这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要怎样解决?参与到此次活动才真正的知道一些大概。

当然,我们在这过程中受益很多,遇到的困难也不少,我们的工作也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及各方面:

1、 选题时的确经过仔细筛选,大家一致认为这个题目还是比较

新的,但是没有考虑到写论文时的数据来源,以及参考文献等比较难找。

2、 在资料难找的情况下,组员们的信心不够,后来没有办法只

能把删了“以七星公园为例”的部分,减小了查阅的难度。

3、 查阅的资料不够丰富,导致对桂林旅游业现状的分析不够透

彻,以及所支的招也不是很科学。

4、 值得说明一点的是组员们在给组长发送他们写的论文是没

有经过修改的,内容有很多错字以及重复等等,增加了修改整理的困难,而组长之前也没有注意强调这一点,所以加重了工作量。

最后,我们知道只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 点总结(加多宝版)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含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穿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解剖析,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在马克思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个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力求全面的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阶级性)它是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理论。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地体现: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鲜明的政治立场3.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4.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在理论与实践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i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含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基本发展规律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额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在于,它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有机统一。

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 世界的本源,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实践含义:实践是人类社会能动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了。

规律含义: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知道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

联系的含义: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社会内部个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发展的含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是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矛盾统一体之间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各自的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顺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得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含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含义: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第二、从某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永远也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价值含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社会存在含义:社会存在也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含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经济基础含义: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含义: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社会形态含义: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第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126--127)

现实的人的含义: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人民群众含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本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扩中的绝大多数。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33页)

商品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

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货币含义: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是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饿发展

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劳动力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指出的费用。

剩余价值含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含义: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资本积累的含义: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169页)

垄断的含义: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合作,对一个或几个商品生产部门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控。

金融资本含义: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含义: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2.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4.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

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者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取得胜利的原因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有革命的客观条件和形式决定的。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第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社会主义国家应如何进行改革(启示)

第一、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第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第三、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

第四、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联系。

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历立场和方法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世界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买描绘。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想自由王国飞跃。

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270--271页)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


1、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不可分割的三个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定义:狭义上,即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上,它不仅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同时也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 产 党和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 产 党人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国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四个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德国古典主义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欧洲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4、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大理论基石: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与时俱进,实事求是;革命性: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是革命性最彻底的阶级基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社会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

6、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政治经济学是主要内容,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的他被社会主义必然取代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是理想归宿,阐明了由资本主义转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客观规律,阐明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7、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它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他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它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国人民奋斗的基础。

第一章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于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讲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且是唯一的划分依据;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对第二方面的回答讲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物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客观世界真实存在的且能被我们所感知,具有可知性。 意识是物质是世界常去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无机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原理。

4、世界统一性的原理: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二,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三,世界的统一性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统一。

5、实践,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特征:客观物质性、自觉实践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不断的进行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征。

6、意识产生条件(1)自然界发展的产物(2)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应注意:第一,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第二,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第三,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有一个恰当的估计。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定义: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种种关系。联系的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联系规律:

第一,联系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第二,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第三,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体。

8、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1)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社会领域里新生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发展的过程性1.过程的含义2.事物发展的过程性是事物和过程的辩证统一。任何事物都是一个过程;任何过程都要依赖于事物。

9、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体系,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是其实质和核心,原因: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方向;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10、矛盾基本属性:统一性和斗争性;矛盾问题精髓: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相互区别:共性只能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2)相互统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统帅和制约个性;(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一方

面,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另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又贯穿与特殊性之中,共性统摄与个性。

11、质量互变内容 量变: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量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主次两方面地位的转化所导致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质事物的产生。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理论上清晰,事实上模糊。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12、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是指事物维持自身存在的趋势。即肯定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所谓否定则是促使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辩证否定:是指事物在自身矛盾的推动下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并通过这种自身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辩证否定的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否定之否定:1、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肯定与否定的统一2、否定之否定强调的是事物的发展是曲折发展、螺旋式上升3、第三环节上的否定之否定(肯定),是仿佛向原点的复归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 :既然自我完善要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那么,人既应充分展开其内在的精神世界,又应充分展开其外在的对象化世界,同时善于将内外、主客两个世界统一起来。既然前进性和曲折性是统一的,那么,人在成长中应把“苦难”和“成人”综合起来,把“劳其筋骨”和“自我完善”统一起来。既然自我完善要通过回到出发点来实现,那么,人在前进、趋新、创造的过程中应不断返回自身,返回家园,防止失去生命的原始朴茂。

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实践是产生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反映论: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反映论: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

4、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革命的反映论: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认识的基础。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马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6、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是指“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论路线。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是指“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论路线。旧唯物主义: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它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看成是如同照相和镜子照东西一样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体的讲,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认识是摹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一定条件(1)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研究,获得丰富的、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2)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性,经过头脑的思考作用,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提炼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二)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之中是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前提。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其一,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事物的各种特性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其三,受到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知识水平等各种主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立场和观点的局限性,对人们的认识有重大的影响。

7、真理与价值 真理;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客观实际的反应。真理的客观性:(1)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关内容(2)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对立的,它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相互区别,不能混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可相互转化,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不断深化过程。

8、真理和谬误的关系: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人们对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2、真理和谬误的统一,(1)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2)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3)真理与谬误相斗争而发展(4)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0、实践的特点: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和客观性。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标准,这是绝对的。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它对真理的检验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任何时代的实践都无法完全证实或推翻当时的一切认识。

11、真理的价值性:真理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真理能够通过对事物的存在及其规律的揭示满足人的求知欲。其次,真理是主体能力的基础,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必要条件。最后,真理价值性的突出表现在它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介入和影响。

12、价值观:人们对外物与自身的客观的价值关系进行反映和评价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思想观念 。作用:1)价值观念指导下的价值追求活动,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内驱力。 2)价值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活动方向。3)价值观念制约着人们活动的行为规范。 4)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章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斗争的焦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划分是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为标准的。这个问题也是任何历史哲学不能回避的问题。(2)全部复杂的社会关系归纳起来不外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两大类,因此研究社会就必须首先研究这两大类的关系问题,把二者的关系问题作为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的所有历史观问题的前提。(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领域的具体表现。)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其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要素:实体性因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智能型因素(科学技术,科学管理,人力资源)。生产关系的内容: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基础和核心:使生产力从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内容 ;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和消费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作用。

5、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对劳动者素质起决定作用。科技把劳动者武装起来可以使人成为合格的劳动者。科学技术可以物化为劳动工具,推动先进工具的运用。科技越发达,工具就越先进,生产率就越高。

6、经济基础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内容: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上层建筑具有客观制约性,这是一种必然性,即必定如此的趋势。上层建筑如果不适合经济基础,超越或落后 于经济基础就会给社会带来动乱或停滞。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 包括促进和阻碍两种情况。正因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反作用,相应也就有“一定要 适合”的问题。

7、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与生产力水平不可分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意识形态与一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8、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的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必然是一个合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即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驱使和制约。另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历史的选择性与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

9、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作用;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决定社会中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第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0、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作用:首先,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 其次,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最后,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 。

11、改革的理论依据: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理论 12、科技革命与“全球问题” 解决“全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必须通过制度变革、观念更新和国际合作来加以解决。 其中重要途径之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容;1)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类的需要。(2)当代人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 3)实现经济、环境、资源、人口等社会因素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3、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英雄史观:少数英雄人物及其主观意志创造历史。 历史创造者代表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14、历史人物的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策划者。第二,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第三,历史人物是革命实践的积极参加者。

15、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 1.坚持历史分析方法2.坚持阶级分析方法3.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关 第四章

1、资本原始积累,就是采取暴力手段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有两个 :第一,用暴力掠夺农民的土地,把农民变成无产者,是整个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第二,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占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3、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存在着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联系,这表现在:(1)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缺一就不成为商品(2)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

4、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在二者之间是互相排斥的,这表现在: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3)商品对它的生产者而言,只具有价值而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对消费者而言,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价值,因此,就同一商品而言,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

5、价值量的决定: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劳动时间指个别商品生产者或个别企业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价值规律的作用: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自发地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经济活动时产生的消极后果: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可能出现资源配置的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原因:(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的各种矛盾的根源。(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7、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剩余价值率:m'=m/v 8、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是: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决定着所有权的性质;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反映的是经济利益的意志关系。

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家会想各种办法使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新价值超过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这样,资本就出现了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具体劳动转移和保存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劳动的价值=C+V+M (V是劳动力价值,C是物化在产品中生产资料和原材料的价值,M是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式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10、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用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C : V(C是不可变资本,V是可变资本)。从物质看有物质生产资料Pm和劳动力A构成,技术水平决定数量比例为技术构成;从价值看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是价值构成。

11、产业资本循环:购买阶段,货币资本,准备生产剩余价值;生产阶段,生产资本,生产剩余价值;销售阶段,商品资本,实现剩余价值。

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实质:周期性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周期: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资本的周转时间;生产资本的构成。

13、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比例关系破坏2.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商品积压过剩。

14、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其内容包括: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观、道德观、价值观、宗教观和哲学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它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之服务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1)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2)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3)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本质: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五章

1、垄断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而是与之并存。垄断时期存在竞争的原因;垄断没有消除商品经济;垄断统治不能囊括所有的部门企业;垄断组织实力变化会引起新的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1. 国家垄断资本2.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3.国家和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它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没有根本消除其基本矛盾,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力量为其服务,来获取高额利润的手段和形式。

3、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和输入国所起的作用和所造成的后果完全不同。A、对资本输出国来说:可以获得大量的利

润和利息,可以带动、扩大本国商品出口,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有利于加强对资本输入国经济、政治、军事等的控制;另一方面,也会使本国食利者阶层增长,造成国内投资不足、经济发展停滞,同时还会加剧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B、对资本输入国来说:资本输入会加速本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刺激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如果处理不好,会使资本输入国的国民经济畸形发展,增大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在经济上、进而在政治上成为这些国家的附庸。

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 、企业经营全球化。影响:积极地,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对参与全球化的各个国家来说,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实现优势互补,获得巨大的分工利益。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生产网络化的体系形成投资外向化日益凸现 ;贸易自由化的范围扩大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加速;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 广泛传播和应用 。消极作用: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更为突出,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传染性”急剧增强;追求利润的资本的本性正在引发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往往利用发展中国家急于发展经济的愿望,趁机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环境污染,从而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世界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

5、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许多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问题。2.经济全球化既存在机遇,又存在挑战。3.对全球化要有全面的足够的认识,对全球化给本国可能带来的利弊得失要有符合实际的估计,对全球化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有驱利避害的措施: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一定要反对西方国家图谋在我国推行的私有化;一定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为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团结一致地进行有效的斗争。

6、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实质和内容:实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发展体现了资本占有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占有社会化意味着生产资料所有权最终归属私人占有的形式采取了社会化的形式。资本占有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的私人性质。内容,(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新变化(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新变化(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四)经济调节机制的新变化(五)政治制度的新变化

7、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与封建社会相比有巨大优越性:(1)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为先进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利用提供空间,极大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资本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市场商品经济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3)资本主义政治推崇自由民主制度和思想追求天赋人权平等博爱意识形态,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六章

1、社会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作用: 第一, 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第二, 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第三, 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第四, 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2、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是和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3、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五,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第七章

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又和本质区别: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种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特(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想自由王国的飞跃。

3、共产主义是可以实现的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而且,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不靠什么神秘的力量或奇迹,而是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靠人民群众的实践。

4、两个必然和两个绝对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绝不会成为现实。

5、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 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理想,个人也不能没有理想。个人的理想必须同社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相一致。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且要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更多相关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

1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不可分割的三个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定义狭义上即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总结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概要百度文库整理稿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批判旧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21848年2月共 产 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2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3对...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心得体会通过以一个阶段的学习让我对马克思产生了极大的崇拜敬仰从学习中我的得知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收获与体会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收获与体会(十一)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拿它与高数相提并论,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啃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以及应对措施》团队名称:所属学院:执笔人:指导老师:完成时间:组员: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以及应对措施调查报告【引言】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础试题答案及马克思主义实践与我的大学生活论文总结版

一基础知识考查题40分1简述人民群众概念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表现1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物质观1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3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