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归纳总结

时间:2024.4.20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归纳总结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 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古今异义

1.儿女 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 今义:指子女

2.因 古义:趁,乘,凭借 今义:因为

3.文义 古义:诗文 今义:文章的意思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

2.倒装句: (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白雪纷纷所似何)

3.判断句: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表示”这就是”,”也”在这里表”是”的意思,译为”这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译文

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安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中心思想

1. 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古今异义

1.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2.委 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

3.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4.期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5.引 古义:拉 今义:引用

通假字

1. 尊君在不 “不”通“否” 读 fǒu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

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您中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不回头

看,走进了自己家的大门。

中心思想

1.元方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见他的聪颖机智。

2. “友人”不守约定、不讲信用的故事,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

《论语》十二章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段解: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态度)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出主意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修养)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独立做事情,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段解:本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段解:讲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段解: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段解: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学习态度) 7. 子曰:”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段解:这一章讲学习方法,阐述了读书人以求学为乐,体现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飘浮在天空中的云一样。” (段解:讲人的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段解:反应了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的正确的学习态度)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段解: 珍惜时间,不断学习)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段解:要有坚定的志向,坚定信念)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又要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段解:治学既勤学多问,同时也要联系实际,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学习态度)

古今异义

1.朋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2.君子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3.三省 古义:多次 今义:数词,三

4.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5.疏 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6.水 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7.匹夫 古义:普通人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注意课后第三题

观沧海

曹操

统领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乐府诗通过描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蕴含新旧交替的哲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强烈的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描写早春鸟儿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描写苍凉萧瑟的秋景: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点明主旨,揭示主题,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类比引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今异义

1.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旨 古义:甘美 今义:主旨,义义

3.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词类活用

1、 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一词多义

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不知其旨也(它的)

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2. 2.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不通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道:”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中心思想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成语归纳 教学相长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第一种原地水中: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a)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第二种顺流而下: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a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第三种原地沙下: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a)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第四种求之于上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古今异义

1.耳:古义:罢了。例句:渐沉渐深耳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3.并:古义:一起 。 例句: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4.阅:古义:经历 例句: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

5.是:代词 ,此,这。 例句:是非木柿 。 今义:判断词 是

6.盖:古义:发语词,因为。 例句: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7.但:古义:但,只。 例句: 但知其一。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8.求:古义:寻找。例句:求石兽于水中。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9.已:古义:停止。例句:转转不已。今义:已经

一词多义

1.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2.乃:乃石性坚重——《河中石兽》。而,又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你,你的 词性活用

1. 棹: 名词用为动词 船桨,这里指划(船) 2.暴涨:动词用为 名词,洪水

通假字

1.求之下流,固颠 . “颠”通“癫”,“疯狂”

特殊句式

1. 省略句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2)求之(于)地中

(3)(僧)棹数小舟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 “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2.倒装句 (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

3被动句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被动句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而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巡河的老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大石头,都应当到河的

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转来转去不停止,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僧人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怎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

中心思想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成语归纳 知其一,不知其二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yù)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补,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偷了他家的东西。

中心思想

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jù)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bì)。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

词类活用

1.近塞上之人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2.家富良马 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

3.有善术者 形容词作动词,精通

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精通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其不幸表示安慰。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坏事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边塞附近的人,大部分的人都死了。惟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中心思想

事物之间不是一成不变的,福祸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第二篇: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总结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归纳总结

咏雪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古今异义 1.儿女 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 今义:指子女

2.因 古义:趁,乘,凭借 今义:因为

3.文义 古义:诗文 今义:文章的意思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

2.倒装句: (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白雪纷纷所似何)3.判断句: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表示”这就是”,”也”在这里表”是”的意思,译为”这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译文

大,谢安高兴地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太傅高兴得笑了

中心思想

1.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2.委 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

3.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4.期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5.引 古义:拉 今义:引用

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通“否” 读 fǒu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

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您中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不回头看,走进了自己家的大门。

中心思想

1.元方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见他的聪颖机智。

2. “友人”不守约定、不讲信用的故事,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

《论语》十二章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段解: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态度)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出主意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修养)

3. 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独立做事情,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段解:本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段解:讲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5. 子曰:”

翻译: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段解: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段解: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学习态度)

7. 子曰:”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段解:这一章讲学习方法,阐述了读书人以求学为乐,体现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8. 子曰:”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飘浮在天空中的云一样。”

(段解:讲人的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段解:反应了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的正确的学习态度)

10”《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段解:珍惜时间,不断学习)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段解:要有坚定的志向,坚定信念)

12、子夏曰:”《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又要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段解:治学既勤学多问,同时也要联系实际,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学习态度) 古今异义

1.朋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2.君子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3.三省 古义:多次

4.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5.疏 古义:粗劣

6.水 古义:冷水

7.匹夫

通假字

1.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

-状语,每日

-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名词,传授的知识

5. -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注意课后第三题

观沧海

曹操

统领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乐府诗通过描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蕴含新旧交替的哲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强烈的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描写早春鸟儿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描写苍凉萧瑟的秋景: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不通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道:”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中心思想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成语归纳 教学相长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第一种原地水中: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第二种顺流而下: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第三种原地沙下: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第四种求之于上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断欤(yú)?

古今异义

1.耳:古义:罢了。例句:渐沉渐深耳 2.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 学。

3.并:古义:一起 。 例句:二石兽并沉焉。 4.阅:古义:经历 例句: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

5.是:代词 ,此,这。 例句:是非木柿 。 6.盖:古义:发语词,因为。 例句:

7.但:古义:但,只。 例句: 但知其一。

8.

9.

一词多义

1.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成为

2.乃:乃石性坚重——陆游《示儿》。你,你的

词性活用

1.棹: 名词用为动词

2.1.“”,“疯狂”

1. 2)求之(于)地中(3)(僧)棹数小舟 (4). “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2.倒装句 1.

3被动句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被动句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而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巡河的老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大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转来转去不停止,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僧人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怎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

中心思想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08-09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初一(1)班语文教学工作。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

20xx-20xx年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学工作总结

20xx-20xx年度七年级语文(上)教学工作总结经过一个学期的辛苦努力,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终于结束了。一学期来,我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皋兰四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组郭琴20xx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皋兰四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语文组郭琴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白马初中苏小成20xx年x月x日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任七年级二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七年级是初中阶段的起始年级,如果起始年级没有带好,就会留下不少后遗症,因此…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樟木三中谢嘉露时间飞逝,转眼就是期末了,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感慨万千。我就本人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1、备课。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先备好课,课前在重新复习一遍教案的做法,去熟悉教材,掌…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总结

20xx20xx学年度上学期语文教学总结七年级3班周合玉今学期我担任七年级3班语文教学由于刚从九年级下来代七年级有些地方有些生疏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年轻人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总结

初一(1)曹苏敏今学期我担任初一级七班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世说新语》两则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2.一词多义元方时年七岁(当时)学而时习之(时常)..3.古今异义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

20xx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教学总结本学期我任七(2)班.七(4)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一学期的语文学习,学生的整体能力有较大提高,成绩也有较大上升。一学期来,我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总结1

符合中学20xx-20xx八年级上册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总结一、学生学习情况:通过这学期的教学,从整体来看,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散步》1、为什么由“我”来抉择母亲老了,习惯听儿子的;儿子还小,习惯听父亲的,妻子总听我的。2、为什么“我”决定走大路?因为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母亲年龄大了,我孝顺…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经过一个学期的辛苦努力,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终于结束了。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里,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安排和指导下,我较好完成了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扬长避短,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总结(4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