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学考试总结

时间:2024.4.5

生物技术制药

陈祖地

第一章 绪论

1.生物技术制药分为哪些类型?

①应用重组DNA技术;②基因药物;③天然生物药物;④合成与部分合成药物。

2.生物技术制药具有什么特征?

①高技术;②高投入;③长周期;④高风险;⑤高效益。

3.生物技术在制药中有哪些应用?

①基因工程制药;②细胞工程制药;③酶工程制药;④发酵工程制药;⑤生化工程。 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

第二张 基因工程药物生产的过程

1.基因工程药物制造的主要程序有哪些?

主要程序:目的基因的克隆、构建DNA重组体、构建工程菌、目的基因的表达、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产品的检验。

2.影响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因素有哪些?

表达的因素有:①外源基因的剂量;②外源基因的表达效率;③表达产物的稳定性;④细胞的代谢负荷;⑤工程菌的培养条件。

3.质粒不稳定分为哪两类,如何解决质粒不稳定性?

分为:①分裂不稳定性;②结构不稳定性。

解决质粒不稳定性的方法:①选择合适的宿主菌;②选择合适的载体;③选择压力;④分阶段控制培养;⑤控制培养条件;⑥固定化。

4.影响基因工程菌发酵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控制发酵的各种参数?

影响因素有:①培养基的组成;②接种量;③温度;④溶解氧;⑤诱导时机;⑥诱导表达程序;⑦PH。

如何控制发酵的各种参数……………

5.什么是高密度发酵?影响高密度发酵的因素有哪些?可采取哪些方法来实现高密度发酵?

高密度发酵--是大规模制备重组蛋白质过程中,培养液中工程菌的浓度在50g DCW∕L以上的发酵工艺。

影响因素有:①培养基;②溶氧浓度;③PH;④温度;⑤代谢副产物。

实现高密度发酵地方法:①发酵条件的改进;②构建出产乙酸能力低的工程化宿主菌;③构建蛋白水解酶活力低的工程化宿主菌。

6.分离纯化常用的色谱分离方法有哪些?他们的原理是什么?

方法有:①离子交换层析;②疏水层析;③亲和层析;④凝胶过滤层析。

7.对由基因重组技术所获得的蛋白质药物产品进行鉴定时,常做哪些项目分析? 常做的项目分析有:①生物活性;②理化性质;③蛋白质含量;④蛋白质纯度;⑤杂质检测;⑥稳定性;⑦产品一致性保证。

第三章 动物细胞工程制药

1.离体培养的动物细胞分为哪些类型?

类型分为:①贴壁依赖型;②贴壁非依赖型。

2.生产用动物细胞有哪些种类?他们各具有什么特点?

种类有:①原代细胞;②二倍体细胞系;③转化细胞系;④融合细胞系;⑤重组工作细胞系。

3.常用的培养动物细胞的培养基的种类有哪些?

常用种类有:①天然培养基;②合成培养基;③无血清培养基。

4.如何进行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

①悬浮培养;②贴壁培养;③贴壁—悬浮培养。

5.动物细胞生物反应器必须具备哪些基本要求?有哪些类型?特点是什么?

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①材料是无毒性的;②结构性能良好;③密封性能良好;④理化参数能自动检测;⑤能长期运作;⑥容器无死角;⑦维修方便;⑧设备成本低。

动物细胞反应器类型:①搅拌罐式生物反应器(高径比、搅拌转速、通气系统、密度);②气升式生物反应器;③中空纤维式生物反应器;④透析袋或膜式生物反应器;⑤固定床或流化床式生物反应器。

特点是:……………

6.动物细胞制药有哪些新进展?

……………

第四章 抗体制药

1.什么是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有哪些不足?

单克隆抗体--由单一的B淋巴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其不足有:①单克隆抗体均是鼠源性抗体,应用于人体内可产生人抗鼠抗体,加速了排斥反应,在人体内半衰期只有5-6h,难以维持有效药物作用靶组织时间;②完整的抗体分子,即Ⅰg的相对分子质量过大,难以穿透实体肿瘤组织,达不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2.如何制备杂交瘤细胞?

3.基因工程抗体有哪些类型?其特性和制备方法有什么不同?

类型有:①人-鼠嵌合抗体;②改形抗体;③Fab与Fv抗体;④单链抗体;⑤单域抗体和分子识别单位。

特性和制备方法的不同有:……………

4.抗体诊断试剂有哪些类型?

类型有:①血清学鉴定用的抗体制剂;②免疫标记技术用的抗体制剂;③体内导向诊断药物。

5.抗体治疗药物有哪些?

抗体治疗药物有:①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体治疗药物;②抗癌药物偶联的抗体药物;③毒素偶联的抗体药物。

第五章 植物细胞工程制药

1.植物细胞培养的培养基由哪些主要成分组成?

主要组成成分:①无机盐;②碳源;③有机氮源;④植物生长激素;⑤维生素等化学成分。

2.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的主要方法及其特点是什么?

主要方法及其特点:①成批培养(一次性投入,一次性产出);②半连续培养法(定时更换新鲜培养基);③连续培养法(定时定速采集细胞和培养液);④固定化培养法(细胞固定在一定位置)。

3.影响植物细胞积累次级代谢产物的因素有哪些?

因素有:①生物条件;②物理条件;③化学条件;④工业培养条件。

4.各种植物细胞培养的生物反应器的特点是什么?

植物细胞培养的生物反应器有:①机械搅拌式生物反应器;②鼓泡塔式生物反应器;③气升式生物反应器;④转鼓式生物反应器;⑤固定化细胞生物反应器。各自特点为:…………

5.植物细胞培养有哪些新进展?

新进展:①诱导子在植物细胞工程研究中的应用;②前体饲喂;③两相法培养;④转基因技术在次级代谢产物生产中的应用;⑤植物生物转化技术与生物制药。

第六章 酶工程制药

1.酶工程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主要研究内容是:①酶分离、提纯、大批量生产及应用开发;②酶和细胞的固定化及酶反应器的研究;③酶生产中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及遗传修饰酶的研究;④酶的分子改造与化学修饰以及酶的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⑤有机相中酶反应器的研究;⑥酶的抑制剂、激活剂的开发机应用研究;⑦抗体酶、核酸酶的研究;⑧模拟酶、合成酶及酶分子的人工设计、合成的研究。

2.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特点和优点各是什么?怎样制备?

固定化酶的特点是:既具有生物催化剂的功能,又具有固相催化剂的功能。优点是:①较长时间内多次使用,稳定性高;②易于分离纯化,产品质量高;③条件易控制;④利用效率高;⑤比水溶性酶更适于多酶反应。固定化酶的制备方法:①载体结合法;②包埋法;③交联法。

固定化细胞的特点是:既有细胞特性,又有生物催化剂功能,也有固相催化剂功能。优点是:①无须进行酶的分离纯化;②回收率高;③稳定性高;④细胞内酶的辅因子可自动再生;⑤含多酶体系。固定化细胞的制备方法:①载体结合法;②包埋法;③交联法;④无载体法。

3.为什么要对酶进行化学修饰?

对酶进行化学修饰,克服酶的应用局限,人为地改变天然酶的一些性质,创造天然酶所不具备的某些优良特性甚至创造出新的活性,来扩大酶的应用领域,促进生物技术的发展。

4.何谓分子印迹?分子印迹的应用范围有哪些?

分子印迹--是指制备对某一特定化合物具有选择性的聚合物的过程。

分子印迹的应用范围有:……………

5.有机相酶反应的定义及其优点是什么?

有机相酶反应--是指酶在具有有机溶剂存在的介质中进行的催化反应。

其特点:①增加疏水性底物或产物的溶解度;②热力学平衡向合成方向移动;③可抑制有水参与的副反应;④酶不溶于有机介质,易于回收再利用;⑤容易从低沸点的溶剂中分离纯化产物;⑥酶的热稳定性提高,PH适应性扩大;⑦无微生物污染;⑧能测定某些在水介质中不能测定的常数;⑨方法简单。

6.何为人工模拟酶?

人工模拟酶--就是指根据酶的作用原理,用各种方法人为制造的具有酶性质的催化剂。

第七章 发酵工程技术概论

1.发酵工程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内容包括:①菌种的培养与选育;②菌的代谢与调节;③培养基灭菌;④通气搅拌;⑤溶氧;⑥发酵条件的优化;⑦发酵过程各种参数与动力学;⑧发酵反应器的设计与自动与控制;⑨产品的分离纯化和精制等。

2.微生物菌种诱变使用的主要诱变剂有哪些?它们的诱变机制是什么?

主要诱变剂有:物理诱变剂、化学诱变剂、生物诱变剂三大类。

它们的诱变机制是:……………

3.微生物发酵主要有哪些方式?各具有什么特点?

主要方式有:①分批发酵;②补料分批发酵;③连续发酵。

各自特点是:……………

4.影响发酵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对发酵过程进行控制?

主要因素有:①培养基的影响(碳源、氮源、无机盐和微量元素、水);②温度的影响(生物热、搅拌热、蒸发热、辐射热);③溶氧的影响;④PH的影响。

5.如何克隆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

克隆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方法:①在标准宿主系统中克隆检测单基因产物;②阻断变株法;③突变克隆法;④直接克隆法;⑤克隆抗生素抗性基因法;⑥寡核苷酸探针法;⑦同源基因杂交法。

6.基因工程在抗生素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


第二篇:生物化学考试总结


一、名词解释:

新陈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不断地进行着的化学变化称为新陈代谢。

生物氧化:生物氧化指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高能磷酸化合物:含有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称高能磷酸化合物。

乳酸循环:血乳酸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再进入血

液补充血糖的消耗或被肌肉摄取合成肌糖原,这个过程称为乳酸循环。

糖异生作用: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乳酸穿梭;在乳酸氧化过程中,运动开始时,某些组织中存在一中“乳酸相对量生成”状态,

使得乳酸在体内分布不均匀,这就产生了乳酸穿梭现象。

三羧酸循环:乙酰辅酶A在线粒体中,先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再经过一系列酶促反

应,最后生成草酰乙酸;接着重复上述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不可逆的循环反

应,消耗的是乙酰CoA,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个循环首先生成的是3

个羧基的柠檬酸,故称为三羧酸循环。

酮体:在某些组织如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并不完全,生成乙酰CoA有一部分变成乙酰乙酸、

β﹣羟丁酸和丙酮,这三种产物统称为酮体。

必需脂肪酸:把维持人体正常生长所需而体内又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称为必

须脂肪酸。

必需氨基酸:肌体无法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途径获得的氨基酸称之为必需氨基酸。

氮平衡:人体摄入的食物中的含氮量和排泄物中的含氮量相等的情况称为氮平衡。

半时反应:运动中消耗的物质,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增加至运动前数量的一半所需要

的时间称半时反应;而运动中代谢的产物,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减少一半

所需要的时间也称半时反应。

乳酸阈:用血乳酸浓度的变化特点来判断的无氧阈又称乳酸阈。

运动性蛋白尿:由于运动引起的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运动性蛋白尿。

最高乳酸间歇训练法:采用大强度运动,运动时间为1~2min间歇休息了3~5min的间歇训

练法。

乳酸阈训练:以即血乳酸浓度达到4mmol/L时所对应的运动强度作为训练负荷。

持续性耐力训练: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中等强度,不间歇连续进行练习地

方法,以提高有氧代谢能力。

二、填空题:

1、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糖、脂质、蛋白质、核酸、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2、人体能源物质。(糖、脂质、蛋白质)

3、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供应者。

4、运动强度与血清酶活性。(运动强度越大,血清酶活性增加明显.)

5、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6、糖有氧、无氧代谢的终产物。(水﹑二氧化碳);(乳酸)

7、三大物质代谢的中心环节。(三羧酸循环)

8、空腹血糖浓度。(4.4~6.6mmol/L,总量为6克。)

9、1分子葡萄糖经酵解、有氧氧化生成ATP的数目。

(一分子葡萄糖净得2分子ATP;有氧氧化生成36~38分子ATP。)

10、糖的运输形式是(葡萄糖),糖的储存形式是(糖原——肌糖原、肝糖原)。

11、血糖、肝糖元、肌糖原的关系:肌糖原直接供能,血糖补充,肝糖原再分解补充。

12、乳酸的生成主要在(快)肌纤维、氧化在(慢)肌纤维。

13、乳酸阈时的血乳酸值。(4mmol/L)

14、调节人体血糖水平的主要器官。(肝脏)

15、一次三羧酸循环过程,可生成的ATP。(12个)

16、血浆游离脂肪酸在血液中运动形式是以(清蛋白)作为载体。

17、机体的必需脂肪酸主要有(亚油酸)和(亚麻酸)。

18、在线粒体内一系列酶的催化下,脂肪酸逐步裂解出二碳单位(乙酰辅酶A),再经(羧

酸循环)和(呼吸链的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能量。

19、(脂肪酸)是长时间运动骨骼肌的主要原料。

20、耐力训练使运动员在进行耐力运动时利用脂肪供能较非耐力运动员(增加),从而有利

于节省体内(节省体内糖)的储备,达到提高耐力的作用。

21、有氧运动能增加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和(低密度脂蛋白)的降低,从而增加

胆固醇逆向转运能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2、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是影响脂代谢的重要因素,当强度达到65%最大摄氧量运动30分

钟时,脂肪供能作用最大,脂肪与糖的供能比例约为(1:1)。

23、(乙酰辅酶A)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共同的中间代谢物。(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能源

物质分解代谢最终的共同途径。三大能源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均储存在(ATP)的

高能磷酸键中。

24、能量的释放和利用是以(ATP)为中心的。

25、在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中,ATP的生成主要由(磷酸原系统)系统提供。

26、在最大强度运动(30~60s)时,糖酵解达最大速率,此后其供能速率逐渐下降,可维

持(2~3min)。

27、运动时脂肪供能的比例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减少),随着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

加)。

28、运动时有氧代谢主要受(组织供氧量)和(可供肌肉利用的能源物质含量)的调节。

29、极限强度运动至力竭时,(磷酸原)接近耗竭。

30、在长时间运动前期,(肝糖原)分解是血液葡萄糖的主要来源,在长时间运动后期,(糖

异生)成为肝释放葡萄糖的主要来源。

31、运动后垢恢复及代谢产物的清除,必须依靠(能源物质的有氧氧化)。

32、按发生的部位和机制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分为(中枢性疲劳)和(外周性疲劳)。

33、短时间大强度运动中运动性疲劳发生时,主要表现为(磷酸原)、(糖原)的大量消耗,

(乳酸)生成和堆积。运动至力竭时,(磷酸肌酸)接近耗竭,(ATP)浓度下降,血乳酸

浓度明显(增加)。

34、耐力运动中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与(肌糖原)的大量消耗、(血糖浓度)的下降、(体温)

的升高和(水盐)代谢紊乱有关。

35、在进行10秒全力运动的间歇训练时,每次间歇运动之间的间歇时间为(20~30)秒。

这样既可以保证(磷酸原)足够数量的恢复,又不会出现间歇时间过长影响训练效率。

36、血乳酸的变化与动用的能量系统种类有关。血乳酸浓度最小,一般不超过4mmol/L的

是(磷酸原供能系统);血乳酸浓度在4mmol/L左右的是(有氧氧化供能系统);血乳酸

浓度最高的是(糖酵解供能系统)。

37、有“训练标尺”之美称的生化指标是(血乳酸)。

38、血尿素与运动人体的(机能状态)、(疲劳程度)以及(运动负荷)的大小有关。在进行

长时间、较大强度的运动时,血尿素变化比较明显。所以,常用血尿素指标评定(运动负

荷)。

39、在大运动量训练初期,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往往易出现(下降),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适

应后,血红蛋白可出现(回升)。

40、(血睾酮﹑皮质醇)可以了解体内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平衡状态,是目前公认的监测

过度训练及疲劳恢复状态的最灵敏指标。

41、运动员从事短时间激烈运动时,乳酸越少成绩越好,说明磷酸原供能能力(强)。

42、在缺氧状态下运动,(乳酸)的生成量可作为区别磷酸原系统和糖无氧供能系统供能能

力的主要指标。

43、乳酸阈是评定(有氧氧化)供能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常认为是(4)mmol/L,在测定乳

酸阈时常采用的负荷是(递增)。

44、尿肌酐是(磷酸肌酸)的代谢产物。

45、儿童少年的肌纤维较成人(细),肌肉蛋白质数量(少),能量储备(少),肌力(小),

所以耐力差、易疲劳。

46、儿童少年乳酸阈对应的血乳酸浓度比成人(低)。

47、与成人相比,儿童少年磷酸原恢复的半时反应(时间少),起始速度(快)。

48、由于儿童少年运动后(血乳酸)的恢复和(乳酸)的消除速度比成人快。因此,儿童少

年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可以通过适当 地缩短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增加运动密度的办法

来提高运动负荷。

49、女子的最大摄氧量比男子(小),但其骨骼肌中糖有氧代谢酶的活性(高),而且女子能

更多利用(脂肪)供能,因此女子耐力存在很大潜力。

50、女运动员“三联症”是指进食障碍,(闭经)和(提早发生骨质疏松)。

51、性更年期的骨质疏松与(雌激素)的下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52、女运动员由于运动量大,而且限制膳食控体重,因而易出现(铁丢失)丢失造成运动性

贫血。

53、“代谢综合症”其特征表现为“六高一脂”,即(高体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

糖)、(高血尿酸症)、(高胰岛素血症)和(脂肪肝)。

54、(不良生活习惯)是代谢综合症的最大诱因。

55、影响糖酵解供能系统的生化因素包括(糖酵解过程的限速酶)和(乳酸生成)。

56、在60-85%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时,(运动前肌糖原的储备量多少)是有氧代谢能力的限

制因素。

57、对无氧-低乳酸训练:要求运动强度达到最大,运动时间在(10)秒以内,间歇休息不

少于(30)秒,组间间歇时间以(4~5min)分钟为宜。

58、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有(有氧代谢的间歇训练)、(乳酸阈训练)、(持续性耐力

训练)和(高原训练)。

三、简答题:

1、试述ATP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再合成途径。

答:ATP的生物学功能有:(1)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2)合成磷酸肌酸和其他高能磷酸

化合物。

ATP的再合成途径:(1)高能磷酸化合物快速合成ATP;(2)糖无氧酵解再合成ATP;

(3)有氧代谢再合成ATP。

2、试述生物氧化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答:(1)能量逐渐释放,持续利用;(2)合成人体的直接能源——ATP;

(3)产生热量,维持体温。

3、运动引起血清酶活性增高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1)运动强度;(2)运动时间;(3)运动水平;(4)环境;(5)运动方式。

4、简述糖酵解的意义。

答:(1)某些少数组织细胞获取能量的方式;(2)糖酵解是剧烈运动时能量的主要来源。

5、简述乳酸消除的途径。

(1)乳酸的氧化;(2)乳酸的糖异生;(3)在肝脏合成其他物质。

6、糖异生作用在运动中的意义。

(1)弥补体内糖量不足,维持血糖相对稳定;

(2)乳酸异生为糖有利于运动中乳酸消除。

7、运动中糖的生物学功能。

(1)糖可提供肌体所需的能量;(2)糖在脂肪代谢中的调节作用;

(3)糖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4) 糖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恢复的作用

8、运动时酮体代谢的生理意义。

(1)酮体是体内能源物质转运输的一种形式;

(2)酮体参与脑组织和肌肉的能量代谢;

(3)参与脂肪酸动员的调节;

(4) 血、尿酮体浓度可评定体内糖储备状况。

9、运动时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利用。

答: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骨骼肌摄取血浆FFA的数量有限,血浆游离脂肪酸供能意义不

大。超过20–30min的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时运动中,血液中FFA持续而缓慢的升高,

肌细胞吸收血浆FFA功能的比例增大。长时间耐力运动开始的数分钟内,由于大量肌

群参与工作,血浆FFA浓度出现暂时下降,然后逐渐升高。

10、简述支链氨基酸与运动的关系。

答:(1)支链氨基酸是长时间运动时参与供能的重要氨基酸;

(2)支链氨基酸与运动性中枢疲劳有关:长时间运动时,由于支链氨基酸参与供能的 增加,血浆支链氨基酸下降,从而进入大脑的色氨酸数量上升,此时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过程 增强,进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疲劳。

11、运动中三大供能系统的相互关系。

答:(1)运动过程中骨骼肌各供能系统同时发挥作用,肌肉可以利用所有的能源物质。

(2)各供能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差异较大,其顺序为: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糖有氧

氧化→脂肪氧化,以50﹪的速度递减。(3)各供能系统维持运动时间不同:以最大功率

进行运动时,磷酸原系统仅能运动6–8s,糖酵解系统供能最大强度运动30–60s,有氧代

谢供能系统课维持2–3 min。(4)运动后能源物质的恢复及代谢产物的清楚,必须依靠

有氧代谢供能,所以有氧代谢是机体恢复的主要代谢方式。

12、简述高糖膳食训练法。

答:运动前一周进行大运动负荷的训练,耗尽肌糖原;其后2–3天食用低糖膳食,并进行 运动;以后再食用3天的高糖膳食,不运动或轻微运动,这样可使肌糖原的储量增加2–4

倍。

13、简述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意义:

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依据;⑵评定与监控机能状态的依据;⑶评定运动员训练效果的依据;

⑷运动者合理营养的依据;⑸预测运动成绩的依据。

14、短跑训练是为何采用10秒的全力跑,而间歇时间不少30秒。

答:短跑训练是发展磷酸原供能系统的训练,一次最大强度练习时应掌握在10s内,这是

由有磷酸原供能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和供能时间决定的。间歇时间应根据CP恢复的半时反

应来决定的,由于CP恢复的半时反应约为30s,所以最适宜的休息间歇时间不少于30s。

四、论述题:

1、试述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过程并说明其生物学意义?

答:循环过程:骨骼肌和心肌中的糖分解代谢过程加强,生成大量的丙酮酸。丙酮酸的

浓度逐渐增高,其中大部分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部分丙酮酸还原成乳酸,还有

一部分丙酮酸经过氨基酸作用生成丙氨酸。生成的丙氨酸会随血液血液循环到肝,再在肝

作为糖异生的“原材料”,异生成为葡萄糖再输入到血液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

意义:丙氨酸在肝脏异生为糖, 有利于维持血糖稳定;防止运动肌丙酮酸浓度升高所

导致的乳酸增加;将肌肉中的NH3以无毒形式运输到肝脏,避免血氨浓度升高,对健康及

维持运动能力有利。

2、试分析马拉松跑的能量代谢特点。

答:(1) 马拉松是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项目,运动开始时,以磷酸原和糖酵解供能,在

运动中靠有氧氧化供能,在运动30min后,脂肪酸供能起了主要作用,在运动后期,蛋白

质分解供能。马拉松运动虽然是供在中途和加速冲刺过程中,糖酵解供能也起主要作用。

(2)马拉松运动是耐力性运动项目,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与肌糖原的大量消耗,血糖浓

度下降,体温的升高和水盐代谢的紊乱有关。(3)持续性耐力训练和乳酸阈训练

3、在训练周期中,如何用血尿素来评价机体对负荷的适应情况。

答:在训练周期内,测定血尿素水平的动态变化,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在训练中血尿素含量不变;第二,在训练起开始上升,然后逐渐恢复正常;第三,在训练中始终升高;第一类型说明运动负荷小;第二种类型说明运动负荷足够大,但身体能适应;第三种类型说明运动负荷过大,或上一周训练后身体还未恢复,这时就要对运动负荷进行控制。运用血尿素这一指标评定身体对训练的适应时应选择大运动负荷的训练;在训练前、后次日早晨取血测血尿素。

4、举一例说明血乳酸评定速度耐力训练效果的方法。

答:有三种:乳酸能商(LQ)评定法、实验室负荷法、400米全力跑血乳酸评定法。 我采用实验室负荷法,依据大强度运动中,乳酸产生越多,速度耐力越好。

采用跑台法:在跑台法中,让运动员以一定的坡度(男性7.5﹪,女性5﹪)、一定的速度(男性6.1m/s,女性5.6m/s)全力运动到筋疲力尽,并分别于运动前、后的即刻3、4、5、6、8、10、12min测定血乳酸值。如果运动员跑的时间越长,则其体内所产生的乳酸阈值越高,其无氧耐力就越好。

5、采用何种训练方法可以提高100米游泳运动员的供能能力,为什么?

答:主要采用最高乳酸阈间歇训练方法,因为机体在无氧代谢运动中乳酸生成量越大,说明糖酵解供能的比例越大,最高乳酸训练的目的就是使糖酵解供能能力达到最高水平,以糖酵解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的运动能力在训练中可通过调整间歇的时间运动与休息的比例来进行提高乳酸生成能力,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乳酸,提高耐受乳酸能力。

6、什么是乳酸阈训练?试述其能够发展有氧代谢能力的原因。

答:乳酸阈训练:以即血乳酸浓度达到4mmol/L时对应的运动强度作为训练负荷。

原因:一般认为,运动时当机体血乳酸浓度达到4mmol/L时,是机体由有氧代谢为主向无氧代谢供能为主转变的转折点,所以,进行乳酸阈强度的运动,机体处于最大有氧代谢供能状态,机体不会产生过多的乳酸,能维持较长的运动时间。

7、试述马拉松运动时:①能量代谢的特点分析;②产生运动性疲劳的主要原因;?③采用哪两种训练方法可以提高运动能力;

答:①能量代谢的特点:马拉松运动时间长,强度小,运动时间为2个小时左右,以有氧氧化供能为主,运动开始时,ATP首先供能,ATP分解为ADP和磷酸,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以满足运动所需的能量,随着运动的继续,ADP大量增加,磷酸肌酸参与供能,由于机体CP含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糖酵解供能。

②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原因:

1)代谢产生的疲劳物质的堆积

2) 活动所需物质的消耗

3)基质生理生化性质的改变

4)调节机能下降

③采用高原训练和乳酸阈训练可以提高运动能力。


第三篇:生物考试总结--管院


名词解释:

1、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性成分的作用将原

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用以服务社会的技术。

2、 系统生物学(System biology):自己总结p35

3、 肿瘤(tumor):肿瘤是由异常增殖而形成的细胞群,它们的基本特征是细胞增殖与凋亡失控,扩张

性增生形成新生物。

4、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是指在抗原分子上的特异性化学基团,决定其刺激机体所产

生抗体的特异性的某一较小的特定结构部位,也可称为表位。

5、 抗原(AG)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应答,使免疫活性细胞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并能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6、 Biochip生物芯片是指通过表面微机-电-化加工技术和生物技术在玻璃、硅片和尼龙膜等各种固体支

持物上构建的多功能微型全分析系统,可以实现对细胞、蛋白质、核酸及其他生物组分的高速、高效(大信息量)、低耗费额集成分析,目前主要应用于生命科学和药物研究。

7、 治疗性克隆(therapeutic cloning):是指出于治疗目的而克隆人的胚胎,提取胚胎干细胞,并使干

细胞定向发育,培育出健康的、可以修复或替代坏死受损细胞、组织和器官,通过这些被培养出来的组织细胞或器官的移植而治疗疾病。

8、 干细胞(stem cell):干细胞是来自于胚胎、胎儿或成体内具有在一定条件下无限自我更新与增殖分

化能力的一类细胞,能产生表现型与基因型和自我完全相同的子细胞,也能产生组成机体组织、器官的已特化的细胞,同时还能分化为祖细胞。

填空

? Nucleotide(核苷酸) consists of 核糖 、 含氮碱基 和 磷酸基团 三部分组成。

? AIDS的中文全称是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的中文全称是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 T cell的主要功能是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激活 、 免疫记忆 和 细胞毒杀伤效应 。 ? 动物克隆技术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胚胎分割 和 细胞核移植 。

? Immunity可以分为 天然性 immunity和 获得性 immunity。

? 干细胞体外培养类型有三种,分别为 悬浮培养 、 贴壁培养和 固定化培养 。

? 一种物质对某一机体是否具有免疫原性与该物质的三个特征有关,分别为异物性、分子的大小、

分子的化学结构。

? 人类基因组计划 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人类科学史上的三大工程。 艾滋病的主要表现之一为多种机会性病原体引起的反复感染,难以根治,这是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 根据组织学来源,癌症的起源可分为三种:癌起源于上皮细胞,淋巴瘤起源于脾和淋巴结等淋巴细胞,肉瘤起源于间叶组织。

? HGP希望通过绘制遗传图谱、物理图谱、转录图谱,最终完成人类全基因组的碱基序列图谱。 ? 低剂量的放射线致癌率很低,而且能杀死癌细胞,因此放疗目前是治疗癌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 蛋白质芯片主要分为两种,分别为 亲和表面芯片 和 微型化凝胶电泳板

简答

1、免疫应答是指什么,包括怎样的过程?

免疫应答是指针对抗原性物质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也可以称为免疫反应,包括抗原刺激后机体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免疫活性细胞活化、增值、分化并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2、简述艾滋病的发病机制

艾滋病的发病机制是,HIV病毒特异性的侵犯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CD4+T淋巴细胞造成CD4+T淋巴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细胞免疫功能损害,最终导致艾滋病。

3、传统的基因重组技术的基本步骤:1)DNA的限制性酶切反应;2)DNA片段的连接反应;3)重组DNA分子的转化;4)转化细胞的扩增培养;5)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

4、自体干细胞移植的主要步骤:1)先用大剂量的放、化疗将骨髓中癌变造血细胞摧毁;2)取病人本身少量的正常的干细胞在体外大量扩增;3)再将其移植至病人的骨髓中;4)正常的干细胞在病人体内自我更新;5)并且分化出各种所需的正常血细胞,最后病人康复。

5、描述治疗性克隆的基本步骤、国际原则及重要意义(5分)

治疗性克隆的步骤:1)首先取病人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成熟受体卵母细胞;2)在早期胚胎形成后,从中分离获得人ES细胞;3)对ES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和定向分化研究;4)将定向分化后的细胞移植给病人。

治疗性克隆的三条原则:1)取得的材料卵子、体细胞,必须是自愿的,不能是骗来的,不能是买来的,提供者有知情权;2)胚胎细胞保留时间不能超过14天,超过了,就被视为动机不纯,有克隆人之嫌;

3)不能将克隆的胚胎细胞植入人体子宫。

治疗性克隆的意义:1)这种细胞不会引起移植排斥反应,能使患者恢复已丧失的或有障碍的生理功能,而达到治愈的目的;2)治疗性克隆技术将大大地推动医学革命,改变传统的治疗手段,攻克目前无法治愈的疑难病症;3)将开创一个全新的医学研究领域,可以为解除人类的病痛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选择(仅供参考):

1、免疫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和裸细胞。

2、获得性免疫的特点:具有特异性、多样性及记忆性。

3、HIV繁殖的关键步骤:蛋白质的合成、病毒基因核酸的复制。

4、基因扩增、基因测序和基因重组是三位一体的实验方法,构成了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基础。

5、在传统的基因重组中,需要三大工具: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和载体。

6、外源DNA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包括:转化、转染、接合以及电穿孔和显微注射等。

7、干细胞培养的基本方法:悬滴培养法、培养瓶培养法、旋转管培养法、灌注小室培养法、培养板培养法。

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问题

① 对终产物(已知或未知的终产物)的影响

② 转移的基因结构的稳定性

③ 基因插入受体基因组的位置

④ 载体的选择以及使用具有抗生素耐药性的

选择性标识基因是否会对人产生影响

⑤ 引起机体过敏等(大豆蛋白)

? 肿瘤的实质:肿瘤实质是肿瘤细胞的总称,是肿瘤的主要成分。它决定肿瘤的生物学特点以及

每种肿瘤的特殊性。通常根据肿瘤的实质形态来识别各种肿瘤的组织来源,进行肿瘤的分类、命名、和组织学诊断,并根据其分化成熟程度和异型性大小来确定肿瘤的良恶性和肿瘤的恶性程度。

? 肿瘤的间质:肿瘤的间质成分不具特异性,起着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的作用。一般由结缔组织

和血管组成,间质有时还具有淋巴管。通常生长比较快的肿瘤,其间质血管一般较丰富而结缔组织较少;生长缓慢的肿瘤,其间质血管通常较少。

1.2 癌的生物学特征

? 1、癌症是体细胞遗传病

遗传性肿瘤(胚或性细胞,1~2%)和散发性肿瘤(体细胞,95%)

? 2、癌细胞具有恶性生物学特征

无限增殖,不会分化,永生化,侵袭和转移能力,自主血管生成能力。

? 3、癌为单克隆起源,即癌是原始的、单个癌细胞增殖的后代。

? 具有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特点,并且是恶性肿瘤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肿

瘤是由一个转化细胞不断增生繁衍形成的,一个典型的恶性肿瘤的自然生长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一个细胞的恶性转化→转化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局部浸润→远处转移

诱导血管的生成能力是恶性肿瘤的生长、浸润与转移的前提之一。肿瘤细胞本身和浸润到肿瘤组织内及其周围的炎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能产生一类血管生成因子。这些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和毛细血管出芽生长。新生的毛细血管既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又为肿瘤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 肿瘤的扩散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具有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生长、

蔓延(直接蔓延),而且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转移)。

癌细胞转移路径有3条

? 1、淋巴转移: 淋巴转移一般最早,因此进行肿瘤切除时,要进行淋巴结清扫;放疗除了照射

原发肿瘤病灶外,还要照射周围淋巴结。淋巴系统遍布周身,是癌细胞转移的理想及首选通道。 ? 2、血行转移;直接侵入血管或经淋巴管进入血管的癌细胞,会随血流到达其他部位如肺、脑、

肝和骨等,这就是血行转移。化疗就是为了避免癌细胞通过血行转移,而用药“沿途”消灭癌细胞。

3、种植转移:还有一种转移比较少,就是种植转移。癌细胞如果从肿瘤表面脱落,“掉”在胸腔、腹腔和脑脊髓腔等处,就会“生根发芽”。发生地一般在这些空腔的下部,如肋膈角、直肠膀胱窝、颅底等处

? 外因致癌论:癌是由身体之外的某种因素所引发的,如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环境等。 癌的本质

? 癌是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综合作用的结果。

? 人类癌症的主要风险因素是环境因素,而与此相关的代谢酶等修饰基因的遗传多态,决定了个

体对这些因素的肿瘤易感性。

? 病毒癌基因:逆转录病毒所携带的致转化因子。例如: RSV中的癌基因——src 。

原癌基因的特点

? (1)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从酵母到人的细胞普遍存在。

? (2)在进化进程中,基因序列呈高度保守

? (3)其作用通过其表达产物来体现

? (4)在某些因素作用下被激活,形成癌性的细胞转化基因。

原癌基因的激活有两种方式:

? ①发生结构改变(突变),产生具有异常功能的癌蛋白。

? ②基因表达调节的改变(过度表达),产生过量的结构正常的生长促进蛋白。

引起原癌基因突变的DNA结构改变有:点突变、染色体易位、基因扩增。

影响肿瘤侵袭和转移过程的相关分子的编码基因。

? (1)涉及细胞黏附、蛋白质水解酶类、细胞运动和血管生成等有关分子的编码基因

? (2)某些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在肿瘤发生和进展中也对肿瘤的转移起着各自一定的重要作用。 ? 促进基因:EF1A基因(与细胞的增殖和运动有关);S100A4基因(与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特

性有关);MTA1基因(与乳腺癌的发生和转移的增强相关)。

? 抑制基因:NM23基因家族;Wdnm2基因;H2-K基因

? 四膜虫:端粒酶改变时端粒缩短、细胞死亡。

? 酵母: 端粒酶基因突变导致端粒变短、细胞衰老。

人的端粒与端粒酶

? 正常人体细胞缺乏端粒酶活性。

? 与其他有端粒酶活性的生物体细胞相比,人体细胞具有很长的端粒。

? 人胚胎细胞具有明显可探测的端粒酶活性。

? 人端粒酶RNA由455个核苷酸构成,模板区结构为

癌细胞的突变位点是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原癌基因与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通过细胞的信号控制系统促使DNA复制。然后,癌细胞增殖,但大量的癌细胞不能躲过细胞凋亡。少数的癌细胞通过诸如p53基因的突变逃脱细胞凋亡。但端粒的缩短依然要置癌细胞于死地,最后,只有那些复活了端粒酶的癌细胞才能获得永生,于是癌症发生!

多细胞生物个体的一生中,不断发生构成身体的细胞的死亡。有两种细胞死亡:

1、因环境因素突变或病原物入侵而死亡,称为病理死亡,或细胞坏死。

2、因个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一部分细胞必定在一定阶段死去,称细胞凋亡。

? 染色质是在细胞分裂间期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 通常把体细胞称为双倍体细胞,体细胞的遗传物质的总含量为2n。在细胞分裂中,在光镜下可

以看到染色体时,已经过DNA 复制,这时遗传物质的总量已经是4n了。细胞分裂完成时,出

现的两个子细胞又都回复为2n。

染色体数目也是不同物种细胞的特征

真核细胞的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发生在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生殖细胞包括卵细胞和精子细胞。它们的遗传物质总量仅为体细胞的一半,称为n 细胞。

由2n 的体细胞产生n的生殖细胞,需要经过减数分裂。

(2)减数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 减数分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次减数分裂: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第二次减数分裂:DNA不复制,细胞再分裂一次

? 结果,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遗传物质总量由2n 变为n。

? 总之,减数分裂就是DNA 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由一个2n 细胞分出4 个n 细

胞。

减数分裂的特点:

? 一是子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 二是子细胞基因组合大为丰富。

? 基因组合的丰富由两个原因造成。

? 首先,体细胞的染色体实际上是由两套同源染色体组成。人的细胞有46条染色体,实际上可

以看作22对同源染色体加上两条性染色体。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时,每对同源染色体分别分配至两个子细胞。于是父源的同源染色体和母源的同源染色体以不同组合,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这样,产生不同染色体组合的配子种型大增。其次,在第一次减数分裂中,还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配对后还发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染色体交叉和基因重组。这使基因组合状况更为复杂化.

? 所以,经由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其基因组合表现极大的丰富和多样化。结果是, 有性生

殖的后代具有更丰富的基因组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进化潜能

细胞增殖:是指细胞通过生长和分裂使细胞的数目增加,使子细胞获得和母细胞相同的遗传特性。

囊胚阶段的细胞乃至成熟的体细胞,其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可能发育成完整个体。

干细胞的特点

? 1)干细胞本身不是处于分化途径的终端

? (2)干细胞能无限的增殖分裂

? (3)干细胞可连续分裂几代,也可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静止状态。

? (4)干细胞的两种生长方式:A. 对称分裂─形成两个相同的干细胞; B. 非对称分裂─由于细

胞质中的调节分化蛋白不均匀地分配,使得一个子细胞不可逆的走向分化的终端成为功能专一的分化细胞;另一个保持亲代的特征,仍作为干细胞保留下来。分化细胞的数目受分化前干细胞的数目和分裂次数控制。

? 细胞分离 指将组织材料分散制成细胞悬液后,从中获取目的细胞的过程。

? 细胞纯化 从原代培养成分混杂的异质性细胞悬液 中或者从培养物中获得单一类型的细胞 的

过程。

更多相关推荐:
生物考试总结--管院

名词解释:1、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性成分的作用将原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用以服务社会的技术。2、系统生物学(Systembiology):自己总…

卫生微生物考试总结

卫生微生物1、西方医学之父: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显微镜的发明者:荷兰人列文胡克。法国人巴斯德发明了“巴氏消毒发”。德国的科赫是微生物学另一位奠基人。俄国的伊凡诺夫斯基发现了第一个病毒—烟草花叶病毒。2、微生物按结…

高一生物考试总结

上周高一年级进行了单元训练,生物成绩不是太理想,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更好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特对本次的生物试卷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地成绩!本次试卷共分两个大题,满分100分。一、…

微生物考试总结

河北北方学院影像专业(部分总结丢失不完善,请注意)1.微生物学分3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2.细菌的测量单位是微…

八年制分子生物考试总结

基因:储存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序列信息,以及表达这些信息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所构成的遗传单位。结构基因:基因中编码RNA或蛋白质的DNA序列。基因组:细胞或生物体中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的总称原核生…

一篇很好的高三学生生物考试总结

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总结20xx届高三(8)班某生生物结考的铃一响,仿佛经历了一场浩劫似的。时间竟是始料未及的紧迫,而且从未这么被题目牵着鼻子走过,拿捏不定的空太多。考完后就心神不定的,觉得生物考试本不应该这么难…

高中生物考试总结

总结高一上学期马上要结束了,这期间我担任的是1、9班两个普通班,对普通班的教学,我以基础为主,力争让每位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由于自己教学经验不足,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有丝毫怠慢,认真向老教师学习。下面是我对这半…

高一生物期末教学总结

高一生物期末工作总结时光飞逝,新课改转眼一年过去了,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增强集体备课的实效,反思与总结过去一学期的教育教学行为,现将本学期我的教学情况作一总结。一、针对新课程,认真研究,精心设计。本学期…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分析及教学策略总结

20xx年甘肃省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分析及教学策略总结张楠20xx年度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已经结束,同比往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合格率100%,文理科学生均无一人D等。为了保持成绩,不断提高学生综合水平,现将在…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总结

浠水实验高中邓胜在本学期,我们高三生物备课组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勇挑重担、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及时收集和了解正确的高考信息,从而明确冲刺的方向。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高考信息来源就是由考试部颁发的考试说明,这是一项…

高三第一学期生物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58、59、61三个理科应届班和一个理科复习班的的生物科教学工作。时间转眼即逝,特将一学期以来的具体努力小结反思:高三是中学生生物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

初中生物期末教学工作总结2

初中生物期末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作八年级四个班的生物教学工作,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

生物考试总结(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