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归纳和演绎方法简论文

时间:2024.4.7

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归纳和演绎方法简论

【摘 要】归纳法和演绎法是常见的思维方法,也常用于大学阶段的英语语法教学中。但是由于这两种方法的内在特征,它们常常导致难以预料的不理想结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就关于如何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使用归纳和演绎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归纳法 演绎法 大学英语语法教学

相似性认知是人类认识的起点之一,归纳法作为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基本思维方法,是强调以事物的相似性为基础,由特殊到一般、从特殊中引出一般规律的思维过程。它由英国著名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首次作了系统论述,以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太过强调思辨而忽视实践的哲学趋向予以反拨。这种思维方法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实践精神,因此引起了科学发现的巨大进展。但是归纳法也有其缺陷和不足。首先,归纳必须以大量的事例作为基础,在实践中,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提高认知效率。而且归纳也有完全归纳与不完全归纳的分别。在世界上,事物的存在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且数量庞大,不能一览概观,所以归纳时难免会对有些特殊情况产生遗漏,而这种遗漏会造成归纳结果的巨大差异。这方面的例证,有著名的“黑天鹅悖论”。该悖论认为,当我们对天鹅种类进行归纳时,我们因为归纳了999只白天鹅——这个数量不可谓不大,并进而得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样的一般结论,但是当我们归纳到第1000只天鹅并发现那第1000只天鹅恰好是黑色的时,我们

的归纳结论就会被推翻。这个事例提醒我们对归纳法的运用要灵活适当,不能迷信。

演绎法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是从一般性前提加以演绎进而推论出具体和特殊结论的思维方法。最具有代表性的演绎形式方法是“三段论”,这种方法由古希腊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首次进行了系统论述,并从此成为最为常见的演绎方法。它的推论过程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大前提是一般陈述,小前提是关于大前提主项下一个特殊事物的一个陈述,而结论则往往表现为小前提的主项具有大前提谓项所表明的性质。在欧洲古典时期,以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勒内·笛卡尔为代表的一代学者大家手中,这种方法更是有着深刻的体现。这一时期的人往往在研究和思维过程中寻找普适性的原理或公理,然后再从中引申出其他次要的原理,这不得不说是演绎法的新发展。演绎思维方法因其具有的灵活性、精确性而成为在欧洲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思想方法。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演绎法所具有的内在局限性。首先,被理所当然地认为具有普适性和确凿的一般前提规则本身往往是需要被验证和证明的,一旦它发生错误,那么结论往往也就错了,因为演绎是一个线性的逻辑过程。另外,推论过程本身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和准确性,所以在实践中往往很容易出现因推论过程发生错误而导致结论不正确的现象。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要慎重使用演绎法。

语法体系的形成过程是人们对语言现象进行归纳并加以系统化,

同时又反过来对语言发展过程进行规范的结果。语言是人类经验和思维的载体,也具有一般和特殊的规律性,不同的语言现象反映着操该语言的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经验和思维方式。爱斯基摩人的语言里表达“雪”这一概念的词语就多过其他人群,这是因为“雪”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通常将“述谓结构”(如i am writing.)甚至只有谓词(it is snowing.)当作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是因为任何人类的任何经验都要以事物和自身的存在为条件并离不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过程。我们无法理解像“green clouds sleep furiously.”这样的英语句子就显示了语言表达不能违背世界的可能性的本性。

英语语言规则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变化。从古英语到中古英语,再到以杰弗里·乔叟和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英国现代英语的形成,其中就经历了许多曲折。古英语时期,由于罗马帝国对英国的统治,那时的英语语言作为处于弱势的语言就引入了很多拉丁语的语法规则(例如:“不可以以介词结句”这样的规则);后来,由于北欧(如丹麦海盗)和日耳曼蛮族的入侵,英语又从中吸取了这些民族语言中的很多元素。11世纪中期,法国诺曼贵族征服了这片土地并带来了很多表示诺曼上层文化的语词(如表示烹调和食物的词汇)。但是,这些也称为英语语言丰富和发展的巨大动力来源。几个世纪之后,英语语言随着英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下层人民所使用的具有生命力的英语形式取得了胜利终于形成了现代英语。在这个过程中,约翰逊博士(samuel johnson: 1709—1784)的英语

词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就对现代英语规则进行了很多归纳和规范。

英语语法教学中要经常用到归纳和演绎方法。首先语言的学习和认知过程就离不开归纳方法,因为人们总是必须从特殊事物为起点进行学习,它符合一般逻辑思维和学习发展过程的规律,学习者只有在掌握了大量的具体语言事例之后才能形成语言的体系概念。这就要求我们要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必须以语言素材的积累为基础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在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熟悉和积累达到一定阶段后,在高阶段的语法教学中,语言素材所体现的语言现象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庞杂。这时要对它们进行归纳并正确呈现语言规则就变得困难起来。且不说为了让学习者对一个语法规则进行漫长的学习过程的现实性问题,归纳中的“黑天鹅悖论”也提醒我们学习者如果不能接触较为完备的语言事例,他们形成的语法概念的正确性就难以得到保障。

为了弥补归纳法在语法教学实践中的这些缺陷,我们可以适时运用演绎的方法。首先,前人已经对英语语言的规则做了大量的归纳并形成了很多能加以应用的正确结论。从古典修辞学到语文学再到现代语言学和语法都对英语语言规则做了较为完备的总结性工作,运用演绎方法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语言规则的用法,又能避免出现对语法概念形成错误认识的可能。

但是,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演绎法对抽象思维的要求较高,并且由于概念体系的排他性,也往往会照顾不到特殊的语言现象。综合

两方面的因素,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可以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进行教学,取长补短,互为补充。

大学阶段是英语语法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习者正处在思维和知识量快速发展的阶段,一方面他们已经掌握了相当数量的语法知识,另一方面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可以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进行语法教学。具体来说可以按照如下步骤展开语法教学活动:以归纳为先导,呈现语言素材,再进行归纳,这样可以使学习者了解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和使用语言规则,经过自我思考,加深理解和记忆。而对于一些较为繁杂的语法现象,可以运用演绎法来进行教学,这样既是为了节省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也能避免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出现在归纳过程中导致错误结论的混乱现象。另外,合理掌握归纳和演绎的尺度,灵活运用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金岳霖等.形式逻辑[c]. 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2]欧阳志远.“上帝”的陶杯——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3]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xx.


第二篇: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归纳和演绎方法简论小学英语新课标


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归纳和演绎方法简论小学英语

新课标

课外资讯频道 20xx年x月x日12:45 小学英语 [导读]

小学英语这一时期儿童的语法、词汇及会话技能构建的关键时期;处于机械记忆阶段,学得快忘的也很快,语言应用能力不强;开始需要面对学校考试的压力。

现在,小学生开始学习英语的时间越来越早,一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但是,由于许多孩子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觉得学英语太枯燥、太难,导致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甚至畏惧心理。 20xx年x月x日作者按:(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归纳法和演绎法是常用的两种思维方法。作为基本的思维方法,它们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性认知是人类认识的起点之一归纳法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强调以事物的相似性为基础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从特殊中引出一般规律。它由英国著名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首次作出了系统论述,以对中世纪唯名论太强调思辩的哲学趋向予以反拨。这种思维方法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实践精神,因此引起了科学发现的巨大进展。但是归纳法也有其缺陷和不足。首先,归纳必须以大量的事实作为基础,在实践中,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提高认知效率。而且归纳也还有完全归纳与不完全归纳的可能,因为在世界上,事物的存在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且数量庞大,不能一览概观,所以难免对有些特殊情况产生遗漏,而这种遗漏有时可能造成归纳结果的巨大差异。在这方面,有著名的“黑天鹅悖论”,此悖论认为,当我们对天鹅种类进行归纳时,我们可能归纳了999个白天鹅(这个数量不可谓不大),并进而得出“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样的一般结论。但是当我们发现第1000只天鹅时,我们的结论就有可能被推翻,因为恰好那第100只天鹅却是黑色的。这提醒我们对归纳法的运用要灵活适当,不能迷信。

演绎法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是从一般性前提加以演绎进而推论出具体和特殊结论的思维方法。最具有代表性的演绎方法形式就是三段论。这种方法由古希腊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首次进行了系统论述,并从此成为最为常用的演绎方法。它的推论过程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大前提是一般陈述,小前提是关于大前提主项下一个特殊事物的一个陈述,结论往往是小前提的主项具有大前提谓项所表明的性质。在欧洲古典时期,以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勒内.笛卡尔为代表的一代学者大家手中,这种方法更是有着深刻的体现。这一时期的人往往在研究和思维过程中寻找普适性的原理或公理,然后再从中引申出其他次要的原理,这不得不说是演绎法的新发展。这种思维方法因其具有的灵活性、精确性而成为在欧洲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方法论。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演绎法所具有的内在局限性。首先,常常认为具有普适性和确凿的一般前提本身往往是需要被验证和证明的,一旦它发生错误,那么结论往往也就错了,因为这是一个线性的思维过程。另外,推论过程本身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和准确性,所以在实践中往往很容易出现推论过程发生错误而导致结论不正确的现象。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要慎重使用演绎法。 语法体系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人们对语言现象进行归纳并加以系统化,又对语言发展进行规范的过程。语言是人类经验和思维的载体,具有一般和特殊的规律性。不同的语言反映着操该语言的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爱斯基摩人表达“雪”这一概念的词语就多过其他人群,这是因为“雪”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联系紧密的缘故。我们将“主谓结构”(如I am writing.)甚至只有谓词(It is snowing.)当做一个句子的主干,是因为任何人类的经验都要以事物和自身的存在为条件并离不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过程及现象。我们无法理解像Green clouds sleep furiously.这样的英语句子就显示了语言表达不能违背世界的可能性。

英语语言规则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变化,由古英语到中古英语,再到以杰弗里.乔叟和莎士比亚为代表的现代英语的形成,个中就经历了许多曲折。古英语时期,由于罗马帝国对英国的统治,英语语言作为弱势语言就借用了很多拉丁语的语法规则(例如:“不可以以介词结句”这样的规则),后来,由于北欧(如丹麦)和日耳曼蛮族的入侵,英语又从中汲取了很多这些民族语言的语词。11世纪中期,法国诺曼贵族征服了这片土地并带来了表示诺曼上层文化的很多语言元素(如表示烹调和食物的词汇)。但是,这些也是英语语言丰富和发展的巨大来源。直到几世纪之后,英语语言随着英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下层人民所使用的具有生命力的英语形式取得了胜利才形成了现代英语。约翰逊博士的英语词典对现代英语规则就进行了很多归纳和规范。这一过程正如新课改所提到的一样,语法和语言规则既有词汇,句法的层面,也应包含意义和文化的层面,这造成了语法学习的复杂性。

英语语言的语法教学中要经常用到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首先语言的学习和认知过程就离不开归纳方法,因为人们总是必须以特事物为起点进行学习,它符合思维发展一般逻辑和学习过程的规律,在掌握了大量的具体事例之后学习者才能形成体系概念。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英语语法尤其是低年级语法教学中以语言素材为基础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在高年级阶段的语法教学中,语言素材所体现的语言现象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庞杂,要进行归纳并呈现正确语言规则就变得困难起来。且不说为了让学习者一个语法规则进行漫长的学习过程的现实性问题,归纳中的“黑天鹅”现象也提醒我们学习者如果不能接触较为完备的语言事例,他们形成的语法概念其正确性就难以保证。为了弥补归纳法在实践中的这些缺陷,我们可以运用演绎的方法。首先,前人已经对英语语言的规则做了大量的归纳并形成了很多能应用的正确结论,从古典修辞学,到语文学到现代语言学和语法都对英语语言规则做了较为完备的总结性工作。运用演绎方法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语言规则的用法,又能避免出现形成错误的语法概念的可能。但是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演绎法对抽象思维的要求较高,并且由于概念体系的排他性,往往会不能照顾到特殊的语言现象。综合两方面的因素,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可以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进行教学,取长补短,互为补充。

高中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习者也正处在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相当数量的语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可以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进行结合运用。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下面几个方面:以归纳为先导,呈现语言素材,在进行归纳,这样可以使学习者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语言规则,经过自我思考,加深理解和记忆。对一些较为繁杂的语法现象运用演绎法来进行教学,这样既是为了节省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也能避免出现归纳过程中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导致的结论混乱现象。另外,合理掌握归纳和演绎的尺度,灵活运用是关键。


第三篇:初中语文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初中语文“探究—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课程理念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强调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本文试从四个角度提出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策略,即情境激发、活动拓展、问题引领、读写内化。

关键词:探究—体验  学习方式   策略

“探究—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那种纯粹以应试为目的学习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和新的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因而尽快建立起新型课堂学习方式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同时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强调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结合一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对实施“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试提出如下教学策略:

一、情境激发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有这样一个案例:

20##年11月28日我校进行了家长开放日活动。我被安排展示一堂公开课。我考虑再三,决定上鲁迅的《风筝》。因为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先生小时候与弟弟之间围绕风筝展开的一场冲突,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手足亲情,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可贵的自省精神。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和反映的主题学生应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易引起感情的共鸣,因此我决定将它设计为一堂“探究—体验”型阅读课。

这天,教室里坐了二十多位家长,有一位家长还进行了摄像,课堂充满了紧张的气氛。

课堂教学顺利展开:

1、激趣导入

亲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温情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我们来看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风筝》又将讲述一个怎样的亲情故事。

2、整体感知:

个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思考:本文所写的亲情是指什么情?本文所写的亲情体现在温情与和美中,还是误解和冲突中?

3、探究体验:

探究一:围绕“风筝”,兄弟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冲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兄弟俩对放风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体验一:你是怎样理解兄弟俩对待风筝的不同态度的?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事例吗?

探究二:课文较为具体地叙述了“我”和弟弟冲突的过程。请仔细研读课文,然后以同桌为小组,站在哥哥或弟弟的角度,为课文设计一段对话。

体验二:两组学生上台表演,并说说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设计,并请其他学生评论。

探究三:文中为什么要用“掷”“踏”,而不用“扔”“踩”?

体验三:两个学生再次进行演示,并说说体会。

探究四:鲁迅小时侯对弟弟的这一做法,你同意吗?为什么?作者称他当时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你赞同吗?改为“伤害”行吗?

探究五:冲突与误解的背后,仍然是浓浓的兄弟之情。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证据来吗?

体验四: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如何看待这种分歧甚至冲突?

体验五:速读补充材料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体验六:学习了两篇文章后,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是什么?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体验六”的时候,学生的表情严肃了,他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终于有两位学生勇敢地面对众多家长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当第三位同学蔡晓雯站起来说:“爸爸妈妈,今天我终于理解了你们的心,你们对我的教育是对的,以后我一定听你们的话……”时,早已泣不成声,她的母亲此时也早已热泪盈眶了……

在上述案例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情境激发:一是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日这一教学契机,营造体验氛围,引发学生感情共鸣;二是精心设计导语,启发学生思索,激活生活经验;三是通过表演进行情景再现,将学生带入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四是利用拓展材料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找到文本与其生活经验的结合点。在教学中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这样,使整个情境,成为一个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心理场中,对文本和情境的体验、领悟,必然更加深入。这种整体和谐的情境的体验,使学生知识、能力、心理品质得到协同发展,从而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活动拓展

活动性是“探究—体验”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由于体验极具个体性、亲历性、创造性、情感性,因而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自由创造空间。“探究—体验”常常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活动往往成为体验载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初中生好动、求知欲旺盛、渴望亲身实践的心理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究,强化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

 “探究—体验”式学习中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课堂活动,二是课外活动。在上述《风筝》的案例中,我安排了两次学生的演示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

在上《纸船》一文时,有教师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1、导入

2、品读

A.教师范读

B.学生齐读,探究:冰心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C.品读语言,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D.自由朗读,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E.按归纳的方法齐读,读出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F.探究:诗人为什么借纸船来抒发感情?纸船象征什么?

G.分男女声部再读,融入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H.个别配乐朗读,进行个性化解读。

3、迁移训练

A.读两首《繁星》和《春水》中关于母爱的诗,谈读后感受。

B.做一张贺卡,并写上几句诗意的语言,表达你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在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真情体验活动:请你当堂做一张贺卡,并写上几句诗意的语言,表达你对母亲的思念和爱。课上学生参与踊跃,对母亲的思念和爱流淌在字里行间。通过活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体验也更真切了。整堂课教师将探究和体验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上八年级(上)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两篇文章时,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缺乏感性的认识,对桥之美更是缺乏感受,因而对课文的探究也显得苍白和概念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学习态度,提高写作说明文的兴趣和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我布置了一个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寻找一座或几座你最熟悉或喜欢的桥,用照相机将它拍下来,并附上300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学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两星期后,学生上交的作品异彩纷呈。尽管拍摄技巧犹显粗糙稚嫩,说明性的文字也不够准确,但每一份作业都做得很细心很精致,因为它是学生对生活用心体验的结果。我还为此专门出了一期“桥之美”的学习园地。学生反响积极。

三、问题引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传统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多停留于内容主旨、层次结构、表达方式、人物性格、写作方法、修辞知识等;“探究—体验”式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出发,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探究性问题,积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感悟。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依这条思路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探究—体验”式学习中的问题设计须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层递性

在上述《风筝》的案例中,我设计了四个探究性问题:问题一:围绕“风筝”,兄弟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冲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兄弟俩对放风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说一说。问题二:课文较为具体地叙述了“我”和弟弟冲突的过程。请仔细研读课文,然后以同桌为小组,站在哥哥或弟弟的角度,为课文设计一段对话。问题三:文中为什么要用“掷”“踏”,而不用“扔”“踩”?问题四:鲁迅小时侯对弟弟的这一做法,你同意吗?为什么?作者称他当时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你赞同吗?改为“伤害”行吗?问题一从整体角度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问题二创造性地研读文章重点,问题三进行细部语言探究,问题四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经验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从整体到局部,从易到难,依次展开,学生的探究和体验也逐层深入,水到渠成。

2、问题的开放性

“就阅读而言,文本的意义不是独立自足的,也不是封闭的,而是有赖于阅读主体在体验的参与下的主体建构,文本的世界只有与学生的心灵相遇,它的意义才得以显现,而且这种意义的生成是开放的、多元的,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由于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背景,他们的体验和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力争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有话可说,说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读写内化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培养语感,深入探究,强化体验的重要手段。而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阅读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教学的契机,在学生探究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能将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实现心理内化。

在上述《纸船》的案例中,教师反复运用朗读的方法:有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对语言的品读、融入感情的自由朗读、按方法朗读、分男女声部再读、个别配乐朗读等,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情感,培养语感,将文本探究逐步引向深入,并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内化。

在上《背影》一文时我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1、情境导入

教师配乐朗诵诗歌《给父亲的诗》。

2、整体感知:认识父亲

a)      让我们在孙道临先生的深情朗读中走进散文吧!

b)      在读了课文之后你觉得作者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3、探究品味:理解父亲

a)      如此平凡甚至有点迂的父亲,作者为何对他的背影如此动情而难忘呢?请同学们再次速读全文,划出文中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并说说父亲的背影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能深情地把这些语句读一读吗?

b)      在生活中我多次见过父亲的背影,为什么这次的背影竟让我如此动情而难忘,以至流泪呢?结合全文再作深入探究。

c)      分角色体会:A组同学站在父亲的角度,结合全文设计一段心理独白。B组同学站在“我”的角度设计一段心理独白。

d)      通过刚才的探究和分析,相信同学们已经领悟到了父爱的伟大。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片深情再来读一读这个感人的细节吧!

4、真情抒写:体验父爱

父亲也许是平凡的,但是他的爱却无时无刻不在。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动吗?请你学习课文写法把最让你动情的瞬间写下来。(播放背景音乐:满文军的《懂你》)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文章抓住瞬间表现亲情的方法,并感受父爱的伟大。在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过程中我设计了两次写作的练习:一是分角色体会:A组同学站在父亲的角度,结合全文设计一段心理独白;B组同学站在“我”的角度设计一段心理独白。二是进行真情抒写,感受父亲对自己的爱。前一次写作我利用角色互换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课文作者父亲对作者的爱,并将这种体验内化为情感的共鸣。第二次写作则是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父爱,掌握课文抓住瞬间表现亲情的写法。通过写作的方式,学生实现了对文本的体验和自己生活体验从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究和体验往往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探究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探究的升华。通过探究学生产生众多的体验,通过体验学生对文本或情景有了更深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新知和技能。体验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它是注入了主体强烈生命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经验。因此,“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学生缺乏生活的经验,探究也就苍白无力,体验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十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参考文献:

1、刘永前:《体验—〈语文课程标准〉的新取向》,《语文教学通讯》2003.2

更多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初中语文探究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内容提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课程理念...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陈 郡

语文借助细腻而生动的语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深厚而独特的人文博大而深邃的哲理浸透着学生的心田那一幅幅如美的画卷一件件如珍的精品要求教师以一个优秀的导游员一位出色的住持人的身份引领着学生去欣赏去解读去品味去揣摩去感悟...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学论文范文提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必须是具有生成性资源的课堂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从三个方面来做好首先是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应关注学...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初中语文教学目的确定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直接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1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这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认知水...

初中语文作文范文

洗脚有一则广告是这样的一个小男孩的母亲为他的外婆洗脚小男孩看见后也学者妈妈的样子端一盆水为妈妈洗脚母亲节的时候我也想为妈妈洗脚晚上吃饭的时候我鼓了好大的勇气对母亲说我晚上要给她洗脚母亲眨眨长长的睫毛像含羞草一样...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20xx年度岳西县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评选参评论文积极营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毛尖山中心学校吴丽霞136xxxxxxxx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越是到了高年级越是不喜欢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来呢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总是有人认为学不...

高中语文小论文范文

高中语文小论文三国演义小说研读一论文范例简析三国演义中的梦我国古代叙事文学受梦意象梦文化浸染颇巨梦意象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叙事文学中不可或缺的文学因子艺术因子通过梦意象我们可预知文中未来人之生死它亦是人物心理绝好...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发表范文 语文教学的点滴心得

语文教学的点滴心得内蒙古乌海市第五中学沈果梅摘要: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成为一名新型教师,教师就不能只关注自己教,而要引导学生主动学。关键词:提升问题意识深挖自主学习意…

[]_高中语文作文范文_集锦...

议论文文体知识一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议论文应...

中考语文作文范文及简要点评

1铭记点滴间的母爱母爱如春风温暖着我的心母爱如灯塔为我指明方向母爱如马鞭鞭策着我让我不再懈怠扬蹄奋进母爱啊点点滴滴凝聚她的声声叮咛之中我要铭记这点滴间的母爱再穿点要不你就别出门冬天是母亲最为我操心的日子我从小身...

高中语文作文范文集锦

1是什么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却激起所有色彩的轻舞飞扬是什么走得不留痕迹来得悄无声息可留下穿越一季的倾情歌唱是什么轻轻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在收获的季节留下飘垂的金黄是什么悄悄地走了又轻轻地来了为沉寂的大地纺出洁...

高中语文议论文题目_高中语文作文范文网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作文教程写出景物的特征丁虹一导入天边渐渐地亮起来这时好像谁在那淡青色的天畔抹上了一层粉红色在粉红色下面隐藏着无数道金光猛然间仿佛起了一阵响声似的于是粉红色的云片被冲开了天空顿时开展起来蓝天...

中学语文论文(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