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策论文章经典范文

策论文章经典范文:水的价格——2010黑龙江申论第三题 说明:

1、申论最后的大文章,一般属于策论,而评论与论证性文章,即便考,也只是作为X题型出现

正如国考大纲所言: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该能力目标对应考察的正是以对策为主的策论文章,总的原则就是,只要不出现相反的特殊状况,按考试大纲的要求,策论是最佳的选择,从而展现出你的综合分析和宏观决策能力;

2、策论文章的基本特点和深层次能力:在材料基础上的提炼、扩展、发挥和升华,借助社会问题背后的思想原理,主观驾驭提炼材料,如大纲中所言,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

3、策论文章同样依托材料,但阅卷不是严格的踩点,而是追求一种良好的整体效果,不会有标准答案,但却有阅卷判断标准,比如文章整体结构清晰、思路严谨,对策部分,内容翔实饱满、有针对性、同时又富有思想理论性等;

4、这篇范文,各位同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利用它的价值,一是把它作为策论的经典范文来对待,借此细细品味、琢磨、蕴酿策论文章的基本特点、思路结构、思想底蕴;另外,单纯来说,它是2010黑龙江申论第三题的参考范文,大家可结合真题的原材料,看看这篇文章是如何对材料加以驾驭利用和思维转换,从而展现出良好、巧妙、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的。

——郑岳峰

水的价格

长期以来,我国干旱缺水严重,人均水资源匮乏,而且在水资源紧缺的背景下,水资源浪费和水污染情况十分严重,如北方部分流域周期性的水资源短缺加

剧;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容易产生严重的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严重、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的背后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在于,水价格构成不合理,水价偏低,供水成本增加,一方面没有反映出水资源稀缺程度和水环境治理成本,另一方面,供排水价格与企业运营成本明显倒挂,供排水企业经营亏损。

…… …… 余下全文

篇二 :策论范文

策论范文:破除“潜规则”

? 当前在不少地方、行业、部门和人际交往中,一些人遇事不是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总是在这些显规则之外寻求潜规则。诸如,进药得“回扣”、审批得“红包”、贷款得“分成”等等。所谓“潜规则”,相对于显规则而言,大致有隐蔽性、违规性和功利性三个特点。“潜规则“的蔓延,危害了社会机体的健康,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维护显规则权威,破除潜规则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 “潜规则”流行,贻害无穷。首先,它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相应的制度、秩序基础上的,社会公正要靠制度、秩序来维持。而“潜规则”恰恰破坏制度、扰乱秩序,严重败坏党风政风民风,诱发消极腐败现象,侵蚀社会肌体。其次,它严重损害群众利益。近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劳动安全、坑农害农、违法违规征收征用土地、教育乱收费、破坏环境资源等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些部门和行业不是按显规则办事,而是按“潜规则”乱作为。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坚决破除形形色色的“潜规则”。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对领导干部来说,要重点加强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的教育,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头树正气,自觉抵制包括“潜规则”在内的各种不良风气。特别是要加强遵纪守法的教育,坚决按党纪国法、规章制度办事,守规矩,讲政策,不给“潜规则”留下可乘之机。 ? 其次要切实建立健全制度。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就是显规则,它与“潜规则”具有此消彼长的关

系,潜规则泛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制度的缺失或者失灵。因此,破除“潜规则”,不仅要加强思想教育,更要从制度上着手。要不断建立健全针对“潜规则”的制度体系,“潜规则”在哪里出现、在哪里盛行,就要对症下药、针锋相对,设立相应的制度规定,从源头上堵塞“潜规则”的黑洞。“潜规则”的要害是“潜”和“暗”,最怕“阳光”和曝光,所以,破除“潜规则”,要坚持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等各项公开办事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和知情权。??

…… …… 余下全文

篇三 :策论范文

策论范文:破除“潜规则”

当前在不少地方、行业、部门和人际交往中,一些人遇事不是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总是在这些显规则之外寻求潜规则。诸如,进药得“回扣”、审批得“红包”、贷款得“分成”等等。所谓“潜规则”,相对于显规则而言,大致有隐蔽性、违规性和功利性三个特点。“潜规则“的蔓延,危害了社会机体的健康,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维护显规则权威,破除潜规则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潜规则”流行,贻害无穷。首先,它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相应的制度、秩序基础上的,社会公正要靠制度、秩序来维持。而“潜规则”恰恰破坏制度、扰乱秩序,严重败坏党风政风民风,诱发消极腐败现象,侵蚀社会肌体。其次,它严重损害群众利益。近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劳动安全、坑农害农、违法违规征收征用土地、教育乱收费、破坏环境资源等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些部门和行业不是按显规则办事,而是按“潜规则”乱作为。再次,它严重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潜规则是一只看不见的黑手、恶手,扰乱市场秩序,导致不正当竞争,引发权力“寻租”行为,扭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坚决破除形形色色的“潜规则”。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对领导干部来说,要重点加强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的教育,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头树正气,自觉抵制包括“潜规则”在内的各种不良风气。特别是要加强遵纪守法的教育,坚决按党纪国法、规章制度办事,守规矩,讲政策,不给“潜规则”留下可乘之机。

其次要切实建立健全制度。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就是显规则,它与“潜规则”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潜规则泛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制度的缺失或者失灵。因此,破除“潜规则”,不仅要加强思想教育,更要从制度上着手。要不断建立健全针对“潜规则”的制度体系,“潜规则”在哪里出现、在哪里盛行,就要对症下药、针锋相对,设立相应的制度规定,从源头上堵塞“潜规则”的黑洞。“潜规则”的要害是“潜”和“暗”,最怕“阳光”和曝光,所以,破除“潜规则”,要坚持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等各项公开办事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和知情权。知情是监督的前提,人民群众享有监督权,就意味着他们同时享有知情权。越是容易出现“潜规则”的地方,越应该加强公开性和透明度,特别是在有关财务、干部选拔任用、公共事务管理、审批、决策等方面,更有必要公开透明。有实实在在的公开监督,就能不断减少和破除“潜规则”。

…… …… 余下全文

篇四 :古代文论作业

古代文论作业:

金圣叹

金圣叹作为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在批点完《水浒传》、《西厢记》三年后,他因冒犯皇帝受“哭庙案”牵连被朝廷处以极刑。在刑场上,他泰然自若,并向监斩官索酒畅饮,饮罢大笑,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而他的小说理论读起来也可谓“痛快”不已。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三大理论支柱:

理论之一:小说可以历史性基础上批判社会

众所周知,历史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小说本质的认识,而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始终笼罩在史学观念的阴影之下。批评家长期以来也将小说、历史并提,小说的虚构与历史的实录纠缠在一起。

金圣叹在其评点中继承和发扬了司马迁的修史思想,他认为小说与史书一样具有劝勉惩戒即对社会有着认识和批判作用。他指出,“因文生事”的《水浒传》在艺术上也有着其超越《史记》之处。为什么呢?写《史记》的时候,史官必须,直笔实录,不敢过多的加入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想法,更不要说批判了。而在写小说的时候可以在对人物亦正亦邪的描写和刻画中加入作者主观的想法——“意识到一高俅之下还有百高廉, “千殷直阁”及其狐群狗党,结成祸国殃民的社会势力,108人不得已,而尽入于水泊,是乱自上作,因而肯定了梁山英雄的反抗。”

理论之二:小说可以在真实性基础上虚构创造

金圣叹提出:“西游一记,怪诞不经,读者皆知其谬。然据其所载,师徒四人,各一性情,各一动止,试摘取其一言一事,遂使暗中摹索,亦知其出自何人,则正以幻中有真,乃为传神阿堵??”

这里,他认为《西游记》所写的故事虽属虚幻,而作品中人物个性鲜明,言谈举止符合生活的情理和逻辑,能做到“幻中有真”,仍不失为一部能“传神”的好作品。可见,他是主张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性格必须真实地反映人情物理,应具有艺术的真实。对人物性格塑造艺术化过程中的想像、虚构等问题,西方的文艺理论家有过系统的论述,比较起来,冯梦龙、睡乡居士的这些见解,还不十分明确的,也不够系统,但用历史的眼光看,都有一定的开创性。

…… …… 余下全文

篇五 :浅论古代军事思想1

浅论古代军事思想

关键词:古代社会 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

从定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政治团体、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深化。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没有现代军事战争的高科技化、信息全面化等特点,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绚烂,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杰出地位,它是战争经验的总结,是血染的理论财富和智慧的结晶。概括起来古代军事思想主要进行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军事思想的萌芽与形成

我国先后建立了夏、商、西周三个王朝,这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个阶段内产生的商代甲骨文、商周的金文中开始记载了大量的军事活动的记载,促使了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萌芽,而西周时期出现的《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则标志着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

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传言在西周时期的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第二阶段,军事思想的成熟

公元前8世纪初到公元前3世纪末,是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蓬勃发展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下面我们来着重来介绍和讨论以下《孙子兵法》及其体现的军事思想。

…… …… 余下全文

篇六 :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及其近代发展趋势

高谦民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 要: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具有重政治和重伦理两大特征,形成

了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的文化特质。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以社会为本位的儒家教育观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而以道家为主要代表的非主流教育思想,则倡导以个人为本位,它打破了主流思想一统天下的僵化局面,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近代以来,我国教育思想出现了重视学西学和关注个体人的发展两大趋势,使个人本位的教育观得到彰显,从而引发了教育领域内的大变革。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教育观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推动我国教育健康、合理的发展。 关键词: 教育思想 特征 趋势 社会本位 个人本位

众所周知,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教育的特点是受整个文化传统影响的,教育思想当

然也不例外。中国的文化传统具有强烈的非宗教倾向,反对消极出世,主张积极入世,是其一大特点。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精神动力,这就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一词源出于《易传》,《易传·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时间不断的流逝,天体始终运行不止,君子应当仿效天体的这种精神,奋发有为,勉力向前,永不停步。这是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它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者就是入世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刻苦磨练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这种“自强不息”精神所喷发出来的进取力量,造就了历史上大批志士仁人,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便呈现出重政治的突出特点,即教育为政

治服务。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国三要素之一(庶、富、教),认为教化万民比政令和刑法对巩固国家的统治更为重要和有效,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从这个意义上,他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参与政治时,他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3]就是说,通过教育以孝悌之道影响政治,这便是参与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孟子则把教育看成是“得民心”的根本措施,而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教育是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必要条件。《礼记? 学记》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用16个字准确而生动地概括了教育的政治作用:“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汉代大儒董仲舒明确提出:“教,政之本也。”此后,历代教育家都主张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而历代封建统治者也都将教育作为统治万民的重要工具。于是便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重政治的特色。

…… …… 余下全文

篇七 :浅论我国古代司法审判中的职务犯罪

浅论我国古代司法审判中的职务犯罪 中 文 摘 要

封建制国家其权力基本是专制主义的,它能实行一定程度的吏治,但却永远消除不了因专制权力不受制约而产生的腐败。封建国家的吏治,比起真正的民主制来虽都有局限性,但是这二者毕竟也有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人类社会权力制约历史上的里程碑,它对于我们国家建立新型的权力制约制度,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几千年来,封建刑律在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上有丰富的经验,我们今天欲从立法及司法上加强对现行刑法中“渎职罪”的研究,使其进一步完善,古刑律中这方面值得总结和借鉴的地方颇多。

古代对官吏在司法审判上违法犯罪的监督比较全面,综合起来有惩治不依法判决的犯罪、惩治不依法审理的犯罪、惩治司法官吏不依法刑讯的犯罪、惩治司法官吏不依法执行判决书犯罪、惩治越权审断及违法受理诉讼的犯罪和惩治司法官吏监禁囚犯方面的犯罪。

一、 我国古代司法审判中的职务犯罪概述

(一)中国古代惩治司法官员职务犯罪的特点和意义

司法官员的职务犯罪是刑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是这样,近现代是这样,将来也仍会是这样。

职务犯罪所以重要,这与其犯罪主体是官吏这一点密不可分。官吏是国家政务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及管理活动家主要实施者。官吏的职务活动是国家职能实施的主要杠杆。官吏依法履行职务是国家法制确立的重要基础。官吏守法对民众守法起着带头羊的作用,官吏的坏法是对民众违法犯罪的鼓励与唆使。对官吏 违法犯罪姑息容忍最易激起人民群众对法律的逆返心理。官吏违法犯罪所形成的对民众的压迫以及他们造成的腐败的环境,是社会上违法犯罪的根源之一。

司法官吏违法犯罪的一个特点是可以利用职权。以利用职权为特征的职务犯罪,比一般犯罪有更大的危害性。一是职务犯罪侵犯的客体往往是属于国家法益的管理秩序;二是因为有职权可利用,其犯罪得逞率高,后果严重;三是因为凭借权力,这种犯罪对被侵犯对象的反抗与举报,客观上都存在抑止性;四是这种犯罪常常表现为国家机构内部的一种腐烂,富于隐蔽性,因而容易避过一般的监督。历史封建刑律都重视对职务犯罪的监督是有其深刻原因。 封建国家对司法官吏职务犯罪的监督与处置,根本目的是强化国家机器,提高封建国家的统治效能。但是封建刑律对官吏违法犯罪的抑制也有其相对的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人民与专制政权的矛盾集中地反映在官吏与民众的对立性上。封建统治者为了缓和与人民群众的矛盾,经常奉行的措施之一就是用刑法手段来监督官吏,使官吏对民众的欺压与剥夺限制在民众可以容忍的限度之内,从而来缓和封建国家与人民群众的矛盾,这便是封建刑律维护封建吏治的积极意义。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国古代文化名著导读》论文综述

《中国古代文化名著导读》论文综述

题目:试论《失道而后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失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砚池堂本《老子》第一章

这句话是“国学才子”王扉在其书《破玄 :老子的密码》中引用的砚池堂本《老子》第一章的句子,这与今本《老子》有些与出入,王扉先生这样写道:

与我们校订后的经文相较,今本《老子》本章里消失、变化的字符语汇主要有:(一)、在“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之后,加进了一句“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二)、把“攘臂而仍之”误为“攘臂而扔之”;(三)、案《韩非子o解老》云:“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据此可知,今本或脱漏了四“失”字。

……

“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这四句,《老子》帛书和通行本都没有每句“而后”后面的“失”字,笔者是根据韩非子在其“解老篇”中的引文补订的。差了这4个“失”字,这四句的意思离原意就已是“失之千里”了。

坊间众多注家将这四句串解为:大道丧失以后才有德行,德行丧失以后才有仁爱,仁爱丧失以后才有正义,正义丧失以后才有礼节。通行本《老子》里,河上公对此有注云:言道衰而德化生也;言德衰而仁爱现也;言仁衰而分义明也;言义衰而施礼聘,行玉帛。这就是

对着讹脱的文字想当然了。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老子并不反对仁义礼,而且讲过“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讲的就是德以道生,道以德彰。德和道是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相互抵牾的表述:“大道丧失之后才有德行,德行丧失之后才有仁爱……”。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