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 山中医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司外揣内: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变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

(2)见微知著: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他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3)以常衡变: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察(2)诊法合参(3)病症结合

3、《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巢元方著,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敖氏伤寒金镜录》是论舌的第一步专著。

4、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

畏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缓解者。

5、壮热:指高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

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寒热往来(1)解释:指病人自己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

(2)临床上有两种类型:①寒热往来无定时:指病人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的症状。多见于少阳病。

②寒热往来有定时:指病人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的症状。常见于疟疾。

6、自汗:指醒时不因热而经常汗出,活动尤甚的症状。

盗汗:只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

7、头痛:(1)辨经络 前额痛:阳明经 头后连项:太阳经 一侧或两侧:少阳经 巅顶:厥阴经

(2)辨外感内伤 ①外感:起病急,病程短,病不休止有表证。(风寒、风热、风湿)

②内伤:起病缓,病程长,病有休止,无表证。(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血瘀、痰湿、肾虚)

8、耳目病症:虚证多因肝肾亏虚,实证多因肝胆火热。

9、渴不欲饮:痰饮、淤血、湿热影响津液的输布。

10、消谷善饥:指病人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饥饿的症状。

11、饥不欲食:饥不欲食,兼脘痞,干呕呃逆者,多属胃阴虚证。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

1

2、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新病恶寒→里实寒证;久病恶寒→里虚寒证;

3、壮热是指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属里湿热证; 潮热是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症状;

下午3-5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甫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

午间及夜间有低热者,成为午后或夜间潮热,多属于阴虚火旺所致。

4

5、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有定时者多见于疟疾。

6、自汗→多见于气虚和阳虚;盗汗→多见于阴虚证;绝汗→常见于亡阴亡阳的表现;战汗→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7、头痛的位置:阳明头痛(前额连眉棱骨);太阳头痛(后台连项);少阳头痛(头两侧);厥阴头痛(头顶痛);少阴头痛(头痛连齿)。

8、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多为痰饮内停所致;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有淤血的表现。

9脾弱;饥不欲食→多属于胃阴虚。

10、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亦可见戴阳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黄色:主脾虚、湿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1、五轮学说:瞳仁属于肾,称为水轮;黑睛属于肝,称为风轮;白睛属于肺,称为气轮;眼睑属于脾,称为肉轮。

12、正常舌象:淡红色、薄白苔

13、舌色:淡白色主气血两虚、阳虚;红舌主实热、阴虚;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紫舌主血行不畅。

舌形:老嫩舌(老舌多见实证、嫩舌多见虚证)、胖瘦舌(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乏;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点刺舌(主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甚)、裂纹舌(多属于热甚伤津)、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舌态:痿软舌(多见于伤阴或气血俱虚)、强硬舌(多见于中风先兆)、歪斜舌(多见于中风、暗厞或中风先兆)、颤动舌(为肝风内动征象)、吐弄舌(心脾有热)、短缩舌(多见于病情危重的现象)。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

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o老舌:实证o嫩舌:虚证。

o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o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o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o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o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o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o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o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o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o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

绪论

1. 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诊:诊察了解 断:分析判断

诊断:就是通过对患者的询问 、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进而对患者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作出概况性判断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情况、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患者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等,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问诊是医生询问患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异常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3.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

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

4.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含义。

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典型例证。

1

诊并重的道理,动静统一的意义。

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

6. 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和《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第一章 望 诊

一、全身望诊

1.掌握望神的概念;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和临床表现。 熟悉望神的主要内容;少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2.掌握望色的概念;常色与病色、主色与客色、善色与恶色的概念及特点及五种病色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 熟悉色与泽的临床意义;望色十法的内容。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

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o老舌:实证o嫩舌:虚证。

o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o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o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o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o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o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o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o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o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中医学重点总结

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素问灵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籍

2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3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所著

4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3个基本观点

5心主血脉 心主神志。心在志为喜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窍为舌 心在液为汗

6肺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和肃降 通调水道(痰饮水肿等病症可用宣肺利水降气利水治疗) 朝百脉、主治节。肺在志为悲忧 肺在液为涕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在窍为鼻

7脾主运化 脾气主升 脾主统血。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8肝主疏泄 肝藏血。肝在志为怒 肝在液为泪 肝在体合筋 肝开窍于目 肝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9肾藏精 肾主水 肾主纳气。肾在志为恐 肾在液为唾 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10胆者,中精之府

11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有名膻中

12津与液的区别: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润作用的,称为液 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作用、化生血液、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运载全身之气

1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风寒署湿燥火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又称六气。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

14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风是春季的主气,四季皆有///暑邪纯 属外邪,只有外感而没有内生

15疠气:即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16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清晰者称饮,稠浊者称痰,两者同出一源,故并称痰饮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医考研 中医诊断总结笔记

中医诊断

一.绪论

作者 察病指南——施发 四诊决微——林之翰 三指禅——周学庭 诊家枢要——滑寿 望诊遵经——汪宏 重订通俗伤寒论——俞根扬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无泽

脉象

最早

辨证录——陈士铎 伤寒观舌心法——明 申斗垣 24脉经27濒湖脉决28诊家正眼29诊脉三十二辨 十怪脉世医得效方,创诊籍淳于意,舌诊专著伤寒金镜录 脉学专著脉经,创温病三焦辨证法则温病条辨

食指络脉法始见唐 王超 水镜图诀,是由 灵枢诊脉 诊鱼际络脉发展来的

中医诊断基本原则 审察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具体运用:详细掌握望闻问切资料,舍脉从症,舍症从脉

舌诊专著 伤寒金镜录,伤寒舌鉴

二.四诊

(一)望

1神

得神 即有神

失神 即无神 精气大伤,脏腑功能衰败,预后不良

神昏谵语 面色晦暗 表情淡漠 目暗睛迷 反应迟钝 动作失灵 强迫体位 呼吸异常 大肉己脱 假神 阴阳将离决,临终前预兆

神气不足 即少神 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常见于虚证

精神不振 健忘 嗜睡 声低懒言 倦怠乏力 动作迟缓

神志异常 癫狂痫等精神失常的表现

烦躁不安 谵妄神昏

2面色

色诊脏腑部位 素问刺热 左颊候肝 右颊侯肺 额侯心 鼻侯脾 颏侯肾

灵枢五色 鼻为明堂 眉间为阙 额为庭 颊侧藩 耳门蔽

素问五脏生成篇 主生善色 青如翠羽 赤如鸡冠 黄如蟹腹 白如琢膏 黑如乌羽 主死恶色 青如草兹 赤如衃血 黄如枳实 白如枯骨 黑如炲

病色交错 相生为顺 色生病为吉中之顺 病生色为吉中小逆

相克为逆 色克病为凶中之逆 病克色为凶中之顺

五色主病 青 瘀血 肝病 痛证 惊风 寒证

眉间、鼻柱、口唇四周青-小儿惊风或欲作惊风

妇女面青-肝强脾弱,少食多怒或月经不调

面青颊赤-寒热往来少阳病

面青耳赤-肝火 青赤晦暗-郁火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