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天然药物化学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总结

第一章“总论”小结

第一节 绪论:要求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概念,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一、天然药物化学(natural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实验学科。

二、研究内容:

各类天然药物中具有生物活性或具有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即有效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结构测定,及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构修饰或改造。

结构特征:每类成分所具有的结构的一些特点

理化性质:溶解度、极性、酸碱性,鉴别反应等

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提取方法: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等

分离方法:萃取、pH梯度萃取法、色谱法等

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

理化方法:颜色反应、理化常数衍生物制备

波谱法:UV、IR、NMR、MS等

第二节 生物合成:要求熟悉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

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

1、醋酸-丙二酸途径(acetate-malonate pathway, AA-MA途径)

以乙酰辅酶A、丙酰辅酶A、异丁酰辅酶A等为起始物,丙二酸单酰辅酶A起到延伸碳链的作用。这一途径主要生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聚酮类等化合物。

醌类和聚酮类化合物合成示意图:

 

上述多酮环合则生成各种醌类化合物或聚酮类化合物。

2、甲戊二羟酸途径(mevalonic acid pathway, MVA途径)

该途径由乙酰辅酶A出发,生成甲戊二羟酸,再进一步生成:焦磷酸二甲烯丙酯(DAPP)、焦磷酸异戊烯酯(IPP)等异戊烯基单位, 经过互相连接以及氧化、还原、脱羧、环合或重排等反应,最后生成具有C5单位(异戊烯基单位)的化合物,如萜类及甾体化合物就是通过这个途径生成的。

起始物质为MVA,在ATP作用下,按如下路线合成。

…… …… 余下全文

篇二 :天然药物化学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总结

1、溶剂提取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 “相似者相溶”这一原理进行的,通过选择适当溶剂和方法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溶剂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如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2、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

3、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

4、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①分离天然化合物常用的方法有凝胶过滤法和膜分离技术;②常用的凝胶有葡聚糖凝胶 和羟丙基葡聚糖凝胶

5、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进行分离:

糖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糠醛形成反应(Molish反应);羟基反应:醚化反应(甲基化)、酰化反应(酯化反应)、缩酮和缩醛化反应;羰基反应;和硼酸络合反应。

糖的提取分离②分离:活性炭柱色谱、 。2、糖的鉴定和糖链结构的测定 。

1.苯丙素定义:一类含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位的天然成分。

1.香豆素的基本母核:香豆素(香豆精)是具有苯并a-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环上常有-OH、OCH3、异戊烯基等取代基。

 

(1).简单香豆素类

 

(2).呋喃香豆素类(furocoumarins)(线型和角型)(3).吡喃香豆素类(pyranocoumarins) (线型和角型)

香豆素的理化性质:     

(一)性状          UV下显蓝色荧光

(二)溶解性

(三)碱水解反应和内酯性质    异羟肟酸铁反应(识别内酯)

(四)呈色反应      Gibb反应和Emerson反应

                   有游离酚羟基,且其对位无取代者——呈阳性

…… …… 余下全文

篇三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总论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从药材中提取天然活性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及升华法等。

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知识总结

●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溶剂提取法是根据“相似相容”原理进行的,通过选择适当溶剂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方法。(考试时请这样回答哦!)

* 常用溶剂极性有弱到强排列:石油醚<环己烷<苯 <乙醚<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丙酮,乙醇,甲醇能够和水任意比例混合。)

* 常用溶剂的性质: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水

* 一般情况下,分子较小,结构中极性基团较多的物质亲水性较强。而分子较大,结构上极性基团少的物质则亲脂性较强。

●天然药物中各类成分的极性

·多糖、氨基酸等成分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

·鞣质是多羟基衍生物,列为亲水性化合物;

·苷类的分子中结合有糖分子,羟基数目多,能表现强亲水性;

·生物碱盐,能够离子化,加大了极性,就变成了亲水性化合物;

·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小,易溶于氯仿、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

·油脂、挥发油、蜡、脂溶性色素都是强亲脂性成分,易溶于石油醚等强亲脂性溶剂中

总之,天然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遵循“相似相溶”规律。即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化合物易溶于非极性溶剂,分子量太大的化合物往往不溶于任何溶剂。

溶剂提取法的关键是选择适宜的溶剂(选择溶剂依据:根据溶剂的极性和被提取成分及其共存杂质的性质,决定选择何种溶剂)(各溶剂法分类见《天然药物化学辅导教材》P5)

(三)水蒸气蒸馏法

只适用于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与水不发生反应,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天然药物中的挥发油、某些小分子生物碱如麻黄碱、烟碱、槟榔碱以及某些小分子的酚性物质如牡丹酚等的提取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

…… …… 余下全文

篇四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总结

1.天然药物化学:是应用现代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学科。

2.天然药化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天然药物中各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的方法与技术以及各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检识、鉴定、测定和修饰等。

3.有效成分:天然药物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成分称为有效成分。

4.无效成分:无生理活性的成分称为无效成分。

5.有效部位: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6.提取:是指选用适宜的溶剂和适当的方法将所需药物提出而杂质尽可能少地被提出的过程,通常所得的提取物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

7.分离:是选用适当的方法再将其中所含各种成分逐一分开,并把所得单体加以精制纯化的过程。

8.研究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意义:⑴控制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⑵探索天然药物治病的原理;⑶开辟和扩大药源、促进新药开发;⑷改进药物制剂、提高临床疗效;⑸为中药炮制提供现代科学依据。

9.天然药物中各类化学成分的名称:糖和苷类;生物碱;醌类;黄酮;香豆素类;有机酸类;挥发油和萜类;甾体类化合物;鞣质类;氨基酸、蛋白质和酶;树脂;植物色素。

10.溶剂提取法的原理:“相似相溶”原理。

11.常用溶剂的极性大小规律: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12.亲水性有机溶剂:主要为甲醇、乙醇、丙酮等,其中以乙醇最为常用,此类溶剂对植物细胞穿透力较强,溶解范围广泛,有提取黏度小、沸点低、不易霉变等特点。

13.亲脂性有机溶剂:如:石油醚、苯、乙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等,这类溶剂沸点低,浓缩回收方便,但这类溶剂易燃,有毒,价贵,设备要求较高,穿透药材组织的能力较差,提取时间较长。

14.溶剂提取的方法:⑴浸渍法;⑵渗漉法;⑶煎煮法;⑷回流提取法;⑸连续回流提取法。(详见课本P10)

…… …… 余下全文

篇五 :天然药物化学的一些简要总结和知识回顾

天然药物化学的一些简要总结和知识回顾:

永停滴定法:根据依据外压小电压下,溶液中有可逆电对就有电流、无可逆电对就无可逆电流的现象,来进行终点判定的。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价电子吸收一定能量的电磁辐射后,在不同分子轨道上的跃迁造成的。分子中的价电子包括:形成单键的σ电子,形成双键的π电子和非成键的n电子(也称p电子)。分子轨道可以认为是当两个原子靠近而结合成分子时,两原子的原子轨道以线性组合而生成的两个分子轨道。能量高的为反键,能量低的为成键。

生色团:结构中含有π→π*或者n→π*,即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

助色团:是指含有杂原子的饱和基团,当他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使该生色团或饱和链烃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

红移: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或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溶剂的改变,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蓝移:是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时或受溶剂的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吸收带:

R:n→π*跃迁引起的吸收带,是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

K: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峰

B: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E: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是由三个乙烯的环状共轭系统的π→π*跃迁产生的。 紫外可见区(200—700)

红外:由于分子的振动能级跃迁产生的,而分子的振动能级的跃迁会伴随着转动能级的跃迁。 振动形式:伸缩振动、弯曲振动(面内和面外、变形之分),4000---1500cm-1的区域为特征频率区,1500---600cm-1的区域为指纹区。

3000---2850为烷烃的主要特征峰

3100---3000为烯烃的特征吸收峰

3333---3267为炔烃的特征吸收峰

芳烃:3100—3000

醇、酚和醚类:3640—3610

羰基化合物:1870----1540

胺:3500---3300

荧光:有些物质受到光照射时,除吸收某种波长的光之外还会发射出比原来所吸收光的波长更长的光,这种现象称为光致发光现象。最常见的为荧光和磷光。

…… …… 余下全文

篇六 :天然药物化学鉴别反应总结

  邻二羟基--银镜反应、斐林反应、硼酸形成络合物

糠醛衍生物+芳胺或酚类 缩合   显色

Molish反应:样品+浓硫酸+α萘酚-------棕色环(多糖、低聚糖、单糖、苷类均阳性)

香豆素

试剂:

     Gibb——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

     Emerson——氨基安替匹林和铁氰化钾

条件:有游离酚羟基,且其对位无取代者——呈阳性

异羟肟酸铁反应(识别内酯)

醌类 颜色反应

①Feigl反应:醌类化合物在碱性加热条件下与醛类及临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反应前后醌类化合物无变化,只起到电子传作用)

②Bornträger反应:

羟基蒽醌类遇碱显红-紫红色

羟基醌类遇碱颜色加深,呈橙、红、紫红及蓝色

蒽酚、蒽酮、二蒽酮需氧化成羟基蒽醌后才显色

③无色亚甲蓝反应:苯醌及萘醌,用于PC,TLC的喷雾剂,显蓝色斑点

④与活性次甲基试剂的反应:

苯醌及萘醌类:醌环上有未被取代的位置,可在氨碱性条件下与活性次甲基试剂(乙酰醋酸酯、丙二酸酯等)反应生成蓝绿或蓝紫色。

⑤与金属离子的络合反应:具有α-OH或临二酚OH的蒽醌,与Pb2+、Mg2+络合显色

与醋酸镁络合具有一定的颜色-----鉴定

黄酮类

HCl-Mg反应

   含黄酮(醇)、二氢黄酮(醇)  (+)橙红色-紫红色

   查耳酮、橙酮、黄烷(醇)类   (-)不显色

   操作方法:1ml 样品 + Mg粉 + 几滴浓HCl

(花色素及部分橙酮、查耳酮在浓盐酸中会变色,故需做对照)

 

铝盐:1% AlCl3或Al (NO2)3    黄色 定性、定量

…… …… 余下全文

篇七 :天然药物化学问答题总结

1.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有几种?采用这些方法提取的依据是什么?

1. 答:①溶剂提取法:利用溶剂把天然药物中所需要的成分溶解出来,而对其它成分不溶解或少溶解。②水蒸气蒸馏法:利用某些化学成分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性质。③升华法:利用某些化合物具有升华的性质。

2.常用溶剂的亲水性或亲脂性的强弱顺序如何排列?哪些与水混溶?哪些与水不混溶?

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不|>| 丙酮>乙醇>甲醇>水

3.溶剂分几类?溶剂极性与ε值关系?

3. 答:溶剂分为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或亲水性溶剂和亲脂性溶剂两大类。常用介电常数(ε)表示物质的极性。一般ε值大,极性强,在水中溶解度大,为亲水性溶剂,如乙醇;ε值小,极性弱,在水中溶解度小或不溶,为亲脂性溶剂,如苯。

4.溶剂提取的方法有哪些?它们都适合哪些溶剂的提取?

4. 答:①浸渍法:水或稀醇为溶剂。②渗漉法:稀乙醇或水为溶剂。③煎煮法:水为溶剂。④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提取。⑤连续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提取。

5.两相溶剂萃取法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溶剂?

5. 答: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实际工作中,在水提取液中有效成分是亲脂的多选用亲脂性有机溶剂如苯、氯仿、乙醚等进行液‐液萃取;若有效成分是偏于亲水性的则改用弱亲脂性溶剂如乙酸乙酯、正丁醇等,也可采用氯仿或乙醚加适量乙醇或甲醇的混合剂。

6.萃取操作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6. 答:①水提取液的浓度最好在相对密度1.1~1.2之间。②溶剂与水提取液应保持一定量比例。第一次用量为水提取液1/2~1/3, 以后用量为水提取液1/4~1/6.③一般萃取3~4次即可。④用氯仿萃取,应避免乳化。可采用旋转混合,改用氯仿;乙醚混合溶剂等。若已形成乳化,应采取破乳措施。

…… …… 余下全文

篇八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重点总结

第一章

1.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

包含醋酸-丙二酸途径、甲戊二羟酸途径、桂皮酸途径及莽草酸途径、氨基酸途径和复合途径五种。

2.天然药物提取分离方法

  溶剂提取法、两相溶剂萃取法、沉淀法、盐析法、分馏法、结晶法、色谱法。

3.(了解)化合物的纯度测定

4.(了解)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

  初步推断化合物类型→测定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确定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或结构片段,或基本骨架→推断并确定分子的平面结构→推断并确定分子的主体结构(构型、构象)

5.(了解)结构测定常用的波谱分析

  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分为氢谱、碳谱、核磁共振新技术)、质谱、色谱-质谱连用技术

第二章

1.糖和苷的结构类型、性质及提取

结构类型:

单糖(monosaccharides) :多羟基醛和酮,不能再被简单地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如葡萄糖、鼠李糖等。

低聚糖(oligosaccharides):单糖以半缩醛或半缩酮的形式以端基碳原子的羟基与另一分子糖结合而成。由2~9个单糖聚合而成,也称为寡糖。如蔗糖、麦芽糖等。 

多糖(polysaccharides): 类似于低聚糖。由10个以上的单糖聚合而成,分子量很大。其性质也大大不同于单糖和低聚糖。如淀粉、纤维素等。

苷类:单糖以半缩醛或半缩酮的形式以端基碳原子的羟基与非糖物质缩合而成。

单糖一般为无色晶体,极易溶于水,多有甜味。分子中有醛(酮)基、伯醇基、仲醇基和邻二醇基结构,易氧化。如:银镜反应;硝基可使醛糖氧化成糖二酸;过碘酸氧化反应:主要作用于邻二醇羟基、α-氨基醇、α-羟基醛(酮)、 α-羟基酸、邻二酮和某些活性次甲基结构。具还原反应,成醛、成脂变旋光现象。

低聚糖性质与单糖近似,水溶性大,聚合度低的有甜味。

多糖无还原性,无变旋光现象,无甜味,大多难溶于水,有的能和水形成胶体溶液。

苷类多为固体,糖基少的可结晶,糖基多的则多为吸湿性的无定形粉末。一般无味,但有的有苦味,很少的苷有甜味,溶解度随糖基数目增加而增加。分类方式很多,以苷键原子的不同分为氧苷,硫苷,氮苷,和碳苷,最常见的为氧苷。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