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神说藏语

神说藏语

马伯利

本书及作者简介

说到圣经翻译工作,大部分人立刻会联想到一个学术气氛浓厚的环境,和一群语言学家;然而藏文圣经翻译的工作恰恰相反。

例如,谁能想到圣经翻译工作是缘起于禁地拉萨的宫墙内,达赖喇嘛的被刺?谁能预料到仅仅是印刷工作就遭到喜马拉雅山的雷轰,印度平原的酷热,希特勒的炸弹,克什米尔的战役等的重重险阻?有谁预见一个被术士诬陷的西藏官员九死一生的潜逃促成了圣经的诞生?一座无名喇嘛寺中发现的西藏古籍又提供了翻译神话语的要诀?有什么圣经译本是耗费九十年的心血完成的?

本书的作者马伯利(Allan Maberly)生长在澳州的悉尼,他曾用八年时间在喜马拉雅山麓从事医疗传道工作。他和妻子及三个女儿住在印度北部的噶伦堡,对藏族的习俗有深刻的体验。

本书的资料有很多是David McDonald所提供的。他父亲是苏格兰人,母亲是藏族人。他从小说藏语,后来也参与圣经核对的工作,因而熟悉书中许多的情节,给作者讲述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此外,常都雷(Canon Chandhu Ray)所写《藏文圣经的故事》一文也提供了重要的史实。

由于本书依据的资料来自多方面,其间也出现少许出入。例如,有人指出圣经的校样是被大意的印度邮递员泼水弄湿的,有说是打雷摧毁了校样,作者最后选用的是McDonald的说法。另外,有些事件发生的年代也难以考据。当然,这些都不影响最后的结果。

本书原有十二章,中译本将第十二章略去。

从本书中,我们看见这些英雄人物所成就的伟大事工。他们与难以置信,甚至超自然的阻碍作斗争,正如保罗所说,与“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

神的干预促成了藏文圣经的出版,这是个神迹;圣经所蕴藏的能力促使人面对艰难,甚至不可能的使命,这也是个神迹。两个神迹中何者为大,就请《神说藏语》的读者自己去衡量了。

第一章 宫中的谋杀事件

晦暗的乌云笼罩着西藏神秘的圣城拉萨,东北风吹袭全城,窜越华石铺成的街道,使房顶上的祈祷幡猛烈飘动,寺庙金顶上的钟也铛铛作响。时而空中的诸神还掷下拳头般大的冰雹,击打着达赖喇嘛的驻地,那有成千宫室的布达拉宫,以及其下的建筑物。太阳也几度尝试穿透密云的阻挡,却都随即将自己裹入厚云中以逃避凛烈的强风。

…… …… 余下全文

篇二 :藏族风俗习惯

西藏的风俗文化

西藏,这个耸立于地球之巅、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气势傲然于世。千百年来,生活于这块高天厚土神奇大地上的藏门珞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西藏风俗文化。

礼节

藏族人民的相互交往中,习惯以哈达为礼物献给对方,表示敬意和祝贺。藏族十分重视馈赠,凡有喜庆,必互相送礼致贺。送别亲友,常敬青稞酒,并唱酒歌,把哈达围在亲友颈上,然后相互亲切地碰额、亲脸,表示热情致意和良好祝愿。

有客人来拜访,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之后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

按照藏族风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表示越受欢迎。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

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的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当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特色节日

沐浴节 沐浴节,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在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举行,历时7天。时值夏末秋初,万里高原风和日丽,天高云淡。无论是城市、农村还是牧区,男女老少全家出动, 来到河边溪畔欢度一年一度的沐浴节。 届时,藏族人民携带帐篷和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纷纷来到拉萨河畔、雅鲁藏布江边,来到青藏高原千江万湖旁争相下水,尽情在水中嬉戏,游泳。他们在河滩草坪树阴下搭起帐篷,围上帐幕,铺上卡垫。老年人在河边洗头擦身,年轻人在河中洗澡游泳,孩子们在水里嬉戏打水仗,此时的妇女们也毫无顾忌地尽情沐浴,把身体和全家的衣物都洗得干干 净净。休息时,一家人围坐在帐篷里,品尝芳醇的青

…… …… 余下全文

篇三 :藏族节日

一、藏族民俗节日

1、藏历年

藏历年的确定,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的,藏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开始的。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

藏历年是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户陆续用酥油和白面炸油子馃(卡赛),油馃子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等。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画有彩图的长方体竹素琪玛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棵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都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含意。除夕前两天屋内外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二十九晚饭前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永恒吉祥的“”字符号,表示人寿粮丰,岁岁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为了使节日期间有充足、丰富的食品,在这天晚上,全家人还忙碌到深夜。这天晚饭,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古突)。在面团突巴中特意制作几个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夹心不同的面团,每一种夹心都有一种说法,石子预示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黑,辣椒预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夹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除夕之兴。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活动,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这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

到初一这天,将青苗,油馃子、羊头、五谷斗等摆于佛龛茶几上,预祝新的一年人寿粮丰。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后辈回贺“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仪式完毕后,便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接着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扫地,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互不走访做客。

…… …… 余下全文

篇四 :藏族文化

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是我国藏族人民通用的语言。藏语具有独自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和丰富的词汇,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在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等地至今还有一些人也使用藏语。藏语主要分卫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区。卫藏主要是指现在的西藏自治区,康主要指现在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区,安多主要指现在的青海,甘肃以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藏区。

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有三十个辅音字母,四个元音符号和用来拼写外来语的五个反写字母、五个“送气”字母。每个音节的组成以基字为中心,又有上加字、下加字、前加字、后加字和再后加字等。都齐全时,很象一个十字架。古时称叠字(崩益),可能就是据此而来的。书写时由左向右横写。

关于藏文产生的时期,藏族的众多历史著作中,有两种看法:大多数认为藏文是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的大臣吞米·桑布扎借鉴当时梵文体系的某种字体创制的,还有一些则认为在七世纪之前,就已经有了藏文,苯波教徒曾用以书写教义,主要流通于象雄(今西藏阿里)地区,称为“崩益”(意为叠字)。目前学术界主要看法是,七世纪以前,藏族已有文字,但不完备,流行地区和使用范围也不广,主要是巫师、苯教徒书符、画咒、记述教义使用。到了七世纪前叶,吞米·桑布扎加以整理规范化,又经松赞干布大力提倡推行,才较普遍地使用开来。据说,当时吞米还撰写了几部文法方面的著作。

史载,吞米创制藏文后,藏族地区开始掀起学习藏文的热潮。开启了吐蕃人的智慧,哺育造就了像噶尔东赞等一大批杰人志士,顺利地实现了松赞干布的雄才大略。19xx年4月12日,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全体科研人员和职工聚集在守图书大楼前,隆重举行吞米·桑布扎塑像揭幕仪式。

藏族的主食和饮料主要是糌粑、酥油茶和青稞酒,牧区还有肉食和奶制品。糌粑是藏族特有的一种主食,它是用青稞或豌豆炒熟之后磨成的面粉。糌粑分为以下几种:乃糌(青稞糌粑)、散细(去皮豌豆炒熟后磨成的糌粑)、散玛(豌豆糌粑)、毕散(青稞和豌豆混合磨成的糌粑)等。食用方式,主要是拌和酥油茶、用手捏成团吃,也可以调以盐茶、酸奶或青稞酒。藏族群众有时用萝卜、油菜叶加一点糌粑煮成粥(藏语叫土巴),以代替主副食。酥油茶除了食用外,也是藏族平时不可缺少的主要饮料。它的做法是,把砖茶(加少许土硷)熬成很浓

…… …… 余下全文

篇五 :从拉姆的表现看班风建设

从拉姆的表现看班风建设

陈秀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范围扩大,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打工者,他们往往拖家带口,孩子只好在打工地就近入学。郫县安德镇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作为古驿站的安德,自古就是藏民下山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川菜产业园区”成立以来,常驻安德镇的藏民更多了。安德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有九个年级共二十八个班,每个班都有好几个外地生,这些外地生中又有不少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藏族学生。每天早晚,校门口接送孩子的藏族老人(也有个别年轻人)三五成群,身着藏装,说着藏语,已经成了安德学校的一道风景。

这些藏族朋友往往在同一小区或附近购房租房,平时相互交往密切。孩子多是从小学便在这里上学,而且有家人陪伴,还有不少同族同胞,他们生活在藏语汉语的双重交流环境中,既接受汉族文化知识,也继承藏族传统文化。这对于保存我国文化的多样性有好处,作为学校,我们有责任在这方面给他们以帮助。

我班外地生中有藏、满、苗族学生各一名,都是女生,从小学起就在我校就读,对于学校规章制度早已熟悉,学习习惯基本养成,管理上没有多大难度,要做的是进一步培养她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昂翁拉姆来自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六岁时随父母来到这里,从小学一年级起便就读于我校。六年的教育,使她与我们本地孩子基本上没什么差异和隔阂。初中以来,学习任务重了,她没表现出什么不适应。班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于她有极大的帮助。

每月有一次生日派对,活动由各小组承办。承办小组负责为当月过生日的同学送祝福语,送礼物,安排派对活动,写串词,当主持,六个组员,人人有事做。其余各组准备助兴节目。活动中,友情得以巩固,写作能力得以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习压力得以释放。由小组承办的活动还有各节日派对、主题班会。端午节,诗歌朗诵会,拉姆和同组同学深情齐诵屈原的《天问》;中秋节,同学们互赠月饼和祝福语,老师为每个组合(几个要好的同学为一个组合)送祝福,在组合中找正能量,以引导这个组合健康发展,拉姆送出祝福也收回了更多的祝福;圣诞节,全英语话剧表演赛,连主持也是英语,由英语老师和班主任共同评判,拉姆小组表演《白雪公主》,她在剧中女扮男装饰演王子,还很有点风度翩翩的范儿。所有这些活动,拉姆都积极参与,出谋划策。

…… …… 余下全文

篇六 :你好

你好是对别人一种尊敬,遇到认识的人或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说的。   你好主要用于打招呼请教别人问题前的时候。   读音:nǐ hǎo   与“你好”意义相同的英语问候语:   1. Hello!   2. Hi!   3. How are you?   4. How do you do?   5.Nice to meet you .   6.How‘s it going?   7.pleased to meet you   8.what's up? 很熟悉的人之间说的你好,类似于汉语中的你干嘛去,你怎么了,   注:“How are you”为熟人之间的问候,“How do you do和Nice to meet you”是陌生人之间的问候。

编辑本段其它相关解释

  <ye> <chin-chin> <How do you do.> <Hi, there.> <nihao>   ahoy   喂!啊嘿!啊呵!(呼叫他船之声)   g'day   【澳】【新】喂!你好!   aloha   1.爱(=love)   2.你好,欢迎;珍重,再见   yo   1. 等一下!嗨!到!(回答点名时用)   2. 唷!(表示鼓励,警告)   例句与英文释义:   1. “你好”是一个习惯问候语。   "How are you?" is a conventional greeting.   2. 你好,真巧啊!   Hello there, what a coincidence!   3. 你好,史蒂文斯。   Hi there, Stevens.   4. “你好吗?”   “很好,谢谢”/“我很好,你呢”   `How are you?'   `Fine, thanks.' /‘I'm fine.And you?’   5. 你好呀, 哥儿们!   Hi there,buddy!   6.今天怎么样?女士?   How are you today,lady?   7.你好!亲爱的!   Hello!honey!

…… …… 余下全文

篇七 :蒙古化”的藏传佛教文化)

蒙古化”的藏传佛教文化

〔摘 要〕16世纪末17世纪初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取代萨满教成为这一地区的主流信仰,藏传佛教文化已在蒙古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对蒙古地区影响深远。

〔关键词〕藏传;佛教;“蒙古化”。

16世纪末17世纪初藏传佛教再度传入蒙古地区以前,传统的萨满教文化驾驭着蒙古族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蒙古人中的少数“榜式”(教师)以私塾的形式在民间教书,且没有任何专门的文化教育场所。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传播和普及,藏传佛教已经成为蒙古民族供奉的唯一的宗教,并在清朝的尊崇和扶植下,蒙古王公贵族和广大蒙民笃信藏传佛教的程度比藏族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清一代,藏传佛教文化已在蒙古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佛教的教义经典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情的准则。“人生六七岁即令习喇嘛字诵喇嘛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祭祀祖宗或天地均离不开喇嘛。喇嘛集智慧、学问、美德于一身,是社会上深受敬仰的人们。“男女咸钦是喇嘛,恪恭五体拜袈裟”。从上层王公贵族到下层普通牧民,男子均以出家为荣。“男三者一人为僧”。所以,藏传佛教作为蒙古多种文化渊源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影响在蒙古人的心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乃至最终从非主流的信仰发展成主流信仰,时断时续经历了几个世纪。〔1〕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发展过程中不仅吸收了萨满教传统文化的思想学说,而且不可避免地带进了蒙古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性格习俗等“价值参与”,佛教的蒙古化更为明显,富有异彩。

一、藏传佛教与蒙古萨满教传统文化的结合。

在世界各种宗教史上,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各自变通、相互让步,使宗教信仰多元化成为可能。世界许多地方的几乎都发生过外来宗教传入时与本土宗教的矛盾与冲突,这是不同文化间矛盾冲突的必然性。〔2〕16世纪末17世纪初藏传佛教再度传入蒙古地区后,在萨满教之间的激烈碰撞中不仅保存了佛教在不同区域发展的共性,而且吸收了蒙古地区原有的萨满教和其他民间信仰等传统文化的成分,充分显现出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发展的个性。这在某种意义上佛教在西藏地区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当地传统的本教文化因素如出一辙。

…… …… 余下全文

篇八 :广法寺与雍仲拉顶寺的关系

广法寺与雍仲拉顶寺的关系.txt人永远不知道谁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再也不见了。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

广法寺与雍仲拉顶寺的关系

熊文彬

广法寺,藏语称之为bsTan-vphel-gling或dgav ldan

gling,位于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安宁乡末末扎村内,由乾隆皇帝下令建于1776年,为清朝中后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最大的格鲁派寺院。出任该寺堪布及其主要高级宗教职务的宗教人员都由清朝中央政府理藩院委派,轮流在此进行管理并传播格鲁派教义。堪布等人的薪俸和口粮不仅由清朝中央政府直接供给,而且整个寺院还有清朝中央政府划拨的八百由土地,以维持整个寺院的生计。与此同时,乾隆皇帝还下令在小金县修建了另一座格鲁派寺院胜音寺,作为广法寺的分支寺院。除寺院规模外,胜音寺与广法寺的待遇相同,堪称清朝的皇家寺院,地位极其特殊,堪与北京城内的皇家寺院媲美。据大量翔实的汉藏文文献记载,广法寺的前身为清朝前期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一带最大的本教寺院雍仲拉顶寺。广法寺就是在雍仲拉顶寺废墟上修建而成的。本文在此拟就这两座著名寺院的关系、演变的过程及其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一次梳理。

一、乾隆初期前的雍仲拉顶寺

雍仲拉顶寺,在清代汉文文献中称之为雍中喇嘛寺,当时为促浸土司属下管理的一座本教寺院。历史上,这一带地区即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雅安等部分藏族聚居区被称为嘉绒藏区,由十八个土司分别管理,促浸土司即是其中之一。

促浸,汉文文献称为金川,因该地盛产黄金而得名。金川一名最早出现于隋代,当时在此设有金川县。唐朝时此地属维州(今理县薛城)管理,至明朝时隶属杂谷脑安抚司(今理县县城),其首领哈衣麻衣喇嘛曾受封演化禅师,并受印信。后其孙莎罗奔带领土兵随将军岳钟琪征西藏有功,遂于雍正元年(1723年)被封为金川安抚司,莎罗奔号大金川,而以原土司泽旺为小金川,(1)金川于是一分为二,出现了大小金川之称。在地理位置上,金川县西与丹巴县交界,东与马尔康县接壤,南与小金县相邻,北与壤塘县毗邻,一直与上述诸县境内分布的革什咱、赞拉、绰斯甲、巴底、巴旺、索磨、松岗等土司相处,关系甚为密切。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