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文化苦旅》赏析Microsoft Word 文档

《文化苦旅》赏析

20世纪90年代初,《文化苦旅》以独特的“身姿”横空出世,给当时的散文领域吹进了一股新鲜的旋风。直至今天,尽管各界对余秋雨其人其文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文化苦旅》却很少有外界的非议与质疑。其原因在于《文化苦旅》走出了往昔散文的靡靡之音,以一种大手法书写历史、感悟人生,重点突出对“人”的思考,以悲悯情怀书写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症结,尽管也难以找到完美的答案,但给人以厚重、以沧桑,以震撼、以启迪。同时他又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不拘一格的形式来叙事、来抒情,博得了外观上的审美愉悦。

余秋雨写作本书首先是因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难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老但却冒险般地游历了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使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其次,应该是作者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慰藉。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并对中国文化做出贡献。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文化苦旅。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论是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在《阳关雪》、《道士塔》中,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 1

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得形神兼具。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墨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信手拈来,栩栩如生的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苦旅·笔墨祭》一章中,曾有着一大段描写“五四”文化史的文字,将文人、文化和历史,三者之间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描写的淋漓尽致。按理说作者非常擅长写文化史论,而要操作散文的“厚重”,这并非难事,但真正将“厚重”拿捏的恰到好处,而不是用枯燥和严密的考证,将文学的灵性和飘逸淹没,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非常难得的。

…… …… 余下全文

篇二 :文学作品赏析系列——《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学作品赏析系列——《文化苦旅》读后感

[ 时间:2009-11-25 17:31:34 | 作者:学习部转载 | 浏览:632次 ]

文学作品赏析系列——《文化苦旅》读后感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散文一字一句都感于心,思于心。其人,其文,始终是心头情感的沉积;其思,其忧,更是我们精神所皈依的图腾。体现在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落笔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间灵性激溅,有博雅的文化内涵,笔端饱蘸着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字里行间充盈着越迈千年的睿智哲思。

中国的历史走了太远了,中华的文化也沉积了太久了,迎面是一个新的千年,一个新的世纪,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也该抖抖身上的尘土,盘点一下自己的包裹了,余秋雨先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开始了他的“文化苦旅”。 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写道:“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文章中没有细节,没有历史人物,没有山水胜迹,但却充盈着闪光的智慧,蕴涵着深刻的思考。残垣断壁中,那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强烈的吸引了我。走进废墟,体会着历史的沧桑,品味着文化的内涵。在敦煌,他怀着无比的热情赞美民族代代相传承的对美与善的艺术的追求与表达;也在夕阳西下的时候面对“道士塔”,揭开民族的伤疤,目光黯淡地心痛于近代内忧外患中民族精神的沦陷和流失;他驻足桃花、春雨、小桥、流水的“江南小镇”,面对“白发苏州”怆然发问——现代的中国社会中,从那些紧闭的老房子里“应该走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文化与传统应该怎样的保留与传承”才可以使“中国的文化在人格方位和地理方位上实现双相自立”?

…… …… 余下全文

篇三 :文化苦旅经典语句摘录

文化苦旅经典语句摘录

1、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文化苦旅·自序》

2、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

——《文化苦旅·自序》

3、这些在生命的边界线上艰难跋涉的人物,似乎为整部中国文化史做了某种悲剧性的人格奠基。他们追慕宁静而浑身焦灼,他们力求圆通处处分裂,他们以昂贵的生命代价,第一次标志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在他们的血统系列上,未必有直接的传代者,但中国的审美文化从他们的精神酷刑中开始屹然自立。

——《遥远的绝响》

4、在李白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沉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样觉得是件怪事。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着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写出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他们很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

——《三峡》

5、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

——《风雨天一阁》

6、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

——《风雨天一阁》

7、可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在中国历史上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样,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 …… 余下全文

篇四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录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录.txt如果你同时爱几个人,说明你年轻;如果你只爱一个人,那么,你已经老了;如果你谁也不爱,你已获得重生。积极的人一定有一个坚持的习惯。《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录

个人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王朝宠之贬之的臣吏,只有父亲的儿子或儿子的父亲,只有朋友间亲疏网络中的一点,只有战栗在众口交铄下的疲软肉体,只有上下左右排行第几的坐标,只有社会洪波中的一星波光,只有种种伦理观念的组合和会聚。不应有生命实体,不应有个体灵魂。《文化苦旅?柳侯祠》 (20xx年3月30日)

人类自从与它们揖别,闯出洞口,真无一日安宁。凶猛的野兽被一个个征服了,不少伙伴却成了野兽,千万年来征战不息。在这个洞中已经能够燃起火炬,在洞外却常有人把火炬踩灭,把寥廓的天地变成一个黑洞,长年累月无路可寻。无数的奇迹被创造出来,机巧的罪恶也骇人听闻。宏大的世界常常变成一个孤岛,喧腾的人生有时比洞中还要冷清。

温软的手指触摸着坚硬的化石,易逝的生命叩问着无穷的历史,理所当然,几万年前的祖先也触摸过它,发出过疑问。我的疑问,与他们相差无几:我们从何处来到这里?又从这里走向何处?《文化苦旅?白莲洞》(20xx年3月31日)

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

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文化苦旅?都江堰》(20xx年4月2日)

在李白的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沉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样觉得是件怪事。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一又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写出了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他们很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余光中《寻李白》诗云: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 …… 余下全文

篇五 :余秋雨散文赏析

目 录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2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2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的根源………………………………………2

(二)余秋雨散文选材立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2

(三)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在散文中的表现……………………………2

(四)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这一形式的影响……………………………3

二、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的散文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3

三、余秋雨散文的问题性…………………………………………………………………4 参考文献……………………………………………………………………………………5 开题报告……………………………………………………………………………………7

1

论余秋雨的散文特色

内容摘要:余秋雨及其散文在中国的文坛风靡一时,引出 了一场不小的“秋雨热”。他的散文也被誉为“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在当代中国文坛独树一枝,独领风骚。于是,对于他及其文章的是非评价层出不穷。像王强的《文化的悲哀:余秋雨的学问及文章》等为代表,对余秋雨及其散文进行了强烈的抨击。作为余秋雨散文的读者,我从其中领会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给人以心灵上强烈的震撼;

(二)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的散文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以古鉴今,不断反思;(三)余秋雨的散文常提及到许多切合人们实际的问题,让人思考,探究,形成了独创性的“问题散文”。

关键词:大主题 大气魄 历史气息 问题性 世俗化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

(一)余秋雨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的根源

散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体,是主体性非常强的文学,历来是以“一粒沙子看世界”,即以小见大作为它选材立意的根据,像许多的散文一样,这可以讲是散文千古不变的共性。我们从著名的散文家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文章是由蜜蜂采蜜这件小事上联想到广大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奋斗。是典型的由点到面,以小见大,而余秋雨的散文却打破常规,从大题材,大场景之中去表现大的主题,这就是文学的创新,具体而言,就是从文体上有新的突破,让人耳目一新,有一种大氛围之下的一种独特的,震憾人心的感受。

…… …… 余下全文

篇六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阳关雪)

走近书架抬头目光落在了余秋雨先生著的《文化苦旅》上。信手拿起轻轻一翻书页随之灵动起来我竟看到了一个中年人走在那已被茫茫白雪覆盖的沙漠去寻阳关。

他布衣青衫慢慢地走眉头微蹙若在沉思。嘴角微动默默沉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说完仰天微叹一声。于是他眼前浮现出了江南的流水轻舟荡漾。于是他耳边传来了悠扬的琴音随风飘扬。

但现实却在眼前。在他背后的是繁星般的沙堆高低起伏安息着多少豪杰。在他身前是茫茫大漠又有多少悲戚将要浮现。

这里是古战场是片血腥的地方。他不禁感到一种悲凉一些苍茫。在这天地间他是多么渺小只是黑黑的一点。他想到了自己少时读的史书书中只淡淡写了两笔更多的是中原的繁华。然而这里将士的热血才应成为史官笔下描绘的对象。 远处已有些树影看来快到阳关了。风卷起沙击打着那些废弃的房舍啪啪直响。他拿起自己带的酒壶饮尽最后一滴。他心中再没有刚上路时的伤感因为他已有了沉重感那是他以往没有的感悟:人生是那样的苦短不应太多的浮于世事悲于得失。把目光放远人生道路应铺展得广些。

想着再抬起头已在阳关城下。

<<文化苦旅>>沙原隐泉 选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沙原隐泉,在字眼中感受了余秋雨老师对鸣沙山、月牙泉描述的美。即使是从未到过那里,也能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副如同实景般的美景,那是余秋雨老师的智慧,在他描写中的鸣沙山是茫茫的沙漠中带点泉水,风沙中带点寂静,荒凉中带点美景,高低坡中一曲,才展现出天地间的大爱。 从短文中摘抄-----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近乎。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感悟了人生的起伏跌宕,人的一生总会避免不来有点小坎坷,有点小迷茫。当站在低处的时候总会幻想着高处究竟有点什么吸引的,往往当站到高处却发现了原来更好更美的我们还未能接触到,人的一生可能就在追求中度过,虽然从低处爬到高处看不到我们想看想要得到的东西,但是我们也得到了一些看似从来没有得到的东西如这也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收获。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感谢生活带给我们一些坎坷,感谢生活带给我们一些迷茫,让我们更懂得生活,更懂得人生的意义。

…… …… 余下全文

篇七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摘抄: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在这种问题中于先生开始了他边讲课边游历的文化旅程,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

《道士塔》:王道士真是一个蠢人,太肮脏,太愚昧无知,真是丢尽了中国人的脸。外国人对待文物的态度与王道士的态度存在天壤之别,我真是被王道士气死了,而中国官员的表现也令我哑口无言。这同样是我们民族的悲哀。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莫高窟》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袤。 《阳关雪》阳关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只是后来坍圮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沙原隐泉》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山,名为鸣沙山;泉,名为月牙泉。

《柳侯祠》柳宗元被贬柳州,罗池庙成为了他的祭祠,被供奉千年。 《都江堰》李冰为这一伟大的工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神。

《三峡》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渊薮。三峡,需要宁静。 《洞庭一角》岳阳楼、三醉亭、君山

《庐山》三叠泉文化博览会

《贵池傩》滩祭傩戏中,确有许多东西,可以让我们追索属于我们的古老灵魂。但是,这种追索的代价,是否过于沉重?

《青云谱遐想》明皇室后裔画家朱耷、徐渭

《白发苏州》苏州吴越之战、明代人民反抗、唐伯虎墓

《江南小镇》江南小镇足以成为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

《寂寞天柱山》宗教气氛,历史魅力,自然风光等深受李白、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等大文豪的厚爱

《风雨天一阁》天一阁变迁,创建人范钦,天一阁的藏书,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存在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 《西湖梦》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梅妻鹤子、苏小小、白娘子

…… …… 余下全文

篇八 :书香伴我行赏析

书香伴我行

依稀记得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时,月色朦胧下,妈妈总是捧着五颜六色的故事书用温柔似水的声音为我讲述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事,我总是奇怪妈妈是怎么把纸上奇形怪状的图形编织成有趣好听的故事的。然后在妈妈轻柔的拍抚中,与书中的小伙伴们一起入眠。

渐渐的,我得知了那些奇形怪状的图形是文字,开始认知他们。在每一个夕阳的余晖还未退去的傍晚,奶奶总是抱着我坐在夕阳的影子里,读诗给我听。我可以在大篇的诗词中,用小手点着几个简单的字,略带艰难地念着。正是这样复杂又简单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我人生中 的第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随着认识的字越来越多,我发现,干枯无趣的字形编织成句子,整齐地排列在干净的纸张上,可以变成富有生命的一本书。这个时候,书的影子也就真正地开始在我斑驳的记忆中游移。

总有那么几片色彩斑斓的书角从记忆的角落中浮起,犹记得儿时的我爱看一些幼稚的童话,然后饶有趣味地沉浸于童话中,幻想着自己就是童话中的主人公,善良美丽。在童话国度里,点亮属于自己的烟火。

书香悠悠,伴我成长。渐渐地,我的书房也开始萦绕着淡淡的书香,午后,坐在书房内,一杯清茶香气袅袅,一米阳光从窗外射进来,照在书本上,暖暖的肆意的书香,如甘泉淡去心头的尘埃,像清风拂去心头的躁动。

装帧精致的《红楼梦》,昌盛繁荣的荣国府,黛玉含泪悲吟的葬花,宝玉如醉如痴的幻境,宝钗香汗淋漓的扑蝶。红楼中,“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背后暗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勾心斗角和人心险恶。一丝平实而又饱含哲理的书香,带领着我跟随余秋雨踏上《文化苦旅》,去见证历史的悄然变迁;陪伴着我与冰心一同凝望《繁星·春水》,去感受天真无邪的童心、伟大的母爱和清新的自然;引领着我同徐志摩回首《再别康桥》,去聆听他内心的万千离愁。

古诗更别有一番风味。自古以来,书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人爱书,也敬重书。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那些古诗文无不精妙。荡气回肠,遐想万千,乐作者之喜,哀作者之悲。才有了陆游“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感慨,苏轼“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的壮志情怀,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洁, “黄沙百兆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悲壮。他们的那种气势,那种深厚的底韵,即使在我这千载之后的人看来也颇为感慨,感慨他们的精神,文彩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