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三国演义摘抄加赏析

原文:

登台号令威严,跃马勇冠三军,上可以抱君侯知遇之厚恩,下可荣妻荫子,日抚摇琴以听音,夜有骄妻拌读,吾平生之原足以!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评论:此两段话描写了周瑜的儒者之风 和忠义的气概 大丈夫生天地之间 当为国效死力 马革裹尸而还 体现了公谨不仅才智过人 更有国者之风 且心如铁石 非名利可动其心

原文

程普:与公谨相交,如饮美酒,不觉让人陶醉

评论:此乃吴军大将程普之语 程普3世老臣而位居周瑜之下 心有不服 点将之时推病不出 周瑜乃亲来探病 言语之间多存相敬之气 所以乃说此言 体现了周瑜礼贤下士的国者之风和广阔的胸怀

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

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评论:

此段描写八路诸侯讨董卓时 董卓义子吕布大战群雄的事 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故事 流传千古 可谓无人不知 充分体现了吕布飞将的本色 其勇武非一人可胜

布告玄德曰:“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玄德点头。及操上楼来,布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操令牵下楼缢之。布回顾玄德曰:“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

诸葛亮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他聪明、狡猾、善于分析。

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黄月英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赵云

赵云:赵云戎马一生,骁勇善战,胆略过人,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士呼其虎威将军。赵云原效力公孙瓒,因见其无远大志向,改投刘备。赵云见识卓远,清楚认识到吴蜀关系为唇齿相依,力主维护孙、刘联盟;为人刚毅谨细,刘备军曾俘获夏侯敦部下夏侯兰,兰乃赵云同乡,云知其明于律法,推荐他为军正,但不安排为自己属下,其慎虑如此。蜀军街亭失利后,各处皆损兵折将,唯有赵云亲自断后,所属兵将及军资什物都无甚损失,丞相诸葛亮要把军队剩余物资奖赐赵云将士,赵云不受,认为蜀军兵败,不应反而受赏,诸葛亮对其德行十分赞赏。昔日平定桂阳后,赵云任桂阳太守,原太守赵范之寡嫂有天资之色,范欲将寡嫂配赵云,赵云认为范被迫而降,未知其心,因而婉拒,后来赵范果然逃走。巴蜀初定时,刘备欲将巴蜀田宅分赐诸将,赵云以霍去病“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之例劝阻刘备分田宅赐将,认为田地应交与百姓耕种,房宅也应归还百姓,刘备从其言。赵云为国,不被天姿国色所迷,为民,不为良田豪宅所动,时人与后人皆敬其德。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三国演义赏析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3 —20 14 学年第 二 学期)

课号: 014TSDAH2 课程名称:《三国演义》与现代管理 改卷教师: 学号: 136331059 姓 名: 李秉政 得 分: 对《三国演义》中某些人物的赏析

就一部“七分实、三分虚”的历史演义小说而言,深究其中相关人物事件的真实性是没有太多意义的,也是不可取的,可是,既然,它能历经时间长河的反复淘洗而最终流传下来,并成为享誉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必定有它出类拔萃的精华之处。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一百年是极其短暂的,然而这一百年的历史中涌现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我们都耳熟能详,期间的许多历史事件也都妇孺皆知,这些恐怕都要归功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先生了。且不论外界所述的野史之云,至少让我们能如此喜爱这段历史的并非所谓的正史《三国志》。

如今我愿意就这本《三国演义》中的相关内容来谈谈自己对它的理解,聊聊自己从中所感悟总结出来的管理思想。

有人曾经称《三国演义》为“上兵伐谋,带兵者必读”,那么这样一部亦史亦说的一部古典小说究竟蕴含着多少精华,能让古今中外那么多的人为之着迷呢?我觉得里面作者对于各个人物的刻画尤为关键。正是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才构成了一部跌宕起伏的三国历史。

先来说说那些“领导人”吧。魏武帝,曹操,不得不承认他的军事政治能力在刘备、孙权、曹操三人中是最强的,能在群雄逐鹿的乱世率先建立起稳固的政权,同一了广袤的北方大陆,这一壮举并非一般人所能创造的。从曹操身上我们就能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首先来谈谈曹操对待人才的一些看法,他说过“胸有大志,腹有良谋”的是人才,在坚持“唯才是举,举贤任能”的用人原则的同时他也会在意所用人的道行与出身,对于现代管理人员来说,才华的确是管理者首先需要考虑的,但是同时也要审视他曾经的事迹,如果说那人曾经有过鸡鸣狗盗之事,那么管理者也需要时刻提防,必要时可以予以弃用,例如三国第一战将吕布,虽然他的神勇天下第一,可是由于他的品行不正,曹操最终还是选择了处死而没有重用。曹操是非常会用人的,这点不难证明,他手下的谋士和武将数不胜数,正是凭借这些谋士在帐中的出谋划策,那些武将在疆场上的浴血奋战,才帮助曹操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曹魏政权。下面我根据老师的讲解总结了他的一些用人才的特点。“用人不避亲”,众所知之,曹操手下许多都是曹姓武将与夏侯姓氏武将,像曹仁、曹洪、曹真、夏侯惇、夏侯渊,他们都是叱咤战场、智勇双全之人。“不疑归从,宽以待人”,在官渡之战击败劲敌袁绍之后,曹操手下在袁绍营内发现了许多曾近自己部下,包括文官武官许多人在内的与袁绍的通敌书,曹操非但没有深究他们,反而一把大火烧了这些密折,一笑了之,如此通情达理自然会让自己的部下誓死效忠,甘心为己卖命。“大胆用降”,曹操手下许多能人此前均是属于敌方阵营,像张辽,张郃,贾诩,许攸等,他们归降曹操之后都为魏军立下了赫赫战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曹操的一双慧眼让自己不会错过那些有实力的能将。“拔将才于卒伍,征官吏于布艺”,曹操也很善于锻炼新兵,善于发现民间才人。“用人不避仇”,宛城张绣曾经偷袭曹操,导致自己长子曹昂,侄子和爱将典韦惨死,如此血海深仇曹操为了大局竟然能化干戈为玉帛,还和张绣结为亲家,最后张绣也为曹操出生入死,为北方的同一立下了汗马功劳。“诱以官禄,施以权术”,曹操对于人才是十分渴望的,即使不能为己所用,也要把他从敌方阵营挖走,徐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曹操为了把徐庶从刘备的阵营中争取过来,竟以其母为要挟,可以说为了得到人才,曹操无所不用其极。“用人有艺术”,曹操对于不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三国演义名句赏析

三国演义名句赏析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后来关羽虽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没听别人这么说过,估计作者肯定是吕温侯的FANS,否则也不会这么肉麻。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义》里,周瑜是心胸狭窄,永不服输的代名词,也只有当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时,才会由口及心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只不过这句话过于自卑,长了诸葛志气,灭了自己威风。使得二人的形象在

人们主中格式化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一向看好诸葛亮和庞统,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所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一点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经天纬地的本事,因此这么说也不过份。奇怪的是刘备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是赵云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评语,原因是在《演义》里赵云并不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场都是英姿飒爽,攻无不克,能得到主子这么一句肯定,当然是高兴得找不到北了。不过也可以看出刘备没有知人之能:赵云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胆

识,平时只给他一些压粮运草,打扫战场,保护家属的杂活,真是埋没英雄。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三国演义》课文赏析

《三国演义》课文赏析

本课选择了《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中的“隆中对”部分,即刘备等三人终于见到诸葛亮,并听取诸葛亮“三分天下”建议。它又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竹林青翠,溪流淙淙,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骑马第三次来到诸葛庐前,迎面见诸葛均走来”至“诸葛亮亲自打帘,引刘备进入堂上”。叙述刘备三人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立于庭中恭敬等候,宾主相见。[来源:学科网ZXXK]

在经过“一顾”“二顾”两次都没能见到诸葛亮后,观众的耐心已经到了最大的忍受限度。“三顾”一开始,便从诸葛均的嘴里知道诸葛亮这次终于在家,观众也随之松了一口气──因为前文已有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的推荐之辞、有司马徽“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的赞美之辞,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气宇非凡和谈吐不俗的映衬,诸葛均、黄承彦行事高雅、歌意幽远的铺垫等,已把期盼的情绪蓄积甚浓,但隐约的不快和怀疑则又由张飞和关羽数次表现了出来:一是张飞怨怒诸葛均的“无礼”,二是诸葛亮午睡,直到日影偏西诸葛亮睡足醒来,刘备才得和他见礼。漫长的等待更给观众一种期盼结果的张力:如此傲慢无礼的诸葛亮究竟有什么真本事?同时也凸显刘备思贤求才的真诚。

第二部分,从“诸葛亮说:‘将军手书??’”至刘备拜求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先拒绝但最终同意。这是全部《三国演义》,也是“三顾茅庐”的核心“隆中问对”部分。[来源:学科网ZXXK]

这一部分,编剧基本沿用了《三国演义》的原文,只将个别词句作了口语化处理,如“而终能攻克袁绍者(竟能克绍者)”,“既靠天时(非惟天时)”等。

同时有三处值得注意:一是谈三分天下时增加了诸葛亮取地图挂地图的动作,表明他的深思熟虑,胸有成竹;一是在最后比原小说增加了刘备追问“先生,真不肯出山相助”与诸葛亮坚持拒绝“实难奉命”两句对话,利用电视剧表演的优势又给诸葛亮接受邀请增加了一个拖宕;一是删去小说中的献礼、住宿行为的描写,直接插入古琴音乐,以歌声表现诸葛亮的心志和离开隆中的种种情景,强化了电视剧的表现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导演充分发挥了电视剧的长处,为《隆中对》另外创作了一首歌曲,不仅描述了诸葛亮饱学苦读、关怀天下的青年时期的生活,也再现了刘备兄弟三人为复兴汉室、拯救苍生三顾茅庐聆听求教的诚恳态度,又叙述了诸葛亮离开故居,与家人朋友依依惜别的现实场景。三段歌词各有侧重,第一段说明诸葛亮读书原为济世救民,躬耕隐居只为得遇明主;第二段则说明诸葛亮虽然接受刘备邀请出山相助,但其志向仍是淡泊名利,有“余年还做垄亩民”的清雅抱负;第三段表明诸葛亮面对变易天道、难寻运数,只有满腔忠悃面对天下的高风亮节。这三段歌曲不仅言词典雅,更在歌声中升华了本集“隆中对”的主题,将情绪推向了高潮,观众看后不仅为刘备求贤礼士的诚恳所打动,更为诸葛亮的大义为民的入世精神所感动,在欣赏历史剧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爱国济世的思想教育。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中的“忠义”

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又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忠义”是其中表现很突出的一种思想。“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等片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下面我就谈谈本书中的“忠义”。

一提到《三国演义》中的忠义,人们想到的一定是“千里走单骑”,这章主人公便是关羽。他在与刘备失散后,暂居曹营。曹操一心想收服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赐美女、金银、官职等物品,但当关羽探听到刘备的消息后,决定离开曹操,所有赏赐只带走赤兔马,将官印吊于屋中,带上嫂嫂,奔向刘备。途中因没获曹操批准,在五个关口受到阻拦,关羽皆杀之闯关。,

这已是忠义的表现,但此处还有两个细节,其一是关羽在临行前一定要向曹操告别,其二是关羽说的一句话:走之前一定立下战功。这更是为关羽被称为“义绝”攒足了材料。可以说,关羽扬名,是因为忠义。

反言之,他的忠义也给他带来了一生中最大的灾祸:丧命。他在得知失荆州后,面对旁人劝说他回成都,他回答:“吾中奸贼之谋矣!有何面目见兄长耶!”在这时,他心中不是保全自己,而是觉得自己没能完成义兄交给自己的使命,忠义当然值得敬佩,但是仔细想想,这么做还是有些极端。

《三国演义》中主角的光环掩饰了一些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许多人的忠义,没有被人们记住。

其一,殉国的王允。王允用连环计除掉董卓之后,要严惩董卓部将李催、郭汜、张济、樊稠四人。李、郭等听贾诩之言,聚集原董卓部下兵马十余万,攻入长安,逼献帝交出王允。帝徘徊不忍,王允为顾全大局,毅然从城楼跳下,慷慨就义。

其二,舍命救主的祖茂。本书第五回记叙孙坚因被华雄击败,突围逃走时,身旁只剩祖茂,而敌军却已经追上前,祖茂发觉孙坚的红头巾过于显眼,而要孙坚让自己戴上,并和孙坚并分二路进而引开追捕孙坚的华雄。祖茂后来被华雄穷追,将头巾缚在柱上后躲藏在林中,乘华雄察看时由林后杀出,挥着双刀欲劈华雄;华雄大喝一声,将祖茂一刀砍于马下。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三国演义》中最精辟的十句话赏析

《三国演义》中最精辟的十句话赏析

]

1、“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一共八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后来关羽虽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没听别人这么说过,估计作者肯定是吕温侯的FAN,否则也不会这么肉麻。

2、“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4、“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义》里,周瑜是心胸狭窄,永不服输的代名词,也只有当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时,才会由口及心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只不过这句话过于自卑,长了诸葛志气,灭了自己威风。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们主中格式化了。

5、“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是赵云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评语,原因是在《演义》里赵云并不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场都是英姿飒爽,攻无不克,能得到主子这么一句肯定,当然是高兴得找不到北了。不过也可以看出刘备没有知人之能:赵云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胆识,平时只给他一些压粮运草,打扫战场,保护家属的杂活,真是埋没英雄。

6、“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一向看好诸葛亮和庞统,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所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一点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经天纬地的本事,因此这么说也不过份。奇怪的是刘备二人

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7、“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策当政时常常霸气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还有些识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众人,临死时还给孙权留下了这样的忠告,深刻看出了两人的处事风格。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给了刘备。而二人各行其事时却做得近乎完美。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三国演义中最精辟十句话赏析

三国演义中最精辟十句话赏析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后来关羽虽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没听别人这么说过,估计作者肯定是吕温侯的FAN,否则也不会这么肉麻。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义》里,周瑜是心胸狭窄,永不服输的代名词,也只有当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时,才会由口及心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只不过这句话过于自卑,长了诸葛志气,灭了自己威风。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们主中格式化了。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是赵云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评语,原因是在《演义》里赵云并不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场都是英姿飒爽,攻无不克,能得到主子这么一句肯定,当然是高兴得找不到北了。不过也可以看出刘备没有知人之能:赵云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胆识,平时只给他一些压粮运草,打扫战场,保护家属的杂活,真是埋没英雄。

“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一向看好诸葛亮和庞统,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所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一点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经天纬地的本事,因此这么说也不过份。奇怪的是刘备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策当政时常常霸气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还有些识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众人,临死时还给孙权留下了这样的忠告,深刻看出了两人的处事风格。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给了刘备。而二人各行其事时却做得近乎完美。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