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每日评语,帮助“问题”学生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强有力地冲击着传统课堂教学,学生、教师和课堂教学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作为一名亲历新课改的教师收获着喜悦,也收获了遗憾,因为语文教学本身是“有缺憾的艺术”。自己觉得有些教学细节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有时连起码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都无法做到。正是对细节的忽略、不重视,才导致了种种不完美,“教学细节”它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
他们是我在教学中感到头痛的几个孩子。看上去,他们机灵,活泼,可每当上课就心不在焉,从不见他们举一次手。每当这时我又是急、又是气,他们怎么从不思考问题呢?为了帮助他们,每次我都先叫这些不举手的同学,当他们不会时在叫其他同学回答,他们在把正确答案重复一遍。我想以这种比较的方法,让他们自己意识到与别人的差距,激起他们的兴趣,树立他们的信心。可过了一段时间,我才发现, 我的这种帮助以失败告终。哎!怎么办呢?
不久前一天,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我们在电话中谈了孩子的
学习情况,家长反映,最近孩子情绪低落,问及原因,孩子说老师明知道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却偏第一个叫我,这是在惩罚我。听到这,我震撼了,深深地意识到我的这种教学方法刺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最后,家长恳请我给他的孩子写评语。开始,我感到有些意外,我一个科任老师,写什么评语?但转念一想,科任老师对学生负有教育的责任,只有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写写又何妨?
从那天开始,我又改变了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让这几个同学回答,并及时地给与鼓励。每天针对他们的表现写评语。一天,两天,一个星期过去了,一本本浸润着关心、鼓励和期待的评语好像石沉大海,没在他们的心湖上荡起一丝涟漪。难道就这样放弃,让他们的“问题”永远存在下去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我叹息、傍徨之际,一个孩子的微妙变化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叫杨浩明,脑袋聪明,但好动,没有倾听的习惯,几乎每节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