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摄影评价

评选是去“伪”存真

国展评选中,被评委们批评最多的就是照片中的“伪”。在首轮评选时,多位评委就明确表示:“不会选表演性质的民俗(称“伪民俗”),也不要过度渲染的民俗。”“照片不能粉饰生活,不能粉饰太平,应该客观地、真正地记录我们生活中的辉煌和问题。”

不要以为那些摆布的“高手”就能逃过评委的眼睛,要知道,评委们可是在各类摄影评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过手的照片堪称海量,可谓见多识广。

纪录类照片中,一些常被摆拍的人物已经是评委眼中的“明星脸”。比如某个孩子,在这个画面中是被从火海中救出,在另一幅照片中又是被从水灾中救出……类似的照片,不仅不会入选,很有可能还会让人评论一番。

一幅名为《采访》的作品获得了部分评委青睐。画面很简单——共五个人,一个是扛着摄像机的记者,一个是手持话筒的采访者,另有两个人举着写好的受访提纲,还有一个是正在照本宣科的被访者。类似的电视采访瞬间,我们或许也曾遇到过,但当这样一个画面出现在评委面前时,它的鲜活获得了评委的认可乃至赞许。有评委说:“这就是很好的照片,这就是很真实的生活。其实,我们一直在寻找真实的照片。”

组照≠拼凑

评委们更多认为,无论纪录类还是艺术类作品,都应鼓励单幅的魅力,能够通过一个画面完整表现事件内容或作者审美意趣的,千万不要用组照。

相对于通过组照更利于讲述一个故事或者展示一个事件过程的纪录类,艺术类往往更强调强化某一物种的各种姿态,无论动物、植物、山水,亦或做成扇面,拼成条屏等。当然,艺术类并不完全摒弃组照参评,只是如果构成组照的几张照片没有内在联系,只起到反复强调的作用,那就多此一举了。在评选中,记者见到组照鹤或者组照荷花的作品,其中确实不乏精彩之作,但是因为受其他平淡作品的牵连,整体效果大打折扣。评委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照片放在一起按组照选送,其实并不占便宜。

说组照有利于讲述故事或者过程,并不等于纪录类里组照就一定比单幅占优势。本次纪录类组照的比重之大前所未有,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最多,同样存在有的组照拼凑较多、照片之间没有关联等。比较能说明问题的是有一组拍摄自家附近拆迁的照片,虽是连续数日拍摄,展现了一栋房子从完整到拆除,再到夷为平地的过程,但照片之间关联度小,没有矛盾冲突,没有典型性的瞬间,仅为简单记录,因此难以得到评委认可。

…… …… 余下全文

篇二 :如何欣赏和点评摄影作品

如何欣赏和点评摄影作品

评片的关键要素很多,而且各要素错综复杂,无法完全割裂,但看事物的着眼点是要有主次的,如何从众多要素中取舍最需要注意的要素?

这就是:主题、情感、简洁

以下分别说明。

一、主题

任何一幅作品,首先要有一个主题。主题必须明确,没有明确的主题,片子画质再好、技巧再高超,也仍然是无病呻吟的废片。

没有主题的片子就等于没有灵魂。主题就是灵魂,它决定了作品的生命。

如果是对于有特定主题要求的摄影活动,则主题必须与举办的主题要求基本结合。因此,给学生评奖就不可按记者的标准来要求其主题的表现。

主题必须突出。主题的突出主要涉及一个表现形式的问题。在画面中占据面积大的,不一定就是突出;相反,通过衬托、环境渲染等手法,主题可能依附于一个占画面面积极小的一个主体上。因此,大而无当并不就等于突出了主题。 要处理好主题与主体的关系。主体是表现主题的重要元素,但并非全部。比如一幅画面中只有一只船或一只鸟,这只船或鸟作为画面唯一的主体和元素,醒目、突出,但并不能说明这幅画面有明确的主题——除了标本式记录,还能够说明什么呢?当然摄影可能是先有照片后有主题,再经过后期处理后转化为作品。因此,主题与主体的相辅相成,也是照相与摄影艺术的典型分别之一。

因此,没有主题是“死片”。

二、情感

情感与主题密不可分,但这里尤其将情感提炼出来讨论,在大量的实际中还是一再印证其相对独立的存在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有了明确的主题和突出的主体,则画面是否可表达某种情感,就是衡量作品艺术性高低的又一重要标准。情

感的存在、丰富与否,情感的类型,情感表达的含蓄或张扬,都是让作品是否充满生命力的重要方面。就象一个人,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则必是行尸走肉。

一幅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或者是大江东去,或者是小桥流水,总之嬉笑怒骂皆是文章。

“文章合为时而作”,摄影也如此。因此有时代特色的照片也高度体现了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情感表达,因此适当的人文关怀也最容易引起关注,也最值得提倡。这样看来,无论是单位小影展,还是荷赛大场面,其本质仍然是相通的。 情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形成摄影作品内涵百花齐放、各不相同的主要原因。

…… …… 余下全文

篇三 :摄影作品欣赏及点评

评论摄影作品主要有三:

一是实事求是,一分为二。二是注重作品内涵,突出摄影技艺。三是区分对象,分别对待。 欣赏摄影作品:主题、情感、简洁。

摄影作品欣赏及点评

这张摄影作品也存在着我们摄影人通常说的“线条”,在摄影构图中线条的运用确实能增添美感。但是,这幅作品的平行线条显然与《醉美深秋》的S形线条不能相提并论的。

作者在拍摄时有意的采取了大画面的处理手法,结果是相同的画面反复叠加,问题就出在这种叠加缺少变化。

摄影作品欣赏及点评

这幅作品还是不错的,主要问题是构图时画面过于拥挤,没有一点空间;同时,整幅作品缺少

一个亮丽的闪光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焦点”。

我们都知道绘画中有一种叫“留白”的技艺,一幅画中一定要给欣赏它的人留一点空白之处,让视觉上有一个过渡、停顿、回味的过程。另外,一幅画一定在欣赏者的黄金视点上要有一个值得叫好之处,将欣赏者的视线收拢,寻找到一个趣味点。

当然,这幅作品还有一个不成功之处,就是画面右上角的太阳光斑没有形成一条链状,单独的一个光斑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美感。

摄影作品欣赏及点评

作品的对分式构图给于我们视觉上一种平稳的感觉,虽然因此有一些平淡,却平铺直白告诉了我们岁月的风貌,沉淀了我们的思绪。

作品一处明亮一处暗淡,一处实一处虚的创作方式,说明作者的深思熟虑。它好象是不经意间的创作,却由此显现作者的用心。

摄影就是这样,你要在创作中多走动拍摄的位子,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美,发现自己的存在。

摄影作品欣赏及点评

这幅照片平淡无奇,缺少可圈可点之处,尚不能称为作品。当然,拍摄者能够有意识的将地面

倒影纳入画面,这还是值得赞许的。

另外,照片的天空部分留了太多,死黑死黑的,构图不够好。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拍摄者分别拍摄左右两栋建筑,以便突出主题。

摄影作品欣赏及点评

这是一幅影调不错的作品。

从表面上看,也许有人会说缺少了前景,但由于前景有色彩、明暗关系形成的空间深度,由此填补了我们的视觉,画面就变得丰盈起来了。影调的运用也是构图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 …… 余下全文

篇四 :对摄影的评价

第一阶段:

照片总体是否清洁,清晰,完整,这是一张照片的前提;

第二阶段:

考量拍摄者的技术,表现在: 首先是对于摄影器材的选择,比如用的机型,镜头的型号,胶卷的感光度的选择; 其次是对拍摄位置,时间,光圈,快门,对焦方式,测光方式,曝光度,白平衡等的调节上是否恰当;

最后是对照片的后期处理上,冲洗的好坏,扫描的好坏,电脑处理的好坏等; 对于以上这些拍摄者的技巧,我们是可以从照片上放映出来的:

光线----光线的角度,明亮度,冷暖度,对比度;

色彩----色彩的真实度,色彩的丰富度,色彩的过度是否恰当等;

人像----要看看人像的姿势是否好,面部表情,化妆,细节方面是否完善;

构图----比如动静的感觉;景深是否合适,主题是否突出,位置是否恰当;

第三阶段:

这里考量的是照片的“灵魂”,或者说是“主题”或者“立意”。

包括照片整体给人的感觉,照片要传达的主题,照片拍摄者要表达的思想。 要考量的就是这些方面是否明确,是否有新鲜感,是否有独到之处。

1.画面清晰;

2.内容不空洞,即有主题;

3.突出主要景物或人物,即照片拍的要有实有虚(对相机有一定要求);

4.主题要在整个画面合理位置;

5.色彩和用光,这个影响美感

那也得看是什么照片. 首先说风景 有层次的东西是好的 有层次 通透自然是 拍摄风景的最佳追求

拍摄时间、拍摄地点、拍摄主题是什么? 介绍图片中人物都可以,然后是通过照片想表达摄影师什么样的思想。或者通过照片想揭露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再或者照片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等等。。。。。

如何专业的评价一张照片

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有时也称之为题材)。或是表现一个人,或是表现一件事物,甚至可以表现该题材的一个故事情节。主题必须明确,毫不含糊,使任何观赏者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一幅好照片必须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换句话说,使观赏者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向被摄主体。

…… …… 余下全文

篇五 :摄影师自我评价范文

摄影师自我评价范文

美感好,悟性强,勤奋好学,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热爱影视业,知识面相当广泛;

有较好的艺术表现力和良好的艺术节奏感及扎实的影视基础知识和寻求艺术的最佳表现渴求;

有熟练的photoshop数码后期、primere 和ae的使用能力。

本人主攻人像摄影、广告摄影及数码后期;兼做摄像(熟练专业级佳能xl1标清摄像机)及非编剪辑;

且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北京市劳动部门颁发的高级摄影师资格证!

能独立操作大画副相机,能熟练操作做各种佳能、尼康相机,自带索尼千万像数135数码单反和u2室内灯光设备及40平方简易人像棚;

…… …… 余下全文

篇六 :如何欣赏、点评摄影作品

如何欣赏、点评摄影作品

如何欣赏摄影作品

学会欣赏摄影作品是摄影者的基本功之一,因为会欣赏才能从别人的作品中吸收营养,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我以为,欣赏摄影作品大概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较大众化的

如普通民众看挂历那样,只能说出风景漂亮,妹妹漂亮、颜色鲜、照片清楚之类的评价,其实只要掌握好天气,只要你到了风景点,或者妹妹长得漂亮一些,是较容易拍出好看照片的。拍摄的人也容易产生成就感。难怪一些导师不主张初学者多拍这样的片子。

第二种是摄影爱好者

  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照片的构图、影调、色彩、用光的技巧上。一般说来,他们拍出的照片已开始向艺术摄影方向发展,这些照片有些看头了。

第三种是发烧友

  他们对摄影的执着追求,让人敬佩。他们非常关注摄影器材的选择。如相机、镜头、胶卷、相纸、药水等。因为他们已懂得,摄影作品的质量与器材的选择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切不能唯“武器”论。

第四种是摄影艺术家

  他们更注重摄影作品构思、思想内涵,拍摄时机与人物神态的把握,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表现主题的手法技法、后期制作等等。因此这些大师的作品总是很耐看,越看越有味道了。

◆ 一幅照片的好与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欣赏:

  第一,构图要美,要新颖。一幅好的照片,首先吸引你目光的一定是它的构图。好的构图不会沿袭别人的手法,应该是有个性的、独特的。它所反映的主题应该突出,不呆板。

  第二,对于彩色照片,应该色彩丰富、鲜艳、冷暖搭配得当;而黑白照片则应该对比明显、柔和。

  第三,主题突出。每一幅照片都有它的主题和主体,不是主体的部分都应该虚掉或暗淡下去。背景要干净,不能喧宾夺主,避免包罗万象,什么都照下来,结果什么都没突出。

  第四,要有时代感染力。一幅好的照片出现在你的面前,应该使你感到非常震撼。它不仅反映的画面有时代气息,而且很有独特的个性。

…… …… 余下全文

篇七 :第一讲 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

第一讲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

一、摄影师的眼力——“追求什么”

在书籍杂志上你看到的美妙照片或许已经成百上千。或许你也像大多数人那样向往着: “但愿我也能拍出那种水平的照片!”然而只是观赏别人的照片实际上无助于你拍出自己的好作品来。

原因何在呢?因为你并不懂得该寻求什么。当你看到一幅美妙的照片,就觉得它的确很美。然而你说不出它为什么美,你也说不出作者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也许书籍杂志会写明作者使用的是什么相机,什么镜头,或许甚至告诉你光圈和胶片。然而这些都是技术细节,并不能帮你拍出佳作来,正像一个尽管知道达·芬奇用的是什么颜料和画笔,却画不出像《蒙娜丽莎》那样的名画一样。

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需要知道应当追求什么。而这一点正是我们这本教材即将教给你们的。所以在讲课伊始我们就要告诉你们一些简明的指导原则,并通过教材上的精美照片讲解追求什么的问题。

在通过照片逐步理解这些指导原则的过程中,你会培养出自己的一种意识,懂得在周围世界该追求什么。这种能在周围世界中发现和捕捉到美好画面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摄影家的眼力”。

“追求什么”基本的原则

在讨论这些照片时,我们现在只集中讨论三条基本原则。

1. 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有时也称之为题材)。或是表现一个人,或是表现一件事物,甚至可以表现该题材的一个故事情节。主题必须明确,毫不含糊,使任何观赏者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2. 一幅好照片必须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换句话说,使观赏者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向被摄主体。

3. 一幅好照片必须画面简洁,只包括那些有利于把视线引向被摄主体的内容,而排除或压缩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只要根据这三条基本原则开始思考,你就会发现你作为摄影者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你会用新的标准去观赏一幅美丽的照片。更重要的是你会用全新的方式去观察这大千世界,从而用全新的方式捕捉画面。你会开始运用摄影家的眼力通过取景器去观察世界!

…… …… 余下全文

篇八 :艺术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

艺术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

艺术摄影作品与新闻摄影作品、商业摄影作品一样,都是摄影作品的子概念。艺术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如何通过艺术形象感动(或感染)受众,引起受众由形象思维获得审美享受的因素方面。具体来说,艺术摄影作品的主要价值体现于审美追求和创新追求这两个向度上的成熟程度。也正因为如此,艺术摄影作品在摄制方面可以没有任何限制。凡是能够表现画面审美情趣,体现创新意图的拍摄特技、暗房特技或电脑制作特技,都可以运用。

艺术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向,在不能兼顾的时候,可以忽视摄影作品的记录性,也可以忽视摄影作品直接或潜在的商业要求。艺术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艺术摄影以美为目标。

黑格尔说:"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们是熟知的。"要问什么东西是美的,人人都可以做出回答;要问美是什么,人们就困惑了。艺术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正是这样一种东西,如果问大家哪一张艺术摄影作品好看,谁都能说出来。要是问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艺术摄影作品的好坏,要回答清楚就难了。

艺术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曾经众说纷纭。上个世纪80年代,张绍先在《论摄影艺术的本质》一文中,把形象性、审美性、摄影性、可塑性、逼真性这五性在作品中的统一程度,看作评价标准。丁遵新在《摄影美的演替》中,说:"一是求美,二是求新,三是力求形式多样。"陈晓琦、于德水、宋聚岭合写的《试论摄影艺术创作与欣赏信息传递的同构关系》,把艺术形象与认识表象的同构关系的贴切、

和谐程度,作为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

近年来,国内的摄影理论工作者在消化了西方现代美学思潮带来的新鲜素养后,对于艺术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有了不少虽然并非体系性的,却也很有见地的论述。这些论述令人印象深刻的有:李树峰于《图片编辑与格式塔》中,将完形心理学的视觉力学引入对艺术摄影作品的评价,并在《摄影的"三个依赖"》一文里,以辨证的方式,这样阐述了思想于作品的重要性:"器材是工具,题材是取向,思想才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单纯依赖以上哪一种都不足以成器,大量的事实都能说明这一点。"鲍昆在《复制行为和摄影内心》一文中,为"观念摄影"的价值理念引入国内主流艺术摄影展览的作品评价,做了理论的阐述。顾铮在介绍中国摄影家对国外都市的视野时,提出"文化碰撞"的"他者性"在摄影画面中的价值体现。林路在解读百年经典风光摄影的时候,既强调贴近自然关注地球生态,也提倡"拉开摄影家与自然的距离,以宏观的角度俯瞰自然,从而将原本清晰的自然形态,形成点、线、面等抽象的构成?quot;藏策在谈到摄影界对作品评价的滞后现状时说:"这种好/坏评说式的'批评',多为即兴的、随意的,主观印象式的,往往缺乏理论上的深度和学术上的严谨。比如,你认为某一文本(无论文字的还是影像的)为'好/坏',这种表述除表明你的个人倾向、偏好和态度外,很难说明更多的东西。因为你没有指出'好/坏'标准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一标准是否可靠,其作为一种被'历史化'了的产物,背后的深层关系为何,哪些'意识形态'被加以掩盖了?"……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