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唐太宗李世民14个儿子的悲惨结局

唐太宗李世民14个儿子的悲惨结局

唐太宗李世民可谓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君。可惜,无情最是帝王家,说到他的儿子,这些贵胄的人生结局甚为凄惨:其中三个被杀,三个自杀,三个早夭;一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尔后又被流放沦落而死。

史载,唐太宗共有十四个儿子:皇后长孙氏生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杨妃生吴王李恪、蜀王李愔;阴妃生庶人李祐;燕妃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韦妃生纪王李慎;杨妃生赵王李福;杨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蒋王李恽;后宫宫女生楚王李宽、代王李简。

长子、故太子李承乾。唐太宗的大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承乾秉性聪明,武德三年,封恒山王。太宗即位,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两面派,当着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群小亵狎。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深嫉受太宗喜爱的魏王李泰。

后来,李承乾被人告密有反状,系狱当死。“帝诏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绩、孙伏伽、岑文本、马周、褚遂良杂治,废为庶人,徙黔州。十九年死,帝为废朝,葬以国公礼。”(《新唐书〃太宗诸子》)

次子楚王李宽。过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国除。

第三子吴王李恪。此人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电视剧《贞观长歌》有他的角色,确实系隋炀帝女儿杨妃所生。武德三年,封蜀王,十年,改封吴王。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李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

一时,“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且能力最强,却竟死于长孙无忌炮制的冤狱!

四子魏王李泰。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进封卫王,贞观二年,改封越王,授扬州大都督,十年,改封魏王,心怀夺嫡之计。于是太子和魏王双方各树朋党,想下毒手。太子李承乾被杀后,李泰也被“幽闭”起来,后改封泰为顺阳王,迁居均州的郧乡县。贞观二十一年,进封濮王。

…… …… 余下全文

篇二 :唐太宗李世民治国之道

? 唐太宗李世民治国之道

“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社会出现的“君明臣贤,励精图治,祥和安定,国力增

强”的盛世。贞观之初,国家犹在战乱之余,到处千疮百孔,人民流离失所。然而经过唐太宗与

群臣和各地官员的精心治理后,不到几年,就出现了社会景况的迅速好转:流散者回归家乡,土

地再度获得耕耘,农业连年丰收,出现了“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的盛世景象。一个

刚刚经历战争的国家,能够迅速恢复发展,并且出现一派欣欣向容的景象,那就不能不提这个有

作为的君王——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之道,归根结底,便是“以民为本”。他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

姓修养生息;他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

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他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教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非常

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还特别重视人才。他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

贤若渴,凡是能够帮助他治国安邦的人,他都委以重任。在他统治期间,社会上涌现了大批的能

人志士。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纳谏。他有着惊人的客观角度,以致当时朝廷上下都敢于进谏。唐

太宗经常通过大臣的谏言进行自我对照,发现过失及时修正。他的这种胸襟犹为可贵。对于有时

直言进谏到当众冒犯篾君的大臣魏征,唐太宗非但没有定他的罪,还非常器重他。魏征死后,唐

太宗非常悲痛,说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

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他客观体己的真诚。

唐太宗统治期间,还以开明的政策对待周边少数民族。他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

…… …… 余下全文

篇三 :唐太宗李世民

伟大的皇帝------唐太宗

唐太宗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是中国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

识时务者为俊杰,唐太宗就是一位识时务的俊杰!18岁的李世民就已察觉到天下可为,并坚定了其父起兵的决心。后来,本朝的经验和前朝的教训对于年轻气盛的李世民转变观念影响很大,那就是不能完全靠武力征服天下!唐太宗即位后就宣布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这确是识时务的看法!

唐太宗之所以能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是因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虽然李建成并非像有些史书上记载的那样平庸、禄禄无为,他也很有才华。有人说,如果他当了皇帝,也会把唐朝治理得很好,李世民过于狠毒,杀戮亲兄弟有损他一代明君的形象。

但,再伟大的君主身后也会有白骨累累。李建成确实有才华,但跟李世民比要逊色得多。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纯属封建社会时期皇族内部的夺权斗争。在那个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时代,宫廷政变司空见惯,那是一场鱼死网破的政治斗争。如果他不去争,就只能屈居人下,甚至被人杀死,对他个人而言是壮志难酬,对大唐王朝发展而言则有可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且评说一个历史人物应看他是否为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唐太宗为唐朝的建立及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比他的兄长李建成更有远见卓识。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戒奢从简、善

用人才,连魏征这样曾经的政敌,他都不计前嫌予以重用,这是何等的气量与胸怀!而正是有像魏征这样的众多人才的辅佐,才有了初唐的气象万千。李建成会有这样的远见与胸怀吗?所以,在我心目中,玄武门之变无损于他的英明形象。

唐太宗的明君形象深入百姓心中,借“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以对人民的力量表示敬畏,约束自己的行为,对当今社会的领导人仍起很大作用。

唐宋以后的皇帝制度尽管仍然在继续发展,但遗憾的是,它的发展和完善都是注重于如何控制臣下的方面,不是如何约束皇帝的一面!从宋太祖到明太祖,乃至清朝的康雍乾诸帝,无不在驾驭之术上处心积虑,而不愿在皇帝自我约束上动心思。相反,一部《贞观政要》的君臣论治,重心不是如何驾驭臣下,而是如何约束皇帝,如何进谏纳谏!

…… …… 余下全文

篇四 :唐太宗李世民的成功心得

唐太宗李世民的成功心得

史载,唐太宗李世民曾与侍臣谈论成功,并将心得归结为五条。兹录于下,与朋友共赏。“第一,自古帝王往往妒忌有才能的人;我见到别人有才能,就像是我自己的才能一样。”除传说之尧舜,古代帝王妒忌猜疑者不胜枚举,简而言之: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妒忌才能,智子疑邻。原无恶意者遂生恶念,本无叛逆之心者逼生反心。周唐起源,大抵如此。“第二,一个人做事,不可能样样都会;我用人总是取其所长,避其所短。”通才者自古罕见,无人做到万能。羞辱人之败绩,莫过于用其所短,如使爱因斯坦主刀外科,让外科大夫证明相对论。倘使人人成功,进而实现社会成功,则人之幸事,天下之幸事。扬长避短,人尽其才,民何患不稳,国何患不兴?“第三,人主晋升贤良之士,喜爱得要搂进怀里,黜退犯错误的人,恨不能将其推进沟里;我敬重贤良,原谅犯错误者,使他们得到适当的待遇。”爱屋及乌,人性弱点;反之,亦然。晋升贤良,理所应当,然则偏颇常生溺爱,溺爱易生骄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一错而毁其全部,常致厌恨,徒增敌对;容人之过,宽以为怀,化消极为积极,乃政治之精髓。“第四,人主常憎恨正直之人,或明杀或暗杀,历朝历代都有;我即位以来,褒奖正直,从未黜责过一个人。”政者,正也;上梁正则下梁直。廉吏近酷,刚者易折;或偶生偏颇之心,赖正直以劝谏。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众口一词,文过饰非。倘黜直而重佞,则忠奸莫辨,非长久之计也。“第五,自古以来都是贵中华、贱夷狄;我不取这种偏见,同等对待汉族与非汉族,故而境外部落皆来亲附。”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仅存地域之隔,本无贵贱之分。仅凭刀枪剑戟,实则难以为继;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为之。武侯七纵七擒,实为服众收心。唐太宗晚年,曾语重心长告诫李治(高宗):“我功大过小,故能保持大业。你没有我的功劳却要继承我的富贵,竭力学好,也只能得个平安;倘若骄惰奢侈,那就连性命都难保。建立国家很艰难,破败起来却很容易;一个帝位失去很容易,要稳固它却很艰难。你要珍惜啊,你要珍惜啊!”从读史者角度看,唐太宗的话,既是勉励,更像预言。

…… …… 余下全文

篇五 :1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唐太宗与李世民)2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祖国的未来奠基。

代家中学“三步七环”导学案

七年级: 科 目:历史

1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唐太宗与李世民2

1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唐太宗与李世民2

“三步”即:课前、课中、课后。“七环”即: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示方法、学生独立学习)、学中知识质疑(记录学习困惑、问题等)合作交流探究(教师课堂导演,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交流展示)、课堂达标检测(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检查评价)、知识拓展梳理(师生归纳梳理、拓展延伸)、师生课后反思(师生课后对教学知识反思总结)、课后巩固训练(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祖国的未来奠基。

代家中学“三步七环”导学案

“三步”即:课前、课中、课后。“七环”即: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示方法、学生独立学习)、学中知识质疑(记录学习困惑、问题等)合作交流探究(教师课堂导演,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交流展示)、课堂达标检测(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检查评价)、知识拓展梳理(师生归纳梳理、拓展延伸)、师生课后反思(师生课后对教学知识反思总结)、课后巩固训练(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 …… 余下全文

篇六 :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原则

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原则:

明主之任人: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慎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慎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名主无弃士。

企业该如何选人用人方法如下:人尽其才,各取所用,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慎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慎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名主无弃士。

…… …… 余下全文

篇七 :唐太宗李世民平生的第一大贡献

唐太宗李世民平生的第一大贡献 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649年在长安含风殿驾崩后,得到的第一个谥号是“文”。后来,又先后增谥为“文武圣皇帝”、“文武大圣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作为李唐王朝的实际创始者,李世民是一个马背上抢得天下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战略战术两方面均卓有建树的军事家;他同时也是一个弓马娴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出色战将;即皇帝位后,他曾几次亲率大军东征西讨,被西北突厥诸部尊为“天可汗”。凡此种种,“武”字谥号,李世民当之无愧。但是,考虑到他言传身教、殚精竭虑,开李唐王朝文化艺术尤其是诗歌、书法、绘画臻于鼎盛状态的近三百年基业,功在千秋,影响遍及周边数国,“文”字的确道出了李世民平生的第一大贡献。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皇帝中,论在促进文化艺术繁荣昌盛方面的贡献,汉武、唐宗、宋祖,可成三足鼎立之势。倘若加上自身的文化修养这一条,宋祖就逊色得多,汉武、唐宗堪称双璧。

唐太宗李世民平生的第一大贡献

李世民之所以能在促进文化艺术繁荣昌盛方面成为历朝皇帝中的双璧之一,跟他重视文教的思想和一系列文教建设举措及其自身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贞观政要?政体第二》记载:贞观二年,黄门侍郎王珪在回答李世民为什么“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的提问时,有如下一番话:“??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李世民“深然其言”。早在他还只是秦王的时候,就在府中开设文学馆,网罗了一批著名学者,号称秦府“十八学士”;登基之初,又于正殿左侧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让他们以本官兼署学士,供给五品珍膳,隔日值夜班,在自己处理朝政间隙,引入内殿,讨论文献典

籍和军国大事,有时候要讨论到深夜才罢休。至于立孔庙于国子监、增筑国子监学舍、命颜师古考定五经、命颜师古与孔颖达等给五经作注疏之类,《贞观政要?崇儒学》中有详细记载,这里就不再费辞缕述。 唐太宗于处理繁忙的军政大事之余,还饶有兴致地进行诗歌创作。《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他一百多首作品。虽然其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高,甚至有“女郎诗”之讥。但是,正如《全唐诗》编者所言:“至于天文秀发,沉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唐诗的繁荣,跟李世民这位榜样皇帝的带头作用是有很大关系的。

…… …… 余下全文

篇八 :唐太宗李世民

一、治国指导思想——以民为本,安人宁本

治国指导思想的核心

为君之道——存百姓的思想

安人之道——不夺农时的思想

措施: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二、用人思想——选贤任能,知人善任

三、纳谏胸怀——广开言路,从谏如流

措施:选官不拘一格,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四、(法律思想)慎用刑法,严肃法令 法律措施:慎用刑法,严肃法令《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五、(思想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表现(措施):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效果:“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理性归纳

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吸取隋亡教训,注重居安思危,举贤任能,虚怀纳谏(魏征直言),选官不拘一格,“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政治 用人扬长避短 (房谋杜断)

经济 “存百姓” 休养生息,不夺农时,均田制、轻徭薄赋

法律 慎用刑法,尊重生命,既体现仁德,又保护了劳动力

思想文化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六、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

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 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

制度。

②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③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④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

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促进了吐

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评价:①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

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