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孔子名言

孔子名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①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孔子认为:"义以生利"。即先有了"义",才能生出

…… …… 余下全文

篇二 :孔子“仁的思想及意义

孔子“仁”思想简析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曾子深悟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即“忠恕而已”,(《论语·里仁》)“忠恕”即“仁”的思想,可见“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不过,历来对孔子的“仁”往往多有误解,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大多习惯以给概念下定义的方式,来对“仁”作出解释,这往往不能把握“仁”的真实内涵。中国思想的特点在于避免以规定性的语言讨论对象,这与西方重视逻辑的哲学,明显不同。所以,孔子不抽象地界定“仁”,而是针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对象,具体地讨论“仁”所具有的复杂内涵。

一般都说,孔子的“仁”是要求人们去“爱人”。然而,究竟是什么样的“爱”呢?墨家也讲“兼爱”,可是作为孔子后学的孟子,严厉地批判了墨家的“爱”是盲目的“爱”。因为天下人都要爱,那么岂不是自己的族亲和外人无亲疏之分了么?所以孟子骂墨子是“无父”,可见儒家的“爱”要从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扩充到其他人,即“等差的爱”。在判断人们的行为是否合乎“义”的标准时,孔子往往贯穿了他的“仁”(爱人)的精神。如弟子曾问孔子,当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儿子是否应该告发父亲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才合乎“爱有等差”的“仁”的精神。在此情况下,大义灭亲的事正不合儒家的原则。

“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就是“忠恕”之道。“一以贯之”的“贯”即“行事”的意思,所以孔子强调实践“仁”比了解“仁”更重要。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所以“仁”的精神之客观化的体现,就在于“忠”“恕”之道了。所谓“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孔子所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自己想要的事情,也希望别人能够拥有。所谓“恕”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的,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这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规定,实际上决定了人们的伦理规范。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考虑一个行为是否合乎社会正义的时候,其实就是应用这两个标准。当然今天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更能够接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消极的标准,但是儒家所要求的是更积极地改变世界,而不是独自享有“幸福”,要兼善天下,所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一面,也很重要。

…… …… 余下全文

篇三 :孔子仁的思想

孔子“仁”的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摘要:孔子中国的大圣人和至圣先师。他的“仁”的思想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而且对我们个人和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以及对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仁、和谐社会

孔子中国的大圣人和至圣先师,其伦理思想最突出之处在于以“仁”为核心,并且把“仁”的思想与人生境界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使人的处世以及社会运行有了基本的依据,从而为我们理想人生和理想社会的实现成为可能。

作者简介: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08级伦理学专业 文志勇 黄淑平

四川 成都 610041

The thoughts of Confucius "benevolence" with the

value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Abstract: the scriptures and Confucius meng-gua in China. His "benevolence" is not only the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embodies a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ore of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for us as individuals and as a national way of thinking and behavior and value orientation and for constructing socialist harmonious clubs are produced profound influence and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 …… 余下全文

篇四 :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想体系

2、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想体系:

① 仁的根本:“孝悌”。孝悌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此种观念受当时的宗法制影响,在这样一个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等级严密的社会中,孝悌的作用将是很大的,孔子认为,只要君主将此种血缘亲情发挥好,老百姓就会兴起仁德。

② 孔子还提出“爱人”的主张。爱人是仁之本的推衍和泛化,是从血缘关系中外化出来的一种认识,它的具体方法是“推己及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 孔子主张的“爱”是“差等之爱”,差等的标准就是礼。孔子对仁的论述十分宽泛,但都是遵循着一个原则,就是礼。

④ “克己”就是“为仁由己”,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说,人的道德修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的,是个人的独立的自由意志的表现,并不受别人的外界条件的影响。孔子视之为“为己之学”,主要就是个人道德知识的修养。

⑤ 孔子的仁学还表现为一种精神境界。“仁者安仁”、“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这些仁表现的意义基本相同,表达的都是一种仁的境界。

⑥ 孔子仁学,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内容的政治伦理哲学,“修身”是孔子仁学的核心内容。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键在于“德性”。所谓“德性”,就是要保持人民对自己的信任。而这种“德性”,必须以“修身”得之。

⑦ 孔子说“仁”,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的。“仁”,三达德之一。“仁”,心之德。仁”,善之道。“仁”,克己之行。

⑧ 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如仲弓问仁,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

总之,孔子的仁学,体系庞大,既简易为一种具体行为的德目,又高远的为人格完美的境界。它有一个内在的逻辑,逻辑的起点是宗法等级中的血缘情爱,逻辑的展开是“爱人”,逻辑的准则是礼,逻辑的最终结果是对自我人格的体知与修炼,以达到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距的完美境地。

…… …… 余下全文

篇五 :孔子仁学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孔子仁学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全部丰富性特征几乎都可以从他那里得到理解和说明。孔子思想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和问题,对“仁”所作的规定和解释是不同的。不可否认,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正因为如此,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和重新解读,对于促进我们今天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便具有了某些积极的支撑意义。

仁,不是现在所理解的仁慈、仁义或者某种单一的品德。在孔子眼中仁是在道德层次对世人上提出的一种要求,是所有美好品质的集合和总称。恭敬谦卑,推己及人,任劳任怨,严于律己,坚毅刚强,敦厚坦诚,心怀仁慈,关爱他人,庄重诚实,勤敏智慧,先人后己,淡泊名利。在论语里这些素质综合起来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仁”。

一、“爱人”是“仁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仁者爱人”,是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准则,这对现代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物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所谓“爱人”,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近、相趋、相合。孔子主张的 “爱人”不仅要关爱与自己亲近的人,而且要关爱社会上所有的人,正如孔子要求弟子们所做的那样:“沉爱众,而亲仁”。这是一种普泛化的爱,既要求普通民众之间相互关爱,更侧重于要求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关爱。

二、孔子仁学思想中的人文关怀

孔子仁学思想中的待人之仁,建立在尊重别人的人格、权利、价值、尊严甚至亲情等人道主义基础之上,贯穿着人人互爱的仁爱精神,体现了孔子仁学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由“孝梯”而“泛爱众”,这是孔子仁学人文关怀精神的集中体现。

三、仁学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1. 对个人的意义 现在的社会状态是物质生活的发展超过了精神生活的发

展,于是大部分个人即大众的品味或乐趣只能来自观点鲜明的少数人,只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仁的思想讲求内省自律,要求修身养性,是对精神世界的丰富。仁的思想就是在心灵还在的前提下滋养之,令其纯净健康地生长。

…… …… 余下全文

篇六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摘 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仁学思想贯穿于其全部思想和行事中,对当时的中华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有学者将仁视为形而上的东西,对其仁者爱人的内涵也有截然不同的说法。本文试图从孔子的教育活动、政治思想、民族思想中揭示孔子仁的涵义及爱人的范围,并将仁学思想置于当时的思想界对其进行评判。

关键词:孔子;仁学;内涵;比较法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礼崩乐坏之春秋,长于周公所封之鲁国。其先祖为宋人,微子之后。曾祖房叔避难奔鲁,为防大夫。父叔梁纥为鄹大夫,晚年续弦娶鲁颜氏女“野合”[1]1905而生孔子。由于社会的变迁和家族的衰落,至孔子时他已沦为贵族最底层之士族。加之父母早丧,家境贫寒,所以曾为“委吏”、“乘田”等小官。[2]187孔子虽贫且贱,然居文献之大邦,儿时常陈俎豆,设礼容,十五志于学,学无常师,故在而立之年已有“知礼”[3]68之誉,并收徒设教。他曾周游列国、席不暇暖,表现出对政治的极大热情,尽管从政时曾有出色的政绩,然“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1]1909终不能行道。他生前仅是一位自叹“道不行”[3]113的“丧家之狗。”[1]1921死后虽历代封建王朝对其推崇备加,“然专制时代之君臣,虽推尊孔子,表彰儒术。其实断章取义,别具私心,存其仁义之言辞,略其封建之背景,忘其平阶级之宗旨,遗其君子儒

[4]61之教义。”又自“欧洲文化输入中国以来,中国的思想界,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一个大的变化,每次都把孔子作为反对的目标。”[5]143故孔子虽位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有中国第一大圣人之誉,然其为中国历史上最不幸之人可知。近代以来有人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一切问题都归咎孔氏,于是,孔子成了专制阶级的历史幽灵,此真不明孔子仁学思想真义之宣传。诋毁孔子的声音虽不始于近代,然在近现代历史中孔子思想所受扭曲却是于今为烈!

…… …… 余下全文

篇七 :对孔子仁的思想及其意义的看法

3、谈谈你对孔子仁的思想及其意义的看法

(一)仁: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这是《论语》中对仁的阐释。“仁者爱人”包涵三个层次的境界:⑴爱自己,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肯定。⑵爱亲人,对家庭亲人的挚爱。⑶“泛爱众而亲仁”,即对芸芸众生的博爱。

(二)修己:为仁由己

⑴修己成仁的前提是立志行仁。

⑵致力于仁,就要把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选择落实到道德行动上。

⑶修己以敬。

⑷“修己”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⑸人而为仁还应“依于仁、游于艺” 以诗乐陶冶情操。

(三)孝悌:为仁之本

仁者爱人,在日常家庭人伦上便表现为“孝悌为本”的家庭缘之情。孝指善事父母,悌指尊重兄长,孝悌是仁者推己及人而“爱人”的根本环节。

1. 在经济和企业发展方面,“仁”的思想对于从内在方面规范人的行为,服务企业,发展自我,确保主体利益的充分、合理获得有着积极的作用。

2.在健全人格形态、提高人的内在素质方面。孔子仁学在肯定人的价值时,主张塑造完美的自我,使人格的内在境界和外在展现相统一。

3. 孔子的仁学是国际社会都能普遍接受的一种明智信仰和人道主义哲学。其“仁爱”的包含了民族平等、国家平等和和睦与共的思想。它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原则在民族国家关系中的具体化。

…… …… 余下全文

篇八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与价值(吕帅帅)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吕 帅 帅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陕西 渭南714000)

摘 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仁学思想贯穿于其全部思想和行事中,对当时的中华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有学者将仁视为形而上的东西,对其仁者爱人的内涵也有截然不同的说法。本文试图从孔子的教育活动、政治思想、民族思想中揭示孔子仁的涵义及爱人的范围,并将仁学思想置于当时的思想界对其进行评判。

关键词:孔子;仁学;内涵;比较法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礼崩乐坏之春秋,长于周公所封之鲁国。其先祖为宋人,微子之后。曾祖房叔避难奔鲁,为防大夫。父叔梁纥为鄹大夫,晚年续弦娶鲁颜氏女“野合”[1]1905而生孔子。由于社会的变迁和家族的衰落,至孔子时他已沦为贵族最底层之士族。加之父母早丧,家境贫寒,所以曾为“委吏”、“乘田”等小官。[2]187孔子虽贫且贱,然居文献之大邦,儿时常陈俎豆,设礼容,十五志于学,学无常师,故在而立之年已有“知礼”[3]68之誉,并收徒设教。他曾周游列国、席不暇暖,表现出对政治的极大热情,尽管从政时曾有出色的政绩,然“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1]1909终不能行道。他生前仅是一位自叹“道不行”[3]113的“丧家之狗。”[1]1921死后虽历代封建王朝对其推崇备加,“然专制时代之君臣,虽推尊孔子,表彰儒术。其实断章取义,别具私心,存其仁义之言辞,略其封建之背景,忘其平阶级之宗旨,遗其君子儒

[4]61之教义。”又自“欧洲文化输入中国以来,中国的思想界,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一个大的变化,每次都把孔子作为反对的目标。”[5]143故孔子虽位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有中国第一大圣人之誉,然其为中国历史上最不幸之人可知。近代以来有人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一切问题都归咎孔氏,于是,孔子成了专制阶级的历史幽灵,此真不明孔子仁学思想真义之宣传。诋毁孔子的声音虽不始于近代,然在近现代历史中孔子思想所受扭曲却是于今为烈!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