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距离产生美只是个度的问题

距离产生美只是个度的问题

曾记及道路边有这样一幅宣传语,叫:距离产生美,安全不追尾,,,距离产生美是要有所控制的距离,这里有个限度的问题,如果你把距离无限拉大,那么美迟早也要没的。

为什么说距离能够产生美呢,因为有个词叫做“朦胧美”,那种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的感觉是一种美,因为在这种感觉下人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去相像所有美好的事情,所以才说朦胧是一种美。

而产生距离就是为了让人获得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因为距离产生了就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其中的东西,只能够靠相像,去相像其中种种美好的东西。但是相像也要有事实作为依据,如果距离拉太长了,那当要相像的时候脑袋却一片空白还怎么相像。并且所谓的距离有适可就是说当产生一段距离后,让对方有了相像的空间,这样能够促进感情,但是当分离了一段时间后还要靠近点让对方尝到一点甜头,这样对方才会有动力继续去相像,如果分离太久,对方相像一段时间后就会疲劳、厌倦了,于是会索性放弃相像,如果这样的话美就没了。 还有,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保持适当的距离能够让对方长时间的保持新鲜感。而那些距离产生了,美却没了的,是因为没有把握住距离的度,一味的保持距离,会让对方灰心、感觉到无趣感觉到没有希望,于是不去想不去争取,于是美也就没了。

…… …… 余下全文

篇二 :第七讲(教案)距离产生美:美与距离(钟名诚)

第七讲 距离产生美:美与距离

在第一讲的时候,我们曾经讨论过:“美从何处寻?”的问题,这是从美的对象的角度去寻找美的。本讲从审美的主体,也就是人这个角度讨论“人为何会产生美”呢?

如图片:在风和日暖的时节,眼前尽是娇红嫩绿,面对这灿烂浓郁的世界, 心旷神怡,忘怀一切,时而觉得某一株花在向阳带笑,时而觉得某一个鸟的声音特别清脆,心中恍然有所悟。

一、审美与距离

距离产生美。这个观点是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我国当代美学家朱光潜发展了其观点。

他们认为,距离是形成审美态度的必要条件。人对事物的审美态度不同于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是根据满足实际需要的欲望驱使下的活动,是有功力目的的。 朱光潜曾经举例说,假如一位商人,一位植物学家和一位艺术家同时在看一棵古松树。商人想着赚钱,于是计算这棵古松在市场上的价格,植物学家会研究古松的生长年龄和土壤气候对这个古松的影响,艺术家则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这棵古松而忘却了世界上的一切,因为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棵古松就是整个艺术世界,对古松的美感享受使艺术家欣喜若狂。这就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三种态度: 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和美感的态度。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适当的距离能够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实用的态度转变为审美的态度。 当然,商人和艺术家在看古松的时候,他们的空间距离并没有审美不同,我们这里所说的距离是“心理距离”,而不是空间距离。

朱光潜留学欧洲的时候,他总是喜欢沿着住所傍边的一条小河散步,散步的时候,总是从河的东岸去,过桥后沿着河的西岸回来,走东岸时觉得西岸的景色比东岸美,走西岸时觉得东岸的景色比西岸美,但最美的还是河中的倒影。

“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我平时又喜欢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本来是习见不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见得很美丽。”(75) 为什么倒影会比正身更美呢?

…… …… 余下全文

篇三 :距离产生美

距离产生美

——读《谈美》有感

最近我正在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突然就感觉有了一丝触动,很久没有看这类文学书了,这样的感觉也很少有了,虽然书还没有看完,我还是选择先将自己此刻的感想写下来。

朱光潜先生对于美的理解很深奥,我还不是很能理解,但其中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那一节中的主要观点——距离产生美,我深表赞同。树的倒影比树的本身要美,就是由于树的倒影离我们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不仅仅是字面上简单的可以用卷尺来测量的距离,更是一种思想上的,甚至于心灵上的。

如何发现美?我想我们只有抛开心中的杂念,跳出世俗对事物的实用价值的定义,将事物与现实的距离拉远,才能真切的感受到该事物的美,引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到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更通俗易懂的说,就是,当我们想要看见一样事物的美时,眼中只能是这件事物,我们脑海中甚至不知道这件事物是用来干什么的,你的着重点就在于它本身的构造,它的色彩,它的纹路。在我们欣赏它的那一刻,它是脱离这个现实世界的,它只是一个美丽的意象,在我们的思想世界里,有着触摸不到的距离。

距离产生美,因为有了距离才有可能脱离现实世界,毕竟知觉不是完全客观的,每个人所见到的事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距离越近,带上的主观色彩越多。奥古斯特 罗丹曾说过一句名言‘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说,更确切的是缺少发现美的思维,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俗人,看见一块漂亮可口的蛋糕,我们首先冒出脑海的想法往往是自己很想吃,而不是仔细欣赏蛋糕上的奶油勾画出的精美图案,但如果,我们的思维可以把‘蛋糕是用来吃的’这一思想抛开,将蛋糕摆在一个只能欣赏它的美的距离上,无疑,这个美将更甚!它丰富靓丽的色彩,它精致美丽的花纹,都将让人为之着迷,当我们真正的欣赏到它的美的时候,我们估计已经不舍得吃了。

…… …… 余下全文

篇四 :再谈“距离产生美”

再谈“距离产生美”

我们通常有句话,叫“距离产生美”。

十九世纪著名黑格尔美学家费歇尔在《美学》中曾经说过:“我们只有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看到美,距离本身能美化一切。”

约隔半个世纪,瑞士美学家布劳明确地提出了距离是美感的一种显著特征,他说:“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

我国的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也说:“艺术家和诗人的长处就在能够把事物摆在某种距离以外去看。”

但是一件艺术品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美感,首先因为他们本身是美的。如果它们本身是丑的,无论你安排一个什么“距离的间隔”,也难于使它们成为美的。距离并不能“美化一切”。

尽管距离不能决定事物的美丑,但确可影响人们美感的差异。距离有空间距离,除此还有时间距离、心理距离。所有这些距离的远近变化,都关联着艺术美的创作与欣赏的变化。距离,在审美过程中,虽非主宰一切的基因,但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条件。

我国的绘画传统是很重视距离的。早在南北朝时代,画家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里,就描述了人与景物间距离远近的变化,呈现出“去之稍阔,则见其弥小”的近大远小现象。唐代王维的《山水诀》与《山水论》中,提出了“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远水无波”的原则,讲的也是这一问题。北宋的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进而总结了画家们的创作经验,概括出“三远”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这不仅讲了视觉的距离,而且讲了视觉的角度,它奠定了中国画处理处理空间远近关系的基础。南宋的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说过:“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渺者,谓之幽远。”这里,韩拙已不限于叙述空间距离对景物形体所起的近大远小、近小远略的作用,而是着重论述了在空气的透视中,空间距离对景物的色彩明晦所起的影响。这样,优秀的画家运用距离这些美学原理,不仅有助于他们所描绘的事物形体达到真与美,而且有助于他们所描绘事物的意境达到真与美。

…… …… 余下全文

篇五 :浅论“距离产生美”

学院:经济学院 班级:经济4班 学号:20113152 姓名:李箕阳 浅论“距离产生美”

“距离产生美”是大家所默认的一条美学原理,大多数人都知道而且大都持赞同观点,然而有时我想这句话是极正确的,有时又会想这句话是错误的,而且简直可以说是荒谬的。什么是距离美?距离又为什么能产生美?如何去把握距离美?我想这些问题大家都可能思考过,不过每个人的观点可能不同,思考角度也有差异,所以就“距离产生美”这一问题我想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什么是距离美

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说的是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或者可以说它是一种朦胧美,在一定距离产生的东西,在适当的距离,适当的空间与时间中,会让人产生一定的美感,而美的距离到哪个程度呢,是否有一个标准的度数,是否有一定的长度可以量出?我想这是无从说起的,因为距离美是抽象的,距离美中的距离既可以是空间的距离,也可以是时间的距离。距离美彰显在恋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中是最适合不过的了。两个相爱的男女,不在一起的时候会朝思暮想,在一起的时候各不相让;明明深爱着对方,却喜欢拼命地相互掐掰。双方心身交困,筋疲力尽之时呼喊:可不可以有点距离,留点空间啊!然而,真的不掐不掰了,感情也就走到了尽头,没有了花前月下,没有了卿卿我我,距离就会产生它根本的作用——疏远。两个恋人在一起,除了信任尊重等外,最重要的是沟通,不止语言的沟通,更多的是心灵的沟通。一旦有了距离,以前再深的感情,激情,感觉都会由于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化,直至烟消云散。

当然,也不可否认,距离可能会产生情感上绵绵的相思,心灵涌动阵阵的暖流。然而,这些可能终究是虚无。霎那间的美妙闪过,伴随而来的将是怎样的伤痛,怎样地熬煎。心灵既有了距离,恋情还会温暖吗?还可以比翼双飞吗?曾经我也有过一段短暂的爱情,只是却因为两人异地相隔,我在安徽,而她远在哈尔滨,最终她无法接受如此遥远的距离而提出分手,我想这不是她的错,而是距离

…… …… 余下全文

篇六 :距离产生美

过去人们都说距离产生美,只是自己没有遇到过,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也一直以为距离产生美。

可是后来自己的感情出现了问题,才发现,距离产生美完全是扯淡,谁说距离产生美啊,发霉才对!两个人产生了距离,谁也看不到谁,心也就产生了距离,越来越远了,彼此变的陌生了!再到后来导致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分手!

分手了,很难过,我想过这句话,简直是狗屁不如啊,难道分手是美吗?过了一段时间,受伤的心灵稍微平静了,想想过去自己所做的,所想的,真的有点可笑了!再仔细琢磨琢磨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距离使两个人不在一起了,如果真的相爱,即使人不在一块,心灵永远也是不会分开的,最后分手,只能说两个人并没有真正相爱,至少有一个人没有真正的去爱对方。距离使得不去爱对方的人露出了本来面目,使得这段没有真爱的恋情结束了,这对付出真爱的人来说,是天大的好事,尽管会有短暂的伤心,但是失去的是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而对方失去的是一个爱她的人,相比较而言,对付出真爱的人是万幸啊,总比侥幸面对面的生活在一起要好的多,这种侥幸心理终究有一天会崩溃,所以还是距离帮了大忙,在不幸的婚姻到来前就结束这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因为结婚后的离婚是对一个家庭残酷的摧残,对两个人或者是三个人无情的折磨!所以说,距离产生美!

处在不同的心情,就会有不同的想法,等心平静下来,心情好些了,再面对现实,才能得出真正的答案!距离就是一种考验,让所有的虚伪彻底暴光,能够经受的住考验的,才是真正的感情,经受不住考验的,就是虚伪的表现,让它们脱下伪装的外衣,赤裸裸的展现在大家面前,让大家也来评判一下,过去是什么样的感情,现在又是什么样的感情,经过“距离”的洗礼,让一切都变的很现实了,过去的天真没有了,太乐观也会出错!

距离产生美,而不是距离产生分手,分手并不是距离的错,是两个人的错,距离只是一个考验感情的工具而已。其实也并不是谁错谁对,只是让距离让两个人面对现实时发现两个人不合适,不适合在一起,使得两个人分手,告别暂时的痛苦,迎来的才是幸福的明天!分手是距离的直接结果,最终结果是“幸福的明天”,这才是美的所在,不然怎么说距离产生美呢!

…… …… 余下全文

篇七 :距离产生美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辩手,观众:

大家晚上好!

下面由我来陈述我方观点,我方认为距离能产生美。首先,请允许我做名词解释。距离是指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的长度或指认识、感情等方面的差距。能的意思是会、应该、能够,是指部分肯定。产生的意思是由已有的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包含发现。而美,虽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但在此语境中,是指由情感的想象活动所引起的精神愉悦,它需要感受于存在而会于心灵,是人的主观选择。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距离首先为时间距离。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要获得最佳审美感受,必须把握好审美的时间距离。为什么青花瓷这些古董这么美,为什么秦砖汉瓦、长城故宫让人如此着迷,这就是时间距离的作用了,经过历史的积淀,时间的冲刷,这些东西才散发出成熟的风韵,才有那种浑然天成的美。看雾凇要在冬天看,观赏钱塘江大潮,看龙舟比赛都要选择特定的时间,这些例子都说明时间距离能产生美。

第二,距离其次为空间距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一样的距离,不一样的视角,能产生不一样的美感。为什么地理中要求我们观赏景色要站在不同位置呢,游湖要置身其中,看山在山顶俯瞰最佳,观瀑布则需在其下俯视才能领略到它的壮观,这就是空间距离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

第三,距离最后为心理距离。因为人们对无法触及的东西无法理解透彻,总会有神秘感,而神秘感能给人带来的有两种影响:恐惧或幻想。距离产生美则属于后者。人的大脑是会主动地联系已有的信息去理解新认识的事物,想象也是一种理解的思维方式。因为对无法触及的东西了解不够,这样就会存有想象空间,把自己的美好的理想建立在距离上。一瓶水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没什么,但对于缺水地区的人们来说就是甘露,心理距离让这瓶水产生了别样的美。

第四,距离能产生美,可我们也不否认距离在产生美的同时也会产生其他的感受,比如说隔阂、生疏,但这并不影响距离使我们对事物产生美的感受,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美可以由很多东西产生,但是,距离带给我们的美最是别样,最是迷人。

…… …… 余下全文

篇八 :距离产生美

距离产生美

遥望昆仑,才能感受到它的连绵蜿蜒。

远眺黄河,才能感受到它的九曲回环。

“草色遥看近却无”才“最是一年春好处”,韩愈的那首小诗告诉人们:距离产生美。

距离使人体会思念的意味深长。

距离使一种情感蓄在心中,无语凝噎;使一种思念穿越时空,萦绕心间。 是的,因为有距离,才会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七七相会的快乐;因为有距离,才会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浓浓的乡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吟出的是苏轼对亲人团聚的期盼;“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道出的是母亲对儿子离开的不舍。距离是“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的相思相忆;距离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相安互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仿佛使我们看到了李清照若有所失的面容,看到了她的忧郁眼眸和盈盈粉泪,感受到在满地黄花、梧桐细雨诸景象中,她的思念在飞扬。

思念,这种苦涩而甜蜜的感情,会随着距离的拉近而淡,随着距离的拉远而浓。是距离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感美。

距离使人享受想象的奇特美妙。

距离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思,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

雨后晴空,出现了一道彩虹,远远望去,光彩夺目,灿烂辉煌。可是,你又何曾想过,它只是阳光的折射?

当夜幕降临,远处的万家灯火,是否会令你想象每一个溢满灯光的窗口,都

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看到那枚挂在苍穹灼灼发光的玉盘,许多人会猜想那是“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人间仙境;想象那玉兔的活泼跳脱,嫦娥的顾盼生情,吴刚的英俊潇洒,桂花酒的香甜醇厚……这种意境多么美妙,令人陶醉。但从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那刻起,婵娟的桂宫变成了一个丑陋的球体,风华顿损,那里一片荒芜,坑坑洼洼,死气沉沉,它那冰清玉洁的美丽已经褪色。

正所谓雾里看花花更艳,水中赏月月似仙,远山闻鸟啼,隔窗望伊人。距离能激发想象力,只有彼此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才能享受一些特有的美。 距离使人明白追求的永无止境。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