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三国演义中的名言

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曹操的:“今英雄,为使君与操尔”

三国成语 :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 …… 余下全文

篇二 :名言名句;三国演义的名言

名言名句;三国演义的名言

名言名句;三国演义的名言

1、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智勇武将

2、……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庞士元

3、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郭嘉

4、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田丰

5、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陈寿

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7、斩将搴旗,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王霸之计。——张昭

8、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9、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陈寿

10、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名言名句;三国演义的名言】名言名句;三国演义的名言。——诸葛亮

11、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诸葛亮

12、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孔明

13、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周瑜

14、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1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16、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陆伯言

17、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

18、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孔明

19、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名言名句;三国演义的名言】文章名言名句;三国演义的名言出自——仲达

20、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孔明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三国演义中十句精辟名言

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后来关羽虽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没听别人这么说过,估计作者肯定是吕温侯的FANS,否则也不会这么肉麻。

二、“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四、“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是心胸狭窄,永不服输的代名词,也只有当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时,才会由口及心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只不过这句话过于自卑,长了诸葛志气,灭了自己威风。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们主中格式化了。

五、“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是赵云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评语,原因是在《演义》里赵云并不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场都是英姿飒爽,攻无不克,能得到主子这么一句肯定,当然是高兴得找不到北了。不过也可以看出刘备没有知人之能:赵云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胆识,平时只给他一些压粮运草,打扫战场,保护家属的杂活,真是埋没英雄。

六、“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一向看好诸葛亮和庞统,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所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一点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经天纬地的本事,因此这么说也不过份。奇怪的是刘备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策常常霸气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还有些识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众人,临死时给孙权留下这样的忠告,深刻看出了两人的处事风格。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给了刘备。而二人各行其事时却做得近乎完美。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中考名著阅读《三国演义》复习资料

《三国演义》复习资料(一)

1、主要人物简介:

2、著名战役

火烧新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官渡之战   对战方:袁绍--曹操 兵力对比:袁绍十倍于曹操结果:曹操胜利!   曹操

赤壁之战   对战方:曹操--孙权兵力对比:曹操十余倍于孙权结果:孙权胜利! 周瑜

夷陵之战   对战方:刘备--孙权兵力对比:刘备十余倍于孙权结果:孙权胜利! 陆逊

新野之战: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官渡之战:

建安四年六月,袁绍精兵10万战马万匹,南下进攻许昌试图依靠军力优势,打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双方各有胜负,于官渡对峙。袁绍不听许攸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让许攸弃袁绍而投奔曹操,投降曹操,曹操采纳许攸之计,领兵烧了袁绍在乌巢积屯的粮草,袁绍军大败,部下张郃、高览投降曹操。

夷陵之战:

孙权攻杀蜀将关羽于章乡(今湖北当阳东北),占领荆州。刘备为了给关于报仇,亲自挥师东进,连连告捷。陆逊总督东吴军马,以静制动,等待破蜀良机。由于天热难耐,刘备让蜀兵避暑林中,犯了兵家大忌。陆逊见时机已到,调动各路军马一起行动,火烧蜀军边营,刘备损兵折将,全面溃败,幸亏赵云救驾,才逃到白帝城。

3、重要人物

刘  备

忠:刘备对汉室的忠心,受汉献帝衣带诏,汉室未亡时绝不称帝。

仁:新野自身难保时坚持携民渡江。

义:两个结义兄弟遇难后坚持为他们报仇,甚至为此而毁国亡身。

厚:多次寄人篱下有机夺取而不取。

勇:三英战吕布中体现了他勇武的一面。

重视人才:“猥自枉屈”,三顾茅庐;赵云单骑救主后,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 …… 余下全文

篇五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目录

一 、曹操的奸诈残忍与权谋自私????????????1

1. 奸诈残忍??????????????????????1

2. 权谋自私??????????????????????1

二、雄才大略与远见卓识???????????????2

1. 雄才大略????????????????????? 2

2. 远见卓识????????????????????? 2

三、胸怀若谷与求贤若渴???????????????3

1. 胸怀若谷????????????????????? 3

2. 求贤若渴????????????????????? 4

四、文学家的曹操??????????????????4

1. 文姬归汉????????????????????? 4

2. 建安文学????????????????????? 5

3. 登高必赋????????????????????? 5

结束语???????????????????????6 致谢????????????????????????6 参考文献??????????????????????6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摘要:《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刻画成“奸雄”,许邵评价说:“曹操是治国之贤臣,乱世之奸雄。”是“白脸奸臣”。而在对其文治武功、修养气度、诗文风采,却是褒扬的;“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正是《三国演义》对这位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所作的双重评判。

关键词:曹操 《三国演义》

一、曹操的奸诈残忍与极端利己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作为反面人物形象来加以描写的,其人物性格比较复杂。曹操身上突出概括了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一些典型特征:凶残、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己主义。

1、奸诈残忍

曹操一出场便显示出奸诈的特征,曹操的叔父见曹操游荡无度,就几次让曹操的父亲进行管教,曹操“患之”。有一天曹操和叔父在路上相逢,立刻假装中风倒地。叔父赶快跑去告诉曹嵩,曹嵩跑来一看,曹操好好的,询问究竟,曹操说:“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而。”从此以后,叔父再说曹操的不是,曹嵩都不信了,年纪轻轻就有这样的手段,狡诈端倪初现。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三国演义》失街亭中的管理学

《三国演义》失街亭中的管理学

在《三国演义》中,孔明有被美化的嫌疑,变得不大真实,“多智而近妖”(鲁迅语)。但是,小说中还是极力从一个理想的管理人员的角度来描述他。那么,我们不妨抛开历史的真伪,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待小说中的孔明,书中对孔明成功之处的着墨实在太多,所以在这里决定只从孔明的一次著名的失败——失街亭中来看孔明的不足之处,从而给今天那些因成功而趾高气扬的管理人员敲敲警钟,毕竟美玉微瑕,人无完人。

失街亭是孔明最惨痛的失败,但让可怜的马谡在此事件中负上全部责任确实冤枉。其实,当一次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失败时,策划者和执行者都应各负一半的责任。有人会为孔明辩论说:是马谡没有按照孔明的策划行动才导致失败的。这是人们的普遍认识,但是,马谡按照孔明的策划而行的结果就一定是胜利么?历史无法重复,自然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对守街亭的整个过程加以分析,从而推断出结果。

能否指派马谡担任守街亭的领导?

我们先来考察马谡的能力结构。在专业能力方面,马谡主攻谋略学,是一个难得的参谋人员,但在独立带兵出战方面没有实际经验,只做过幕后策划的协助工作;在人事管理能力方面本来还算是不错的,不过因为缺乏独立带兵的作战经历,决定了他在军中并没有能够让大兵绝对服从以至崇拜的基础,说明在危急的时候马谡无法以个人魅力稳定军心;他不听王平的再三劝告,说明他不是一个能虚心接纳他人意见的好领导;他自动请缨守街亭,并且流露出对司马懿的轻视,证明他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实在不能说是一个有独当一面才能的管理人员。所以,作为守街亭这样关键的任务,马谡是无法胜任的,一个人的才能有限,本来也怪不得他,但可惜的是他得到领导的错爱。真正的错爱!虽然书中再三强调了孔明的不放心,又派了王平作副将。但是难道孔明不懂“疑人勿用,用人勿疑”的道理么?!如果反过来让王平做全权领导,马谡为随军参谋这样的组合可能更适合本次任务,就这点上,孔明犯了最大的错误:用人不当!与知人善任的要求相差甚远。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三国演义名句

1、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第一回

解释:这句话反映了客观的历史演变规律,在罗贯中眼中,历史进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统一就了就要分裂,分裂久了就要统一。

2、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三国演义》第一回

刘关张三人奋力救了董卓,但是当董卓得知三人都是平凡百姓的时候,竟然流露出了不屑一顾的神态。作者不禁发出感慨:自古至今人们都是很势力的,他们从来都是以你的地位,势力,名望来揣度你、对待你。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能够慧眼识英雄呢?

3、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三国演义》第一回

解释:进行重大的政治活动中,一定要注意保密,如果不慎泄密,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还会祸及自己。

4、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三国演义》第一回

解释:比喻友谊无比可贵,但是反映了刘关张“家天下”的政治主张,在国家利益和兄弟恩仇之间,他们把后者放在前面,这显然是轻重不分,公私不分。刘关张三人以义气起家,可以说也是因为义气落败。

5、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三国演义》第二回

解释:枳棘是一种多刺的灌木,古人因此视之为恶木,由此“枳棘丛中”便被引申为环境恶劣的意思;鸾凤,是两种高贵而吉祥的鸟,常用来比喻有政治高尚的品德和突出才干的人。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有高尚品德和突出才干的人,是不应该在恶劣环境的地方生存的。

6、彼一时,此一时也。---《三国演义》第二回

解释:随着时间的改变,情况发生变化了,做事的标准和原则也要跟着改变。

7、倒持干戈,授人以柄。---《三国演义》第二回

解释:由于方法不对,反倒给了别人可乘之机,自己遭到了“收拾”。

8、名正言顺,大事可图。---《三国演义》第三回

解释:做事要有有利的理论依据,这样有利于成就大事。

9、扬汤止沸,不如去薪。---《三国演义》第三回

解释:做事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三国演义名句

1、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第一回

解释:这句话反映了客观的历史演变规律,在罗贯中眼中,历史进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统一就了就要分裂,分裂久了就要统一。

2、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三国演义》第一回

刘关张三人奋力救了董卓,但是当董卓得知三人都是平凡百姓的时候,竟然流露出了不屑一顾的神态。作者不禁发出感慨:自古至今人们都是很势力的,他们从来都是以你的地位,势力,名望来揣度你、对待你。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能够慧眼识英雄呢?

3、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三国演义》第一回

解释:进行重大的政治活动中,一定要注意保密,如果不慎泄密,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还会祸及自己。

4、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三国演义》第一回

解释:比喻友谊无比可贵,但是反映了刘关张“家天下”的政治主张,在国家利益和兄弟恩仇之间,他们把后者放在前面,这显然是轻重不分,公私不分。刘关张三人以义气起家,可以说也是因为义气落败。

5、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三国演义》第二回

解释:枳棘是一种多刺的灌木,古人因此视之为恶木,由此“枳棘丛中”便被引申为环境恶劣的意思;鸾凤,是两种高贵而吉祥的鸟,常用来比喻有政治高尚的品德和突出才干的人。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有高尚品德和突出才干的人,是不应该在恶劣环境的地方生存的。

6、彼一时,此一时也。---《三国演义》第二回

解释:随着时间的改变,情况发生变化了,做事的标准和原则也要跟着改变。

7、倒持干戈,授人以柄。---《三国演义》第二回

解释:由于方法不对,反倒给了别人可乘之机,自己遭到了“收拾”。

8、名正言顺,大事可图。---《三国演义》第三回

解释:做事要有有利的理论依据,这样有利于成就大事。

9、扬汤止沸,不如去薪。---《三国演义》第三回

解释:做事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