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登鹳雀楼自己稿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湘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所作,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诗虽短小,但内容却很丰富。整首诗气势恢弘,意境高远。这首诗由两个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巧合天成,意境浑圆深远,读起来琅琅上口。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是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由实及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为后两句析事明理铺垫。

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作者由景生情,抒发了他高瞻远瞩、蓬勃向上的情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难点是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祖国传统诗文的韵味美,在潜移默化中学语言,受教育。

教学思路:

这首古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教学时,要以读为主,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扣“登”字,引导学生了解“登楼”所见,理解“登楼”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让学生在自问中读诗,在自探中品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想像中发展语言。

…… …… 余下全文

篇二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王之涣著诗

?

?

? 王之涣著诗 李益著诗 畅当著诗 这是一个多义词,它还有其它义项:(共3个义项 ) 添加义项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五言绝句。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

《登鹳雀楼》

?

五言绝句 文学体裁

?

王之涣 作者

?

唐代 创作年代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作品鉴赏

3 作者简介

4 鹳雀楼

5 相关评论

展开

1 基本信息

登鹳雀楼

1.2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1.3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渤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

1.4 格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诗歌格律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2 作品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登鹳雀楼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 …… 余下全文

篇三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学生课前准备:(1)自学生字。

(2)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给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用百度搜索查阅王之涣和鹳雀楼相关资料。

(4)画纸、彩笔。

4、教师课前准备:百度搜索《登鹳雀楼》相关教学资料。

(1)找《登鹳雀楼》一课教学设计作参考。

(2)依据《新课程标准》、班级学生学情,结合百度搜索,确定《登鹳雀楼》一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制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3)用百度搜索《登鹳雀楼》朗读录音学习参考,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搜索《登鹳雀楼》歌曲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形式学古诗。

(4)用百度搜索《登鹳雀楼》一课课件作参考,搜索相关图片整理制作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教学课题: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登鹳雀楼》。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所作,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诗虽短小,但内容却很丰富。整首诗气势恢弘,意境高远。这首诗由两个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巧合天成,意境浑圆深远,读起来琅琅上口。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是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由实及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为后两句析事明理铺垫。

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作者由景生情,抒发了他高瞻远瞩、蓬勃向上的情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难点是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语文A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登鹳雀楼 3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能力目标: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 …… 余下全文

篇五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利用网络优势,深入浅出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江都市郭村中心小学 张丽雅 许小丽

课题: 登鹳雀楼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描写了诗人登临鹳雀楼后所见到的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的情怀,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具有启迪人们努力登攀、不断进取的思想意义。

全诗四句。一、二句写登楼所见。先写远眺所见,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郁郁苍苍,一轮渐渐西沉的红日,构成了多么壮丽的画面,多么雄浑的景象!次写俯视所见,气势非凡的黄河,奔腾呼啸,一直向大海滚滚而去,那气概多么令人惊叹不已!

三、四句写登楼所思,前两句已经把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诗人即景生情,还想看得更远些,于是生发出三、四两句:要想驰骋远目,进一步开阔视野,还要再上一层楼!这不仅写出诗人从有所见发展到有所思,写出了使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也向人们揭示了一条深刻哲理:站得高,望得远。

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上紧密联系。

目标预设:

1、学会诗中的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在古诗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走近诗人,走进那意那境,感受诗句的魅力,又要教会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理解其中的字、词、句。这些, 1

离不开扎实的训练与反复的提高。让学生在课堂与课后,产生读古诗的欲望,学会读古诗的方法,试着理解古诗的含义……也就是让学生在古诗阅读方面有所发展,就是教师教一些古诗的重要意义。

设计思路:

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入阅读古诗的课堂。抓住“诗人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反复读古诗。因为是低年级的孩子,所以先引导他们学会读对古诗,试着读懂诗句。再在教者的熏陶与感染中进入诗句的情境,举一反三,让学生读、说、画、背……不断地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诗句中蕴含的哲理。最后设计相应的写字教学,进行部分生字的书写训练。

…… …… 余下全文

篇六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座楼(出示课件),它叫鹳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板书,指名读)。说到鹳雀楼,自然会使我们想到唐代的大诗人------王之涣,他的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鹳雀楼,看到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水,想了很多很多写下的——《登鹳雀楼》(补充板书,并解题)指名读,齐读,读准“登”(注音)。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王之涣和他的这首诗吧。(出示课件)

生: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师:边读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师板书诗人) 二、新课讲授

(一)、学习生字

师: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单列了出来,请你们自己来读一读,认一认。(出示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

生:学生自由练读词语。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出示诗句,理解关键词。(出示课件)

学习第一、二行诗句师:自读一、二行诗句,根据后面词语的意思来理解诗句。

师:许多诗中都藏着画面,读这两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能把它背下来吗?

生:我看到太阳了。

生:我看到那边有很多山。

师:闭上眼睛,听听诗人的吟诵。你们想读吗?试一试,能背一背吗?(给学生画好节奏,自读、指背、赛背)

生:学生按画好的节奏自由练读练背。

师: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短短的两句话,就让我们看到了如此美丽的景色,可是遥远的山那边的景色是不是更吸引人,大海的波浪是不是更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

生:站得更高些吧。

生:再往上爬吧。

师:你能用书中的诗句回答吗?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对,你真够聪明的!

2、出示诗句,理解关键词。(出示课件)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师: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师:你们有过站得高,看得远的经历吗?

生:站在我家的楼上能看到更远的地方。

…… …… 余下全文

篇七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课 题:《登鹳雀楼》

教材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目标预设:

1 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重点、难点:

认读本课生字, 有感情地颂读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观、说、想、议、读、比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学习古诗。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设计思路:

一、从生活到诗文,从观察到说议,亲自登高,说体会,来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余下全文

篇八 :名诗名句大全

名诗名句大全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李绿园《歧路灯》)

4、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杜甫《夔州歌》)

7、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9、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李时珍《本草纲目》)

10、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文公文集》)

1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1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3、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14、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15、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成语)

16、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俗语)

1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18、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中国俗语)

19、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0、不如意事常八九,正用此时风雨来。(陆游《剑南诗稿》)

2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原道》) 2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2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2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秦伯》) 25、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2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27、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白朴《喜来春》) 2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9、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0、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31、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3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3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4、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3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3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37、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无稹《菊花》) 3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 3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40、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41、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42、草枯鹰眼疾,雪尽马啼轻。(王维《观猎》)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