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读《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中国渊源五千年文化造就了浩浩荡荡且沉沉甸甸的文学瑰宝。展开悠远的中国文学的长卷,不能不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知识如浩瀚无垠的大海,无人知晓这中间究竟孕育了多少的能量。

在学习完《郑伯克段于鄢》这样一篇文章后,真真是感悟颇多。好的文章正是如此,如同茶香一样慢慢潜入我们的心底,渗透进心间的每一条罅隙。越是品味,就越能觉得文章的精妙,就越能看清自己对于这样一篇短短文章的真正感受。

中国有句古话,曰“横看成林侧成峰”,用在这篇文章更是恰当不过。山岭山峰之间,便有了我的诸多感悟。就让我一诉痛快罢。

通读全文后,首先令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关于姜氏对于同样出生于自己肉身的两个孩子的不同对待。母亲对于郑庄公厌恶之明显实在让我着实气氛,而原因仅仅因为郑庄公出生之时让母亲受了一些肉体上的痛苦。不仅如此,姜氏在零落郑庄公的同时却是百般娇宠公叔段,屡次求先王武公立公叔段为太子,又屡次求请郑庄公为其封地。母亲如此的教育方法,最终导致了郑庄公的因为缺少母爱而变得的冷血无情,也导致了公叔段的恃宠而骄,进而后来的胡作非为。此种带有偏见的眼光和教育之方法,实在令人不敢苟同。

反观当今社会,这种偏见的目光难道消除了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殊不见,农村的女孩只有围着灶头转的权利,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让她们不能巴巴地走向近在咫尺的学堂念书;殊不见,现今中小学中的一部分教师甚至仅仅以学生的家庭背景作为评判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准;殊不见,职场求职女性精英屡屡碰壁,只是因为一句“非男性员工”不予录用??诸如此类因为一些以现在眼光看起来非常荒诞不羁的理由而造成的不平等现象的存在,最后导致让人难以理解的后果出现,这样的情形是不是应该存在?或许它根本不具备存在的理由。因此,我不得不问一句:一些现象和后果的造成,究竟是“自然如此”,还是因为“人为如此”呢?

全文之中,最有争议的人物非郑庄公莫属了。身为公叔段的哥哥,面对自己的亲身弟弟不断地“在太岁头上动土”,郑庄公一再地退让。但却是在退让过程中不断地说出“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的事做多了,必定自取灭亡)、“无庸,将自及”(不用,他将会自己招致祸殃的)、“不义不昵,厚将崩”(不忠义就不能团结人,土地扩大反将走上崩溃)”诸如此类的对于形式看得彻彻切切的话。我不经要问,郑庄公你为何不和弟弟将这些坦白说出?为什么非要逼到最后以极为血腥的方式解决才肯罢休呢?有时候的忍让只能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 不可否认,郑庄公的有勇有谋,郑庄公的不惊不惧,郑庄公的从容不迫,让他在政治上得到了完胜。但是,所谓“有得必有失”,在亲情上,毫无疑问,郑庄公失去了伟大的母爱和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于是,我不禁为郑庄公感到深深的悲哀:这样的胜利能够称之为真正的胜利吗?当然不能!胜利永远不会和亲情画上等号,因为没有一个人会用胜利作为形容词来形容世间最伟大的亲情的!

…… …… 余下全文

篇二 :古文名句大全

古文名句掇贝

先秦文名句选

左传名句

多行不义,必自毖。

《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

做多了不义之事,必定会自取灭亡。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

【译文】

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擂鼓,士兵勇气大振,第二次擂鼓,勇气就衰退了,第三次擂鼓,勇气就竭尽了。敌军勇气消失而我军士气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译文】

楚王派使者对齐侯说:“你们住在北海,我们住在南海,就是马牛放牧走失了,也到不了对方国境之内的。没有料到你们会来到我们这里,这是什么缘故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为甚,岂可在乎?谚所谓‘辅车相依,辱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宫之奇谏假道》

【译文】

宫之奇向虞侯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一亡,虞国必然随着灭亡。晋国的贪心不可助长,外部的敌人不可忽视。借道一次给它就已经过份了,难道还可以来第二次吗?俗话说:‘颊骨和牙床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嘴唇,牙齿就要受冻。’这正是说的虞和虢的关系。”

明耻教哉,求杀敌也。

《子鱼论战》

【译文】

(平时)使战士认识什么是可耻的,教育战士勇敢作战,目的就是为了杀伤敌人。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介之推不言禄》

【译文】

偷别人的钱财,尚且叫他盗贼,何况是贪取上天的功劳作为自己的功劳呢?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依靠人家的力量得到好处却去损害人家,这是不讲仁义;失去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把两国的和睦相处变为互相攻打,这不算勇武。我们还是回去吧。 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郑子家告赵宣子》

…… …… 余下全文

篇三 :名句

名句

4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4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 赵策一》

42.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战国策 楚策四》

4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晋) 傅玄

4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 学而》

4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卫灵公》

47.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 中庸》

4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道德经三十三》

4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学而》

5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 里仁》

51.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杂记下》

52.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韩非子 喻老》

53.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管子 权修》

54.见兔而顾犬,未为晚已;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5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5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

57.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 告子上》

58.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

5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60.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 劝学》

6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62.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

6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6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6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6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

…… …… 余下全文

篇四 :《重生之何以非凡》中出现的诗词名句

何以非凡

1、硬笔临摹

20、《始得西山宴游记》

《兰亭集序》《圣教序》。 21、《白马篇》《蜀道难》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朱自清《春》 4、沈复《童趣》 5、《郑伯克段于鄢》 6、博尔赫斯 7、《木兰辞》 8、《陋室铭》 9、《桃花源记》

10、《劝学篇》和《师说》 11、《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12、《寒山问拾得》

13、[元]叶颙《石鼎茶声》 14、李白《与韩荆州书》 15、《沁园春〃长沙》 16、《诗魂〃草堂》 17、《古诗十九首》 18、《长恨歌》 19、《采薇》《赤壁赋》

22、《七杀碑文》 23、《侠客行》 24、郑燮xie(郑板桥)

《新竹》

25、《三国》:纵使曹操相逼,

庶亦终身不设一谋。

26、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27、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28、屈原《离骚》《天问》《九歌》《大司命》

29、《少年中国说》 30、《三国志》 31、《氓》 32、《管宁割席》 33、莎翁十四行诗“你的长

夏永远不会凋谢”

34、《随园食单》

…… …… 余下全文

篇五 :名言名句

名言名句

1、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佚名

2、 美若没有几分遗憾,如何能有那千般滋味?——刘墉《昙花》

3、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北京大学校训

4、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校训

5、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校训

6、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南京大学校训

7、自强 弘毅 求是 创新 ——武汉大学校训

8、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南开大学校训

9、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

10、以拍拉图为友,以亚里斯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校训

1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2、知我者,谓我必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3、她静默般地走近/走近,又投 /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戴望舒《雨巷》

14、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5、悄悄的我走了,正如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一片云彩。——徐志摩《再别康桥》

16、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1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1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19、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0、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21、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2、投我以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 …… 余下全文

篇六 :先秦名句

一、先秦名句

guānguānjūjiū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báilùw?ishuāng

suǒw?iyīr?n

zàishuǐyīfāng

shījīngqínfēngjiānjiāwúshísāngsh?nnǚzhīdānxīshījīng

zhōunán

guānjū

zàih?zhīzhōuyǎotiǎoshūnǚjūnzǐhǎoqiú

jiānjiācāngcāng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qíy?w?ru?

yújiējiūxī

yújiēnǚxī

shìzhīdānxī

y?ukěshuōyě

bùkěshuōyě

sāngzhīw?ilu?wúyǔshìdān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

shījīngw?ifēngmáng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sāngzhīlu?xījiànchēw?ishang

nǚyěbùshuǎng

shì?rqíháng

《诗经·卫风·氓》

qíhuáng?ryǔnzìwǒcúěrsānsuìshípínqíshuǐshāngshāng

shìyěwǎngjí

?rsānqíd?

桑之落兮,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shījīngw?ifēngmáng

xìnshìdàndàn

bùsīqífǎn

fǎnshìb

《诗经·卫风·氓》

ùsī

yìyǐyānzāi

shījīngw?ifēngmáng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qīngqīngzǐjīnr?n?rwúyífēngyǔrúhuì

…… …… 余下全文

篇七 :高中生必背名句名篇集锦

高中生必背名句名篇集锦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A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唐.杜甫《洗兵马》)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南朝齐·江淹《剩赋》) B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宋·辛弃疾《破阵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北魏·鄙道元《水经注》)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孟子·尽心上》)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唐·杜甫《夔州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唐·李白愀浦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三国·曹操《蒿里行》)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 余下全文

篇八 :高中生必背名句名篇集锦

高中生必背名句名篇集锦

A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唐.杜甫《洗兵马》)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南朝齐·江淹《剩赋》)

B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宋·辛弃疾《破阵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北魏·鄙道元《水经注》)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唐·杜甫《夔州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唐·李

白愀浦歌))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诗经·魏风·伐檀》)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战国·屈原《橘颂》)

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唐·杜甫《兵车行》)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宋·张俞《蚕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唐·白居易《琵琶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