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浅析《牡丹亭》中的“至情”

浅析《牡丹亭》中的“至情”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饱含热情地塑造了杜丽娘等人物形象,热情赞美了人世间的情感,从真情到“至情”,体现了作者对情感的热烈追求。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施政,汤显祖都重视“情”的存在和作用,《牡丹亭》则正是他“至情”思想的精彩演绎。

汤显祖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有情的,“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天下之声音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在了解《牡丹亭》之前,从来都不知道世上能有这般纯粹的爱,爱如梦,梦相爱,却能爱到至死都不修。只因梦一场而生爱,只因梦中爱而香消玉殒,又因爱的思念而人鬼相约,最后也是因为爱杜丽娘死而复生。看似荒诞的故事却掩藏着作者对“至情”的追求和对世间真正情感的理解。

《牡丹亭》中第三出到第五出交待了杜丽娘所生活的环境,一个出生于太守家庭的千金小姐,整天被关在房里学绣、读书,睡个懒觉也要被念叨,父亲还要怪罪“这都是你娘亲失教也”,父亲深怕她不知书,不知礼。就选个思想腐朽的陈最良老先生来教她,这位先生为了避免提到男女之情而故意误解《诗经》中的关雎一篇。正是杜丽娘所生活的无聊烦闷憋屈的环境,使得她对自由和情感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渴望和追求。正是这种渴望而使杜丽娘走上了“至情”之路。

《牡丹亭》围绕着杜丽娘的“至情”之路而展开叙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对情的热烈与渴望;2、对情的思念与追求;3、对情的执着于捍卫。一切都是为情而存在,为情而发生,为情而结局。

1.对情的热烈与渴望

杜丽娘有感于春光而萌生对爱情的渴望,在肆无忌惮的梦境中体会了爱情的幸福。在人的世界里,封建社会的教育,压不住“情”的生长。闺房的重门,也锁不住“情”的驰骋。 生于太守府中,杜丽娘是寂寞的,是不自由的,在她情窦初开之时却不能得到满足。同时,她也是叛逆的,多情的,即使父母先生都不愿她了解男女之间的情感,甚至是阻止她了解,可她仍然能够从其他途径了解,就像她没有读过《诗经》却能够知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真正含义。《诗经》中的爱情是唤起了她青春的觉醒,她埋怨父亲在婚姻问题上太讲究门第,以致耽误了自己美好的青春。春天的明媚风光也刺激了她要求身心解放的强烈感情。终于,她在梦中接受了柳梦梅的爱情。

…… …… 余下全文

篇二 :论《牡丹亭》中的梅柳意象

论《牡丹亭》中梅、柳意象的多重内涵

内容摘要:关于《牡丹亭》中的梅、柳意象,前人虽偶有论及,但都没有深掘其内涵。实际上,它们既分别是男女主人公的代表,又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是汤显祖精心塑造的重要意象。充分认识梅、柳意象的内涵,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牡丹亭》的意旨,并解决一些疑问。

关键词:《牡丹亭》 梅 柳 意象 象征

汤显祖《牡丹亭》①一剧共五十五出,梅、柳作为植物意象,或同时、或分别在其中三十二出中被提及②,不但几乎涵盖男女主角出场的所有关目,并且在重要关目反复出现。梅、柳如此高的出现频率,说明了二者的重要地位。通过考察《牡丹亭》全书,同时比照确定为牡丹亭蓝本的《牡丹亭记》和蓝本存疑的《牡丹亭慕色还魂》话本③可以看出,汤显祖使用梅、柳意象,并不是简单地沿袭,而是精心加以深化,力求为刻画人物和铺展剧情服务。

最能体现作者深意的,是柳梦梅在第二出《言怀》中描述的梦境。从前后剧情来看,此梦做的颇为蹊跷,让人疑惑重重:第一,既然第一出《标目》中强调杜丽娘“感梦”,为何不先写杜梦而先写柳梦?第二,柳梦的时间是在杜梦之前还是之后,亦或是同时?第三,撇开二梦在时间上吻合与否不论,二者之梦的内容为何差异颇大?第四,如果作者有意安排杜柳二人各做各梦,为何《冥判》中杜丽娘叙

述自己的梦境时提到了柳梦的情节?这些疑点及其衍生的问题,早就有人指出,如俞平伯《<牡丹亭>赞》云:“??(杜丽娘)其时梦一书生耳,不知其名梦梅也,何缘而缱绻于梅哉?更无是理也;柳生以梦一女立梅树下而名梦梅,是柳本以女改名也,今书中暗叙杜复以柳故而守梅根,此一梅也,孰先连欤?孰后系欤?孰因而孰果欤?无始无名,一环流转,断断乎无是理也。”④一些研究者也特别注意到了柳梦,如有人认为:汤显祖加插柳生对于梦的表述,“目的在于表明,以后牡丹亭上发生的事情,实在早就由剧中人感应,是他们命中注定的宿命”⑤;还有人认为:“柳梦是为杜梦作引子,埋伏笔,突出男女主角‘心有灵犀一点通’”⑥。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没有明确指出作者的真正意图。实际上,汤显祖如此费心设计柳梦,是为了突出强调梦的结果——柳生改名。关于柳梦梅之名的由来,《杜丽娘记》⑦没有提及,而《杜丽娘慕色还魂》却说柳梦梅是“因母梦见食梅而有孕,故此为名”⑧ 。汤显祖为何没有同以上两本一样,简简单单地使用柳梦梅这个名字,而是大费周章地安排“做梦改名”的情节呢?这是因为他要借“柳梦梅”之名,凸显出他精心安排的、全剧最重要的三个意象“柳”、“梦”和“梅”。其中柳是柳梦梅本人的象征,而梅即象征丽娘,梦是连接二者的媒介,也是情节发展的关键。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试述牡丹亭中情与理的冲突

论文关健词:《取丹亭》 情理 冲突 融合

论文摘要:汤显祖是我国16世纪伟大的戏剧家。其人生经历了激情与消况,梦幻与现实的思想矛盾。他在推崇传统道德的同时,又幻想构建一个符合自已理想的伦理典范,这在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表现为人物于情,理之中的变化。通过分析《牡丹亭》人物由“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转变为融合为一的原因,以求探究汤显祖的创作思想的复杂性。 《牡丹亭》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的戏剧杰作。汤显祖一生创作了许多戏剧作品,其中,尤以《临川四梦》著名,而《牡丹亭》更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即《还魂记》,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争取个性解放的精神。

要想通过《牡丹亭》探究汤显祖的创作思想,须先从汤显祖的人生阅历及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意识说起。

一、汤显祖的人生阅历和所处时代思想氛围

汤显祖出身于书香门第,聪慧好学,从小就希望通过读圣贤书,参加科举人仕来光宗耀祖。青年时期他已崭露头角,21岁中举,曾随泰州学派大师罗汝芳学习心性之学,探索人生意义与道德真理,奠定了自我的道德规范,以致影响了他后来的出人进退及做人处事的方式。

他先后四次赴京会试均未中进士,这与他刚直清高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当时的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企图罗致一批青年才俊,纳人“自己人”的小圈子,以便巩固日后的统治地位汤显祖就在其罗致之列,但他拒绝了邀请,由此名落孙山。这段经历对汤显祖打击很大,但同时也给他一个重要的人生启示: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难免要付出沉重代价。直到1582年张居正死后,汤显祖才中了进士。

政治的翻云覆雨,官场的拉帮结派,斗争的倾轧陷害,人情的冷暖炎凉,给汤显祖极大的刺激与教训,使他作出了坚守一生的选择:为了保存自我人格的纯净,“不如掩门自贞”。他“掩门自贞”的方式,就是任无关紧要的闲职,闭门读书,同时从事诗文创作。然而官场的醒醒贪赎让他忍无可忍,1591年他上书《论辅臣科臣疏》,针贬时政。接着就遭到贬滴,发配到雷州半岛。感到前途无望和厌倦官场的汤显祖效法陶渊明,在老家临川构筑了玉茗堂,并在此完成了《牡丹亭》的写作。

…… …… 余下全文

篇四 :《牡丹亭》中情于理的冲突

学生感言:爱情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更是时代的产物。

《牡丹亭》中情与理的冲突

(照片缺)

课题组长:高二(9)班 潘怡麟 指导教师:陈蓓蓓老师

组员:高二(7)班 谢高圆

摘要:《牡丹亭》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上承《西厢》,下启《红楼》,集中表现了中国社会中情与理的冲突;追求自由爱情的过程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通过分析《牡丹亭》中人物的思想行为、情感追求、角色关系等,对比同时期欧洲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以深入理解其所蕴藏的普适爱情观念。

关键词:爱情 古典 牡丹亭

一、 以情抗理,超越生死

1、 情与理的冲突

人类社会的稳固必须依靠一定的规范。数千年来,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中国社会里,这种规范以“理”的形式存在,情与理的冲突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的。所谓理,一指自然规律,二指伦理道德。“存天理,灭人欲”原本指的是遵守道德规范、消灭过分的欲望,但却时常被利用、被歪曲,导致矫枉过正。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父亲杜宝是剧中“理”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为丽娘延请了“腐儒”老师陈最良,并规定男女《四书》、《毛诗》为教科书,对杜丽娘进行最正统的教育。

杜丽娘的母亲甄氏的位置处于理与情之间:她也是名门之后,不会干涉杜宝对女儿进行“理”的教育,而且会对女儿进行进一步、更细致的教化。丽娘游园惊梦后,甄氏责:“这

12后花园中冷静,少去闲行”:她在细微处关注着女儿;但之后却责春香“引逗小姐”,见她

娇惜女儿,甚至是纵容,对她“觑的千金重3”。在甄氏的影响下,杜丽娘深知何可为何不可为,同时也有了些母亲纵容下的“娇气”,没有这“娇气”也就没有为爱生而死、死而生的勇气。

而侍女春香却对杜丽娘追求自由起了促进作用。两人年龄相近,但是春香需要顾忌的少得多,有时她能说出丽娘的心声、做出丽娘想做却不敢的事。得益于春香的存在,丽娘保持了活泼的内在,这是她不顾一切地追求“情”的基础。

…… …… 余下全文

篇五 :牡丹亭中的理想与现实

谈《牡丹亭》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简介:《牡丹亭》主要讲述了宋朝南安府太守杜宝年轻貌美的女儿杜丽娘的离奇爱情故事。杜丽娘在美好的青春年华游园伤春,并因此做梦与情郎柳梦梅生情,再次寻梦却不得而终,随即郁郁而终,死后三年,柳梦梅拾得画像,杜丽娘因情复活,最后有情人突破阻碍终成眷属。

总体评述;”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作为元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得意之作,《牡丹亭》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古今不少文人墨客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解读,但主流思想是明确而清晰的,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也是大多数作品所体现给读者的。《牡丹亭》通过以杜宝为首的封建卫道士派与以杜丽娘柳梦梅为代表的青春派关于爱情自由的抗争来表现主题意义,一方面表达了对禁人欲的封建礼教和刻板严肃的封建伦理的憎恶与批判,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婚姻自由的渴望赞美了杜丽娘突破封建束缚勇于追求爱情的精神。

一 从《牡丹亭》透视汤显祖的理想与现实

从《牡丹亭》中可以看出汤显祖对现实的失望,他将自我理想的实现寄托在《牡丹亭》的创作中。

《牡丹亭》是汤显祖弃官回乡后创作的,汤显祖厌倦了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对官官相护欺压百姓的黑暗现实失望透顶,所以在朝廷罢免之前早已潇洒的放弃了象征名利金钱的官职。他将满腔热情投入《牡丹亭》的创作中,在他笔下杜丽娘也苦于现实的束缚,理想在现实中遭到无情的压迫。杜丽娘通过梦境去实现理想,通过死亡去追求爱情。从现实到梦境,从死去到复生始终贯穿着杜丽娘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追求,可以说杜丽娘用梦境和死亡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境界。而汤显祖通过对杜丽娘的人物塑造来寄语自己在现实中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不难看出杜丽娘形象中可以看到汤显祖的影子,在某些细节上存在着相似之处。例如两人都憎恨压迫人的封建礼教,都热烈渴望自由,都坚决追求炽热的感情。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一个美好的梦,融合了汤显祖的全部感情和心思。当汤显祖写到“赏春香还是你旧罗裙”时竟然忍不住悲戚,大声哭叹受封建礼教压迫而不幸死去的杜丽娘。美丽的杜丽娘是个苦命人,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只能用

…… …… 余下全文

篇六 :浅析《牡丹亭》中春香的形象特点

浅析《牡丹亭》中春香的形象特点

摘要:《牡丹亭》是《西厢记》后又一影响曲坛的巨著。春香在《牡丹亭》中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她以纯、真的性格与杜丽娘在《牡丹亭》中交辉相映,并对戏曲发展有推动作用。从春香在《牡丹亭》中表现出来的性格,可以体现出封建社会体制对女性的本性的压制以及被压制的女性对自由的渴望、对美的向往的抗争。

关键词:春香 纯 真 封建礼教

《牡丹亭》是我国明代戏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是整个明代传奇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描述的是一名官家小姐——杜丽娘对个人幸福追求的故事。通过描写她与书生柳梦梅在爱情上生生死死、悲欢离合的经历,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对妇女本性的压制。作品主人公为了爱情,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的束缚私自结合,这无疑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礼法规范和门阀制度的反抗,表现出作者民主的思想倾向。 故事是围绕杜丽娘与柳梦梅开展的,但中间却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春香,杜丽娘的贴身婢女。春香在《牡丹亭》中是一个个性极为鲜明的形象,她热情、开朗、活泼、泼辣,具有大胆的反抗精神,对于封建礼教来说,她的行为可以说是“闹”,甚至可以说是“胡闹”。但以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可以用两个字表达,就是“纯”和“真”。

(一)

纯,是指单纯、天真烂漫。真,则是指率真、坦率。而这两字着重体现在《牡丹亭》第七出《闺塾》中。

《牡丹亭·闺塾》这一出戏,是杜丽娘走上觉醒之路的起点,而爆发点却是春香。在这出戏中共有三个人物:陈最良、杜丽娘、春香。写的是迂腐学究陈最良为闺阁小姐杜丽娘上课的情形。这出戏是由开场、教书、写字和询景四个情节构成的。

开场时杜丽娘及春香未准时来上课,陈最良就对她们加以斥责。陈最良久等杜丽娘不到,敲云板催促上课,这一行为反映出他那“师道尊严”的封建思想。春香跟在杜丽娘身后,对读书不感兴趣的她,不耐烦地说着怨言:“《昔事贤文》,把人禁杀,恁时节则好教鹦鹉哥唤茶。”在春香坦率的言语中,可以知道,在她的眼里读书还没有逗鹦鹉说话好玩。这正反映出了春香与死板的老学究陈最良对文化学习的不同理解,同时也显示了两者思想的不同。 教书的情节,陈最良因为她们两人迟到,就进行思想教育,对她们宣扬封建礼教。这个老学究用陈腐的说教教训杜丽娘:

…… …… 余下全文

篇七 :20xx年大学生村官考试:《牡丹亭》中的主要人物及个性特点

20##年大学生村官考试:《牡丹亭》中的主要人物及个性特点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作者成功地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反抗性格的成长过程。杜丽娘生于名门宦族之家,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她曾经安于父亲替她安排下的道路,稳重,矜持,温顺,这突出表现在“闺塾”一场。但是,由于生活上的束缚、单调,也造成了她情绪上的苦闷,引起了她对现状的不满和怀疑。《诗经》中的爱情是唤起了她青春的觉醒,她埋怨父亲在婚姻问题上太讲究门第,以致耽误了自己美好的青春。春天的明媚风光也刺激了她要求身心解放的强烈感情。终于,她在梦中接受了柳梦梅的爱情。

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他在爱情上确是始终如一的。他一看到杜丽娘的画像和题诗,就被吸引住了。他为她敢于冒开棺处死的危险;在烽火连天、刀兵遍地的日子里,不畏艰险到淮阳替她探望父母。在得悉自己中了状元还被吊打的情况下,第一个念头就是叫人赶紧送信给杜丽娘,让她高兴。这些描写也是生动的、同时他不畏强暴、刚强的反抗性格也是突出的。他敢于在金銮殿上揭露和嘲笑权高势重的岳父。他始终相信自己和杜丽娘的行为是正确的,理直气壮,义正词严。这种性格于杜丽娘交相辉映,使他们的爱情发出了更大的光彩。

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丫鬟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闹学的主角是她,而后台则是杜丽娘。尽管杜丽娘还是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格言去教训春香,但她本人又何尝不想与丫环一块去玩耍呢?发现后花园的是春香,而在后花园中演出一幕男欢女爱、惊神泣鬼的梦中喜剧的正是小姐本人。春香的导引与陪衬,使得杜丽娘更为仪态万方、内涵丰富。这一对少女珠连壁合般的联袂登场,与后来舞台本中花神圣母般的形象交相辉映,将女性美的群体阵容渲染得靓丽如画。

…… …… 余下全文

篇八 :从牡丹亭看中国戏曲的主情性

从《牡丹亭》看中国戏曲的主情性

内容摘要: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是从中国古代的诗论和乐论中移植过来的,到了明中叶以后它才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戏曲美学范畴,戏曲界也才系统地提出主情说。汤显祖是第一个从根本上确立了“情”在中国戏曲中的本质地位的人。他在《寄达观》中写道:“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真是一刀两断语。”汤显祖不仅把“情”看作是戏曲创作的原动力,而且认为“情”是戏曲魅力的主要来源。他把戏曲的本质归结为一个“情”字,即由“情”产生戏曲,也由“情”来感染戏曲观众。他称自己的《牡丹亭》就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下面我将会从戏曲“情”、情与理的浪漫主义、音乐“情”、审美倾向上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情、情与理、浪漫主义、音乐“情”、审美倾向

一、戏曲情

“叙事”与“抒情”是戏曲文学创作中主观表现与客体对象的对应关系“, 以情叙事”“、事为情用”的重主观表现成了戏曲创作约定俗成的“法规”。诗向来被视为最能表现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激情是诗的本体特征,它对人类情感的表现具有普遍的包容性,“情”作为诗与戏曲结合的中介点,决定了中国戏曲从创作到表演,都为情所引,为情所用,一切的表现手段都是依情感的逻辑铺展,因而戏曲“诗化”的核心首先在于“情化”。汤显祖在《董解元〈西厢记〉题辞》中强调“志情并茂”:“志也者,情也。”言志即言情,创作者借“情”———主观创作意愿及情感结构,以达寄意目的———抒发情感。他以写诗的手法写戏,谱写出《牡丹亭》跨越生死的挚情之歌。“至情”可以主宰一切:“人心不必然之想,则天下终必有之事??况夫钟情之至,可动天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将何所不至哉。”《牡丹亭》可以说是戏曲作品中“至情”的典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二、浪漫主义的主情性

中国戏曲深受中国古典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以及传奇、小说的影响,中国传统戏曲中处处散发着浪漫主义的精神。以描写理想为主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遵循理想化的原则塑造典型形象它不受生活真实的约束,不为时空所限,为了表现作者的理想,在虚构的环境中用大起大落的幻想情节创造各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性格具有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非凡奇特的大无畏精神。通过人物形象理想化的过程,生动地展示出现实中存在的而且应该有的美好的东西,这其中便凸现了浓厚的抒情性。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