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诸子百家名言集

修身之经典

随着西周王朝衰亡,中国走进了春秋(前770-476) 战国(前475-前221)时代。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一段盛世,造就了思想之大家,著出了传世之文章,奠定了国学之基础,形成了中国之文化。 诸子: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孙武、张仪、苏秦、尹文、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

百家: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纵横家等流派,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最有影响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诸子百家派别各不相同,但都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宣传各自思想。修身是基础,包括道德修养、文化修养。中学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从诸子百家著作中可以寻找出道德修养、尊师重教、文化学习的经典名句,与大家共勉。

道德修养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天下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言行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辨别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自我完善

子思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jiǔ);道前定,则不穷。----准备

子思:君子之道,譬如兴远,必自迩(ěr);譬如登高,必自卑。----基础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品质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处世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诸子百家名言释义

诸子百家名言释义

1 1、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注释〗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释义】人类生长在天地之间,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只是一眨眼间而已。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注释】①涯:边际,极限。②知(zhì):知识,才智。

【释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3 3、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注释】闲闲:广博豁达的样子。 炎炎:猛烈;这里借猛火炎燎之势,比喻说话时气焰盛人。 詹詹:言语琐细,

说个没完。

【释义】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

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

【注释】毫末:细小的萌芽。 累土:堆土。

【释义】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

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5、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释义】厨师虽然不做祭祀的饭菜,祭祀官也决不能越位来代替他。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注释】恢恢:宽广。游刃:运转的刀刃。

【释义】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

宽绰而有余地呀。

7、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释义】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

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 …… 余下全文

篇三 :古代诸子百家的哲理名言

古代诸子百家的哲理名言

爱 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S226;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S226;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S226;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S226;外篇&S226;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S226;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S226;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S226;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S226;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S226;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S226;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S226;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S226;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S226;俗谚牧民》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诸子百家名句鉴赏

1. 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2. 同几不与,异己不非

3. 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

4. 奋于言者,奋于行者伐

5.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6. 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

7. 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

8. 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

9. 刑法之源,生于嗜欲不节

10. 美言伤信,慎言!

11.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hun)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12. 自知者不怨人,知名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13. 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

14. 浅不足与侧深,愚不足与谋知,井底之蛙不可与东海之乐

15. 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维之事

16.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17. 顺风而呼者易为气,因时而行者易为力

18.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盛其富

19. 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

20. 苟大意得,不已小缺为伤

21. 祸莫大于不知足,纠莫大于欲得

22.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3. 天下莫柔于水者,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24.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诸子百家名言名句选20xx

墨子名言选粹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伪诈)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载)行者也。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力,形之所以奋也。圆,一中同长也。

孟子

闻过则喜,闻善则拜①。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所作,现存七篇。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在山东省邹县)人。是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①这句话原文为:“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自《孟子·离娄上》。

大人①者,不失其赤子之心②者也。

出自《孟子·离娄下》。①[大人]有德行的人。 ②[赤子之心]婴儿天真纯洁善良的心地。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自《孟子·离娄下》。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①而已矣。

出自《孟子·告子上》。①[放心]指丧失了的“善心”。“求其放心”的意思是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回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出自《孟子·尽心上》。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

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诸子百家名言精选50则

诸子百家名言 爱 国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 志

5.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7.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持 节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自 强

1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1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1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1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4.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诚 信

15.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1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18.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断

19.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改 过

20.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21.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22.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2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厚 仁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26.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诸子百家名句集合

诸子百家名句集合

由于年代久远,诸子百家的名句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太被提及,而在话题议论文或者议论文阅读中我们还常常可以看到这些璀璨的古代文明,可惜,优秀的名句却不能转化为我们写文章的利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不明其真实本意,就像我们生硬地用现代汉语去诠释一些意义已经彻底发生变化的成语一般尴尬。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此篇将会有一个诸子百家名句大集合,希望同学们可以从中有所收获。

欲知其言论,必先知何谓“诸子百家”——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

孔子为儒学大家,其代表言论是记录在《论语》中,笔者在高二的文章《<论语>好句来找你》里面,将常见的《论语》句子列在其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下载,在此文中,我们不再赘述。此文除了诸子百家的言论我们还会将上古,春秋之前的一些重要思想列入此篇文章。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3.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4.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诸子百家名句

诸子百家名句背诵精要

1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2

指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

3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4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5、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6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7、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8

要广博的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所以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

9,故几于道。

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10 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