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中医学经典名句

中医学经典名句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

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

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中医经典语录

中医名言名句

1 第一部分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

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急性病要

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

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气聚则塞,气散则通。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

治气。

——金翼匮?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

伤筋,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

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

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

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

——〔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

于中宫,多因脾弱。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 …… 余下全文

篇三 :古今中医经典语录收集

古今中医经典语录收集(一)

1、损有余,乃所以补其不足也。

2、脉大为热,大而无力,乃虚寒也。

3、喘之病机主要是肺气上逆,此其常也;然宗气不足,脾气下陷,升降失司也

会致喘,此其变也。

4、盖胆以温为候,虚则寒,寒则气滯,滯者生痰,痰生胆腑则“神不归舍”,故

令人心恐不寐。胆为甲木,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

5、心悸一病,多为心患,然又不拘心病,五脏六腑、气血阴阳之变皆可致之,

要立足整体,全面审视。由于胆主决断,可出现因恐而病,以心虚胆怯为主要表现。

6、卧而惊者属肝,卧则血归于肝。

7、经曰,胃之大络名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8、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上攻于心,为心痛者亦多。

9、湿因内不具生化之阳,故亦称“湿浊”。“浊”,即秽浊不清,湿邪为患,易表

现为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目多哆;湿滯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浊下注则小便混浊,妇女白带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侵浸淫流水等。

10、太阳为寒水之经,邪之初伤,必须发汗,麻黄汤发皮肤之汗,桂枝汤发经络

之汗,葛根汤发肌肉之汗,小青龙汤发心下之汗,大青龙汤发其内扰胸中之阳气而为汗,此发汗之五法也。

11、阳明在经,未离太阳,宜汗之;既离太阳,宜清之。

12、肾中水火同候,邪伤其经,或从水化而为寒,或从火化而为热,二证候以脉

沉细,但欲寐为提纲。

13、恶寒一切属表,虽里证悉具,而微恶寒者,亦是表未解也,犹当先解其外,

俟不恶寒为外解,乃可攻其里也。

14、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谓好伤寒,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必恶寒,谓继之以发热,此则发于阳也;若恶寒而蜷,脉沉细而紧者,此则发于阴也,在阳则可发汗,在阴者可温里。

15、潮热属阳明,必于日晡时发者,乃为潮热。

…… …… 余下全文

篇四 :牢记:实用中医养生经典语录

牢记:实用中医养生经典语录

中医养生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为目的,遵循阴阳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通过各种方法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如果您也想增强体质、颐养生命、延年益寿,那就赶快行动,牢记文中的养生要点及相应的经典语录吧!

1.男女有别 经典语录:男子属阳,性多刚悍,以气为本,又多从事体力劳动,耗气较多,故养生调适多以益气固阳为主;女性多柔弱,以血为先,养生调适宜补血而养阴。

2.人生有序

婴幼儿期

经典语录:鉴于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养护其“稚阴”、“稚阳”为要,即饮食用药忌峻猛,慎用过于寒热之剂,药量宜轻而病愈即止。

青壮年期

经典语录:此期可耐药物,故调摄当视个人体质之偏而调理阴阳。

老年期

经典语录:女子四十九岁左右,男子五十六岁左右,便开始进入生理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的老年期。老年人的调摄,当以补为主,时时顾其正气,方能使阴阳保持相对平衡,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3.顺天时以养生

经典语录:一年四季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不同时序,生物界顺此阴阳消长之机,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节律,人亦当应之而护养阴阳。

4.按月亮盈亏而补泻

经典语录:中医认为,人体阴阳、气血、经脉的虚实变化,与月亮的盈亏有着密切的关系。月满时阴阳气血多实,则应少进补品;月亏时阴阳气血多虚,则应少服攻伐峻猛泻下之药。

5.随昼夜晨昏而调摄

经典语录:清晨至日中阳气生而盛,应顺之而养阳,应在清晨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使气血调畅,有助阳气生发;日暮至夜半,阳敛而藏,人当少做劳事,无扰筋骨,以顾护精血而养阴。

6.按体质差别而补养

经典语录:不同的食物可以引起体质的不同,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种族都存在体质上的差异。体质的差异概括起来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其摄养的原则,当辨体质之差别而补益阴阳,视个体之异,或补阴为主,或益阳为要。补阴助阳,益阳以配阴,就能“源泉不竭”,“生化无穷”,健康长寿。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中医经典的气血名句

1,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 《妇人良方·调经门》

2,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医宗必读·医论图说》 3,行医不识气,治病何以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 《景岳全书·杂症谟》

4,人之生死由乎气,气之为用,无所不生,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故治病以气为首务。

5,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

6,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7,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8,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类经·脏象类》

9,人一离腹时,便有此呼吸......平人绝谷七日而死者,以水谷俱尽,脏腑无所充养受气也。然必待七日而死,未若呼吸绝而即死之速也。 《医旨绪余·原呼吸》

10,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

11,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医权初编》

12,人之生死由乎气。《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气的作用

1,气血,人身之二仪也,气为主而血为配。故曰:气化即物生,气变即物易,气盛即物壮,气弱即物弱,气正即物和,气乱即物病,气绝则物死。是气之当养也明矣。《医方考·气门》

2,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论证·吐血》

3,血为气之配......,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 《医经溯洄集·小便原委论》

4,气乃神之祖《脾胃论》

5,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

6,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生气通天论》 7,阳气者,若天与曰,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问·生气通天论》 8,气为生人少火,立命之本也。《质疑录》

9,所谓阳气者,温暖之气也。《医匾·气》

10,脏气虚,则生内寒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11,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血之极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中医必记经典语录

中医必背经典语录

? 止咳常用麻黄 (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 缩尿益智桑蛸 (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 疏肝莫忘麦芽 (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 闭经还须归芍 (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 崩漏海蛸茜草 (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 、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疏肝和胃,理气养阴) ?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 百病挟痰

?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 脾气喜升 胃气喜降

?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百病生于气

?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 久病先针足三里

?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医必记经典语录技巧归纳

止咳常用麻黄 (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缩尿益智桑蛸 (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 (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 (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 (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久病及肾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入络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 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

怪病多由痰作祟,

治痰无需只祛痰,

贵在治气以为要,

气顺则津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一) 一、天人合一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

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二、养生保健

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4.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6.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