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咏物诗的类型

咏物诗的类型

所谓咏物诗,就是那些以大自然中的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歌咏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千百年来,咏物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和普通百姓。咏物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 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 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二、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再来看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 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 奋斗不息。

…… …… 余下全文

篇二 :谈咏物诗的创作

谈咏物诗的创作

谈咏物诗的创作(1)

一、什么的咏物诗?

咏物诗,是通篇以物为吟咏对象的诗歌。这个“物”就是自然中的事物如花鸟虫鱼以及生活中的用具服饰建筑等等。

咏物诗艺术可以上溯到先秦,或者说,“以诗咏物的风气,很早就有了萌芽”(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而臻于成熟的咏物诗”(刘学楷《李商隐托物寓怀诗及其对古代咏物诗的发展》)就是《橘颂》,这首诗“比类喻意,又覃及细物”(《文心雕龙·颂赞》上海古籍20xx年),是一篇完整的对单独事物的集中描写的咏物作品。标志着古人“咏物意识”的产生。所谓“咏物意识”,按照韩国学者徐盛的解释,就是“用整篇作品的结构吟咏一个事物的创作意识”。总的说来,先秦咏物诗绝少,就是汉魏两晋咏物诗数量也不多,直到齐梁时期才开始大量出现。“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王夫之《姜斋诗话》)据很多学者统计,齐梁八十几年的时间,流传下来的咏物诗多达三百三十多篇(据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远比此前几百年间所创作的咏物诗为多。

二、咏物诗的种类

从咏物的不同方式来区分,咏物诗则可分为比体咏物诗(又称感物诗)、赋体咏物诗(又称吟物诗)两大类。前者以托物言志为主,后者以描摹物态为主。

先说“赋体咏物诗”。“赋体”咏物诗强调图形写貌,诗人对事物的形貌、声色等细微特征特别关注,重视事物给自己的感官印象,并且对它精雕细琢。例如:骆宾王七岁写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在诗人的笔下,鹅的形态、动作被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四种颜色搭配起来,画面鲜艳明丽,浮和拨的动作生动准确。

又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把柳树的特点、形态以及柳树与时令的关系都写的很好,诗的技巧很高超,把柳树说得很好,很准确,说到家了。因此,也不愧为名篇。上面举例的两首诗都是对物的描摹写生,其中自然也蕴涵着诗人的情感,但是并没有寄托诗人的美刺讽喻。——这就是“赋体咏物诗”。

…… …… 余下全文

篇三 :咏物诗的特征及相关内容

第十章 咏物诗

第一节 概述

把唐诗按照题材划分,除了有名的边塞诗和田园诗之外,还有一个大的题材类型:“咏物诗”。咏物诗以客观存在的具体的事物形象为吟咏的对象。“咏物诗”的“咏”字是指歌咏,即以诗的语言对客观对象进行描写、抒情;“物”作为被诗人描写、抒情的对象,一般是指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比如,日月星辰、山川丘壑、风霜雨露、虫鸟草木、器物玩好等等。但是诗人对这些事物形象进行吟咏时,又不是在进行纯客观的照相翻版,物在诗中是按照诗人的主观感受再现出来的,因此咏物诗仍旧带有抒情意味。好的咏物诗,诗人以抒情的心理咏物,在对事物形象进行描写时,还托物兴寄,咏物中寄寓了作者的情感和意蕴。

一、 咏物诗的特征和历史发展脉络

1、咏物诗的特征

咏物诗在内容上与其他题材的诗歌有明显的不同,叙事诗以事件为主线展开情节,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边塞诗有特定的地域特征和事件线索,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爱情诗、送别诗以人物的情感为主旋律,如杜甫的《月夜》、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咏物诗则抓住所咏之物本身,或从各种角度,或从事物特征对所咏之物进行吟咏。

从表达情趣上看,有单纯咏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或者某一功能进行吟咏的;有注重刻画所咏之物的内在神韵的;在一些高手笔下和一些佳作之中更有借物兴寄,把诗人的情怀寄寓在物之中的。但总而言之,所有的咏物诗都以某一特定的物作为吟咏的对象和构建意境的外在形式。没有特定的物这一客观对象在诗中,则不构成咏物诗。

从诗题上看,咏物诗常常以所咏之物为诗名,例如:骆宾王《咏蝉》、《咏鹅》,贺知章《咏柳》,罗隐《蜂》等。也有一些咏物诗不是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我们从诗名本身难以看出它的咏物特征,例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杜牧《山行》,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等。咏物诗一般一诗咏一物。

在形式上,唐代咏物诗以短诗、小诗为主,但是韩愈的《南山诗》长达204句,1020言,长度可以说是唐代咏物诗之最。

…… …… 余下全文

篇四 :古诗名句

古诗、古诗名句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1宋·张臬《墨梅》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2梅花 王安石(宋代)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得香字)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5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6苏轼: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7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8题竹石画 郑板桥 清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9苏轼: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0苏轼: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1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 余下全文

篇五 :咏物诗

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

一、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以物象为题,如《小松》、《子规》

形式标志

咏(题、赠、赞)+物象,如《咏梅》、《赏牡丹》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主要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其他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衬托等。 三、鉴赏思路:

写了什么物---------有什么特点----------寄托的情感、志向 四、基本内容:

① 单纯咏物。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 托物言志(寓意)。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

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③ 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道理。

④ 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 …… 余下全文

篇六 :高二咏物诗鉴赏教案

标题《诗歌鉴赏专题》(教师版 )

…… …… 余下全文

篇七 :11 咏物诗四首_教案

11咏物诗四首教案

广东教育出版社

11 咏物诗四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 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2.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4.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写出作者表达的情志。

5. 从咏物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过程方法目标:

咏物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较常见的一个诗歌类型,学习鉴赏咏物诗,对于奠定鉴赏诗歌的能力有很好的帮助。在高一阶段,在进行唐诗宋词元曲的选修课学习时,指导学生通过一定的方法鉴赏诗歌是必要的。而咏物诗的鉴赏,从诗句的语言中抓住所咏之物的特点,结合作者写作本诗的背景,将其两者相似点加以联系,感悟出作者通过诗歌要表达的情志。学生通过方法的掌握,学会鉴赏咏物诗,为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1. 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 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 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总结分析感悟作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尝试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

三、教学重点:

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四、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和禅意诗境。

1

11咏物诗四首教案

广东教育出版社

五、教学课时:

2课时完成四首诗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很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时常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时常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想起了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感受到惜别的情意;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不禁想起了一首诗“楚楚心皎洁,盈盈清如晶。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物诗,一起来感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蕴。

…… …… 余下全文

篇八 :咏物诗及赏析

咏物诗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上阕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词中,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已经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