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曾子名言100句

曾子名言100句

(公务员版)

一、执政为民

1、得众得国 失众失国

【原文】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礼记·大学》

【译文】

《诗经》中说:“殷代没失民众时,行为也能配上帝。应以殷商为借鉴,获得天命不容易。”这是说,得到民众的就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就失去国家。

【启示】

民众是国家的根本。纵观历朝历代,横观整个世界,国家的兴亡,最终起决定作用的都是民众。“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道出了治国的基本规律,也体现了曾子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都是与曾子的这一思想一脉相承的。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以民为本,更是根本。

2、大畏民志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礼记·大学》

【译文】

孔子说:“审理案件,我与别人一样,分清是非曲直。不同的是希望诉讼的案件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尽说狡辩的话,使民心民意得到尊重和敬服,这就叫做知道根本。

【启示】

曾子把尊重敬服民心民意作为根本,道出了治国就要为民的本质要求。只有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才能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3、好民之好,恶民之恶

【原文】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译文】

《诗经》中说:“君子真快乐,爱民如父母。”百姓喜欢的就喜欢,百姓厌恶的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

【启示】

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是社会制度下,唤出“爱民如父母的声音”是多么伟大啊。

4、言信乎群臣,泽施乎百姓

【原文】

“入是国也,言信乎群臣,则留可也;忠行乎群臣,则仕可也;泽施乎百姓,则安可也。” 《说苑·说丛》

【译文】

…… …… 余下全文

篇二 :曾子名言

《曾子名言》---论修身

时间:2012-05-30 17:05:41 来源:中国 ● 嘉祥曾子研究会

曾子论修身

一、学习篇

二、实践篇

三、待人篇

四、处事篇

五、自省篇

六、交友篇

七、理家篇

八、立节篇

一、学习篇

1·1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论语·泰伯》)

[译文]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能力象没有能力一样,知识充实象空无所有一样;别人侵犯他,他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颜回就做到了这一点。

1·2 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要祛除他的不好的方面,查找自己的过失,增强自己的薄弱环节,去掉偏爱的欲望,见到义举就跟着去做,可称得上会学习了。

1·3 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fú)辟,易者弗从。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要珍惜时间用于学习,学到的知识及时用于实践,不回避困难,不贪图安逸。

1·4 君子学必由其业,问必以其序。问而不决,承间观色而复之,虽不说亦不强求也。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请教问题也要讲究次序。请教了而没有解决问题,抓住时机观察老师的脸色再请教,老师就是不解答也不要强求。

1·5 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既然学习了,就担心学的不够宽广;学的知识既然宽广了,就担心对这些知识不能够温习;就是对这些知识温习了,担心的是不能够理解;就是对这些知识理解了,担心的是不能把它们用于实践,就是能够用于实践了,可贵的是能够谦让。君子的学习能够做

…… …… 余下全文

篇三 :修身养性的名言警句

修身养性的名言警句

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诸葛亮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

平静如水,正直如绳。-------严遵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 孔子 生得贞心铁石坚,肯将识见与时迁?--------郑思肖

世道别颓波,我心如砥柱。--------刘禹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宝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2.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万仞,无欲则刚.

4.浮躁一分,到处便抬尤悔; 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

5.任人须知人,友人须容人,人和事就; 无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事在人为.

6.安能尽如人意,要当无愧我心.

7.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

8.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9.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其殃.

10.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坦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11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功夫。

修身养性的经典故事

…… …… 余下全文

篇四 :日行一善的名人名言

日行一善的名人名言

善较之美价值更高--卢梭

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 ——罗曼·罗兰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曾子

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重要的。 ——罗素

善心为众福在后,良行范己必在前。不管去到那里和做任何事,都不能迷失自性的善良。——方海权

与其说是为了爱别人而行善,不如说是为了尊敬自己。 ——福楼拜

行善比作恶明智;温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疯狂适宜。 ——罗·勃郎宁

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左丘明

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弗·培根 日行一善

善恶的区别,在于行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 ——莎士比亚

一个人必须要么做个好人,要么仿效好人。 ——德谟克利特

君子居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闻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奥勒利乌斯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

日行一善,善福增长。每日常行,福泽德被。——方海权

恶往往是昙花一现的,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

大量的善和大量的恶,总是混合在一起,交互错综着的。——狄更斯《游美札记》

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罗曼·罗兰《米开朗基罗传》

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 ——高尔基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而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 …… 余下全文

篇五 :名言警句

中国哲学家

孔 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曾 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孟 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

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墨 子 兼相爱,交相利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荀 子:“制天命而用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老 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庄 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韩非子:“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扬 雄:“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

韩 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玄 奘:“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慧 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张 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程 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朱 熹: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手到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熊十力:“亡国者常先亡其文化,”而“欲救中国,必须先救学术”。

“欲亡其种族者必先亡其文化.”

冯友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外国哲学家

…… …… 余下全文

篇六 :《论语》中的格言警句

《论语》中的格言警句

【学而篇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 )乎?人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知识,再对所学咀嚼品味,不也是一种享受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子曰:“巧言令(讨好别人的表情)色,鲜(少)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曾子曰:吾日三省( xing )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不是温习了呢?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德高道深者)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日常事务处理勤勉快捷,说话却谨慎,且经常向高人请教,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总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去读懂别人。

【为政篇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读书做学问,三十岁,感觉有所建树,四十岁,感觉大彻大悟。五十岁时,懂得更多(甚至彻悟天地自然);到六十岁,更是明白通达,一切都了然于胸了。到了七十岁,能高度自律,随心所欲,而不出差错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ang,迷惑),思而不学则殆(dai,危险)。孔子说:读书学习不加思考,必然为许多问题困惑;反过来只是思考而不与读书结合这样的思考将一无所获,因此,十分危险有害。子曰: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诲(教诲、教导)

…… …… 余下全文

篇七 :礼孝故事名言

古人礼、孝故事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礼孝名言

1、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襞也。 ——孔子

2、文化修养的目的在于增强和提高鉴赏那些最高尚、最深奥的事物的真和美的能力。 ——波伊斯

3、对于对方的无礼的一种无言的非议和责备,而这种讥讽是使谁都会感受到不安的。 ——洛克

…… …… 余下全文

篇八 :《论语》中的格言警句

《论语》中的格言警句

【学而篇一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 )乎?人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知识,再对所学咀嚼品味,不也是一种享受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子曰:“巧言令(讨好别人的表情)色,鲜(少)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 xing )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不是温习了呢?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德高道深者)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日常事务处理勤勉快捷,说话却谨慎,且经常向高人请教,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总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去读懂别人。

【为政篇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读书做学问,三十岁,感觉有所建树,四十岁,感觉大彻大悟。五十岁时,懂得更多(甚至彻悟天地自然);到六十岁,更是明白通达,一切都了然于胸了。到了七十岁,能高度自律,随心所欲,而不出差错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ang,迷惑),思而不学则殆(dai,危险)。 孔子说:读书学习不加思考,必然为许多问题困惑;反过来只是思考而不与读书结合这样的思考将一无所获,因此,十分危险有害。 子曰: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诲(教诲、教导)

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