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藏族之寺庙教育

藏族传统教育---寺院教育

agddz

佛教的“佛”是遍知遍觉之义,“教”是教育教化之义。以诸佛所证之究竟真理教育和启发众生,使一切众生获得真智,摆脱愚暗,达到人格和精神无比完美的佛菩萨境界。——这就是佛教的根本宗旨。 藏传佛教忠实地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显密学修传统,创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教育制度。一千多年来以寺院为中心、僧人为主体的藏传佛教教育,在藏区和信仰藏传佛教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担负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继承和发扬佛教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任务,在培养造就宗教和社会各类人才,传播藏传佛教文化,提高信教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创建社会精神文明,为全人类精神文明宝库增添优秀成果等方面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贡献。其中许多成功的经验不仅对佛教的教育,而且对整个人类的教育和智力开发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藏传佛教建教1370多年来,经受了各种严峻的考验。在建教初期遭到原始宗教苯教的激烈反对和排斥,9世纪中叶遭到朗达玛灭教的灾祸,近代以来,又受到西方文明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冲击。但它始终像屹立在海岸上的一座花岗岩石山,在一次次历史风浪的冲击中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自从人类历史进入现代以来,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佛教普遍从昔日的鼎盛逐步走向衰败没落,有的地方戒风学风沦丧殆尽,寺庙佛塔变成了历史遗迹、旅游景观。在佛教普遍下滑的历史条件下,藏传佛教的繁荣期却延长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直到现在国内外仍有不少藏传佛教寺院保持着传统的教风和学修模式,承担着培养人才、继承弘扬纯真法脉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藏传佛教在金钱社会中能够保持寺院和僧人的优良传统,信念坚定不动摇,这和它的传统教育是分不开的。为了从藏传佛教的传统教育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和启示,有必要了解藏传佛教教育的情况。本文就藏传佛教教育作一概括地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教育为根本的思想和尊师重教之优良传统

佛教的目的是自利利他。自利是解脱成佛;利他是以佛法教育群众,以佛教精神为众生服务。要实现自利和利他的目标,首先必须掌握知识、懂得佛法,因此,藏传佛教把闻法学知识看做是入道、成佛、成就佛教利众事业的最根本的条件。这种思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 余下全文

篇二 :藏族民俗风情

藏族民俗风情

藏族主要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聚居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份,人种属于蒙古人种。中国境内有人口约541万余人,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探索藏族的民俗风情,一定要从藏族的起源与分布、藏族的民居民俗,藏族的服饰民俗、藏族的婚恋嫁娶、藏族的宗教信仰等多方面更详细更深入的探究,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个具有丰富文化气息的民族。

一、藏族的起源与分布

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智慧的古老民族。藏族的起源古老传奇,文明多样,藏族的分布集聚性强,藏族的人口较多,藏族的文化底蕴独有的文化气息十分丰富。

1、藏族的起源

在西藏地区的多次考古发掘,充分说明了在两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生活,并经历了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他们就是今日藏民族的祖先。其它古老的民族一样,在其最初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对自然界的了解,生产力的缓慢提高,逐步形成了许多部落,其中以西藏山南地区的雅砻部落发展最快,藏族人信奉的“猴子变人”的传说就诞生在这里。

尤其是卡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卡若遗址位于西藏昌都以南12公里,发现于一九七七年。在澜沧江以西卡若附近的三角形二级台地上,海拔高度3100米。是中国已发掘的海拔最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两次发掘共获房屋遗址28座,石工具7968件,骨工具366件,陶片2万余件,装饰品50件,以及粟米、动物骨骸等。卡着遗址经放射性碳素鉴定,年代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它所代表的原始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首先在生产工具方面,遗址呈现出新石器时代的全部特征,但却仍然是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并存,巨以打制石器占大多数。其次在陶器方面,陶质均为夹砂陶、手制。纹饰以刻画纹、锥刺纹和附加堆纹为主。器形以罐、盆、碗为基本组合,均为小平底器。再次,在建筑方面,大量采用石块作为原料,如石墙房屋、石砌道路、国石台、石围圈等。 藏族的起源说法很多,但每一种说法都体现了藏族源远流长的起源历史,以及藏族人们从遥远的时代就已经流传了文明的底蕴。

…… …… 余下全文

篇三 :藏族传统文学概述(两千字)

藏族传统文学概述

内容摘要: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历史悠久,文学源远流长、异彩纷呈,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种类多样。藏族文学与宗教联系密切,不少文学作品都有带有藏传佛教色彩,人性、神性合二为一,具有独特的雪域高原风貌,引人入胜。

关键词:民歌 格萨尔王传 小说 僧诗

藏族文学源远流长,光辉灿烂,是中华民族文学长河中的一朵奇葩。藏族文学,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还是汗牛充栋的藏族作家文学,都是我国文坛上独具藏族民族风情和高原色彩的文学之花,也是世界文坛的一枝奇葩。在整个藏族历史上中,宗教作用不可低估。苯教和佛教在藏人的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以藏传佛教为主导的藏族文学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民歌是西藏民间文学中瑰丽的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丰富多彩的藏族民歌,源远流长,一些古歌流传至今。敦煌文献中也有早期民歌的记载,如一些诗歌形式的卜辞。藏族民歌主要包括长歌、情歌、生活歌。长歌反映了黑暗军阀统治下藏族人民悲惨的生活和男女爱情生活。《卡吉嘉洛》反映了西北军阀统治下青海地区藏民的悲惨生活。情歌种类很多,反映了男女青年的自由爱慕,同时也揭露了维护封建农奴制度的礼教对婚姻自由的束缚。《剪羊毛歌》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生活情趣。酒歌种类繁多,是喝酒、敬酒时唱的民间歌曲,是藏族城乡人民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总体而言,藏族民歌比喻生动,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饱满的生活热情,语言质朴生动、清新自然。

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在藏族人民中广为流传,规模宏大,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叙事史诗。史诗产生于公元3至6世纪之间,在公元11世纪前后,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复兴,藏传佛教僧侣开始参与《格萨尔王传》的编纂、收藏和传播。《格萨尔王传》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来的,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从《格萨尔王传》的故事结构看,纵向概括了藏族社会发展史的两个重大的历史时期,横向包容了大大小小近百个部落、邦国和地区,结构宏伟。史诗描绘了主人公格萨尔一生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毅力和神奇力量征战四方、降伏妖魔,抑强扶弱、造福人民的英雄业绩,热情讴歌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斗争。《格萨尔王传》堪称藏族古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 …… 余下全文

篇四 :浅谈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化的影响

浅谈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伦理道德对藏族社会的影响 当我们说到藏族文化时,它的核心价值观念来自于佛教。也可以说藏族人的价值观念就是藏传佛教的价值观念,他们的处事方式都依照着藏传佛教的标准来进行。藏族社会伦理道德的准则也是以佛教戒律为核心的。 佛教自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传入藏区以后,因其完整的体系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受到了藏族人民的欢迎。经过一段时期与本土宗教苯教的斗争,逐渐占据了上风,成为了藏民族的国教。从此,藏族人的伦理道德和统治者的治国之策都以佛教的道德观为基础。藏传佛教中的戒律也成为了藏族人的行为处事的标准。 松赞干布时期,命大臣吞弥桑布扎翻译一部名为《十善经》佛经,主要讲解佛教““十善法”(“十戒”)。松赞干布依据“五戒十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准则。起到了“对善人予以奖励,对恶人加以惩处,对豪强大族用法律压抑,对贫弱者设法扶助”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有利于巩固农奴主阶级的统治。并且从这时候开始人们崇尚慈悲、行善、宽容。藏族人认为世界灾难的来源,皆源于人人不守五戒、不修十善而造成的。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就必须要遵循“五戒十善”,这样国家才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由此可以看出佛教的伦理道德观深深地植入到藏族人的心中,成为他们做人的准则和一生不懈的追求。 相信因果业报也是佛教的重要观念之一。佛教认为:“当一个人的生命告终时,其一生动作和行为的总和会作为一个整体产生效果,且确定转世的生存者的性格。这就是说众生所作的善业和恶业都会引起相应的果报。”在因果十来偈”中说:“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从这些偈语中可以看人世间的美貌丑陋、富贵贫穷、长寿短命等都是有因有果的,不是老天凭空赐予你的。而是根据你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决定的。你种下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就像俗话说的那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因果报应不是权势所能左右,鬼神也无法操纵,上天更无法控制,你所作的一切都要由你来承担其后果。这样,因果业报就要求人们积极行善、慈悲为怀、宽容豁达、莫要种下恶因,这样才能拥有此生和来世的圆满的生活。笔者认为,正是因为相信因果业报,藏族人更加以“五戒十善”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把佛教的伦理道德观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无时无刻不用来参照和警醒自己。

…… …… 余下全文

篇五 :浅谈藏族文化

浅谈藏族传统文化

张建朝 222008313012016

具有悠久历史的藏族人民在改造和征服青藏高原的物质土产活动中,创造了独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她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吸收有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先进文化,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予以消化,形成其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并发扬光大。

(一)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传统文化都有自己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时间和社会空间,是使本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标志。提起藏族,人们便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以及雪山草原等。这仅仅是一种表象,若从文化模式、社会形态去考察,那些表现藏民族文化特征的历史、歌谣、语言、文字、宗教。道德、理想, 以及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均有藏民族自己认同的标准。

藏族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其中包含有不少科学、合理的成份,至今仍为社会和人民服务。那一整套完整的藏文文字体系,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书写并积存了数量仅次于汉文的藏文文献。其中吐蕃时期的金石铭刻、写本手卷和竹木简牍等,堪称世界古代典籍中的珍品。在藏族的格言、史诗,民歌、谚语、民间故事和佛教经典中,劝人精进向上、修身养性的理论更是十分丰富,劝人从善戒恶、歌颂英雄、团结互助等伦理道德的篇章比比皆是,为人传诵,具有长久的魅力。再如藏族医学就在三个方面对祖国医学做出了很大贡献。如她创立的胚胎学和医学挂图,在医学理论研究和传播方面有重大建树:她对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乃至世界的药物资源。藏族传统天文历算学则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对宇宙的认识、季节的划分等方面,与现代天文学、气候学等多有吻合之处,有的甚至完全一致。藏族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建筑、雕塑、绘画等,至今仍对丰富人民生活、陶冶群众情操、提高民众公德、美化生活环境等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六 :藏族历史你知道多少?

1、大昭寺,小昭寺分别主供那尊佛像?【前者供释迦牟尼12岁等身觉卧佛像;后者主供佛祖8岁等身不动金刚像】

2、活佛转世制度开始于哪派哪人?【噶玛噶举派,让琼多吉(三世)】

3、藏族艺术可以分为哪三大类?【音乐、美术、舞蹈】

4、佛教“三界”是指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5、“卡若文化”遗址属于什么时代的文化?【新石器时代】

6、藏族牧业生产产品可概括为哪三大类?【肉制品、乳制品、毛织品】

7、佛教“三学”是指那三个?【戒、定、慧】

8、西藏“三大领主”是指哪三个?【噶厦政府领主(管家)、贵族、寺院领主】

9、藏族婚俗形式有哪些?【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走婚抢婚包办等】

10、藏戏形成哪些派别?【白面、蓝面、安多、德格、昌都藏戏等派别】

11、藏族传统科技包括哪些方面?【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建筑艺术、农牧业生产技术等。】

12、下路弘传的鲁梅楚臣喜饶有著名的四大弟子,史称“四柱”他们是哪四位?【向那囊多吉旺曲、翱绛曲迥乃、兰耶歇喜饶、梅楚臣炯乃】

13、热振寺何年和人修建?最初属于哪各教派?

【1056年仲敦巴修建,依次为据点逐渐形成噶当派】

14、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是指哪六寺?

【甘丹寺,1409年宗喀巴建;哲蚌寺,1416年绛央曲结修建;色拉寺,1419年释迦耶歇建;扎什伦布寺,1447年根顿珠巴建;塔尔寺,1560年仁青宗哲坚赞建;拉卜楞寺,1709年嘉木样俄昂建】

15、“噶当六典”是指哪六典(即噶当六论)?

【《菩萨地论》、《庄严经论》、《集菩萨学论》、《入菩萨行论》、《本生论》、《集法句论》;另外加上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就是“噶当七论”。】

16、噶当派的“七宝教法”即噶当七宝是指哪七宝?

【四尊三藏全称“七宝”。四本尊为:释迦佛、观音菩萨、度母、不动明王。三藏为:经藏、律藏、论藏。这七宝是噶当派的根本教法。】

…… …… 余下全文

篇七 :33西藏

西藏文化简史

( 2012 ~ 2013 学年 第 2学期)

论文题目: 论西藏的传统民俗传承和发展

院 系: 材料工程

学生姓名: 袁博宇

学 号: 051511133

授课教师: 周家樑 完成时间:

33西藏

《西藏文化简史》课程试卷

一、题目:

1、论西藏自然环境保护

2 论西藏的传统民俗传承和发展

3. 论西藏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二、要求

1、上述3个题目中任选一个,结合自己对西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写一篇论文,字数1500字左右。

2、全文用宋体字,其中标题小四号字,正文等用五号字,行距2.0

三、评分标准

1、论点清晰,内容是否简洁,事否符合题意,70%

2、文章格式是否符合要求,30%

3、文章字数是否符合要求,30%

4、期末成绩=卷面成绩×70%﹢平时成绩×30%

论西藏的传统民俗传承和发展

西藏,这个耸立于地球之巅、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气势傲然于世。千百年来,生活于这块高天厚土神奇大地上的藏门珞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内蕴和特有的高原风采深受世人的瞩目和关注。

具有悠久历史的藏族人民在改造和征服青藏高原的物质土产活动中,创造了独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她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吸收有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先进文化,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予以消化,形成其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并发扬光大。

1 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

传统文化都有自己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时间和社会空间,是使本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标志。提起藏族,人们便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以及雪山草原等。这仅仅是一种表象,若从文化模式、社会形态去考察,那些表现藏民族文化特征的历史、歌谣、语言、文字、宗教。道德、理想, 以及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均有藏民族自己认同的标准。

…… …… 余下全文

篇八 :华锐藏族服饰

华锐藏族服饰

华热藏族的穿着,保留着游牧者袒露一臂、长宽大的特点,追求精美、华贵的古风。高级藏袍是用锦缎挂面的白羊羔皮衣,藏语称为"擦日"。这种藏袍以起花缎或团花缎为上品,以纯黑、紫青、墨绿、碧蓝、咖啡等色为上乘。贴身的内衣叫"晚裘",是一种通宽领、短身、长袖的布衫或绸衫,使用金、银、铜等金属钮扣。袖子往往长出手指一市尺左右,长出部分平时卷起,在跳舞时放下。男人们最时兴的内衣是白色的;年轻妇女们时髦的款式,是粉红内衣配以翻着宽厚白羊羔皮领的黑面缎袍。

藏袍非常讲究边饰。男女"擦日"的衣边和袖口,用橙、黄、绿、蓝、靛五色氆氇镶成一寸宽的花边,这种依次递增的竖立色块,宛如天上彩虹降落人间,给人以一种跳跃的感觉,构成了明快而和谐的美的效果。有的"擦日"则用豹皮作领用水獭皮作边饰。镶边的水獭皮最宽的要达二尺。

以宽、长、大为结构特征的藏袍,行走很不方便,紧身束袍的腰带就成了不可少的附加装束。

腰带用丝绸裁制,通常是天蓝或浅绿色的,年轻妇女有时也用粉红色的。束腰后的彩带两端,长长地垂于身后,在臀部飘曳。 腰带是悬挂各种饰物的一个重要部位。

垂在男人腰间一侧的,除了精致的火镰盒、铜制装针筒外,是一把四到七寸长的藏刀。藏刀是男人们必不可少的佩物。藏刀的柄常用兽骨、牛角、黄铜或白银制成,刀鞘用优质木料制做,再以铁皮箍紧,

或用牛皮裹面。有的还在铜或银质的刀柄上镂刻龙、凤、虎、狮、花卉等各种图案,并点缀着珊瑚、翡翠、松耳石等珍宝,使刀更加玲珑剔透,精巧美观。男人们如果出门远行,往往还要在前身的腰带上斜插一把两尺长的镶宝鲨鞘长刀,以显示他们的古朴威武。这种刀被看成是男性美的象征。

垂在妇女腰间一侧的,是一只用黄铜或白银制的饰物,它的形状宛如一只铁锚。华热藏语把这件饰物称为"喔斯儿",汉语的译意是"牛奶的光辉"。起初,妇女们在挤奶时,为了防范乳牛惊动把奶桶碰倒,用它来勾住奶桶,后来,它渐渐失去了工具的功能,成了藏族妇女必不可少的佩物。"喔斯儿"上雕有象征吉祥的海螺、蝴蝶、琵琶、莲花等各式精美图案,还镶嵌上珊瑚、翡翠、松耳石之类的珍宝。那象征着洁白的牛奶的光辉,是美好感情和理想的寄托,随着妇女婀娜步态,在她们的腰际闪闪发光。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