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古代医德名言

古代医德名言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黄帝内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北宋·范仲淹《能改斋漫录·卷十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枪,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黄帝内经》

受病有浅深,使药有重轻。度其浅深,分毫不可差;明其轻重,锱铢不可偏。浅深轻重之间,医者之精粗,病者之性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得失之间,死生性命之所系,医之道不得不为之难也——宋·史堪《史载之方》

夫用药如用刑.误即便隔死生。盖人命一死不可复生,故须如此详谨,用药亦然。庸下之流,孟浪乱施汤剂,逡巡便至危殆,如此杀人,何太容易?——清·年希尧《本草类方》 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召请,急去无迟,可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 ——宋·张杲《医说》

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清·费伯雄《医方论》

医以苏人之困,拯人之危,性命为重,功利为轻,而可稍存嫉妒哉?奈何今之医者,气量狭窄,道不求精,见有一神其技者则妒之。妒心一起,害不胜言,或谣言百出,或背地道破道,或前用凉药,不分寒热而改热,前用热药,不别寒热而改凉,不顾他人之性命,惟逞自己之私心,总欲使有道者道晦,道行者不行,以遂其嫉妒之意。——清·雷丰《时病论》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晋·杨泉《物理论》

…… …… 余下全文

篇二 :廉洁行医格言警句

廉洁行医格言警句

常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长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反腐倡廉,功在千秋。

群众是水,干部是舟。千年古训记在心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金奖银奖,不如百姓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

红包回扣一块冰,寒透百姓病员心。

面对面问诊,心连心开方。

行医以德为先,服务以诚为本。

莲,因洁而尊;医,因廉而正。

良医有两种:一种是自己能够把病人治好;一种是知道自己治不好,而把病人推荐给其他医生。

从医须心系千家忧与愁,诊治应胸怀百姓急和痛。

廉洁自律三个我:从我做起,对我监督,向我看齐。

滴水常击水滴石穿,小欲常纵欲溢自毙。

常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长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反腐倡廉,功在千秋。

群众是水,干部是舟。千年古训记在心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金奖银奖,不如百姓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

红包回扣一块冰,寒透百姓病员心。

面对面问诊,心连心开方。

行医以德为先,服务以诚为本。

莲,因洁而尊;医,因廉而正。

良医有两种:一种是自己能够把病人治好;一种是知道自己治不好,而把病人推荐给其他医生。

从医须心系千家忧与愁,诊治应胸怀百姓急和痛。

廉洁自律三个我:从我做起,对我监督,向我看齐。

滴水常击水滴石穿,小欲常纵欲溢自毙。

…… …… 余下全文

篇三 :古代廉吏格言警句

[古代廉吏治家故事]

书诫训子

唐朝宰相房玄龄世代居官,其父房彦谦“所得俸禄,皆以周恤亲友,家无余财”。他对房玄龄说:“人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房玄龄继承其父素俭清白的家风,深得皇帝李世民器重,任宰相15年之久,位高权重,其女为王妃、子为驸马。房玄龄为官谨慎,他专门搜集古今名人家训,逐条书写在屏风上,用这些家训来约束子孙后代的行为。

[廉政格言警句]

用真心汇成凝聚力,用真诚造就向心力。

欲除烦恼须无我,想求安康莫贪心。

官是舵手,公正为桨,廉洁为舵,勤政为帆。

识大体保勤廉为官硬硬朗朗,顾大局守规矩做人堂堂正正。

诚信是人的第二张身份证,它比第一张身份证更为重要。第一张失去了可以申请补发,第二张丢失了,则人格殆毁。

清贫与富有本身都不值得赞美,值得赞美的是在清贫和富有面前,都能挺直腰身,保持尊严。

[廉政格言警句]

公生明,廉生威。

俭以养德,廉以立身。

人心如秤称量谁轻谁重,民意似镜照出孰贪孰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功利千秋;两袖清风,勤政为民,名传万古。

[古代廉吏治家故事]

家训勒碑

宋代包拯认为清廉是为人做官的根本。他曾写了一则《家训》刻在石碑上,立在庐州老家的堂屋前面。全文如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廉政警言警句]

贪污一根针,刺痛百姓心。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

乐自清中出,烦从贪里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作风要朴实,工作要扎实,任务要落实

[廉政警言警句]

宽一分,民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己为人不值一文。

领导干部搞一次特殊,就失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一片民心。

手莫伸,心莫贪,嘴莫馋; 脑要清,脚要勤,胸要宽。

德高方能聚人,公道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 …… 余下全文

篇四 :古代养生格言

古代养生格言

01、生从十三:

虚、无、清、净、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

译文:养生之道在于遵从十三条要旨。

这就是:心无杂念,恬淡于世事,内心清洁无染,俗念净除,谨小慎微无过失,寡欲无贪,心柔不逞强,甘作弱者之心,自视不卑不亢,减损太过的言行,知时达务,顺四时之变化,秉性谦和,崇尚俭朴。

02、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君子有三件事需要戒: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要戒斗殴;等到年老了,血气已衰,要戒贪心。

0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无恚嗔之心……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译文:意志清闲而少欲望,心绪安详而无惧怕,无怨恨愤怒之心,思想上没有忧患,以恬谈愉快为本,以自得其乐而功。

04、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

译文:敬爱他人的人之所以能长寿,是因为他(她)对外没有贪欲,身心清静无为无邪,心态平和而不失中庸之道。

05、凡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人能化毒性以救死。养喜神以延年,必去身灾兼除人患。

译文:凡是心平静就会使神愉悦,神愉悦就会有福气降临,人可以化解恶性事件挽救死亡。养快乐之神用以延年,一定可以去掉身体的病灾和人事的祸患。

06、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语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

译文:多思虑则心神不安,多思念则意志涣散,多贪欲则神志昏迷,多劳动则形体劳累,多话语则中气短乏,多笑则五脏受损,多愁则心被牵制,多乐则语

言唠叨,多喜则神昏颠倒,多愤怒则浑身血脉不安宁,多嗜好则执迷不悟,多憎恶则身心憔悴没有欢乐。

11、若能摄生者,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何名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沮妒。六者若存,则养生之道徒设耳。

…… …… 余下全文

篇五 :古代养生格言

古代养生格言

01、生从十三:

虚、无、清、净、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

?译:养生之道在于遵从十三条要旨。

这就是:心无杂念,恬淡于世事,内心清洁无染,俗念净除,谨小慎微无过失,寡欲无贪,心柔不逞强,甘作弱者之心,自视不卑不亢,减损太过的言行,知时达务,顺四时之变化,秉性谦和,崇尚俭朴。

02、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译:心对于人体,如同君主在国中处于主宰地位;九窍各有不同的功能,正如百官各有自己的职责一样。如果心能保持正常,九窍等各器官也就能有条不紊地发挥其作用;如果心里充满着各种嗜欲杂念,眼睛就看不见颜色,耳朵就听不见声音。所以说心要是违背了(清静寡欲的)基本规律,各个器官也就会失去各自应有的作用。

03、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

?译:行为正直就不会遭遇祸害,不遭遇祸害就能安享天年。

04、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君子有三件事需要戒: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要戒斗殴;等到年老了,血气已衰,要戒贪心。

05、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无恚嗔之心……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译:意志清闲而少欲望,心绪安详而无惧怕,无怨恨愤怒之心,思想上没有忧患,以恬谈愉快为本,以自得其乐而功。做到这些多可使“形体不敝,精神不散”而益寿延年。

06、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译:敬爱他人的人之所以能长寿,是因为他(她)对外没有贪欲,身心清静无为无邪,心态平和而不失中庸之道,能效法天地间包容万事万物的美德而修其身心,所以他(她)们才得以多寿,得以制约本人的言行使之符合社会和法纪的需要。

…… …… 余下全文

篇六 :古代经典名句格言

古代经典名句格言

●书中结良友,千载奇逢; 门内产贤郎,一家活宝。 ●唇亡齿必寒,教弛富难保。

●一场闲富贵,很很挣来,虽得还是失; 百年好光阴,忙忙过去,纵寿亦为夭。 ●事事有功,须防一事无终; 人人道好,须防一人着恼。 ●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但求放心,莫夸利口。 ●要学好人,须求好友。 ●宁遭父母手,莫遭父母口。 ●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进步便思退步,著手先图放手。 ●则善勿过高,当思其可从; 攻恶勿太严,要使其可受。

●享现在之福如点灯,随点则随灭; 培将来之福如添油,愈添则愈久。 ●恩里由来生害,得意时须早回头;

败后或反成功,拂心处莫便放手。

●多交费财,少交省用。

●千里送毫毛,礼轻情义重。

●骨肉相残,煮豆燃萁;

兄弟相爱,灼艾分痛。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厚积不如薄取,滥求不如减用。

●一字入公门,九牛拖不出;

理字不多大,千人抬不动。

●两人自是,不反目稽唇不止, 只温语称他人一句好,便有无限欢欣; 只回头认自己一句错,便有无边受用。

●和气致祥,乖气致暴。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福至心灵,祸至心晦。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

●士为知己用,节不岁寒凋。

●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

●但知口中有剑,不知袖里藏刀。

●春蚕到死丝方尽,恶语伤人恨难消。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世间公道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随它酒价高。

●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

山林是胜地,一营恋便成市朝。

●情欲意识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矜高倨傲是客气,降伏得客气平,而后正气调。

●因风吹火,用力不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吉人之词寡,躁人之词多。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儿孙胜于我,要钱做什么;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国古代养生格言

中国古代养生格言:

【原文】

知足不贪,安贫乐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举动适时,自得其所者,所适皆安,可以长久。

【译文】

知道满足、不贪名利,安于贫困乐于养生,努力追求人格的完善,不违背作人的准则,言行举止均适守时宜而心安理得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而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安适。这样常可健康长寿

【原文】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译文】

如想要身健长寿,必先养心静正其心,如想要养心,则必须先意念欲望恬淡寡欲而少思。

【原文】

生从十三:虚、无、清、净、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

【译文】

养生之道在于遵从十三条要旨。这就是:心无杂念,恬淡于世事,内心清洁无染,俗念净除,谨小慎微无过失,寡欲无贪,心柔不逞强,甘作弱者之心,自视不卑不亢,减损太过的言行,知时达务,顺四时之变化,秉性谦和,崇尚俭朴。

【原文】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译文】

心对于人体,如同君主在国中处于主宰地位;九窍各有不同的功能,正如百官各有自己的职责一样。如果心能保持正常,九窍等各器官也就能有条不紊地发挥其作用;如果心里充满着各种嗜欲杂念,眼睛就看不见颜色,耳朵就听不见声音。所以说心要是违背了(清静寡欲的)基本规律,各个器官也就会失去各自应有的作用。

【原文】

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

【译文】

行为正直就不会遭遇祸害,不遭遇祸害就能安享天年。

【原文】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君子有三件事需要戒: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要戒斗殴;等到年老了,血气已衰,要戒贪心。

【原文】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无恚嗔之心??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国古代法制格言

中国古代法制格言

1.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 ——管子(战国)《管子?禁藏》

2.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战国)《商君书?定分》

3.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寡。 ——韩非(战国)《韩非子?守道》

4.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韩非子(战国)

5.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

——鹖冠子(战国?楚)《鹖冠子?

度一》

6.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司马迁(汉)《史记?循吏列传》

7.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司马迁(汉)《史记?酷吏列传》

8.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

——班固(汉)《汉书?刑法志》

9.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

——唐、吴兢《贞观政要》

10.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

赏罚》

11.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

——傅玄(晋)《傅子?法

刑》

12.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吴兢(唐)《贞观政要?公

平》

13.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刘禹锡(唐)《天论上》

14.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刘禹锡(唐)《砥石赋》

15.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

——《管子》

16.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 宋 苏辙

17.法者,辅治之具,当以教化为先。

——薛瑄(明)《读书录》

18.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商君书、君臣》

19.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