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准确度:指测量值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精确度:指各平行测量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

系统误差:由某种确定原因造成的误差,可用进行比较、校准仪器、对照试验、空白试验、以及回收试验等方法进行校正。

偶然误差:也叫随机误差,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可用增加平行试验次数进行处理。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后一位欠准确的值。

相对平均偏差:相对标准偏差:

有效数字的计算:四舍六入五留双,例如:0.0250精确到一位有效数字0.02,0.0150则为0.02

第五章;

化学计量点:当加入的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之间恰好满足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时,即为化学计量点。

滴定终点:滴定剂刚好变色时便停止滴定,这一点便为滴定终点。

滴定突跃:在化学计量点前后+-0.1%范围内,被测溶液浓度以及相关参数所发生的急剧变化称为滴定突跃。

In+X=XIn,指示剂具有两种明显不同的颜色,在滴定突跃范围内由一种型体变化为另一种型体,溶液颜色发生明显变化。

基准物质:是用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者标定标准溶液浓度的物质。条件: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相符、纯度足够高、性质稳定、最好有较大的摩尔质量,以减少称量时的误差、应按滴定反应式定量进行反应,且没有副反应。

…… …… 余下全文

篇二 :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 章节小结

1.基本概念及术语
  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种。
  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均不固定。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
  t分布:指少量测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可采用t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 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之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置信区间与置信限:系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时,以测定结果x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μ在内的可信范围,即 μ=x±uσ,式中uσ为置信限。分为双侧置信区间与单侧置信区间。
  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
2.重点和难点
  (1)准确度与精密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准确度与精密度具有不同的概念,当有真值(或标准值)作比较时,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的正确性,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或重现性。虽然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但高的精密度不一定能保证高的准确度,因为可能存在系统误差。只有在消除或校正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精密度高的分析结果才是可取的,因为它最接近于真值(或标准值),在这种情况下,用于衡量精密度的偏差也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性质、来源、减免方法及相互关系 系统误差分为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系统误差是由某些确定原因造成的,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可通过与经典方法进行比较、校准仪器、作对照试验、空白试验及回收试验等方法,检查及减免系统误差。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引起的,其方向和大小都不固定,因此,不能用加校正值的方法减免。但偶然误差的出现服从统计规律,因此,适当地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取平均值表示测定结果,可以减小偶然误差。二者的关系是,在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平行测定次数越多,偶然误差就越小,其平均值越接近于真值(或标准值)。
  (3)有效数字保留、修约及运算规则 保留有效数字位数的原则是,只允许在末位保留一位可疑数。有效数字位数反映了测量的准确程度,绝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在计算一组准确度不等(有效数字位数不等)的数据前,应采用“四舍六入五留双”的规则将多余数字进行修约,再根据误差传递规律进行有效数字的运算。几个数据相加减时,和或差有效数字保留的位数,应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绝对误差最大)的数据为依据;几个数据相乘除时,积或商有效数字保留的位数,应以相对误差最大(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据为准,即在运算过程中不应改变测量的准确度。
  (4)有限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与t分布 通常分析无法得到总体平均值μ和总体标准差σ,仅能由有限测量数据的样本平均值和样本标准差S来估计测量数据的分散程度,即需要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再用统计量去推断总体。由于和S均为随机变量,因此这种估计必然会引进误差。特别是当测量次数较少时,引入的误差更大,为了补偿这种误差,可采用t分布(即少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5)置信水平与置信区间的关系 置信水平越低,置信区间就越窄,置信水平越高,置信区间就越宽,即提高置信水平需要扩大置信区间。置信水平定得过高,判断失误的可能性虽然很小,却往往因置信区间过宽而降低了估计精度,实用价值不大。在相同的置信水平下,适当增加测定次数n,可使置信区间显著缩小,从而提高分析测定的准确度。
  (6)显著性检验及注意问题 t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为准确度检验,包括样本均值与真值(或标准值)间的t检验和两个样本均值间的t检验;F检验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S2,用于判断两组数据间是否存在较大的偶然误差,为精密度检验。两组数据的显著性检验顺序是,先由F检验确认两组数据的精密度无显著性差别后,再进行两组数据的均值是否存在系统误差的t检验,因为只有当两组数据的精密度或偶然误差接近时,进行准确度或系统误差的检验才有意义,否则会得出错误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①检验两个分析结果间是否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时,用双侧检验;若检验某分析结果是否明显高于(或低于)某值,则用单侧检验;②由于 t与F等的临界值随α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置信水平P或显著性水平α的选择必须适当,否则可能将存在显著性差异的两个分析结果判为无显著性差异,或者相反。
  (7)可疑数据取舍 在一组平行测量值中常常出现某一、两个测量值比其余值明显地偏高或偏低,即为可疑数据。首先应判断此可疑数据是由过失误差引起的,还是偶然误差波动性的极度表现?若为前者则应当舍弃,而后者需用Q检验或G检验等统计检验方法,确定该可疑值与其它数据是否来源于同一总体,以决定取舍。
  (8)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 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是,首先进行可疑数据的取舍(Q检验或G检验),而后进行精密度检验(F检验),最后进行准确度检验(t检验)。
  (9)相关与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就是考察x与y两个变量间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越接近于±1,二者的相关性越好,实验误差越小,测量的准确度越高。回归分析就是要找出x与y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若x与y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即可简化为线性回归。
3.基本计算
  (1)绝对误差:δ=x-μ
  (2)相对误差:相对误差=(δ/μ)×100% 或 相对误差=(δ/x)×100%
  (3)绝对偏差:d = xi
  (4)平均偏差
  (5)相对平均偏差
  (6)标准偏差
  (7)相对标准偏差
  (8)样本均值与标准值比较的t 检验
  (9)两组数据均值比较的t检验
  (10)两组数据方差比较的F检验(S1>S2)
  (11)可疑数据取舍的Q检验
  (12)可疑数据取舍的G检验

…… …… 余下全文

篇三 :分析化学考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

准确度:表示分析结果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精密度:同样测试条件下,同一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量的各实验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

化学计量点:加入的标准溶液与待测定组分定量反映完全时,称反映达到化学计量点 滴定终点:在计量点前后发生明显的颜色变化以便停止滴定的点 滴定度:每毫升标准溶液所能滴定被测物质的质量

酸碱的定义: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称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称碱 酸度:溶液中H+的浓度

滴定(终点)误差:由于指示剂的变色不恰好在化学计量点而使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引起的相对误差

质子性溶剂:能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溶剂,给出质子能力较强的称酸性溶剂,接受质子能力较强的称碱性溶剂,既易给出质子又易接受质子的称两性溶剂

均化效应:酸或碱的固有强度有区别,由于溶剂的作用,其强度被均化到溶剂合质子或溶剂阴离子水平的现象

区分效应:由于溶剂作用,使酸或碱离解度发生变化,从而使酸或碱的强度能够区分的现象 条件稳定常数:有副反应发生时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金属离子指示剂: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络合物的有机染料显色剂 封闭现象:化学计量点时不见指示剂变色或变色不敏锐 同离子效应:沉淀达平衡后,向溶液中加入含有某一构晶离子的试剂或溶液使沉淀溶解度降低的现象

盐效应:沉淀的溶解度随溶液中电解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的现象 酸效应:溶液的酸度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 络合效应:若溶液中存在能与构晶离子生成可溶性络合物的络合剂,则使沉淀溶解度增大甚至不产生沉淀的现象

共沉淀:可溶性杂质夹杂在沉淀中一起析出的现象

后沉淀:沉淀析出后,溶液中原来不能析出沉淀的组分,也在沉淀表面逐渐沉积出来的现象 均匀沉淀:化学反应时溶液中缓慢的逐渐增加所需沉淀剂,待沉淀剂达到一定浓度时即开始产生沉淀的现象 挥发法:利用被测组分的挥发性,或将它转化为挥发性物质来进行挥发组分质量分数测定的方法

…… …… 余下全文

篇四 :分析化学部分知识点总结

部分知识点总结

一、 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 Fe2+——浅绿色 Fe3O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 Fe3+——黄色 Fe (OH)3——红褐色沉淀 Fe (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 Fe (NH4)2(SO4)2——淡蓝绿色 Fe2O3——红棕色粉末 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 Cu2+——蓝色 CuO——黑色 Cu2O——红色 CuSO4(无水)—白色 CuSO4·5H2O——蓝色 Cu2 (OH)2CO3 —绿色 Cu(OH)2——蓝色

[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 、BaCO3 、Ag2CO3 、CaCO3 、AgCl 、 Mg (OH)2 、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 白色絮状沉淀 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 F2——淡黄绿色气体 Br2——深红棕色液体 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 KMnO4--——紫色 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 Ag3PO4—黄色沉淀 S—黄色固体 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 O3—淡蓝色气体 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 品红溶液——红色 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 NO2——红棕色气体 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有色溶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

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Fe(OH)3] 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

…… …… 余下全文

篇五 :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 第五章

第五章 酸碱滴定法

1、离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离子的活度是指其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有效浓度。由于溶液中离子间存在静电作用,它们的自由运动和反应活性因此受到影响,这样它们在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浓度与实际浓度间存在一定差别。如果以表示第种离子的平衡浓度,表示活度。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比例系数称为的活度系数,它反映了实际溶液与理想溶液之间偏差的大小。对于强电解质溶液,当溶液的浓度极稀时,离子间距离变得相当大,以至于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小至可以忽略不计。这时可将其视为理想溶液,离子的活度系数可视为1,即。对于稀溶液(< 0.1)中离子的活度系数,可以采用德拜—休克尔公式来计算,即,其中为,离子的电荷数;是常数,25℃时为0.00328;为离子体积参数,约等于水化离子有效半径,以记,一些常见离子的值表列于下表;为溶液的离子强度。当例子强度较小时,可不考虑水化离子的大小,活度系数可按德拜—休克尔公式的极限式计算,即。离子强度与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及所带的电荷数有关,稀溶液的计算式为;溶液中中性分子的活度系数近似等于1。

离子的

2、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与平衡常数

   ⑴酸碱反应的种类

①  溶剂分子之间的之子转移反应称为质子自递反应,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剂分子的质子自递常数。

②  酸碱溶质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反应叫做酸碱的解离,其平衡常数叫做溶质的解离常数。

③  酸碱中和反应的反应常数叫做酸碱反应常数。

④  水解反应。(碱越强,其共轭酸越弱;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

⑵用活度或同时用活度和浓度表示反应平衡常数。

假设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为

当反应物及生成物均以活度表示时,其平衡常数为,称为活度常数,又叫热力学常数,它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各组分都用平衡浓度表示时,则,称为浓度常数,其大小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溶液的离子强度有关。之间的关系为

…… …… 余下全文

篇六 :分析化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1.基本概念及术语
  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种。
  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均不固定。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
  t分布:指少量测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可采用t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 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之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置信区间与置信限:系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时,以测定结果x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μ在内的可信范围,即 μ=x±uσ,式中uσ为置信限。分为双侧置信区间与单侧置信区间。
  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  (  (3)有效数字保留、修约及运算规则 保留有效数字位数的原则是,只允许在末位保留一位可疑数。有效数字位数反映了测量的准确程度,绝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在计算一组准确度不等(有效数字位数不等)的数据前,应采用“四舍六入五留双”的规则将多余数字进行修约,再根据误差传递规律进行有效数字的运算。几个数据相加减时,和或差有效数字保留的位数,应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绝对误差最大)的数据为依据;几个数据相乘除时,积或商有效数字保留的位数,应以相对误差最大(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据为准,即在运算过程中不应改变测量的准确度。
    (1)绝对误差:δ=x-μ
  (2)相对误差:相对误差=(δ/μ)×100% 或 相对误差=(δ/x)×100%
  (3)绝对偏差:d = xi
  (4)平均偏差
  (5)相对平均偏差
  (6)标准偏差
  (7)相对标准偏差
  (8)样本均值与标准值比较的t 检验
  (9)两组数据均值比较的t检验
  (10)两组数据方差比较的F检验(S1>S2)
  (11)可疑数据取舍的Q检验
  (12)可疑数据取舍的G检验

…… …… 余下全文

篇七 :分析化学知识点

1. 按原理分: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光学分析方法:光谱法,非光谱法

                      电化学分析法 :伏安法,电导分析法等

                       色谱法: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

                     其他仪器方法:热分析

按分析任务: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

2.按试样用量及操作规模分: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分析

按待测成分含量分:常量分析(>1%), 微量分析(0.01-1%), 痕量分析(<0.01%)

…… …… 余下全文

篇八 :分析化学总复习总结

分析化学总结——光分析

第一部分:光分析方法的概要。

光分析法:检测能量作用于待测物质后产生的辐射讯号或引起的变化的分析方

法。光分析法可分为非光谱法与光谱法两类,广义上,包括电子能谱法。

1.光谱法:基于光的吸收、发射、拉曼散射,检测光的波长和强度 三种基本类型:吸收光谱、发射光谱、散射光谱(拉曼)

2.非光谱法:不以光的波长为特征讯号,而是测量电磁辐射的一些 基本性质的变化,如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 折射、旋光、圆二色性、比浊、衍射等。 3.电子能谱法:紫外光电子能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俄歇电子能谱 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它具有很多的特性,

(1) 吸收:物质选择性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能,并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2) 发射:将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

(3) 散射:丁铎尔散射和分子散射;

(4) 折射:折射是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5) 反射:

(6) 干涉:干涉现象;

(7) 衍射:光绕过物体而弯曲地向他后面传播的现象;

(8) 偏振:只在一个固定方向有振动的光称为平面偏振光;

物质能常会表现出的光的特性,能过对光的特性的查测,就可以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结构等信息。这些信息通常是很小的,所以可以查测到物质的微小信息,达到分析化学的准确和精细的要求。

光分析法的主要过程:

能源提供能量 →能量与被测物质相互作用→产生被检测的信号 光分析法的分类:

根据能源的不同种类来分:红外、紫外、X光、化学发光

根据被作用的物质来分: 原子光谱、分子光谱

根据检测信号来分:吸收、发射、散射、折射、反射、干涉、衍射、偏振 第二部分: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概要。

(一):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元素在受到热或电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光谱,依据特征光谱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特点: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