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感悟

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感悟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类似的话,只能靠记忆拼凑起来,大跃进运动的发生与其说与赶超思想有关,还不如说与反“反冒进”思想有关。这句话引起了我的不解。

19xx年4月,毛泽东在听取叶飞的工作汇报时说反冒进的人强调稳妥。我们这样大的国家,老是稳慢就会出大祸。对反冒进的人,办法就是到了一定的时候,提出新的口号,使他们无法稳。“冒进”是他们反对“跃进”的口号,我们要用“跃进”“代替”“冒进”,使他们不好反对。这就很可以说明,大跃进名词的由来也直接与反“反冒进”有关。

其实,早在19xx年下半年毛泽东就有了大跃进思想的萌芽。在这一年7月和10月举行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和中共七届六中会议上,毛泽东对邓子恢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了严厉批判,人为地掀起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的情况下,毛泽东又进一步认为,中国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应当适当地扩大和加快,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也应当批判和克服“右倾保守思想”。在有关八大的准备工作中,毛泽东提出,八大的“中心思想是要讲反对右倾思想,反对保守主义”。指出现在的问题是右倾保守思想在许多方面作怪,使许多方面的工作不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发展。因此农业和农业以外的各项工作都必须迅速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革命高潮的新形势。从19xx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一股层层抬高数量指标和忽视综合平衡的冒进势头。19xx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明确提出了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要求。在批判“右倾保守”,“提前实现工业化”的口号激励下,国务院各部纷纷修改长期计划指标,把15年远景设想和《农业四十条》中规定12年或8年的任务,提前在5年甚至3年内完成。基本建设项目也随之纷纷上马,“各方面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出现了急躁冒进错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次冒进是“大跃进”运动的前奏。

…… …… 余下全文

篇二 :对历史学的感悟

对历史学的感悟

历史学是以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人文科学。历史学意义是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人类社会,认识人类自身,以史为鉴,以史为镜。让人类从中体会更深,认识更深,以便改造世界,造福人类。以下几点是我学习历史学的所想所得:

第一,学习乐趣无穷。“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在很多人潜意识里把历史学看成是枯燥无味的,把学历史的人看成是“老古董”。我真正进门学习之后,认为历史包含的内容很广,经济、政治、军事、地理、农业等等,有生之年知晓个一二并已足矣。虽说此专业很冷门,但还是被社会所需要。“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自己功底有了,自然不愁工作。现在最重要的加大自己的筹码,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此专业是“闲人”之学,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容不了半点虚假和利欲熏心。要用尽心思才能在此类学科上有所建树。比如太史公花掉十六年光阴才写成一部巨著。杜维运先生一生再为此专业而奋斗,诸如此类的学者还有许多。

第三,分清精读与泛读。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汇集前人的智慧结晶,留下来的是浩如烟海的史料,吾等穷其一生也无法将此阅览完。所以必须分清泛读与精读,泛读做到一

目十行,掌握大概;精读,就必须做到一字不漏,细嚼慢咽。时间就像抽纸一样,用着用着就完了,生命短暂,容不得我们蹉跎。

第四,要与当今时事结合。做任何事都要与时俱进,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搞历史研究也一样。今天的政治是明天的历史。中国的今天是由过去的中国发展而来,只有了解今天的社会,体会今天的社会,才能更深层次的了解过去的社会。要把今天的感性认识与历史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才能更通透的认识历史,自己才会有所提高。

第五,要有“史德”。我这里不仅仅说的是刘知几先生说的“史德才、学、识”、章学诚先生的“史德”。做人要有道德,做历史也得有“史德”,写史书就得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不能弄虚作假,不能主观主义。

…… …… 余下全文

篇三 :历史的感悟

历史的感悟

爷爷的故事讲完了,我的思绪却未停止。

爷爷的讲述中,我不断强化细节,忠实记录;我要求每行文字都是当时的情景再现,不需要添枝加叶,也不需要编造不存在的情景去充实记忆的空白。“您记得什么就说什么,您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是我对爷爷叙述的请求。只有真实的记录,忠于当事人的记忆,才能避免对历史的扭曲,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历史呵护者,才能完成延续历史的第二步——用心思考。首先,我要强调历史,不管是伟人的历史还是普通人的历史都应该尊重。伟人的历史更有研究性,但普通人的历史也应该尊重。虽然普通人的历史很渺小,但正是因为他们是普通人我才更需要去记录他们的历史,因为我不能就这样任由他们白白地辛苦,我不能让他们坚实的行迹被时光淹没,所以,我要去记录。就算是在普通的事迹也值得我们尊敬。正是因为一个个像他们这样平凡的家庭在那些艰辛付出和无言奉献,在困难的面前体现出的顽强,才是撑起了历史的脊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由此,我很容易领悟到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的。 接着,我认为我们要勇于正视历史。

在一个让我感动的是爷爷讲以前试尝草药的方法。虽然那时候很艰难,但古人为了救人不得不那么做,需要很多次的尝试才会成功,各方面都在坚持,各方面都在努力。

说到这里,爷爷那尝试草药的情景便浮现在我的眼前。那个年代,做点事情是多么的不容易,却还要努力的去做。而恰恰是我们当今社会所缺失的。我承认现在的人们压力很大我们都有这样那样困扰着我们的事情。但有什么能比饥饿,寒冷,困苦这些磨难更为痛苦的呢?我们是难,但我们起码还能在疲惫的时候多经温暖的被窝里,我们起码还能在饿了的时候饱餐一顿,我们起码能够在学校里稳定的学习和生活,而在我们看来很基本的东西,在当年爷爷看来,都是不可想象的,甚至是奢侈的。

而即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还拥有比我们乐观的心态,比我们强大的心灵是的,那些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不但不能忘记,我们还要永远的记住。无论多么跌跌撞撞,请让那脆弱单坚实的历史一直延续下去吧。

…… …… 余下全文

篇四 :学习历史的一点感悟

学习历史的一点感悟

在参加国培计划之前,作为初中历史老师对怎样学习历史,学习历史的方法总是感到迷茫,通过听专家的讲课,及交流,有了一些感悟,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站在历史进步立场上评价历史事物。

分析任何历史事物,都必须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去认识其本质的属性,从而肯定和支持一切推动历史上升和前进的力量,这是我们评价一切历史事物的原则立场。

《共 产 党宣言》是一个埋葬资产阶级的宣言,但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则从历史主义的原则出发,对资产阶级的历史作业做出了充分的肯定,“资产阶级”在这句提纲挈领的总评之下,接连用了十多个排比段历述了资产阶级的历史功绩。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推翻的腐朽的地主阶级,我们学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历史分析态度面对中国封建时代的地主阶级做以分析。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被人们误会太深的社会阶级。土改时推翻打倒的是地主阶级,也当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阶级。面对之深恶痛绝。 在以往的历史研究中,人们往往把中国封建时代的地主阶级,看做是一个完全多余的寄生虫阶级,而不是看作承担着一定历史使命的阶级,试想,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那么辉煌而在这二千多年中一直居于统治地位,领导地位的阶级,怎么可能是一个多余的寄生的反动的阶级呢?中国封建时代居于世界领失地位长达一千多年的辉煌历史,怎么可能与领导这个社会的阶级关系呢?如果我们愿意跳出狭隘的阶级观念的束缚而直面历史的真实的话,如果我们能够不被任何先入为主的偏欠模糊自己的历史视野的话,我们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所有阶级(天产阶级除外)的比较中,中国封建时代的地主阶级,是一个最有作为的阶级,只有这个阶级所创造的历史业绩,可以和西方的资产阶级媲美。

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分析任何社会历史问题,都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考察问题,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在20世纪xx年代以前的史学界,对洋务运动普遍是给予否定性的评价。认为这是一个反动的历史运动,然而,当人们这样去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是那样地远离了当时的中国的历史环境、洋务运动的性质是进行了反动,存在着一个具体、客观的判断标准。这个客观标准,是由洋务运动产生的时代条件来提供的,评价洋务运动,必须回到这个运动产生的历史环境之中。

…… …… 余下全文

篇五 :历史的感悟

历史的感悟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彭新中心校六(2)班:杨春

指导教师:付道云

读了《历史的感悟》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战争的痛苦。虽然现在是和平时代,但大家可知道这“和平”二字是由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先辈们,我们的国家又会是一番样的情景呢?

当中国饱受战争的洗礼时,中华儿女并没有泄气,而是从一次次失败中坚强的站起来,这一举措,让世人对中国人刮目相看。

革命英雄刘胡兰在面对敌人的威胁时,她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说出“价值连城”的秘密??

英雄杨靖宇宁死不屈,为了让中国的国旗永远飘扬,他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高悬中国上空时,她郑重的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今天,我们仍然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它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进。中国共 产 党经过90年的艰苦奋斗,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新中国,作为新一代接班人的我们,不是更应该发愤图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吗?

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当中国面临种种考验时,中国人民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要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民族的振兴,任

务更艰巨。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就一定能创造出更伟大、更辉煌的成就。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努力学习,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在这里我们向祖国母亲保证,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您和先辈们的期望,我们一定会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富强。

我们深信,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我们少先队员的共同努力,中国的五星红旗定会更加鲜艳。

让我们在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下,大步向前走。永远牢记:“没有共 产 党,就没有新中国。”

…… …… 余下全文

篇六 :我的历史教学感悟

关于历史教学的一些感悟

榆次四中 高媛媛

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小则关乎一个学生的高考成绩,关乎他的历史素养,大则关乎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不知道自己历史的民族永远不会进步。现在的大学课程中,《中国近代史》已经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由此可见国家对历史教育的重视,而高中历史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素养的重任。它既是对初中历史学习的深入和完善,更是一个学生历史素养的奠基。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也逐渐有了自己对历史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为了更好第实现历史教育目标,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整体感知。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学生学习历史必须首先对历史从宏观上把握,必须要有通史意识。 首先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线索。依据岳麓版教材的编排特点,其遵循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原则,如在政治史中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夏商讲到明清的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纵向整体讲述中国古代政治特征,在学习这一单元前,如果学生能对这一单元内容整体感知,明确其线索,就能将这部分知识都联系起来,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又如在经济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每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叙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每课之间都是横向联成一个整体,而在课文内部,则是侧重从纵向角度讲述,构成一个整体。文化史也是如此,讲到中外的艺术的特点时,以时间阶段为主线,纵向整体叙述。

第二,有利于弥补教材的不足,应对高考。

近几年的高考,逐渐重视学生的通史意识,重视学生在宏观把握历史的基础上,从小切口入手设置考题,而岳麓版的教材以文明史观为指导,虽然注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三大角度解读历史,却割裂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纵向历史发展脉络,学生不能从直观上感受。这就造成了教学与考试的脱节,怎样弥补这一不足?对学生的通史教育非常重要。

从以上两点来说,让学生整体感知历史非常必要。

…… …… 余下全文

篇七 :历史学考试的感悟

历史学不是像此前网上认为的是一门“非常好考”的学问,试问:上下几千年,涉及古今中外,内容包罗万象的一个学科,可能“非常好考”吗?而且正如英国的哲人贝克莱大主教所言:“存在就是被感知”,书本上的都是我们感知到的,我们没感知的呢?因此,历史学考试中出现普遍无人知道答案的试题比比皆是。在历史面前,我们的知识太少了,尤其是论坛中不是历史学科班的绝大多数人。那么,即使在我们感知的范围内,我们该怎么办?

1、教材是基础,但不能局限于一套教材。现在通用的是“吴齐本”,这套教材优点不谈了,要命的不足是史实不详细,许多重大问题没有涉及或过于简单。以今年的考试为例:法兰西第二帝国和拿破仑三世,如果只读吴齐本,恐怕就真的要泪千行了。因此建议参考其他教材,个人认为上个世纪80年代人民出版社的那套教材比较好,大家可以到各校的图书馆查找。观点虽然陈旧点,但史实介绍非常清楚。

2、专业知识扩充。重大问题应该学会参阅重要史学期刊的相关论文和著作。现在是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从网络上可以获取许多书本上难以找到的知识,但要注意的是,互联网的内容鱼龙混杂,有许多似是而非的“知识”,需要大家仔细鉴别。

3、学会在阅读中记笔记,这是三个方面的训练。一是读十遍不如写一遍,阅读的同时辅以书写,你将受益匪浅。二是可以理清线索,将同性质的史实归类在一起,一方面加以比较,另一方面把握内在的关联。三是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而且在从其他书籍中获得新信息后还可以加以补充。网络上虽有他人的笔记可以下载,但坐享其成是需

要付出代价的,有几个人能做到“过目不忘”?

4、名词解释是突破口。名词解释看似简单,实际上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包含了历史学知识所有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性质、内容、经过、作用或影响。如果能掌握若干个相对重要的名词,从大的方面讲,将相关的名词内容加以扩充应付简答、论述题应该不成问题;从小的方面而言,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内容、经过、作用或影响你都知道,难道还害怕填空、判断题不成?

…… …… 余下全文

篇八 :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中感悟

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中感悟 [转载]

──以《破碎的山河》为例

在高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有着大量的历史题材的课文;但教材仅仅以几幅图片和少量的文字呈现,没有系统的历史事件;历史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有一定的距离,学生无法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过去人们的各种酸甜苦辣,因此,学生难以真正走进历史。许多教师尽管费尽心思教学,但学生却仍旧无动于衷。历史题材课文的教学成为教师心中的一道难题。如何上好历史题材的课文?以下,我以“破碎的山河”(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一课时为例,谈一些感悟。

一、由今及古,在情境中寻觅历史与现实的切入点,追忆历史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将历史与现实对接起来,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触动。

1.课前调查

对学生而言,历史遥远又陌生,这种“今人看古人”的学习让他们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于是,在课前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做一系列的调查与搜集,采访到过香港或澳门旅游的游客,同时也让学生到博物馆看看有关香港或澳门的历史文物,了解香港澳门的过去与现在,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领土被列强瓜分的情况,以及战争给我们祖国的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上网查找寻关于鸦片战争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等。学生在听到游客的叙述和看到文物及资料,在身临其境情景中对这段历史建立了初步感性的认识。正是有了课前的采访调查搜集资料,才为学生进入这段历史提供了跳板。

2.课中创设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创设了典型的历史情境,通过想象、创造等方式使教材中物化为文字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从而

激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达到“观史如身在其中”。

师播放香港回归盛典录像。

师:今年是20xx年,在17年前的19xx年7月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令全世界瞩目的大事,你们知道吗?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