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学《孝经》的感悟

学《孝经》的感悟

在9月15日,黄刚老师为我们培训班讲授了“汲取传统文化精粹,育华和谐电信人生”的课程,重点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电信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感触颇深,特别是对黄刚老师讲述的《孝经》有些许感悟,写几点与大家共享。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我国古代经典“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一书集成了儒家的“孝道”思想,指出“孝”为所有德行的根本,《孝经》一书所提出的观点乃我们祖先历代传承与奉行的,它能传承两千多年而不衰,是因为它所提倡的思想是天经地义的,是万物沿着正确美好途径发张所必须具备与准守的道理。

“百善孝为先”、“孝是人道第一步”、“诸事不顺因不孝”当今

社会所出现的道德败坏现象以及各种关系日趋紧张的局面,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孝”。可见学习《孝经》是多么重要,而在实践中传承“孝”更是改变社会现状所必须提倡的。

所以,学习《孝经》不应该只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更不应该只是为增长见知见解为目的,学习贵在践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也是儒家经典论语所提到的。真正的儒家科学知识,不只是光有理论,是有真实实践手段的。学习经典,晓义明理,努力践行,迎难而上,以身作则。下面分几点简单讲讲。

一、 学习《孝经》的意义

《孝经》所讲的都是天经地义,是我们人类所不能违背的,它指导着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我们的父母、上级以及国家,是我们的行为准绳。倘若我们违背了它,轻则我们将会使我们的家庭破碎,重则将会导致国家动乱,可见《孝经》的地位之高。何为经典,经典就是每句话都是真理,每句话、每一个字都不能被改变的。经过我们的祖先代代相传以及经

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检验《孝经》依旧为人所认可,被人视为经典,所以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更有责任与义务去学习《孝经》。

…… …… 余下全文

篇二 :感悟《孝经》

感 悟 孝 道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6行30个字,字字打在我的心尖。父母之情感天动地,

父母之爱 情深似海,父母之恩难以为报。

“孝”字怎么写呢?上面是个“老”, 下面是个“子”,

老在上,子在下,这是长幼尊卑的顺序,也非常形象地道出了孝的真意。那么,什么是孝呢?孝是理解,是宽容,是爱、是关心、是体贴,孝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是的,只有孝敬父母的人,

才是一个有责任心、高尚的人。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人生的启蒙老师,是天下最疼爱自己的人。倘若没有父母的抚养和教育,我们怎能从一棵幼苗成为参天大树呢?乌鸦尚知反哺、羔羊尚知跪乳,作为人类的我们又怎能不孝呢?对父母都不孝顺,又有何德可言?无德之人又怎能担当社会重任呢?

古今孝子佳话连篇,赤子情深山高水远。古有孟宗寒冬

1

哭竹、黄香替父温席,今有陈毅为母洗脚、田世国为亲捐肾,幸运的父母收获着幸福的慰藉。其实,孝并不要我们刻意为父母温席捐肾。孝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是下班归来,在门口的甜甜的一声“爸,妈,我回来啦”,是为父母盛饭的一个举动,是一杯热茶、一声叮咛、一句问候。

当然,孝顺父母只是孝的内含,“孝”字还有它的外延。《孝经》告诉我们对父母要孝,继而广之要孝于天下。孝敬父母长辈,这是小孝,用善良之心孝敬天下的父母,视天下父母如同自己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才是大孝。“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孝敬父母的人,长大后就会很自然地爱周围的人、爱党、爱国、爱社会。“自古孝门出忠臣”古代以孝治天下,是很有道理的。

孝既是一切美德的开始,又是一切美德的归宿。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孝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美德。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这样才能迎来一个人和、家兴、国盛的美好明天。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孝经》有感--孝是百善的钥匙

读《孝经》有感(一)孝是百善的钥匙

《论语》中有一句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正如天地是万物之本一样,孝是人的根本。没有父母何来我们?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呵护我们成长,他们的整个生命都无常的奉献给了我们。如果我们不孝顺父母,还有何脸面出去见人?又有何脸面立在天地之间?

孝是百善之首,孝道如果落实,百善自会落实,正所谓“孝道一开,百善皆开。”孝好比是百善的一把钥匙,我们之所以不能落实各种善行就是因为这些善行义举被我们锁在了自己心灵的阴暗处,而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就是孝道,我们能将孝道完全落实在生活中,其他的善行自然会现前。因为一个孝子不会让祖上蒙羞,他念念想到的都是如何悦亲,如何将祖德发扬光大,这样他自然会时时与人为善。这样的人有了能力自会忠君爱国,即使面对着巨大的诱惑也不会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因此孝道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根本。

孝道是世间一切善行义举的大前提,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够孝顺,那么他的任何善行义举都免不了有“沽名钓誉”之嫌,为人所不齿。正如《孝经》所言,“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

读《孝经》有感(二)《孝经》中的大神通

神通是修行的产物,修行的附带品,修行人修行到一定境界自然会有神通显现。修行不能以修习神通为目的,修行若以修习神通为目的,修行就变质了。但是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有关神通方面的事情,我们要知道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法,只要达到一定程度,都会有神通显现。

很多人只知道“出世法”可以修出神通,却不知“世间法”同样可以修出大神通。我们熟知的儒家《孝经》便有神通的介绍,而且《孝经》中的神通是无所不通的大神通。《孝经·感应章第十六》中记载“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悌之至”就是将孝悌做到极点、达到圆满;“通于神明”便是与天地鬼神相通,即神通;“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是说这种神通的威力可以光泽天下,

…… …… 余下全文

篇四 :传承经典 以孝为先 感悟幸福人生

传承经典 以孝为先 感悟幸福人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今天有幸能参加公司举办的道德讲堂活动,本人深感荣幸,同时也感到万分惶恐,因为深知自己没有科学的体系,没有深厚的学养,也没有广博的知识,更没有的道德修养,在这里夸夸其谈,所以我自己实实在在的将自己当做一名小学生,深怀一颗感恩之心,谦卑之心,在这里给诸位作学习汇报,不妥之处,请诸位能多多包涵,也请诸位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

20**年*月*日,我被 市文明委授予孝老爱亲模范。 今天的道德讲堂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我今天将围绕首孝悌、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四个方面就自己的拙见给诸位做汇报。

首先与大家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二字的含义: 道,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

德者,得也,得事宜也。——(东汉)刘熙

?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东汉)许慎

从伦理学角度:?道?是行为的原则,?德?是行为的效果。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德主要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

哲学家、天文学家康德说过,世上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对它们加以深入地思考,就越是对它们充满无限的敬畏,那就是我们头顶浩淼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一、首孝悌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在内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是作为人道主义的?仁?与作为等级宗法制度的?礼?的结合,?仁?是其内核,?礼?是其形式。

真正意义上的爱指所有真实的人类感情,包括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以及对所有生命的情感和善良、同情、怜悯、仁慈。

其实,中国汉字?仁?就以及包括了所有真实的人类情感,用现代通俗语言来表达就是----爱,人性的爱。

在中国人的家庭信仰里面,?对父母的爱?是让普通大众遵守道德行为准则的启示之源真正的动力所在。

…… …… 余下全文

篇五 :孝经感受

学习《孝经》有感

摘要:

《孝经》一书集成了儒家的“孝道”思想,指出“孝”为所有德行的根本,《孝经》一书所提出的观点乃我们祖先历代传承与奉行的,它能传承两千多年而不衰,是因为它所提倡的思想是天经地义的,是万物沿着正确美好途径发张所必须具备与准守的道理。

“百善孝为先”、“孝是人道第一步”、“诸事不顺因不孝”当今社会所出现的道德败坏现象以及各种关系日趋紧张的局面,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孝”。可见学习《孝经》是多么重要,而在实践中传承“孝”更是改变社会现状所必须 提倡的。

所以,学习《孝经》不应该只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更不应该只是为增长见知见解为目的,学习贵在践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也是儒家经典论语所提到的。真正的儒家科学知识,不只是光有理论,是有真实实践手段的。学习经典,晓义明理,努力践行,迎难而上,以身作则。

关键词:儒家 孝道 天经地义 践行 传承

一、《孝经》的简介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 …… 余下全文

篇六 :孝经读后感

百善孝为先

——读《孝经》有感

“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这是今年春晚给出的一副春联。孝,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

自古以来,孝感动天的故事数不胜数。每次看到电视上播出天仙配这类讲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时,很多人是被他们之间的爱情感动,其实,这个故事的最初向我们讲述的,是董永卖身葬父,体现的就是这个“孝”字。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一个小伙子,父亲死了后没有钱给父亲置办丧事,自己把自己卖了,这是任何人都难做到的。董永做了,成了古今人们称道的大孝子。也因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几千年,孝感这地方也因此而名扬四海。

“孝”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指子女对父母谨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祭祀等等。因此,“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用于处理家庭中长辈同子女之间关系;然后,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孝经有感

《孝经》读后感

最近,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装扮,才显得静谧安详;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家庭,因为有了亲情的滋润,才显得平和温馨;一个人,因为有了孝悌的熏陶,才显得稳重踏实。而孝则是绽放在人伦之理里面最美、最香的一支七色花朵。

孝是什么?孝就如童心未眠的孩子嘴下溜出的半粒糖,亲切而又纯真。

孝是什么?孝就如一盅回报恩情似海深父母情的香茗,温馨而又甜美。

孝是什么?孝就如久经事态沧桑蓦然回首时的一丝微笑,真诚而又安详。

孝是什么?孝就如灵魂深处盛开的一朵鲜花,它比大自然盛开的更为持久永恒,永远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徳行的根本,一切的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所谓“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孝心是酷暑里投撒的一片绿荫,遮住了炙烤的骄阳;孝心是久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孝心是汪洋中的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你知道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于毁,孝之始也”。我的全部都来自于父母,作为儿女,应该像孔子一样,时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保护、爱惜好自己;作为儿女,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够拥有一个严父慈母,应该满怀感激;作为儿女,父母无

私的给了我们这样一副容颜、这样一个躯体、这样一颗心灵,我们还有什么感到不满足的呢,我们还有什么什么值得抱怨的呢?然而,事实却相反,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己这样一副面孔,羞涩闭门不出,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容貌;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己这样一个身材,整日忧心忡忡、惶惶不得日终,矮的想尽办法把自己拉高,胖的想尽办法减肥,甚至是绝食;还有那么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如此般不爱惜自己,回头想想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浮云般的虚荣心吗?到头来还不是逃不过岁月的雕琢,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

…… …… 余下全文

篇八 :《孝经》读后感

读《孝经》有感

据说,比尔·盖茨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曾说过,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顺。这句话出自于一个美国的首富,这不能不让我们感慨和深思。

“孝”为何也?我没有去考证《说文解字》上的权威解释。但是,汉字的结构组成有会意字。按照我个人望字生义的理解,“孝”字是“老”与“子”的结合。“孝”字的上半部为“老”字的半边,下半部为“子”字,两者结合即为“孝”。从意形上看,又恰好解释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上而下看为老子抱儿子,由下而上看乃儿子背老子。由是观之,我们不得不惊叹先贤的聪慧与睿智。

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库中,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这部伦理学著作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在西汉“以孝治天下”之后。在唐朝,它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它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纲常宗法等级和道德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原点。《孝经》集中阐释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对“孝”的要求和方 法做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如对父母的生老病死的过程,提出了“孝”的标准:“居则致其 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纪孝行章第十)。《孝 经》把“孝”推崇到极高的地位,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 才章第七)。因此,“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章第九)。“孝”成为人的道德之本(“夫孝,德之本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在《孝经》中的伦理思想中甚至把“忠”与“孝”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与扩大,把“孝”的社会作用神秘化和绝对化。尽管如此,《孝经》所推崇的孝顺不失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基石。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孝顺尊老的传统被世代延袭,并积累了许多的典型,如供儿童蒙学的经典《二十四孝》的图文故事,就是家喻户晓的教科范本。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孝文化的糟粕自然要被舍弃,但其中的积极意义和精髓仍然被继承下 来。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伟人领袖,那些孝敬尊老的故事是永远让人感动的。 我们的家庭并不是很和谐,并且我其实一直在心里就对爸爸怀着一直恨意。是他让我们长期以来处于痛苦中。他是妈妈痛苦的来源,而我看到妈妈的艰辛,心里就有被刺痛的感觉。但是后来渐渐懂得:爸爸其实也承受了很多,在那样一个农村,培养我这样一个大学生,是一种神圣的荣誉。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