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感悟中医

感悟中医

在选择这个专业之前,我从没想过当一位医生,更别说是一名中医,在西医如此盛行的情况下,中医受到一系列的打击,当时迷茫的我也无法坚定自己的步伐,学习它有前途吗,我能学好吗?

学习中医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以前学的知识没多少能用得上,一切都得从头学起,中医的思想,中医的哲学,中医的方法论,厚厚的书本,不仅要背,更要理解;学中医就得坐冷板凳,不到四十多岁不会有大成就,毕竟现在的中医还是老的吃香。现在的人大多浮躁,急于赚钱,买房买车,这样的心态难以学好中医。

很多人都说中医不科学,胡适也曾说过:“西医明明白白把人致死,中医是糊里糊涂把人救活。”这句话有其很大的片面性。中医不是一门光靠个人的猜想和感觉就能治病的医学,绝不是糊里糊涂的治病。它是在古代哲学的指导下,依靠人类的智慧而产生其独特的基础理论,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其阴阳五行学说更是为大家所熟知,阴阳互根,阴阳对立,阴阳交感,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句句是古代哲学家不断思考的精华;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更是运用到中医的方方面面,各个脏腑。

中医学中的许多思想历经千年仍不褪色,依旧为大家认可,例如整体观念,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这正是现代医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还有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对于很多西医无法治疗的疾病,中医总能够通过这种神奇的方法达到很好的疗效。“存在即是有理由。”每个事物只要存在于这个世上,就有气无法磨灭的理由,中医同样如此,它已经存在了一千多年,依然屹立不倒,这就是真理。

也许中医不能用现在的科学去解释,比如说经络,很多人都不明白它究竟是什么,是神经吗?不是,没法解释有人就说它不科学,这方是其高深之处,越高深越不易参透。中医的很多知识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是祖祖辈辈的人靠双手实践出来的,《伤寒论》是张仲景对前人的经验的一个总结,对后世影响极深。黄煌老师对伤寒论中的经方研究很深,我有幸听得几堂课,感受颇深,在老师的鼓舞下,我也试着开了几张方子,虽然效果不如想象中好,可我还是很激动,感觉自己有点像一名中医了。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中医知识随感

中医知识随感

近一年来,偶尔看点中医知识,结合28年来的人生经历,有点小感悟。

中医之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就像一个家庭的组合,一个新的生命体开始。 人为什么会生病?从一个家庭的结构就知道了。古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男女关系和谐夫妻恩爱,小三小蜜想插足恐怕也没机会。新婚夫妇,就好比初生的婴儿,纯阳之体,六个月内,一般是不会受外邪侵犯的;除非先天正气不足。家庭的分裂,到底是外面的诱惑太多,还是男女的正气亏损呢?这就好比老天今天刮风明天下雨后天打雷,你住个破草屋,难道你怨老天刮风下雨打雷吗?外界的美女千千万,世界的病毒万万千,外邪入侵,你怪美女?你找病毒?你那短短的生命耗得起吗?

两千多年前,中国圣人仅用八个字——“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道出了万千病的病机;而西医呢?千万个病名,都说不明疾病真正的原因。愚蠢的女人,赶跑一个小三,永远担心着小四;智慧的女人,却主动与男人调整关系,诚心以待,正气存内,男人自疚,小三自羞,外邪自退。当然,杀病毒,有效吗?有效,但也助长了人的邪气伤了自己的正气;就好比西医治感冒,吃药打针,一个礼拜烧退了病毒死了,自己却吃不香睡不好还得三四天调养;下次感冒却又要加重药的剂量。家庭不也如此吗?

人的一身正气来自何处?心肝脾肺肾,阴阳合气和五脏和谐,正气自生。一个家庭,男女和谐,同样正气自足。男为心肝,为木火之

气;女为肺肾,为金水之性;男女的一团和气,为脾,为土之润。木火之气生发向上,金水之性收敛封藏,脾土滋养万物。男人挣钱进取,女人存钱节度,男女共同经营,相辅相成,家和万事兴。

男人升发向上太过或不及,女的收敛封藏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矛盾;应于人身,身体便会有不适的感觉了——如发发脾气甩甩眼色斗斗嘴跺跺脚。日子久了,外邪便有入侵的机会了;但只要男女抱成一团,脾土安和滋润,也可缓和,此为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女人为肺肾之性,同样也主一家之气。女人正气十足,这个家庭一样充满正气,外邪想入侵也不可能。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一个中医自学者的初学感悟

一个中医自学者的初学感悟

前言:

有人说,“学中医不到60岁,不敢说入门”,这里的“入门”应该是“汇通”、“精通”之意。作为一个自学中医的人来说,尤其是初学者,能“管中窥豹”,得一至道,弱水三千中能取得一瓢饮,便已难得。甲午年的清明节,从学校回家,一个亲人的询问,让我不得不记录下我自学中医的感悟。愿我以谆谆之意敬布于众,惶惶之心俟教于师,使能开众同好一丝灵悟、得众高师一棒教喝,唯感唯冀,不胜嚣嚣。

正文:

我是一名审计专业的学生,各种原因当年没能报考中医院校。正如娄绍昆当年学医之前听到的一样,“中医大学的门已经对你关闭了,可自学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想来我与中医还是有点情缘的。大概9、10岁左右,被表弟传染,得了水痘,很痒,还不能抓破。出于应急,就在边上的一个小诊所看病,医生给我抓的是草药,外洗、内服,次日便不怎么难受,大概4天的样子吧,已经痊愈了。小时候虽然对中医、中药没有什么概念,但由于生活在乡村,喜欢弄点野菜什么的,挖点荠菜包饺子,挖点马齿苋做梅干菜??还采集柳芽、竹叶做茶玩。我记忆中小时候一般的感冒发烧,从未去吃西药、吊水,爸爸就让我喝一杯盐水,然后盖被子睡一觉,出个汗。现在看来,原来这是“汗法”。我外公他自幼有气管炎,气喘,每年频犯,不能受冷刺激,尤其是换季时节。西医说是先天性的,治不好。后来我舅舅给他从一个中医那弄了一个方子(可惜外公去世后就找不到了),做成散剂,冲服,虽没有断药,但几十年安泰。

自学中医的人,大概有这3种:1、西医无法治愈,出于对健康的渴望,转向中医怀抱,得到好转后,坚信中医;2、自身体弱多病,可谓“折三肱而为医”;3、身边亲友染疾,病痛刺心,“求人不如求己”,学医只为减轻亲友痛苦。我起初最多只是关注中医方面的新闻事迹,真正学习是从加了一个公众号开始。

20xx年11月,微信上加了公众号《中医书友会》,与其他养生类的中医公众号大所不同,书友会推送的都是一些名家或是很有思想力或能启人心智的文章,是教人如何学中医,如何分析病机,如何培养纯中医思想的,而非很浅、简单几句交待的养生方法。从书友会里,我知道了什么是经方,知道了胡希恕、刘渡舟、邓铁涛、李可、岳美中、郝万山、黄煌等一系列中医名家,知道了必学的八本教科书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讲义》、《温病学》。也在书友会里看到经典案例,每看到病患久治不愈,被经方数剂而愈的时候,便激动不已,如同自己就是案例里的病患和医生,为中医解决身体沉疴而震撼、欣喜;为能够用中医给别人带来健康而自豪、满足。在书友会里也加了它推荐的《中医师承学堂》,对喜爱中医的人来说,两者相得益彰。

…… …… 余下全文

篇四 :对中医的感受

对中医的感受

中医文化渊源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和筛选,虽然自己来自药都之乡,华佗故里亳州,但自己对中医药方面的了解确是很少。为了能更深一步的去认识中医文化,因此自己选择了中医概论这门课。通过学习,尽管自己对于中医文化的认识依然是一知半解,但是却让自己引发了对中医药现状的思考。自己开始对中医的一些现状进行了反思和自己个人的见解。

首先,我们从中医的文献方面来说。很多时候,老师们总是说这些经历过数千年洗礼被传承的文献是老祖宗门精华的所在。的确如此,以为这些经历过上千年磨砺筛选的书籍是老祖宗们实践经验的总结,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这些传承下来的文献的实际价值有多大。但即使是这样,又有多少人去读这些经典之作呢。曾经自己在网上看到过一些信息,一些中医类的高校,竟然把《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作为学生的选修课,这种现象怎么能不让人寒心呢。中国文化的瑰宝却被这些“无知”的人们作为了一种挣学分的工具。如果说句难听的,假如这些文献的作者还活着的话,估计也会被气死。更有甚者一些从事中医的人居然对于中医的发展了解不多,这是不是对中医发展现状的一种讽刺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根据自己个人的观点认为,除了外界的因素外,书籍本身的缺陷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外界的因素主要的就是学校对于这些瑰宝的重视程度。只有对这些东西重视了,我们才可能花更多多更大的精力去钻研它。如果学校都认为这些东西可

有可无的话,那还有谁会花精力看呢。同时书籍的本身也有劣势,这些中医药方面的书籍大多繁琐难懂,篇幅也比较长,导致很多人看着看着就失去了耐心,也就没了继续看下去的兴趣。而且这些书籍大都只有文字叙述,没有具体的图片,致使很多人看了却不知道它所讲的是什么。另外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生活不再是简单的吃饱问题啦,而对于饮食养生方面也更加的看重,说到饮食养生,中药的饮食养生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的人开始学习有关中医方面的一些理论知识。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普通的家庭在层次结构中占了主要的位置,而这些人大都是工薪阶层,文化层次大都不高,对于这些繁琐难懂的书籍兴趣都不会很高。尽管这些书籍的作用很大,但无法进入到寻常百姓家,作用再大,也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中医感悟

医学心悟

止咳常用麻黄 (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缩尿益智桑蛸 (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 (我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 (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 (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辨证前提记牢 (以上只是个人经验,辨证虽非万能,却是中医之精髓,时刻不能忘记) 二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久病必瘀

十年前,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久病及肾

久病入络

百病挟痰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十一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 …… 余下全文

篇六 :老中医的从医感悟

老中医的从医感悟

中医大学毕业,门门功课90分以上,这样你就基本入门中医了,加上30年的临床经验,弄懂了气血精神火的相生相克关系及增减技巧,那你就登堂入室了,如有名师无私传授,就10年吧,为何?因为人有一个通病,无法更改的通病,就是人教人不精,事教人才精,样样都经过自己验证过,这样才会成为自己的东西,一个名医的出世就如一个将军出世般,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有点危言耸听,不致于死人亦反反复复,事情确实如此,难怪有人发脾气说中医是伪科学。

登堂入室后,世上已无难住你的病,要他胖就胖,要他瘦就瘦,要他肝硬化变软就变软,要他肝变硬就硬,要他20年胃病1个月好就好,你说心情愉快不?华陀亦不过如此。年轻人,努力吧,首先要兴趣,二要胆大心细,三要不耻下问,四要联想翩翩,自我试验。五要勤于临床,六要善于总结。

吾观之,来中医吧的年轻人居多,大都满腹经论,但临床经验少之又少,从学校学的又是严重西化的中医理论,只属入门之作,离博大精深还有十万八千里呢,老的中医又不喜玩电脑,想看到一些有益的哪怕是旁敲侧击的心得也不能。当然,身怀绝技的拳师从不轻露,中医也一样。我是个退休的老人了,是个老顽童,为了活跃中医吧,说上一点吧。

何为气火血精神仙,气是人生存的第一条件,即要有呼吸,补气,即西医的增强气体交换功能,何为火?即有营养的食物,这里大家可能产生

疑问了,营养食物怎么是火呢?以后你会慢慢明白的,这里就不解释了,何为血,血在中医泛指血液肌肉筋骨,何为精?在中医泛指男人精子女人卵子及强壮的体魄和精力,何为神?中医泛指超常的精力体能超美的皮肤颜色出色的健康状况,何为仙?这是人们对一个超强超美的人的一个赞美词,这里就不解释了,一千万中也难找出一个。

气十火=血,血+气=精,精+气=神,神+气=仙。

好了,先不解释,你们猜猜,为何如此?成立否?

精,在传统中医里是最看重的,护精养精使之生神是中医的最高追求境界,一切辩证处方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而作,这个论断好象有点武断,是的,因为这在大学里学不到的,谁领会了,认同了,那你就超越了研究生的水平,达到了博士水平。但大学里的博士有无此水平,很难说。

…… …… 余下全文

篇七 :感悟中医

感悟中医

中医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贯穿整个中华民族兴衰的历程.从古石器时代延至到现今,人们仍在学习运用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各种疾病,身体健康的关注和各种动植物研究的经验总结.同时中医学也是中华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及其具体体现

尽管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西医在现今的社会被人们所广泛的使用,可是中医药学也没有被人们所摒弃,这是因为中医药自有西医所不能比拟的特色和优势的.我认为中医药的特色在于通过对动植物的研究来寻找药物,对人体的结构,穴位等的研究来创造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中医看诊时”望闻问切”这四大步骤.

相比起西医来说,中医药在安全性和耐药性方面更有优势.中医所使用的药物来自自然,成份天然,不像西药中的许多成分都是合成物.并且中医的一些治疗方法,偏物理治疗,如针灸,推拿,拔火罐……通过外部皮肤的接触来进行治疗;而西医在治疗的过程中,药物和治疗方法对病人身体的副作用比较大,如放射性治疗,化疗…..

由于化学药品的滥用,一些新型的病毒,即现在所称的超级病毒,产生了强大的抗药性,使得化学药品失去了药性.在这种化学药品没有作用的情况下,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医药.中医药的耐药性低且对人体的副作用少,通过把病毒在人体内产生的毒素排出体外,达到治疗的效果. 孕妇生病了,也坚决地不去看西医,不吃合成药,因为这样做可以避免腹中的正常胎儿发育畸形或形成一些先天的缺陷.可是孕妇却可以在妊娠期间使用由一些药材熬成的安胎药,也可以运用针灸,足底按摩,食疗来治疗胎位不正的症状,降低难产的机率.

(二)关于中医防病的具体措施

俗语云”防范于未然”.在疾病没有发生之前,应采取各种预防的措施,以达到防止疾病发生的目的.未病先防主要包括先天预防和后天预防两个方面.

那么先天预防是指在父母婚配到胎儿出生前所作的预防措施,主要是从优婚优育和胎养胎教这两个角度着手.

(1)优婚优育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医学习感想

中医学习感想

11151990148盛雨琴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缘分,在高考结束后,原本一心想要做个程序猿的我,居然会改变主意报考中医专业。

中医,这个传承了千年的古老医术,一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神秘。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强调辨证实施,重视病人个体差异。虽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长短不同,通过辩证进行不同的治疗,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验去治‘大三阳’。气滞血瘀者,当以祛邪为主;气虚血滞者,当以扶正为先。?这些理论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看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征,结合天时、地理、病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确定症结和治疗方案,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论?因人、因时、因地用药?。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相、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医几千年的发展史,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代表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创造了世界科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是历史的奇迹,中医为中国人民繁衍生息的医疗保驾护航;另一个是现实的奇迹,为那些患有疑难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也许有人要问,中医是什么?我们说中医是朴素的辩证法,是劳动人民经过两千多年以来积累的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经验的总结,中医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同时也是具有最完整理论体系的科学,它的理论对其它学科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