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高二语文必修四导学案 编制人:王晓婷 于晓杰 审核人:李晓华 使用人:王晓婷 于晓杰 使用时间:20xx年 月 日 编号

【学习目标】:

1,声情并茂诵读课文,理解所陈之情,感悟至爱亲情。

2.品味文本语言,欣赏陈情艺术。

【学习重点】:

1.诵读课文,感受作品浓浓的亲情,背诵课文。

2.正确评价和理解文本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1〕〔2〕〔3〕〔4〕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

〔8〕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有怀〔6〕,求之靡途〔7〕。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 .

〔11〕爱为德〔9〕,家叔以余贫苦〔10〕,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 .

泽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3〕。

〔14〕〔15〕〔16〕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 ......

腹自役〔17〕;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18〕,当敛裳宵逝〔19〕。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

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20〕〔21〕〔22〕,在官八十余日。因事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 ....

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

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 ...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 ....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 ....

…… …… 余下全文

篇二 :归去来兮辞 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 并序 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诗的开篇,随口而出"归去来兮"四字,积蓄已久的压抑和不快如决提之水,一发不可收拾.而诗人归去的理由却仅仅是"田园将芜"这个简单而平淡的原因.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本应回家,但心在官位,为形体所役而不能自主 ,这是何等可悲!表明诗人已有归意.而后一层是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感到欣慰.紧接着,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作者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和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涉园观景,流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者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描写了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触景生情,为结尾是人生观张本.诗的结尾,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 …… 余下全文

篇三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篇一: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今天学完了《归去来兮辞》,才慢慢的开始有了对“隐士文化”的初步了解,在没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对陶渊明也是非常不理解,明明是那么的才华横溢,明明以前有那么大的雄心大志——大济与苍生,可到最后他却放弃了,为此,我不得不对他,他这个人有着莫名的好奇心。

他曾经是个怎样的人呢!

他的诗质朴,冲淡,充满了诗意。他真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形象代表,他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与富贵”的旷达的情怀确实让我钦佩。就像老师说的,如果在现今社会,我们凭借自己的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了一张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们能够坚定地说放弃,不要吗?我想是不可能的。毕竟我们有自己的理想,我们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我们应该用汗水来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们常人看来,陶渊明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是在逃避对家人负起的责任,但看一个人生活的是否消极,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就像小鸟没有翅膀。陶渊明的弃职归田,不能说是消极处世,恰恰相反的,是他所追求的。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书卷中追求安逸,在田园里追求自己的平静心境。陶渊明的归隐,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他不狂放,不沉沦,是对生命和自然满怀真挚与热爱,他所追求的,是内在的生命自由,将心灵寄托于田园,在平凡的现实中将主观情感与自然万物合一,在耕耘中咀嚼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他那旷达的处世情怀是值得我们敬之佩之的。

篇二: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作为文学作品,这首辞的成就很高,历来为人所称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经说:'晋无文章 ,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可见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 而不关心世事的纯隐士。由于受儒家的影响,陶渊明曾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来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但作者所处的东晋时期,正是军阀制度的全盛时期,高门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庶族寒门则遭到无理的压抑。陶渊明29岁出仕,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但不过是祭酒、参军一样的小官,不仅济世的抱负无从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地同一些官场人物 周旋。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耻辱。因而屡屡辞官回乡。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为彭泽县令,上级派督邮(督查属县政绩的官吏)来县,县里说应当冠带整齐,前往迎见。他叹气说:'我岂能为五斗米,这要问乡里小儿。'就辞官归隐,他在回家 时,写下这篇文章表明意志。

…… …… 余下全文

篇四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2、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板书文题)

二、了解作都及解题

1、学生读注解① ,明确虽要识记的内容。学生读印发资料,详细了解陶渊明的追求及情感。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 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吏的品格。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 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确实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

…… …… 余下全文

篇五 :《归去来兮辞》表现出的归隐情怀

《归去来兮辞》表现出的归隐情怀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田之初写成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厌恶甚至是鄙弃黑暗官场以及热爱自然风物和劳动生活的隐士情怀。下面,笔者想就陶渊明归隐情怀的具体内涵作一些粗浅探讨。

归隐情怀一:厌恶官场,蔑视权贵

《归去来兮辞》开篇即用一个感叹句和两个反问句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自责、自悔、自觉、自醒的心路历程。如果说“归去来兮”是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宣言书的话,那么“既自以心为形役”就是辞官归田的原因。这里的“心”即“志趣人格”,“形”即“出仕为官”。这种由“出仕为官”之累造成的心灵“惆怅独悲”,在他一百二十多首诗、六篇散文和三篇辞赋中均有表露。其中,作者在《归园田居》中写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归去来兮辞》的小序中更是以“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表达了自己挨饿受冻之苦远远不及“违心折志”之痛,开宗明义地道出了作者厌恶官场与蔑视权贵的归隐情怀。

归隐情怀二:淡泊名利,闲适自在

《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离开官场后的闲适愉悦,“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则灵动地写出了作者归心似箭的情状和心理。至于抵家时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温馨情景,以及回家后“引觞自酌”“眄柯怡颜”“涉园成趣”“矫首遐观”的生活,无不与陶渊明“无适时之韵,爱丘山之美”的天性相吻合。正是顺应天性、忘却得失、淡泊名利、不慕功名的精神使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的陶渊明终于超越世俗,活出了真实恬静、闲适自在的自我。所以,苏轼才高度赞扬陶渊明“欲隐则隐之,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诵读《归去来兮辞》,我们时常会感受到“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清淡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然。其实,这都源于陶渊明淡泊名利、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归隐情怀三:躬耕田园,享受诗酒琴书

除远离官场的闲适自在外,《归去来兮辞》展现给我们更多的是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是酒酣归弹消忧的隐士本色生活,是“既耕亦已种,时还我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雅致,是“有事于西畴,植杖而耘耔”的劳动实践……需要注意的是,“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有会而作》)的陶渊明能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之时,努力追求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无疑是时局动荡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之时下层知识分子守节洁行的求生之道,更是他们冶情悦性的养生之道。事实上,从老子以来,沿着此道,中国文学史上走出了高适、李白、柳宗元、苏轼等无数文学巨人。由此可见,陶渊明躬耕田园、享受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不仅滋养了自己,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代许多文人。

…… …… 余下全文

篇六 :4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创作风格。

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资料链接】

一、有关作者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少年时受传统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虚与委蛇。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为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 自四十一岁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确确实实享受了一段“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然而书香门第出来的陶渊明毕竟不是稼穑的好手,“开荒南野际”的辛勤也未必能使他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义熙四年在陶渊明四十四岁时,一场灾祸更使得他全家一贫如洗。这年夏天,诗人笔下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永初三年(422年)陶渊明五十八岁时生活已近绝境,其情状反映在《有会而作》一诗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元嘉四年(427年),诗人贫病交加,在其《挽歌诗》中第二首自挽诗中,诗人对死后可以“鼓腹无所思”的幻想读来让人心酸:“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觚。春醪生蜉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元嘉四年(427年)十一月,六十三岁的陶渊明淡然离世。

…… …… 余下全文

篇七 :归去来兮辞文常、翻译、课后答案、知识点总结大全

归去来兮辞 并序

一、文学常识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一篇散文,该作代表了山水田园诗派的最高成就。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一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 辞,即赋,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这篇赋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本文作于他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本文在文体上属于辞赋,但语言浅显,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欧阳修甚至说“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而已 。

二、原文及译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

…… …… 余下全文

篇八 :归去来兮辞 学习设计

归去来兮辞 学习设计

By R.C.

一、举一反三 闻一知十

1. 关于题目 1)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来”和“兮”都是语助词,无义。辞,在汉代往往与赋并称为“辞赋”,源于“楚辞”,是一种抒情赋,同样讲究文字与韵节。

2) 辞:“辞”是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古体散文。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的《离骚》为这种问题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字句、篇幅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以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2.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气助词。

二、批文入情 妙解文心

第三题:本文与《归田园居》比较,有何异同?

归园田居

? 其一

少无适俗韵1,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2,一去三十年3。

羁鸟恋旧林4,池鱼思故渊5。

开荒南野际6,守拙归园田7。

方宅十余亩8,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9,桃李罗堂前10。

暧暧远人村11,依依墟里烟12。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13,虚室有余闲14。

久在樊笼里15,复得返自然16。

? 其二

野外罕人事17,穷巷寡轮鞅18。

白日掩荆扉19,虚室绝尘想20。

时复墟曲中21,披草共来往22。

相见无杂言23,但道桑麻长24。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25,零落同草莽26。 1.

2.

3.

4. 5.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