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感悟苏东坡

感 悟 苏 东 坡

上周五,学院请来南京大学的莫励锋教授来给我们做了一个名为《苏东坡的意义》的文学报告。莫教授给我们讲述了许多苏东坡的生平事迹,让我对这位崇拜已久的历史文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心中更添了几分对他的敬佩之情。

记得在以前的语文课本里,有许多苏东坡的诗词。现在我还能背诵其中的好多名句。如《前赤壁赋》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霸气,到《江城子》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绕指柔情。从这些优美的词句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性情豪放但又不失细腻情感的苏东坡。我想他一定是一个心胸无限宽广,满怀抱负的性情中人,心中对他的喜欢,比李白和杜甫还多几分。

通过教授的讲解,我才发现,苏东坡不仅词写得好,他写的散文也是一绝,与欧阳修等人齐名唐宋八大家,其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流传于世的诗约四千首,其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但又“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他的好友黄庭坚对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十分推崇,在《山谷集》里说道:“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此外,他在绘画方面也颇有心得,善画墨竹、古木怪石等,他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苏东坡的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我不仅想,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古代,苏东坡是凭着怎样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而终成一代大家。后人评价苏东坡是一名天才,也许正如门捷列夫所说的“什么是天才?终身努力,便成天才”。我们说,是天赋和勤奋造就了苏东坡,但苏东坡的多才却也值得我们反思自身。在这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大家都在自己的专业方向钻研着,并自诩为科研工作者。但是比起苏东坡的多才来,我们却是一无所长。对历史,对文学,对哲学,我们知之甚少。我们说我们学的是理工科,理所当然不懂文史哲。但恰恰是文史哲这类的知识,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养。真正的大家,绝对不是拘泥于某一个狭隘的领域的。当我们关在自己所谓专业的这个小圈子里,我们又怎么能拓宽我们的眼界,做到开拓创新呢?所以,我们应该多学学苏东坡才是,多挖掘自己专业外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

…… …… 余下全文

篇二 :观苏东坡有感

观苏东坡有感

最近看完苏东坡,感慨颇多,总想写点什么,无奈苦于笔拙,怕写不出东坡光芒的万分之一,愧对大文豪,忍之又忍,终还是没忍住。

纵观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几十年,足迹几乎踏遍全中国,见解深远、政绩卓越,深受老百姓爱戴;留下旷古诗词无数,融会儒、释、道三教精神于一身的他心神空明,仿若雪上飞鸿,独往来于天地之间,令人神驰目眩、心神向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然而,我时常在想,这滚滚东去的江水可以让一切英雄往事俱往矣,却涤荡不了那长存千古的情怀,淘不尽那让后世无限景仰膜拜的魂灵之辉。

半个多世纪以前,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是黎民百姓的福音,是工程师,是佛教徒,是巨儒政治家,是皇帝的秘书,是一位瑜伽修行者,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一个月下漫步者,一个诗词大家,一个生性爱开玩笑的幽默的人。但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是的,尽管过了千年,可苏东坡依然是说不尽的,与生俱来的秉性、震古烁今的才华、天人合一的天赋以及当时的历史环境,让苏东坡的一生传奇而斑斓,磨砺而潇洒,沉郁而旷达、积极而自然。

其实,千百年来,苏东坡一直能成为万千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偶像并不仅仅是因为他那旷世无双的才华。他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文、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冠盖古今。他的政敌兼诗友王安石都曾说:“不知再过几百年之后才能再出苏轼这样的人物。”

他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更加是站在人生巅峰上的俯视,字字珠玑,让人爱不释手,成为千古绝唱,万世孤绝。而比他的文采更让人倾倒和津津乐道的还有他的智慧。对社会、对人生的贡献,由他开始出现了历史上第一家孤儿院、第一家公立医院、海南的第一口井、海南的第一位进士,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安抚政策大概也出自于他,杭州西湖边上那蔚为壮观的苏堤……

可是千百年来比文采和智慧更让人为之倾倒的是苏东坡那爱憎分明、立场坚定、潇洒旷达坦荡真诚的复杂性格。在政治上,苏东坡坚持民本实用思想,道不同,即便是好友、强权(王安石)也绝不同流,绝不苟且,即便被贬谪多次,不平则鸣的习性却从未更改,即使是刚刚从“乌台诗”案中捡回一条命的他,刚刚被放出监狱,迎着扑面的春风,他又开始想要“独鹤不必惊夜旦,群乌未可辨雌雄”了。而苏东坡的“不平”只为天下,只为苍生,与对自己的遭际,他从未“不平”过,他几乎热爱一切的性格让他在任何艰苦险恶的环境中都能寻找到化解痛苦的快乐,执着如此,又旷达如此,实在不能不叫天下人惊奇不已,敬佩不已,苏东坡是说不尽的,苏东坡的精神之光照耀着华夏大地,他身上那样以后总大江东去射天狼的气魄,那样一种达人知命心胸开阔的风范,那样一种积极乐观、心系苍生的情怀,“山头斜照却相迎,一蓑烟雨任平生”,天上地下,已成绝响!

…… …… 余下全文

篇三 :苏东坡(读后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先生用“心灵的喜悦”来描述苏东坡的一生。苏轼自己也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苏东坡像是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他的身上有一种熠熠光辉,恬淡之中,拨响我们灵魂的琴弦??也许,千百年后,当我们站在这样的一个视角上,重新去审视这个伟大灵魂的背影时,理应明白——那样一些人,相对与永恒,他不过是微乎其微的尘埃罢了——然而,他们却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缔造着永恒的奇迹。我想,这便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苏东坡了。

人的性格难免有缺憾,也许完美之是一种苛求。但是,苏东坡的一生有着一个通向完美的趋向。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是一种通往永恒的希冀,一种灵魂的升华。我想,说苏轼至孝、至仁,那是溢美之辞;说他至慧、至善,未免也不够贴切;然而,回首凝望那个千年之前的生命——他的灵魂,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缕烟尘,但是,他的自我,已经超越了人生。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场。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苏东坡有感

《苏东坡传》有感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是我小时候对苏轼的印象深刻的诗句,作为惠州人的其中一员,对外人介绍美丽的惠州就不得不提惠州的西湖,当然也不可以少了这位宋代的大文豪家。这首诗可以说惠州人都知道,就算不能完整的说出整首诗也能把后两句倒背如流了。后者是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词句了,哼歌也是别有韵味。这个如果有读过书的人不认识的话,那真的可以说的上真的“文盲”了(只是开个玩笑而已。个人观点!)

读书工程的书本选读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这本《苏东坡传》,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他对当时惠州人民的贡献,想通过它了解作者笔下的苏东坡在当时的生活背景。同时也想知道他给世人留下那“既来之则安之”的性情诗句的由来。

从原序里看作者林语堂对苏东坡这个伟人的诠释,让我不得不对苏东坡产生敬佩和爱慕,就像作者说的“只因为他把诗文写得那么美,那么遒健朴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

作为一位政治家,一生都在政治这个战场中徘徊,他可以无惧顽固派的压迫,为了天下的百姓苍生太平而努力变法,但始终逃不了被谪的命运,荣华富贵在他的眼中也许是像沙砾一样的不足以起眼。因为他看中的是百姓的安居乐业,关心的是天下百姓和社稷祥和。问世间清官知多少?到底有多少清官是可以有一个很好的结果,其实现在这个社会也一样,功名、利益、权利、金钱上,有多少人可以一直维护着最初的由衷,靠自己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最后平天下。作为一个诗人,在被贬之后的豁达性情让所有人对他的诗句深表感慨,因为他有着一颗“任性逍遥”的心。

虽然苏东坡的一生是坎坷的,但是一生中朋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那还有什么好遗憾的?虽然后来朝云葬在了西湖的孤山上的六合亭后面,未能与他共度剩下的时光,从书中也可以看得出朝云妻与苏轼的感情是多么深厚。苏东坡也是性情中人,哪能不深受打击呢。每到西湖上看着泗洲塔的后面是朝云所在的六合亭,不得不让我想到,一个优秀的男人背后,总会有那么一个支持他、鼓励他的女人。红尘滚滚,茫茫人海中,苏轼也有过几位妻子,但最懂他的人,非朝云莫属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 …… 余下全文

篇五 :看《苏东坡》有感

看《苏东坡》有感

最近无所事事,因看《英雄之战》喜欢上了陆毅,便接着看了《甲午大海战》,更加喜欢他,然后看了他主演的《苏东坡》。

正好前几天去韩先生那里去蹭课,他给我们讲了宋朝的文化大奔流和其市井生活,而在《台北故宫》短篇里又看到了苏轼、宋徽宗等宋代人物的书画真迹,也听了一些关于苏轼的逸闻趣事,便对这个电视剧更加感兴趣。

看完后第一感觉并不是更爱陆毅了,而是喜欢上了苏轼。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馈赠。

《红楼梦》中林黛玉弹琴的唱词一句是“思古人兮俾无忧”,至今我心中只有三个古人能让我在困顿或喜悦之时想起,其一是杨戬,对,是《宝莲灯》中的杨戬,我是因此喜欢了焦恩俊;其二是李煜,对他的了解大多来自书本,我看过《李煜传》及他的诗集,《问君能有几多愁》的那个电视剧对我影响不大;其三便是苏轼。《苏东坡》弥补了我知识库里宋代历史的缺漏,让我把记忆里所有关于苏东坡的东西连在一起,还附到了他的身上,于是他的形象愈加丰满,到最后我目瞪口呆,五体投地。

百度百科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我喜欢他的原因之一: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著名的美食家, 即全才。我以前也知道他是全才,却没有这么深的感受到一个人如果是全才的话,他是多么的出色,多么的夺目夺心。当看到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的时候,心跳都要停止了。

…… …… 余下全文

篇六 :“苏东坡”观后感

“苏东坡”观后感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一代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写下了很多让人传颂的诗词,又有谁知道他的仕途和生活是那么的艰难和凄苦呢?

陆毅主演的《苏东坡》,人物形象颇为鲜明,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更带给人很多感慨和值得追思的东西。

不管是在朝廷任官,还是发放边疆,苏东坡都创作了很多传颂百世的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既喜欢赞美西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唯美,也欣赏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水调歌头》的柔美乡情;既喜欢展现男儿爱国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热血情仇,更赞叹感悟人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奔放豪情和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

苏东坡性情刚直不阿,正义凛然,光明磊落,心胸豁达,但不善于也不屑于运用权术,不韬光养晦,不委曲求全,正是因为这样,纵然他是大才子,大文豪,受万人传颂敬仰,但在朝廷始终没有位居显赫,施展他治国爱民的最初抱负,而只能偏安一隅,寄于一州一县,只能救一方百姓,却不能济天下苍生,实为遗憾。弄臣王珪却深谙世道,并以他的四字诀“忍、推、顺、躲”告诫子女,他也点出了苏轼的致命弱点就是不善政治斗争,并一而再的迫害苏轼,让苏轼在最好的时光没有大展治国之才,垂垂老矣。在苏轼离去的最后时刻,苏轼也道出了自己最大的不足,就是几次入朝,都不愿与小人为伍,更不愿与小人争斗,而乞求外放逃避,感悟自己没有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没有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夙愿。

苏东坡的一生,极为颠簸流离,奔波不息,凤翔、眉州、杭州、密州、徐州、黄州、雷州、惠州、澹州,无处没有留下他的身影,一生都在搬迁和路途中。在他的一生一途中,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三个伟大的女人都为他付出了无比的艰辛,而且都英年早逝,真是才子身后的女人都是伟大的女人,绝不一般的女人!

想到这么多,就说这么多,看了《苏东坡》,感悟颇深,一个这么伟大的诗人、才子、清官,并没有追求什么奢华物质和高管爵位,只为创作诗词歌赋,只为一方百姓谋福造益,却不为自己捞取半点私利,而看看我们当今的社会,当今的官员,当今所谓的才子们,又是为了什么?哎,变了,一切都变了。想想这一切,真想时光倒转,回到古代!

…… …… 余下全文

篇七 :《苏东坡传》个人感想

读《苏东坡传》有感

暑假期间原本只是想着大概看看这本人物传记敷衍了事,但实质上已经深陷跌宕起伏的情节中。由书名可知这讲述的是宋朝著名诗人苏轼从生到死一生的重大经历,映射了其性格鲜明,多才多艺的特点,而使我也对他产生几分敬佩,对生活进行几分思考。

我比较喜欢苏东坡壮年时的经历:从性格上来说,他愤怒与苛酷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详平和与顺时知命的享受,比青年时更洒脱而不执著;才学也大大提升,他的诗这时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我敬佩、喜爱苏东坡有以下几点:

首先,苏东坡是忧国忧民的,善良的光芒从他身上散发,这都可以从他到徐州、杭州等地做太守时表现出来:受到新政迫害还能收养三四十个饥饿的孤儿;奋不顾身地抢救城池,其力亲为引走河水,使老百姓免于水灾;旱灾求雨,歉收饥荒尽全力实行方案救民;居然还要亲身视察监狱,关心囚犯健康与福利,当时为太守者绝无仅有!真是一个好官!

其次我十分喜爱他的真性情,一生都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谢恩奏章上直接指明小人,刚正不阿进尽忠言,被迫害也要站稳脚步坚定立场,决不妥协。生活上他也有许多乐趣:酿酒、练瑜伽研究佛道、游山水等,兴味盎然时洋洋洒洒题上几首诗,好不自在!

再次苏东坡的心态是我追求的,仕途生活一直在弹劾、贬谪与提拔中进行,直到被贬广东甚至条件极差、危乎性命的海南岛也始终保持着一种旷达乐观的心态!仿佛无论遇到什么也能好好地活下去,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的敌人又能奈他何?

在多次调迁之中,苏东坡每次遇到居所破损不堪、粮食短缺、盘缠不够、路途遥远的情况,总会有一大堆人蹦出来帮助他,包括当地的太守官员与平民百姓,有的不辞劳苦千里跋涉来看他,有的送酒送食物,帮他几千里送信。他究竟有什么魅力能使这么多天下人甘愿跟随他、深受爱戴呢?是他的真实才学还是因为他的爱国之心为民造福兴旺国家?都有!而且很有关系!没才学不能服人,没实际行动清除谗言辅助皇帝治理天下,自然不能得民心得声望!所以一个有实力、懂礼貌、善良的人真是走遍天下都不怕啊!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苏东坡传有感.doc

暑假里,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本号称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零四年再版,连同零零年的初版共发行46000册。这样的发行量或许只有教科书才能做的到,一般的畅销书也是很难望其项背的。其实,此事也不足为怪。试想不论是林语堂还是苏东坡在如今只要提起,总会引起一阵旋风,他们有各自忠实的粉丝,而如今双剑合壁,那么杀伤力绝对会是灾难性的。当然此书也并非依靠名人效应取胜。这本书是根据林语堂先生的英文著作Thy Gay Genius 翻译而来,或许是因为翻译者的水平,更或者中西方文化语言的差异,该书的行文较为直白,语言朴实,有些地方如讲述传奇故事一般娓娓道来。但是这样的书的写作方式并非如写小说般天马行空的信口胡诹,林先生坚持以史实为依据,义理、考据、辞章交揉运用,做到了把书写的生动有趣又不失真实严肃。诚如译者所言,这样的传记作品是“令人延伫望之” 的。

全书共分四卷,前两卷分别介绍了苏东坡的童年、青年和壮年;第三卷记述了他在野的一些逸事和在朝的一些政绩;第四卷则讲述了苏东坡人生的最后七年,一贬再贬直至流放蛮荒的琼崖岛和病死回朝途中之事。事实是历史的,传记作者在叙述的时候加以选择,加以强调“同时凭借头脑中的想象力而重新创造,重新说明那活生生的往事。”清晰的向我们展现了这位“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如何从要凭借“胸中千字,笔头万卷”来致君尧舜,到“心似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消极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其间有亲情、友情、爱情,有“风雨对床”之期,有“生死两茫茫”之恨!经人所经,历人不曾历!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他说:“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他身上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这股力量,由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喜欢读苏东坡,源自于学生时代诵读的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觉得他写的诗清新、豁朗,而又富含人生哲理。喜欢读苏东坡,也源自于工作后诵读的那些宋词:《江城子》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让我唏嘘不已。透过文字,仿佛看到那个尘满面、鬓如霜,站在明月夜下独自思念亡妻的他;还有《水调歌头》中的那个把酒问青天的他;《赤壁赋》中抒豪迈的他,《卜算子》写寂寞的还是他。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