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佛说缘感悟

佛说缘感悟

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四种缘,这四种缘非常深的时候就变成一家人,如果是疏远一点,那就是亲戚朋友,就比较疏远了。如果没有缘份,你见了面的时候,决定不会打招呼,不会留意的。你在街上走路,人家跟你点头笑一笑,前生都有缘份,都有个善缘。素来不认识的人瞪你一眼,那前生有恶缘,这个缘呢?这个缘很小没有太大的伤害,过去就算了。像这种恩怨结得深,这个麻烦就大了,所以佛跟我们说父子四缘,所谓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人与人的关系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没有别的,没有别的事情。若不是这四种关系,绝对遇不到。

世间人迷失了事实真相,在恩怨里面,必须又要加深,说实在的,这个恩会变成怨,怨不会变成恩,这就是佛法常讲的,为什么说三界通苦,乐会变成苦,苦可不会变成乐,这个是事实真相,一定要觉悟,真正觉悟的人,决定不给一切众生结冤仇。那我们善缘要不要结呢?善缘最好也不要结,人在一块好,好过头就变成冤家对头了,所以善缘也不好。所以佛教给我们结法缘,法缘是清净的,这个是佛法出世间的大圣人教给我们,世间圣贤人教给我们,人与人相处,所谓是君子相交淡如水,这个交往才能够长久,才不会变质,凡事好过头会变质,坏过头也会变质,一定要保持平淡。

这些恩怨已经变成一家人,那怎么办?这问题严重了,真的,不学佛的人严重,非常严重,这个恩恩怨怨,报来报去没完没了。真可怕,生生世世纠缠不清,苦不堪言。你修行为什么不能超越六道?就是有这些人缠着你,找你的麻烦障碍你,这个总起来讲,这叫魔障,就是这些人来障碍你。

学佛的人明白了,事实真相完全了解,无论是恩是怨,是讨债是还债,我们把这些统统放下,劝他学佛,把所有这一些有关系的人,我们统统从今天起,都把他改成法缘,把世间这个人情的眷属变成法眷属,这样就好。

四种缘:

人与人之相聚,都是缘,这一生当中偶尔就是见一次面,也是缘份,何况能够到一个家庭变成一家人,这个缘份就更深了。缘多生多世结的,不是偶然的,缘很复杂。佛给我们说世间众生、父子夫妇四种缘,当然这个缘很复杂很复杂,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大类,没有这个四类的缘,就不会结成一家人,这四种缘是什么呢?第一个是报恩的,过去生中有善缘、欢喜缘。报恩的,这当然是最好的,所以孝子贤孙是报恩来的。第二个是报怨来的,过去的怨家债主,这来了,报怨的,这个我们常讲的败家子,小孩将来长大了,搞的家破人亡,报怨来的,这个都是事实,我们晓得。第三种讨债的,讨债鬼,那就看他欠的多少,欠他少呢,讨几年就讨完了,他就走了。讨债鬼一般呢,这小孩长得都非常可爱,很喜欢他,为什么呢?你才肯还呢,肯还他,还完了,他就走了。如果欠得多,大概要念到大学,花了不少钱供养他,他才走了。第四种,叫还债的,还债是儿女欠父母的,那也看欠多少,欠得多呢对父母供养会供养的很周到,欠得少呢大概就是生活不挨饿、不挨冻就可以了,供给你一点点就行了,没有孝敬心,对父母不尊重,只是物质生活上给你照顾到,那叫还债的。这四种缘,才变成一家人。

…… …… 余下全文

篇二 :学佛感悟

学佛感悟

我本身对佛教并不陌生,因为在我家乡潮汕地区,拜神佛风气盛行,从小开始就会被父母拉着去各个寺庙供灯拜神。每天去寺庙烧香拜佛的人有很多,大多数都是去祈求平安,祈求富贵,祈求姻缘之类,佛教负责安慰他们脆弱和惶恐的心灵,给予人以希望和勇气,还有心灵的安定。后来,自己慢慢接触了一些佛教的教义,佛教的视频,对佛教这个熟悉但又陌生的宗教有了新的了解。

佛教的核心在于“自觉”和“解脱”;通过自我觉悟,达到自我解脱的道路。思想精髓在于“自觉”,核心概念在于“解脱”。佛认为,人世间的所有苦恼,悲伤,只能通过自我觉悟,自我修持,最后自我解脱。佛教自身分为大乘,小乘佛教。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所谓菩萨心肠,普度众生;小乘着重自己解脱,能够脱离轮回之苦。人的一生极为短暂,只有寻找出生命的真正意义,才是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世间的一切物质享乐邪淫,只会蒙蔽了自己探寻真正意义的双眼。如果不能自我解脱,都要经受轮回之苦,都要经历人生的苦难,烦恼;但是如果自我解脱,就可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再也不用烦恼,六根清净。 在佛的世界里,没有尊卑大小,只有真正的平等民主,任何一个人,不管是个怎么样的人,好人也好,坏人也罢,都可以平等的学习佛法,都有平等的机会解脱自己。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有机会成为佛。‘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而且,佛教也不承认有主宰世间万物的决定的神。

我记得在东北有一间大悲寺,寺庙里的僧人都是靠出去乞食维持生计,从方丈到小和尚,个个潜心修炼,令人感动不已。大悲寺不设功德箱,不接客僧礼,恪守戒律,尽心尽力普度众生。反观国内的寺庙,大设功德箱,铸造更高更大的佛雕像供众生跪拜。更有甚者,搞起了什么商业化,理由是紧追市场经济大潮,我只能说,只是极大的玷污了佛法!佛并不鼓励铸造高大的佛像,设立功德箱等等行为,它更注重的是人们的内心是否真正诚心信佛,真正受持戒律,真正拥有慈悲之心,真正潜心学习佛法。但是现今,社会太浮躁,人人都想不劳而获,急功近利,以为求神拜佛就能求来荣华富贵。佛教里有一样东西很重要,是为“福报” 。福报,有多大的福报不是你决定的,是你前前世世的所作所为累积的,每个人的福报都不同,福报不同决定你今生的命运,但是你可以生多做善事,慈悲为怀,来增加你下世的福报。一些人以为拜拜神佛,添添油灯,就可以心想事成,自己不去付出,简直是妄想。也是世间对佛教的一个误解。

…… …… 余下全文

篇三 :佛家感悟

133个佛家感悟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5、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6、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

7、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8、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9、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0、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11、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2、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3、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14、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5、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6、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17、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18、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9、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20、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21、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22、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23、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24、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25、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26、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我们也不会趴下去反咬他一口。

…… …… 余下全文

篇四 :学佛感悟

学佛感悟

万一

首先感恩白云寺给我这个与大家交流的机会,平时我是比较爱说,大大咧咧任何场合都不具的,今天在这里确实有些紧张,面对师父和诸位师兄护法,我深知浅薄,希望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学佛感受,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与建议。

我也分三个方面和大家一起共享:、

一、我与白云寺是如何结缘的。

其实在很多年前应该是20xx年左右,我遇到了人生中十分困惑的事情。我以前单位的老领导也是好朋友,就带我来白云寺,当时第一次就有幸见到师父。师父当时对我说了什么具体,我已经不记得了。我只记得,我当时进庙门时是愁云惨淡,出庙门时是风清云淡。一进一出,心境完全不同。可是由于善根不足吧,再来白去寺就时隔七年。七年后,回想自己与佛结缘,是与父亲的突然离世有很大的关系。父亲的去世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打击。父亲离开我,我心里总在想父亲不会就这么走了。肉体离开了,那灵魂去了哪里。我拼命的想找到答案,于是我看有关各种与人死后会去哪里的书籍。最终我在佛教上找到了答案,而且从刚开始的神秘、玄奥,不知不觉中被佛法中的智慧所深深地吸引,从此如获

至宝。记得有一次与师父聊及此事,师父对我说:“你父亲是用生命来度你啊”。一句话,让我永生难忘。父亲既给了我生命又赐与我慧命。现在还常常想起父亲,却少些悲痛,多有感恩。父亲去世后,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便是师父。师父对我的教诲和帮助影响我的不仅仅是让我确立了未来的人生目标与努力方向,而且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的性格与人格。比如师父对我说:做人要懂得放低姿态,大海最低,但是海纳百川。师父还教导我:要懂得常常自省,说省这个字就是少我的意思。所有的不满和痛苦都来自于有“我”。这样的深深教诲和对机说法,对我有了极深的影响。我常被师父点醒悟到原来人生还有超出自己的想象,以及普通人经验世界之外的别样境界,那是一种彻悟的、自在的境界。我常常庆幸自己能遇到佛教,遇到师父。

二、学佛以后的变化:

我总被质问:“你这么年轻,有什么想不开的,为什么还要信佛呢?”包括我的朋友们和家人总有类似的疑问,以他们的观念来衡量,似乎学佛应该是被生活逼到无路可逃之时的避世之法。他们似乎都认定佛教是一个迷信的,消极的,因而根本就没有了解它的必要。我很悲哀他们是在对佛法并不了解的情况下,误解和偏见以及排斥,并且随意妄加评论造成口业。这种对佛教的态度让我感到很无奈,当初总是试着想去辩解一些什么,但现在我已经学会淡然视之,一笑了

…… …… 余下全文

篇五 :学佛感悟: 最好方法是念佛

学佛感悟: 最好改命方法是念佛学佛感悟: 最好改命方法是念佛

原文来自网络,作者不具名

一般人不论富贵贫贱,有没有权势地位,个个都有不称心、不如意的事,于是心里免不了有或多或少的烦恼苦闷。这些都是由妄想杂念引起情绪动乱不安所产生的。念了佛,心中只有佛念,不去胡思乱想,思想安定了、清净了,烦恼苦闷也就消失了。

念佛的人对于世间名利不贪不求,只知按照本份,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遵纪守法,安份度日,并且尽力帮助人家解决各种困难。因此,心安理得,精神舒畅愉快。

念佛的人,深信因果,遇到幸福,随缘享受,不执着、不贪求;遇到灾祸,不怨恨,不怪人,以最大的忍受力,安度难关,不使祸上加祸。这样,在精神上就不会遭受过份的刺激,加深灾害带来的痛苦、念佛的人,持不杀生戒,蔬食奉斋,随遇而安,生活节俭,可使经济上减少负担,思想上也较为安定。而且不杀生命,是慈悲心的具体表现,可以减少疾病,增长寿命。

念佛的人,不妄语、不两舌(不搬弄是非)、不恶口、不绮语,可以避免不少是非和无谓的纠纷。

念佛的人,由于常以忍让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待人接物,因此,在人际关系上,也就是在“人缘”方面,一定搞得很好。这样在社会生活中,就能得到愉快安乐,无烦无恼。

念佛的人,长年蔬食,以豆类、青菜、瓜果为主要副食,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诵经念佛可以澄清杂念,制心一处;礼佛拜经可以运动肢体,活络筋骨,理顺呼吸;慈悲为怀、仁善柔和、乐观豁达、专志净土,精神有所寄托,可以保持情绪恬淡宁静。以上种种能确保健康安乐,延年益寿。即使偶或患病,也能“乐天安命”听凭医药治疗,不会有深切忧虑或惶惑不安,加重病情,增长病苦。 念佛的人,由于万念归一,锻炼成思想能随时集中专一。因此,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能集中思想,专心致志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功效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念佛的人,公馀之暇,到林荫道上,或田野间,散步缓行,心中默念佛号,万事不挂心头,步履轻松,泰然自若,会有飘飘然,羽化而登仙的感觉。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一位清华学子学佛感悟

一位清华学子学佛感悟

我的父母曾经不解地问过我:“你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学历好歹也是个博士了,为什么还要信佛呢?”以他们的观念来衡量,似乎学佛只应该是下里巴人经营的买卖。我的不少同学也有类似的疑问,在对佛法并不了解的情况下,误解和偏见以及排斥,总是挂在他们那随意就妄加评论的嘴边。在大多数我所接触过的普通民众中,他们似乎都认定佛教是一个坏东西(bad thing),因而根本就没有了解它的必要。不仅如此,还应该避而远之,甚或大加讨伐。

这种对佛教的态度让我感到很伤心,因为我自己接受佛教,是这么些年来不停地求知、思索、观察和体验的结果。但我最终捧若至宝的佛教,却被大多数的人们因不识而误解甚至丢弃,这让我确实有种难以言述的悲哀。

在我的理解当中,“佛教”即是觉悟者的教诲。当我认真深入到佛法的智慧当中时,不由得就要高声赞美它的伟大。若要简述它的价值,则从个人方面而言,佛法好比一盏明灯可以驱除我们内心的黑暗,开启我们的慧眼,让我们得以透过智慧的审视和判断来观待事物,当然也包括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我们内心各种不正确的想法以及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将在自我调节中得到医治。如此一来,岂不人人都可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若从佛法对家庭、单位或社会的指导作用而言,它无疑可以协调我们与别人和谐共处于一个社会范围之内,并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总之,以我目前的学佛与理解水平来看,佛教所倡导的是要人们做真正的智者(觉悟),做真正的好人(慈悲)。这样的一种指导个人修身与解脱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全人类乃至全社会健康,平衡地沿着精神与物质的双行道稳步上升的理论及实践体系,为什么会遭到如此广泛而持久的误解呢?

回想自己从一开始碰到佛教,到逐渐了解它,再到最后全身心皈依它的过程,我并没有什么惊涛骇浪般的特别感受。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水到渠成,就像原本并不玄奥、也不离世间觉的佛法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我就从对物理学的痴迷,滑向了对佛法的深深眷恋。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国佛教文化感悟

中国佛教文化感悟

王思蓝

20114080

265号

自从上了老师讲的中国佛教文化起,我越来越感到佛学是一门深奥的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学问。它并不是我以前想像的那样,是愚昧的、迷信的和更不是统治者用来愚民的工具。佛教既然是一门深奥的教人做人的学问,老师通过对佛教历史,哲学等佛教文化的讲解让我们了解佛教。老师还采用让我们诵读《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方法,让我们更近距离的体会佛学的道义。

佛教产生于BC6C的印度。他来自于婆罗门教“梵我一如”的哲学宗教之中。随着婆罗门教的衰落,乔达摩.悉达多学遍外道与六年苦行,并且参学著名的禅修者阿罗蓝仙和郁头兰仙的名著。最后经过7天7夜终于悟出了道。

从此以后,他就到处传道。接纳徒弟,并且帮助他们解开生活中的困苦。带领他们远离世俗的烦扰,得到心灵的平静。

他说“比丘们,应避免两个极端,一是自我享乐,另一是自我折磨,如来放弃这两个极端,而发现了中道”。中道即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念。他用这些八正道规范我们的生活准则。就像是在所有的选择面前已经有的答案,所有的问题只要选择“正”的那一面,利人利己的一面,就是我们的最正确的选择。

佛教的传承,佛陀的十大弟子都付出了他们的心血,并且他们各自利用自己的长处,为佛教的传扬做出了贡献。佛教第一次在世界的传播实在佛后300年,随着孔雀王朝儿传扬,引起了一阵全世界 建造佛塔的热潮。公元后大乘佛教兴起,并向四方传扬。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愿”、“行”、“果”不同。大乘佛教发菩提心,“愿”力强大,尽度一切众生于涅槃,修菩萨道。小乘佛教只追求自身解脱,成就阿罗汉、辟支佛果。

佛教在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公元七世纪,密乘盛行,传播中心移到东印度。公园十三世纪在伊斯兰教武力摧毁下灭亡。我国的佛教被称为是被传佛教,也是大乘佛教。并且佛教的西传也是有我国进入西方。

我国的佛教,与东汉初年开始发展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中国儒道文化的交融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我国的佛教发展不能忽视我国的佛教徒对信仰的虔诚。朱士行和法显师傅都是不远千里西去印度寻求真经。法显师傅是在自己65岁高龄的时候和四位同伴结伴西行13年,经历了31国,最后只剩只身回到了祖国。他们回到中原后,译经、讲学,都为我国佛教的发扬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他们回到中原后,译经、讲学。

…… …… 余下全文

篇八 :感悟佛境(整理精校版)

感悟佛境

走在天上

0413 09:40 ::

我心迟钝,锁于红尘,不懂佛事,向少近佛。 今早,阵雨刚过,细雨迷朦,陪我家“领导”及其同事上寺求

感悟佛境整理精校版

感悟佛境整理精校版

跨入大门,让我肃然起敬。这是佛地,自然不是我等俗物可随便打搅的。此时,最能与之相配的是:山上的蝉鸣与寺庙的空寂。

因时尚早,香客极少。拾级而上,寺庙掩映于绿树丛中,一个大“佛”书于正墙,仿佛时时提醒我这样的俗人:这是佛地。

既到佛地,只能虔心向佛,其他皆为多余。

穿过佛门,沿山而上,佛家文化见于石壁之上。它在告诉我:只有多悟,方能通禅。

“宝林胜境”“佛光普照”,只有心中有佛,方能接受佛的恩惠。

瞻顾近处,禅房花木,曲径通幽;佛塔高耸,香炉生烟,青灯长明。登山远眺,右边青山秀目,翠木蓊郁,左边寺庙依山而上,傍山而建,几重楼阁,层层叠叠,金碧辉煌,远离城市喧嚣。竖耳静听,晨钟暮鼓,鸟语蝉鸣。

进入大殿,我不敢再出声响,我怕打扰佛。我抬头望佛,觉得此佛离我是如此遥远。

依旧望佛,静默而望,心无旁骛。佛也望我,竟然??竟然感到佛在亲亲地、慈祥地看着我!不可能的!这只是三尊泥塑??可是,这种感觉竟如此真切,这种感觉竟如此熟悉,何时体会过?梦里?前世?我何时又曾经来过?我不知道了,我只沉浸在佛温暖眼光的拥抱中。

佛的眼光在我周围轻轻地环绕,很怜爱地轻轻拥抱着我,仿佛我是他久别的子女。可是,我却是想不起来,何年何月我曾来过这似曾相识的幻境!

佛的眼光在周围亲亲地看着我,我是他远离的孩子,是它放逐这一轮世间的思念。他的眼光如此亲近地贴近我的心房,竟然是一种回家的放松,回到温暖怀抱的感觉。

站在蒲团前,闭上眼,游离在佛的眼光中,默默地感受着这种博大关切的爱怜,就如久别的孩童重返母亲身边。不用言语,我心里的话,甚至,我自己都不知道的内心,他都知道。

尘世中我的心轻轻地放松,在佛关爱的眼光中,我竟然??泪水盈眶?..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