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金刚经有感

读《金刚经》后感

首先,我不是一个佛教信徒。之所以读《金刚经》,一则是因为本身非常欣赏佛教文化,二则真心为佛教诸多为人处世之道理所心折。说读过一遍《金刚经》后思想境界飞升,那是骗人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确是又很多地方引起我的深思。当然,由于《金刚经》原文太过艰涩,我不得不通过汲取他人感悟来帮助我理解,最后我选择了南怀瑾大师的著作《金刚经说什么》帮助我理解,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此番阅读的“修行证果”。

一个人若想成佛,首先要清洁自己,把一切放下而修行。念及我们,却从懂事起就学会了在红尘社会中打滚。早早的,我们有了理想,有了欲望;成长的路上,我们一路都是竞争、比拼,没有这些,我们就会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勇气。我们需要金钱,需要玩乐,需要爱情,需要……

然而,《金刚经》告诉我们,要“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凡事要无我、无相、无住。就是要有空观。何为空,佛所说的“空”并非看不见,这里的“空”是指建立在真假的基础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所见的都是假的,是我们内心要这么以为。一切在生死轮回中的众生皆有四相,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们执着于个人的独立存在性,因此产生了种种见惑。我们执着于你我他,执着于生死,执着于衣食住行,执着于花开花谢,执着于一草一木是无法达到般若也无法入涅槃的,连个人的解脱都无法达到,更别说成佛后的普度众生。真相在哪,真相是只有当我们觉悟后才能知道的,不过,当我们觉悟后,真假已经不重要了。所以,纠结于真真假假,最后还是空。荣华富贵,歌舞升平,最终也是过眼云烟。

将生死置之度外,无所谓他们还是你我,我想,这就是我们当今能做的最高的觉悟的状态了。

正如师尊释迦摩尼一直以化缘而不愿锦衣玉食一样,不一定别人的生活方式就是适合你的活法。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修行,富贵是,平凡更是。

布施,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做好事。比如我吧,在做好事的时候,我会知道自己做好事了,我会因为我做了这个好事而高兴,会认为自己是个好人,这种思维好像无可厚非,但是真的是吗?《金刚经》告诉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意思说叫人不要住在相上,在行慈善的时候不要认为自己在行慈善,不要认为自己是个善人。我的理解就是,无论你做了什么,都是发自内心的,心理学上理解就是,你的一切行为都是潜意识的,而不是下意识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一切都是平等的和性空的,所以不能执著也无以执著。

…… …… 余下全文

篇二 :金刚经读后感

《金刚经》读后感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属大乘佛法。有所感得,亦只能属个人知见。现在流传最广的版本是后秦法师鸠摩罗什的译本。“金刚”为最硬的金属,以金刚为譬喻表示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金刚经》能流传至今,可见其经意如金刚一样能摧毁人内心的贪嗔痴慢,虽日久弥深,却根治于人内心之中。“般若”为音译,意为智慧或最高智慧。“波罗蜜”亦为音译,意为彼岸或到达彼岸。

或许很多人认为佛教是迷信,可尚未了解一样事物,就批判一样事物,这样难道就不迷信吗?正如一杯水,尚未喝之前,有人告之曰或酸、或甜、或苦、或辣。但这仅是他人断见,自己若未曾尝过,怎能妄加断言这水是酸甜苦辣呢?或许自己是一个对事物总是抱有好奇心的人,所以越是有争议的事情,就越想一探究竟。故而我翻开了这部年岁悠长的著作。心中偶有一感,千百年间,千万数人翻开这部经书,会不会和我有同样的感怀。若有轮回,或许在轮回中,我就读过此经,所以便有亲切之感。

经文以须菩提问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为开篇。其实这个问题很明白,就好像我们问怎样才能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圣人一样,怎么做,怎么用心呢?而佛的回答,想要降服其心,应无所住,即是不住贪嗔痴慢,使内心没有贪欲,嗔恚,愚痴,骄慢的想法。而常人想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之难。只因我们常讲人之常情,常言谁人无悲欢喜乐,何须克制己欲?佛言不住,是不沉浸于悲欢喜乐。悲不悲极,喜无喜尽。情深不寿,但应寡欲淡味,才会福寿禄长。活在当下,然言及当下,当下又转瞬即逝。故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切皆是无常变化。外境瞬息万变,对境不著心,不起念,即不生烦恼,自常受妙乐。此所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欲望无尽,满足一个,就会有另一个,如此相续不断,何时才是尽头?自认为克服一个欲望远比满足一千个欲望要重要的多。何为迷人,只因不自知正是繁多纷杂的欲望,牵引着他们到达迷途岔口甚至是险境。不知回头是岸。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金刚经有感

读《金刚经》有感

机械学院工业工程0901班 周端 U200910780

选择中国佛教与文化这门选修课时,并没有想到会收获这么多。中国,乃至世界的佛教的发展历史、佛教词汇的解释、如何修禅、《金刚经》的解析??无不使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每次听到老师播放佛教歌曲,心中的浮躁就能渐渐沉静下来,获得一种心灵的安宁与祥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最启发我的当属《金刚经》的诵读和讲解了。

《金刚经》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佛经之一,“金刚般若”,象征般若智慧如同金刚,锐利无当,能够摧毁一切,它的特点在于破除。其破相破空破佛法,无住生心不染尘的大智慧、大境界,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活化因子,而且对现代人也有着诸多有益的启迪。佛法是愈病良药,但世人执药成病,故经文指出说法而无法可说,得法而于法无得,以契证人人现在的本来面目。《金刚经》具有破相破空破佛法,无住生心不染尘的大智慧、大境界的原因也在于此。《金刚经》破除“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污染人心性的尘埃,主张保持心灵的空明,不可为其束缚,因此必须予以破除。“色、声、香、味、触、法”六种,佛语里称为“六境”,六境本属物质或观念世界的构成,但从因果关系上讲属于人所把握的对象,故又称“六尘”。六尘的言外之意是人的感官被蒙蔽,使主体的心性向外索求,蒙染尘埃。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不住色布施,不住声、色、香、味、触、法布施”,是把心性的无所住与被尘俗世界污染的尴尬现实进行比较。在佛看来,俗人无不在这三界里受苦受难,一生下来就染上诸因缘的的业力,并继续蒙染现世的利欲,以致今生今世,甚至来世都无法偿还尽业报的苦恼。而造成人迷失真心真性的媒介就是人自己的感官和思维: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能思能想之心。因此,六境是六根的“染缸”,人目之见色、耳之闻声、鼻之嗅味、身体之触觉事物、心官之把捉妄念,没有一样不是浊气滞重,置身其境,再返清归空就难了。

《金刚经》认为“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我空法亦空。在粉碎我、法的基础上,金刚般若进一步破除佛相。即使如来的一切外在之相,也都是假象。如来以身象出现是为了顺应世人常情。为防世人“断灭”之见而权立虚名,所以“三十二相”皆是假象。除此之外,《金刚经》还破除一切物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经文结束时的偈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金刚经》有感

读《金刚经》有感

其实《金刚经》我确实没怎么读,就算很认真的读了也读不懂。所以,我只能结合讲义和老师上课讲的内容随意的谈谈我的认识和感悟。《金刚经》作为佛教圣经,是普度众生解决人世间各种烦恼的大智慧(当然,只有认真研读此书的人才能深刻领略到其中奥妙)。《金刚经》虽然没有儒家经典那样流传广泛,但它在我国的文化历史中也占据的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第一件雕版印刷的作品就是《金刚经》。

不生执着,在佛法里头非常重要的一句话。记得思修第一节课(也许是第二节课)老师讲解了一句话“人间四事不长久”, 常者皆尽,高者必坠,会和有离,生者必死。这句话是佛陀对一位失去女儿的父亲说的,是啊,世事无常,何必执着?无论对金钱名利还是感情都是如此。这一点在娱乐圈里要体现的最明显了(具体的就不吐槽了)。,如果人人的明白这一点,世间会不会少了很多纠纷,人们会不会少了很多痛苦。既然四事并不长久,我想,我们只要珍惜好眼前的就足够了。经文有言: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所以,不要为过去而懊悔,不要为未来而迷惘.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这一点也很重要,首先,我们应该忘掉一切过去的成就和失败,其次,我们不应该为了绩点奖学金而学习,不应该过早的考虑就业工作的问题。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好好享受大学生活罢了。这样子,多年后我们蓦然回首,依然能会心一笑,不悔当初 。

在《金刚经》中,还学到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布施”。 六度的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是一种施舍。布施,也叫舍,就是舍弃。布施的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大乘义章卷十二解释布施之义:以己财事分散与他,称为布;惙己惠人,称为施。简单来说,在佛教中,以无吝啬或不舍得的心施舍,就是布施。由于理解的不深刻,我姑且把布施肤浅的认为是对他人的帮助。帮助他人常常会使我们自己失去一些东西,如,钱财,时间,精力···但是,我觉得我们获得的往往比失去的更多,并且价值更高。例如,当我们为别人买单时,我们去的仅仅是金钱,但我们得到的是他人对自己好感好评。每一次小小的布施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积福德。当布施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对财物,对欲望的贪念愈来愈小,越来越淡。

…… …… 余下全文

篇五 :金刚经读后感

《金刚经》读后感

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0902 童欣 学号:U200916565

金刚经是佛教大乘经典,近日拜读。此经文字晦涩,涵义丰富,耐人寻味。古今中外,注解无数,然无一服众。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部难念的经,一中难说的义。

有人说,此经精要均已题中点出。即点出,何来此经?说点出,即非点出,乃名点出耳。

有人说,此经最后几句乃经中点睛之笔?菩提萨埵,通身为眼,何来点睛?说为睛,即非睛,乃名睛耳。

??

现在就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金刚经》中的禅学智慧很多,但主要宗旨是讲“空”的哲理。提出了“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

无相就是破除一切相,不住一切相,把虚妄的假相打破。才能不被外境所迷惑,认识到自心的本来面貌。

无我就是打破我执,认识到“我”的空性,我本无我,四大假合。

无住就是于法无所住,,无论善恶,一切事情都是过眼云烟,都不能放在心中,如果执著于色,身,香,味,触,法之上生意念,就要受到六尘所蒙蔽。金刚般若就是无所执,无所得的妙智慧。

《金刚经》不但破除了文字和言教,“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所谓佛法,决不是能够用语言说出来的法,也并没有一个什么法是最上乘的法,因此,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金刚经》用“筏喻”来破除对法的执著;人渡河必须要靠舟筏,但渡到对岸以后,如果还舍不得扔下舟筏,那就是执著于法。

禅宗以修心为主,而《金刚经》中修行的根本也在修心,一切问题都围绕“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展开,而且《金刚经》认为,众生自心本来是清净的,《金刚经》破除了诸相,把修行的根本落在“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只要做到了,无住生心,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随缘自在,就可以扫除一切虚妄。达到触处皆春的境界。

…… …… 余下全文

篇六 :阅读《金刚经》的感悟

阅读《金刚经》 阅读《金刚经》的感悟 ——聚真精真神 ——聚真精真神 出大才大德浑沌草“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许多人读不懂《金刚经》,读来读去只读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却读不出《金刚经》中博大深邃的无限蕴涵,《金刚经》几乎包含了宇宙的无穷 奥妙,所以我说它是智慧的喜马拉雅山。为什么许多人就读不出其中的含意呢? 原因不在于自己的智商不高,也不在于自己的文化水平低,更不在于自己佛 学知识浅陋,而在于没有发大乘心愿,没有发最上乘心愿。世尊如来说他是为发 大乘者说,是为发最上乘心愿者说,如果我们没有发大乘和最上乘心愿,当然读 不懂。 我们现在也来学习如何发大乘和最上乘心愿。 首先,把自己置于全世界人民的“父亲”或“母亲”的位置上,(记住,在 心里, 而不是嘴上和语言上。 然后想象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疼爱的孩子, ) 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都是自己的宝贝,穆斯林、基督教徒、佛教徒、共 产 党 员等等都是自己的亲人,我们要让自己的所有亲人和谐相处,要让每一位亲人都 活得开心快乐,既不破坏糟蹋大自然,还要让大家吃好穿好休息好,更要让大家 充满对未来的希望和期盼。如此想,就是发了大乘和最上乘心愿。在这种意念支 配下来认识人类社会,来认识人生意义和生命原理,来确定自己的坐标系和作标 点,来著书论说,来谈经论道,来说话办事,如此,真精真神就会聚集在身上, 自己就会具备大才大德。 其次,把自己置于全世界人民的“儿子”或“女儿”位置上,全世界各民族 的人,都是养育我们的父母,都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亲人,我们要孝敬他们,为 父母分担忧愁和担子,不要向父母索要什么,却要想为父母多孝敬点什么,学习 奶牛精神, 吃的是草, 却要从自己身上奉献出鲜美甘甜的奶汁来奉养父母, 如此, 就是发了大乘和最上乘心愿。 当然, 想把自己的“孩子”和“父母”都度化到极乐界去享受生命无尽的乐 趣和永恒,更是发了大乘和最上乘心愿。 把自己的私欲降低到最小限度,把自己的服务和奉献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 也能聚真精真神,出大才大德。 如此,将神清气爽,将心明眼亮,无为而无不为,宇宙可装进胸中,地球可 托在掌上。 如此,就能逐渐读懂《金刚经》,就能明白耶稣基督话语的内涵,就能明白 老子的智慧和精神。 如此,就能明白生命禅院为什么提倡“敬畏上帝、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 走上帝之道”的全部含义。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诵金刚经的感想

读诵金刚经的感想 (随喜转载)

首先说明金刚经是世尊对三乘四众弟子所讲的一部经纶。

它的重点思想是围绕着无相转,其目的就是让三乘四众弟子顿悟远离诸相,因为诸相即是非相,诸相即是幻相,只有穿越一切虚相,才能见到万事万物的本质。

释迦牟尼佛曾问维摩诘居士?

如果一个人想见到佛,你认为这样才是真正见到了佛?

维摩诘居士答:

穿越一切的虚相,见到了万事万物的本质,就是见到了佛。因为佛就是由于见到万事万物的本质才成佛的。所以,一个人想见到佛,不见得是要见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才是见到佛。而是要如同佛的内在,有澈见,宇宙森罗万象本质的大智慧。这样才是成就,就是与圣者同步,也就是见到了佛。

经文重点提示:

一,引导四众弟子如何修持六度菠萝蜜。世尊一开始就讲述了修持六度的方法:“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A.着衣持钵— 守戒律 — 修持戒。

B.乞食---- 送福田 — 修布施。

C.次第乞--- 除骄慢 — 修忍辱。

D.整理清洁— 勤修持 — 修精进。

E.盘腿打坐— 静思虑 — 修禅定。

F —————————— 般若。

二.引导四众弟子如何修持不着一切相,远离诸相。经文反复提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也是金刚经中的精髓。一切相包含;“我相即是我空。法相即是法空。非法相就是空空”。合为无相三空。

三.引导四众弟子如何发菩提心,如何善护念,善付嘱,如何守住自己的菩提心。 要怎么守住呢?那就是远离一切诸相,无相即是无我,而无我就没有妄想和烦恼,妄想分别是从这个“假我”开始,因为我想,我要,我喜欢,我想得到更多的………… 有了这个“假我”的存在,那妄想分别就被缠绕了。

以我个人几年的浅学经验,要想守住自己的觉悟本性,必须“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就是一个思想、一个信仰。服从真理,真理是不变的,不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不受区域环境的影响。所谓“守死善道”就是时时刻刻守住自己的觉悟本性。“善道”依正确的思想原则。

…… …… 余下全文

篇八 :金刚经读后感

《金刚经》读后感

正文:

其实,我并不信仰佛教。对于佛教的尊重,也只限于作为一个中国人世代流传的习俗这样的范畴而已。我只是一个想从从经文里淘一点有用的东西出来的门外汉。不过,“作为一个佛教徒,自己未解脱生死之前,不应看轻外道修行者,他们可能修得比你还高明呢!比如佛陀身边的大弟子原本都是外道的高人,只需讲一句佛法,就能依法修行证果了!”本着佛不忌道的原则,还是将《金刚经》看了一遍,当然收获也颇丰富。

对“业“的感悟:《金刚经》说“业由心生”,一切都是心在作用。一切的境界,山河大地,芸芸众生,亦或者是爱恨情仇,都是人的心所变化出来的。是人心的欲望和执着让人陷入生死轮回之中。所以菩萨说普度众生,其实度的是心中的众生。所以才有与法无往生心。无所欲则无所求,不执著也就没有什么疑惑。我们吃的苦原来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所以凡事还是看得淡点好些,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躺在床上,想着不能这么一事无成,于是就执着于功名利禄,到了最后却发现只想好好躺一会儿。

对“空”的感悟: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的色是指物质。一切在生死轮回中的众生皆有四相,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们执着于个人的独立存在性,因此产生了种种见惑。我们执着于你我他,执着于生死,执着于衣食住行,执着于花开花谢,执着于一草

一木是无法入涅槃的,连个人的解脱都无法达到,更别说成佛后的普度众生。何为空,佛所说的“空”并非看不见,这里的“空”是指建立在真假的基础上。我们所见的都是假的,是我们内心要这么以为。真相在哪,真相是只有当我们觉悟后才能知道的,不过,当我们觉悟后,真假已经不重要了。所以,纠结于真真假假,最后还是空。荣华富贵,歌舞升平,最终也是过眼云烟。将生死置之度外,无所谓他们还是你我,我想,这就是我们当今能做的最高的觉悟的状态了。

对“涅槃”的感悟:佛告诉须菩提:“发了心的菩萨,要令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进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佛法称不死不灭为涅槃。有生必有死,而不生不死的即是一种永恒。那这种不生不死的状态究竟哪里有呢?佛涅槃了存在于何处?金刚经说,佛涅槃了后,其实体没了,但是还真实地存在,只能感应到,而不能用五官感触到。比如说,你某个亲人过世了,你知道他不在了,但是你可以感应到他仍旧没离去,抑或在心里,抑或在记忆里,你知道,他肯定还在。佛所说的涅槃类似于这种状态。不过,涅槃者不是无所见,而是唯见法,虽无我而无所知趣,是智慧却不是空无所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冥冥之中自有神灵,虽然我们也不清楚什么是冥冥之中。我想,这样的涅槃状态仍旧是人们思想的结晶,倘若没有人信仰佛了,没有人记得佛了,这样佛也就不存在了。当然,这仍旧是一个门外汉的见解。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