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对柏拉图的生死观的一些感想

对柏拉图的生死观的一些感想

一个真正把他一生贡献给哲学的人在临死前感到快乐是很自然的,他会充满自信地认为当今生结束以后,自己在另一个世界能发现最伟大的幸福。那些以正确的方式真正献身于哲学的人实际上终生都在期待死亡,因此,如果说他们在这种长期为之做准备和期盼的事真的到来时感到困惑,那么倒确实是荒谬的。由此可知,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哲学家应是为他们的信念而死的,死亡对他们来说根本不足以引起恐慌,因为他们确信死亡后到达另外一个世界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智慧,如果看到某人在临死前感到悲哀,那就足以证明他不是智慧的热爱者,而是身体的热爱者。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就是个半死人。死亡无非就是肉体本身与灵魂从身体脱离之后所处的分离状态和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以后所处的分离状态。而一名真正的哲学家不会关注身体的其他方面的需要,也不会强调这些需要的重要性,他们会轻视身体的装饰品,比如漂亮的衣服和鞋子。总之他们不会去追求在他并非真正需要的范围内的东西。更多的是,哲学家会尽可能是他的灵魂摆脱身体的联系。因此在这些事情中找不到快乐或者根本没有快乐的人不配活着,从来不想要身体快乐的人已经有一只脚伸在坟墓里了。哲学家本身就是通过灵魂进行研究思考,或者说本来就应该是进行思考的灵魂,只不过在今生还没结束之前,哲学家还需要通过身体来完成各种各样的研究,而绝不会在乎身体的其他方面的需要,他们注重精神上的修养,而设

法摆脱世俗的诱惑。

由此,在柏拉图眼中死亡只不过是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在柏拉图看来,只要我们还保留着不完善的身体和灵魂,我们就永远没有机会满意地达到我们的目标,亦即被我们肯定为真理的东西。首先身体在寻求我们必需的营养时向我们提供了无数的诱惑,任何疾病向我们发起的进攻也在阻碍我们寻求真实的存在。此外,身体用爱、欲望、恐惧,以及各种想象和大量的胡说,充斥我们,结果使得我们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进行思考。发生各种战争、革命、争斗的根本原因都只能归结与身体和身体欲望、所有战争都是为了掠夺财富,而我们想要获取财富的原因在于身体,因为我们是侍奉身体的奴隶。即使有闲暇进行研究,身体会介入我们的研究,打断灵魂的思考,干扰它,把它引向歧途,阻碍我们获得对真理的观照。如果我们要想获得关于某事物的纯粹的知识,我们就必须摆脱肉体,由灵魂本身来对事物本身进行沉思。从这个论证的角度来判断,只有我们死去以后,而非在今生,我们才能获得我们心中想要得到的智慧。用中国古人的话理解就是“舍生取义”。如果身体误导我们的灵魂,致使我们走向与真理相反的谬误中,那么唯有结束身体的存在才能使灵魂不受玷污,摆脱身体的束缚在另一个世界获得最伟大的幸福。

…… …… 余下全文

篇二 :通过“体验死亡”感悟生命的意义

通过“体验死亡”感悟生命的意义

我们总以为时间还很多,生命还很长,今天没有机会做的事情,明天还可以继续,今天无法完成的梦想,明天或许有机会去实现,今天禁锢着的心,总有一天会绽放。然而人生何其短暂,如流星之于夜空;生命何其卑微,如尘埃之于苍穹。而我们又何其短视,如盲人之黑天摸象。总以为今天很长,明天就是永远;总以为自己很高,登顶即为山峰。在有限的人生里极度挥霍;在浩渺的宇宙中肆意践踏。

究竟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呢?生命的意义可以是你未完成的事情、未曾实现的理想,它是你内心最底层、最强烈、最本真的声音!

如何才能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呢?古语有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生命是短暂的,稍纵即逝,死亡只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们只有在濒临死亡的时候,感悟才是最透彻的、发自内心的!而“体验死亡”就是目前最逼近把人置之死地,让时光倒流来追根求源是思考人生问题的最有效最快捷方法。正因“体验死亡”,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

怎么样才能实现生命的意义呢?首先,对时间要珍爱,对生命要敬畏,这样我们才能找回本真的自己。其次,对待理想,要以不断出发的姿态,走在路上,不在退缩。

…… …… 余下全文

篇三 :生死对话安迪樊感悟20xx

生死对话安迪樊感悟20xx

生命是一个轮回循环的过程,有来有往,有人欣喜迎接新生,有人痛苦悲伤逝者;但不论是新生还是离去,都将或曾这个世界上留下属于他们自己的印记,最终或许只是墓志铭上短短的几行字,可其中流露出的故事却在20xx年的开始便拨动了安迪樊的心弦。

“妈妈,我走了,你们不要难过,不要悲伤,我的眼睛还在看着这个世界。”

这是一个叫张鹏的男孩的墓志铭,他因为肝癌而去世。在他去世的两天后,他的眼角膜被移植到两个失明孩子的眼睛里。他的故事当时感动了他曾生活过的这座城市,因为他的行为,之后,选择眼角膜捐献的人陆陆续续增加,不下百例,很多双原本暗淡的眼睛受益得以重获光明。用爱传递爱,便是生命的大爱。这是安迪樊从张鹏身上得到的启示。

“我知道你又出差了。”

这是一位妻子写给去世丈夫的墓志铭。丈夫在世时,总是出差。28年来,她独自一人带着四个孩子,克服无数困难,辛苦地操持着这个家。一路的艰辛苦熬中,她经历了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之痛,但却始终乐观坚强。想象她在写下这样的墓志铭的那个时刻,该是带着多么复杂的感情啊。这里面,有对丈夫的埋怨,更有一种对爱人深情绵长的怀念。是的,只当你的离去,是一次长长的出差。而我,在这里依然等你,等你回家。

生死对话安迪樊感悟20xx

“妈妈的爱永远是温暖儿女心房的棉被。”

这是4个儿女为母亲写的墓志铭。母亲去世时,已是70多岁,生活无法自理、失去记忆的老人了。但她的孩子们会永远记得,小时候那些寒冬的日子,成年后那些回家的日子,睡觉睡到半夜,被子掉在了地上,妈妈总会轻轻进来,拾起,帮他们把被子盖上。妈妈如今不在了,但爱还在,永远在孩子的心里。安迪樊相信,这床爱的棉被,定会温暖孩子的一生。

“你来过,很优秀。”

这是位母亲写给孩子的墓志铭。这个孩子正值青春年华,因为救人而去世。身为教师的妈妈给孩子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短短的句子里,饱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有对孩子的赞许、欣慰之情。生命,真的不在于活得长短,而在于走过的这段人生路,你给这个世界,给他人留下过什么。这个孩子用他短暂的生命换取了另一个生命的延续,他的精神永存,他永远活在母亲的心里。

…… …… 余下全文

篇四 :感悟生死也未必能清醒人生

每每读起东坡先生千年前的绝作《江城子》,总是期冀活着的人能用心去体会,感悟于人生,珍惜于生活。但是,美好的愿望总是落空。

悲哀,东坡先生,现代的人们大多数是去欣赏你的文才,但有几个能真正懂你当时的心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 …… 余下全文

篇五 :而立之年---对生命离世的感悟

而立之年—对生命离世的感悟

送给一位刚刚离世的邻居老太太

几年的以前,对于生老病死仅仅只是觉得是人生常态,并没有太多的感悟和悲伤。刚过而立之年,突然觉得自己真的老了,对于生命的离世多了一份感慨和悲伤,这是几年前不曾有的,。。

前天晚上回家,邻居小女孩跑来说:“以后不能到小店买东西了,小店死人了,不信我马上带你去看。”几岁的孩子应该不会说谎的,我惊心疑惑半信半疑的看看老公:“难道是老太太走了?不是吧,前几天还看到她呢”,一会看门口好多人经过,于是带着孩子去看了一下,果然老太太家门口聚集了很多人,周围的邻居说昨天晚上还是吃饭吃得好好的,今早早饭后躺在床上就不行了。。。。这样也好,没有痛苦,走得干净。我实在不敢相信:前几天还出来晒太阳呢,就这两天忙没注意到她。邻居们也惋惜说是的哦。

对于老人的寿终正寝,邻居们都觉得这样的走法已经是最好的。但对于这样一位慈祥、善良、和蔼的老邻居,我是这样的难以置信、痛惜、难过、不舍。。。

往事历历在目,从我家女儿蹒跚走步咿呀学语,经常会到老人晒太阳的长椅边找太太,老太太则拉着女儿的小手,叫她喊”太太”,逗孩子玩,还经常对人家说:“这小丫子,跟我女儿的孙子同年,就比这小丫子大10几天。。。。”任凭孩子调皮的玩她的拐杖。。。转眼间孩子到了入园年龄,老人还是会偶尔出来晒太阳,但是腰更弯了,步子慢了很多,也不怎么说话了。。。

女儿说:“我以后到小店买东西,会不会看到太太呢”,我说不会了,太太死了以后就再也看不到了。女儿问我:“太太为什么会死呢?”我说:“因为太太已经非常老了,非常非常老的时候就会死”,孩子好像还不太懂:“那太太为什么会老呢”,我说:“就像你会长大一样,等你长得像妈妈这么大,妈妈就会像奶奶一样老,然后就会像太太一样老,当很老的时候妈妈也会死去”,女儿乖巧难过的抱抱我说:“妈妈你不要死好吗”,对于孩子来说,这还是她第一次了解了生命的离去。

…… …… 余下全文

篇六 :观看《生死朗读》的感想

观看《生死朗读》的感想

下午观看了电影《生死朗读》,顺便看了下豆瓣影评,评论者真是深刻,能有那么多感想,又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影片以倒叙方式呈现故事情节,前半小部分基本是男主人公麦克和女主人公汉娜的情欲戏。那时候麦克还是15岁的孩子,汉娜是25-26岁(影片对汉娜的年龄貌似没说明,其他地方写到25-26,我表示认可,豆瓣影评说汉娜是位中年妇女,我不敢苟同),麦克因汉娜帮助过他,本来心生感谢去拜访汉娜,汉娜却漠然,麦克遂打算离开时,汉娜说自己刚好要去上班,让他等她一起走,汉娜边开始整装,穿长袜的情形被麦克窥视到,麦克顿时慌了神地离去。处于青春期的麦克见了那一幕,也许心中多了份幻想,便第二次前去找汉娜。就是第二次他们突破了关系,汉娜让麦克洗澡,之后自己又赤身裸体地为麦克披上浴衣。在我看来,这是汉娜对麦克赤裸裸的勾引,汉娜对麦克说到:这就是你来的目的吧?之后麦克跟汉娜在家里的约会便多了起来,有几次有他们之间的吵架,麦克是爱汉娜的,但汉娜对麦克当时是什么感情呢?总之,对汉娜的做法不是很赞同,一个成熟的、孤独的、具有理智感的女人应该明白自己的行为会给正处于青春期、求学期的少年带来多大影响。有时我在一些杂志上也能看到一些青少年期男孩的心里求助,说遭到隔壁丈夫不在身边的少妇的有目的的勾引,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学习,却不敢告诉父母和教师。为人父母者,确实需要多关注青春期的孩子,以免被误入歧途,男孩女孩都需要被关心。

想起自己也有过青春期的叛逆、反抗,心理学说青春期有过叛逆反抗才正常,没有那才是让家长担心的。

回归影片,后来因汉娜工作的升迁,他们的关系就终止了,只是若干年后在法庭上又相遇了,汉娜在被告席的位置,麦克是学法律的学生。审理过程中,麦克心情异常复杂与激动。但最终也没能站出来告诉大家,汉娜是文盲,不认识字更不会写字,她不可能写出那报告。麦克沉默了,麦克对教授说,案件中有个秘密,我不能揭露,因为是被告(汉娜)选择保密的。汉娜不愿让大家知道自己是文盲,宁愿被判终身监禁。而麦克内心肯定有另一种想法:要是那个秘密揭露了,也就坦白了曾经年少时跟汉娜的性事。麦克对此羞愧?怕影响自己的声誉与前途?可麦克终究还是对汉娜怀有感情的,汉娜对他影响太深,这也是麦克与妻子交流障碍的重要原因,最后离了婚。麦克不断地录音寄磁带给汉娜,麦克饱含深情的朗读那些著作,有时候潸然泪下。他对与汉娜的初恋为何如此难以忘怀,多少年过去了,都有了自己的女儿,想起汉娜依然流泪不止?监狱中的汉娜又一次听到朗读声的时候,神色激动,也有了生活的动力,主动向监狱的图书馆借书,边看书看听磁带录音,开始做笔记学习。她第一次翻开她一字不识的书页需要多大的勇气。之后汉娜试着给麦克写信,但却不见有麦克的回信。麦克收到信了,为何不回信。是因为看到汉娜会识字了,点亮希望了就算完成自己的使命了?会识字会写信的汉娜再也收不到麦克的磁带录音了,去信不回,也就是失去了交流,也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汉娜快要出狱的时候,还是监狱管理者跟麦克取得联系,说麦克你是

…… …… 余下全文

篇七 :拓展训练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

拓展训练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拓展训练,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参加拓展训练时,从学员们做项目之前的组队到做项目时的同生死、共患难的拼搏精神,能真正体会到个人与个人,团队与团队,个人与团队,这之间的关系。拓展训练更多的是对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对个人心理的挑战,让人直面真实的自我,体会团队的力量。

现代社会的竞争中,并非你死我活,而应该是“你活我也活”,大家应共同发展,一种合作共赢的局面。拓展是在告知你我,在现实社会中,“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是不可能的,成功需要合作。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要想卓越,只有合作。其实,团队合作中最主要的是个人心理素质的表现,自己的能力能否正常发挥,并不是大胆的行为,而是一种认知行为。未来有不可预知的情境,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是最重要的,拓展只是带给你一个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机会;让自己清晰的认识到如何更好的融入到团队工作中。 拓展,更是一种对自我素质的再提高,一种推动企业整体发展的动力。经历过拓展训练,将自己的真实能力展现在工作岗位中,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也是对团队发展的促进。

企业的进步依托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高度互动、高度合作的组织;现代企业的竞争,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企业整合能力的竞争,是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竞争,拥有一支积极进取团结合作的员工队伍

是企业取胜的法宝。

“多一点勇气与自信、多一点理解与沟通、多一点进取与互助”,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拓拔进取、展现自我。拓展培训是以游戏为载体,以运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式,以感悟为目的。它与传统的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相比,少了一些说教和灌输,多了一些运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在青山绿水之间,通过趣味性的游戏、启发式的运动、相互依存的环境条件和导师的精短点评,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在培训的过程中把企业文化理念与各项活动项目有机融合,让参训者通过活动培养积极的心态、重审自我、挖掘自身潜力,增强协作意识,从而提高公司整体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 拓展训练,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一种对艰辛的体验。

…… …… 余下全文

篇八 :谱写生命的乐章:影响你一生的感悟故事_即便面对死亡也不能逃避

文/佚名

有一天,大马士革的苏丹在宫殿里接见受他疼爱的一名英俊的青年。年轻人显然情绪异常激动。

“大人,请您把城里最快的骏马借给我骑吧。我即刻需要赶往巴格达去。”

苏丹问他去巴格达是为了什么。

“大人,刚才我路过宫廷花园,死神正好伫立其中,他见我便伸出手来,似乎是有意威胁我。我不该再浪费时间,必须赶紧逃走,躲避他。”

年轻人终于得到苏丹的准许,骑着骏马飞奔而去。在他离开之后,苏丹愤愤地走出宫殿,发现死神仍然站立在花园中央。

“你怎么胆敢威胁我手下的人?”

“我可以向您保证,我并非有意威胁他。我只是见他还在这里,不禁吃了一惊,举起手来——”死神回答道,“因为我跟他早已注定今晚会面,在巴格达。”

面对死亡,是逃避还是积极地面对?如果我们直面死神,也许他会望而却步;但如果选择的是逃避,那只能是去赶赴死神的约会了。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