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金琐记》读后感

《金琐记》读后感

初读,很难相信,世界上居然会有如此恶毒的母亲。母爱应该是温暖,温馨的,但是在《金琐记》中的曹七巧不但没有给子女所应有的关怀、温暖,而给予他们的反而是无尽的痛苦,折磨。她连女性最美好的母性都不存在,值得人去关心同情么?只让我感觉她所受的全是她自己自找的。

可是对于一个一直信奉:“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来说,我不得不从正面去想,像曹七巧这样的人难道没有好的一面?难道她生来就如此“恶”么? 再读,带着问题去读,发现自己对曹七巧的控诉太偏激了点。对于前面的义愤填膺,再读后,更多的是觉得她很可怜,需要同情的。

在文章的一开头,是通过两个丫头的对话,让我们初步的了解的曹七巧。同时两个丫头的对话,让我们看到,曹七巧很可怜。如文章中写到“凤萧道:‘你是她陪嫁来的么?’小双冷笑道:‘她也配!’” 丫头即如此轻蔑地看待她,再加上她的身份与姜家并不算门当户对,且当初是以“姨太太” 娶进门??而且她的丈夫是个躯体残疾,“没有生命意义的”姜家二少爷,对于一个正常的女人,能忍受,坚持下去么?还有她娘家哥哥的索取??“不承情也罢!我也惯了。我进你们姜家的门??谁见我的情来?谁有半点好处到我 头上?”这样的环境怎能不叫她不暴躁,不尖酸刻薄?甚至最后到达性格的“扭曲” 呢? 对于她对子女的态度我还是觉得不可原谅的,因为即使自己有多对世界,对社会,对世人的愤怒,也不能将子女当成自己发泄苦闷,愤怒的工具阿。记得有人这样说道:“曹七巧的命运本是不幸的,但她并不从自身的不幸中滋生出可贵的同情心,而是以制造别人(确切的说是她亲身儿女,而且也只能是她的亲骨肉,因为那是她所唯一能接触到的人)的更大的不幸来获得快感。曹七巧人性恶的最深刻之处就展现在她与儿女媳妇的冲突中。”我很赞同上述所说的。尚且不论“虎毒不食子”,对于人类来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母亲是第一个影响她子女职业兴趣发展的人。再来看看我们这为所谓的“母亲”曹七巧,她又怎样对待他的子女啊?如她的女儿,如小说中说道“有时她也觉得牺牲得有点不值得,暗自懊悔着,然而也来不及挽回了。她

…… …… 余下全文

篇二 :《朝花夕拾》感悟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一本散文集。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xx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塾师寿镜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朝花夕拾》每一篇都有不同的韵味和道理:

《狗.猫.鼠》写出了鲁迅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阿长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根据“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

《五猖会》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作者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 …… 余下全文

篇三 :秦川琐记

秦川琐记

桥行水上

敢问路在何方

也许,启程有多种多样的方式,而我们则选择最随意的一种方式,即睡到自然醒,醒后再决定。就这样,在经过一点仓促的准备之后,我们一家驾车上路了。这是我们一家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出行,行程遥不可知,心情快乐而紧张,目标美丽却陌生。

上午11:30,我们启程了。那是一个阳光里充满香气的日子,草木在秋日里自由地繁茂着,鄂尔多斯高原上的秋风时时送来缕缕的凉意,天空澄澈而高远,如一幅光滑无际的蓝缎子,不时地有一些鸟雀或云朵用他们娇美的身姿变幻着图案。由于出发的太迟了,总觉得去高速的路都是那么的遥远,真有一些敢问路在何方的惆怅!

无定河

高速上车子在急驰,车随路转,两边的绿色迅速向后退着。忽然,一座桥的名字在眼前一闪而逝,“无定河大桥!”我脱口而出,同时却也怔住了。好熟悉的名字,我迅速地在大脑中搜索有关它的记忆,噢!好像是有句唐诗中提到过它的名字,但我却真的不敢相信!几年来我竟然不知道它与我是如此之近,想象中的它应该在青海要么也该在新疆,我的思绪如一只凌空飞翔的风筝飘荡开去。“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代诗人陈陶的那悲凉诗句从我的思绪中闪现出来。回想那个征伐的岁月,无定河曾是多少闺中女子的期盼啊,她们辗转反侧,泪湿红笺,望眼欲穿,柔肠寸断??她们那相思的泪水早已渗入大地,湮没于滔滔的历史长河中,留给后人以无尽的叹婉。 一千多年过去了,河水是否还是那样的滔滔的奔流,河水是否还是那样不定,河畔的尸骨也早被历史尘封,不再是“春闺梦里人”了。我的思绪随着车子的前行收了回来,说道:“快看看,这条河水多大?”儿子眼尖,说:“爸爸,这条河没水。”“啊,没水!”这也许才是真正的无定河吧!历史的烟尘早已散去,当年因河道易改而被称为无定河,沧桑巨变中如今正经受着断流的考验。 挥手自兹去,无定河,回见!

榆 林

榆林,一个闻名已久,又近在咫尺,却尚未谋面的陌生城市。

…… …… 余下全文

篇四 :生活琐记(二)

学会在生活中怎样做事

1、 百人百性,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是对的、是好人。所以,当你看人不顺眼时,人看你定不顺眼,因你俩观点不同;因此宽容他人,也是宽容自己,宽容他人为自己寻找一份快乐。

2、 常言说:悦人者才能悦己,这也就说让人高兴,自己才能高兴;与人麻烦,与己麻烦,与人方便,给己方便,哲理也。

3、 人无完人,与人共事,不要太苛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处事方式,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做事能力;与合己心意者多共事,不和己心意者少共事,别妄想改变别人,为实现自己的工作、学习或目标,只要过得去,万事大吉,为自己营造快乐的环境。

4、 人常说:人生难得一知己。所以说:在你人生每一个阶段,若能有一两个好友,那就太幸运了,而平时都是你好我好,为自己造就好的工作、学习的环境而已,所以,为了自己的一切,在每个不同阶段和环境的开始,先有意留意与自己相适宜的人交往,其余都你好我好,以便完成自己的工作、学习、任务等,如此方可求学顺利、工作如意。

5、与人相处,得饶人处且饶人,能给人方便时,适当给予其方便;给别人留条路,给自己留了一次机会,千金难买背后说好话。谨记: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小人常有,君子难得。

感悟:我们绝大多数人,平时都是小人,只不过小的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平时多在乎自己,别为别人放弃自己的利益,妄想别人会感激,即使同学、朋友、恋人都一样不可以,因为那都不一定永久,除非你自己和自己的父母。当然,做人不能损人不利己,要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多做好事,多给人行方便。

…… …… 余下全文

篇五 :观贺桂林《大脚皇后》有感

观贺桂林《大脚皇后》有感

观戏琐记

——观贺桂林《大脚皇后》有感

作者:雷苗伟

贺桂林,优秀晋剧老生演员,武派传人。20xx年曾经荣获《走进大戏台》年终赛亚军,当时自己尚未痴迷晋剧,所以对其也并未多加关注,只是对其名字好奇,'桂林美景甲天下',人世间竟也有人以此为名?自然,当时也不知道北路梆子也有位艺术家叫贾桂林的。去年的7月,在圪坨村看了桂林演出的几场戏,前后看了他饰演的《走山》中的老曹福、《忠烈千秋》中的寇准、《八件衣》中的窦久成等等角色,当时便暗暗称奇:如此小的年纪,竟有这样好的艺术水平,难得!尤其桂林在《八件衣》中的饰演的窦久成,'闹公堂'一折更是出彩。《八件衣》是出须生和老生并重的戏,据说当时丁果仙饰演杨知县,马兆麟饰演窦久成,演出时马兆麟的老生硬把丁果仙须生的风头给盖了过去!桂林的窦久成也是如此,把男老生这一行当真正响当当地站在了舞台的中间!

前几天听桂林说圪坨村今年又在演他们长风晋剧院的戏,8月12日晚间他们团演出《大脚皇后》,桂林在剧中饰演朱元璋。当时便十分好奇,桂林是武派弟子,而武派很少演'王帽戏',所演的角色多是衰派老生及关羽的红生戏,这种帝王戏他能演好吗?抱着怀疑态度我去看了桂林饰演的朱元璋,看后也是大吃一惊!这位年轻演员不简单,把一个大明的开国君主塑造的栩栩如生、仪表堂堂,一副帝王之相!下面便谈一些自己看此戏的感受。

一、唱与做

现在的晋剧舞台上有这么一种怪相:一些演员在舞台上不是去演人物,而只是在'卖弄嗓子'.舞台上常常是千人一面,其动作也常常游离于角色之处,且与人物无关的零碎动作极多。甚至为了讨观众的一个好,拨一个没人物的'撩子',常常是青筋暴露、张牙舞爪,手握拳头和武场一起打着拍子,舞台上毫无美感可言。一些年轻演员倒还罢了,甚至一些名家也是如此,重唱不重做。我想形成此怪相的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晋剧的调门高,常常是顾此失彼,顾了唱便顾不了做,顾了做便顾不了唱了。二是晋剧多在乡下演出,而很多戏迷们听到就是演员的一口唱,所以有些演员便一味地迎合观众,只在唱上'卖力',而不去注重人物的塑造,以至于'一口香'演员越来越多。前一种原因尚有情可原,艺术水平不到,日后努力改进便可,第二种原因便令人担忧了。晋剧的初期多为草台班,没话筒,没音响,自然是'唱戏靠嗓子,钉鞋靠掌子',你演的再好,下面的观众听不到你的唱,那也是白搭。但我们晋剧发展到今天,在当下这个艺术越来越讲究精细化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演员如果还不去塑造人物,只是一味靠唱来吸引观众,那确实是有问题的。演员和观众最好的关系,应是演员有意识地去引导观众,而不是由观众牵着我们演员的鼻子走!

…… …… 余下全文

篇六 :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

有人说,这本书是文学巨匠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有人说,这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回忆文集;还有人评价作者说:“他是我们伟大的精神导师。”不错,这本书名叫《朝花夕拾》,而它的作者正是鲁迅先生。

《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xx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集,其中共收录了十篇散文。分别记叙了鲁迅童年时期的生活和青年求学的历程。而我最欣赏的是鲁迅所写的儿童时期的散文。作者用最童真,最质朴的语言。记叙了那些令他难以忘怀的人与事,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动画面。

而在这十篇散文中,令我最难忘的却是《琐记》。文章的开头描写了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的形象。而更为主要的是回忆了作者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绍兴前往南京求学的种种经历。文章描写作者曾经在此求学过的两个学堂:江南水师学堂,矿务铁路学堂。作者强烈批判了这两个学堂办学的种种弊端,并记叙了作者求知的艰难,描绘出了作者急于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曾记得幼年时还满是稚气。阅读这篇文章时还不知所以然,现在的我以一个较为成熟的心态去阅读这篇文章,才明白作品表现出的并不仅仅是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更歌颂了在当时的社会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不满社会现状,那内心充满一腔热血的革命青年!

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再来回顾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你是否有所感悟?你在对待学习态度这个问题上是否有所改变?是的,在我

们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过于死板的去学习。问问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仅仅只是为了成绩单上的几个数字而学习吗?在我们的心中应该都有一个学习的目标,我们应该为了这个而去默默的努力。在鲁迅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他强烈的探索欲,求知欲是多么的强烈啊!

…… …… 余下全文

篇七 :朝花夕拾有感

1、《狗.猫.鼠》 今天,我又读了一遍鲁迅的《朝花夕拾》.对其中感触最深的是其中的《狗.猫.鼠》.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某些人。鲁讯先生在文中阐述了他仇猫--即不喜欢猫的原因。其时这些原因与一类人的行为,性格很相像,例如写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够,就不甘心一样,如果别人犯了什么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歼笑。

”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的一匹花猫下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而后来却越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他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的他们垂头丧气.这作战继续得颇长久,此后似乎猫都不来近我了.但对于它们纵使怎样战胜,大约也算不得一个英雄;况且中国毕生和猫打仗的人也未必多,随意一切韬略、战绩,还是全部省略了罢.

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腰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欣赏鲁迅的写作手法,更欣赏他的这种态度.这篇文章表面上写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鲁迅巧妙的运用了往事抨击了那些侵略我们国家的人们.他用不同的方法,做了自己力所能及,为鼓舞国家的士气做出了贡献.

狗猫鼠》代表了鲁许迅生活的那个年代的三个阶层。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狗猫鼠》的寓意非凡,同时也可以看出鲁迅小时候就是爱憎分明的,为其今后成为文坛巨匠提供了良好的本质基础。

鲁迅,是一个高于世俗而又不脱离世俗的革命家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张爱玲小说有感

读张爱玲小说有感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颇多,在她们身上隐射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独有的个性以及她们的悲惨的命运。

初读《半生缘》总觉得曼桢的不幸是曼潞和祝鸿才害的,质问曼璐怎么可以这样设计害自己的妹妹。其实,曼路也是很可怜的,为了家里的生计沦落为舞女,但却不被家人理解,结婚后又无法生育,才会想让自己的妹妹做自己丈夫的姨太太。应该说这是整个社会形态所迫,社会的腐朽黑暗,人的思想昏庸无能,当然曼桢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个性也是导致这样一个悲剧结尾的重要原因。曼潞和祝鸿才对她的所作所为只是一个开始,但把她推向深渊的却是她自己,并且由于她的认命她的妥协不仅害了她自己更害了深爱她的世均,也间接的害了翠之害了叔惠。她不只是让自己不幸福更加让三个家庭都不幸福了。如果她不委曲求全,直接去向世均坦白一切,如果他可以接受那固然是美满的结局。如果他觉得难已接受她的失贞,那至少以后可以坦然的生活,而不活是活在回忆或假象如果当年如果向爱人坦白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情形。活着不是为了后悔,曼桢最后对世均说的那一句:“世均,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这句话包含着多少悔恨,多少无奈。她自己也知道原本这幸福是属于她,但现在她失去了这个资格并且是永远的失去了,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啊。没有死去活来的告白,也没有山盟海誓的轰烈,一切就如同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当爱情静悄悄地到来,又被人生的起落所折磨,被岁月的洪荒所沉淀,被生活的重担所压迫,那份坚持与无奈,到最后竟然只是留下一句平淡得让人几乎心碎的道白。

张爱玲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不一部悲剧小说,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缩影。很多人到老的时候还在后悔“早知当年如何如何”,岂知这个后悔也将成为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后悔。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张爱玲用她的传奇故事不显山不露水地表现着人性,尤其是人性的鄙俗与狭隘,描写了家庭的黑暗,世人的虚伪,所谓爱情自私的本质,对女性奴性思想的提示也毫不留情。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