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品读感悟

“品读感悟”阅读教学模式

尧庙中学 李志强

包括:”激趣导入”、”交流预习”、”品读感悟”、”拓展延伸”几个环节,”读、品、悟”是核心。

(一)激趣导入

恰当而精彩的导入是教学顺利进行的第一步。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背景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可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情况而选择,以求激发学习兴趣。

(二)交流预习情况

有条件的可利用展台,无条件的可分组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全班交流。预习中一时难于解决的问题留在学习过程中解决。

“品读感悟”的教学模式,重视预习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预习有利于拓展学习语文的时空,促进学科间的渗透以及课内课外的联系。如搜集作者资料、背景材料、与文章相关的故事知识等。学生有了学习课文的第一手资料就有了学习主动权。

(三)品读感悟

1.”读”:初读文章,整体感知。先从题目入手,猜读文章的文体和主要内容。然后根据文体特点和文本特点,指导学生按不同文体的阅读要领进行阅读,抓住关键词句或语段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掌握记叙的要素概述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价值倾向;明确说明的对象及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抓准议论的话题,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等。

2.”品”:精细阅读,局部揣摩。指导学生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根据对文章中心内容的理解,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动人之处,揣摩词句的表现力,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在美质。理解文学作品有一

些难度,可让学生从文章中提取能概括人物性格品质的有效信息,也可让学生根据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与价值指向,

3.”悟”:提高性阅读,鉴赏文章特色,感悟生活。指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目的着眼,揣摩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亮点、美点。可让学生从修辞炼句、结构布局、表现方法等方面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与写作特色,提高鉴赏能力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可根据作者的精辟观点,联系生活,感悟生活的真谛,提升思想境界。

…… …… 余下全文

篇二 :品读经典感悟人生

《品读经典感悟人生》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而精深,传统文化犹如一座蕴涵丰富的宝藏深植于这块文明的厚土.而那一部部宏伟的典籍,一册册光辉的篇章,一首首、一曲曲气吞山河或如泣如诉的诗、词、赋、曲如群星璀璨、华光四射.中华民族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在这样的星空下,生生不息,继承和创造着.

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将如何实现民族的复兴伟业?我们将怎样参与全球竞争?有一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就是只有中华民族继承和弘扬优良的传统文明,以其独特魅力和力量才能“征服”世界,才能保有民族的特质,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了解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阅读经典不失为最佳途径之一.因为阅读经典就犹如与先哲同行,聆听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你会被那睿智的思想灵光所照彻.比如读先秦诸子,你不但能感受到儒家“仁爱”的人性光芒,还能激发你“济世、修为”的进取之心;你不但能感受到道学空灵的境界,还能学会洞悉世界的方法…… 阅读经典,你能感受到一颗颗激越跳荡的民族心和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爱国情.屈原峨冠博带、手执长剑,伫立在汩罗江边眺望楚都,忧叹长问,文天祥在零丁洋上悲壮的豪迈高歌,岳飞壮志未酬白发陡生的剜心之痛,情景毕现,无不拨动人们的心弦.

阅读经典,你还会走进祖国的山山水水.李白雄奇瑰丽的诗笔,把

你带进激情的山川;王维清丽的诗情,把你融入如画的意境;还有那边塞的冷月、那大漠的孤烟、那长河的落日、那北国的壮伟、那江南的温婉……你怎能不倾情祖国的河山之美.

阅读经典,你还会感受到慈母温暖的目光以及亲人倚门的殷殷期盼;或看见朋友或踏歌而别,或把酒而叹;或体察到离别时又有前路无知己的孤寂……

经典浩如烟海,我们只能撷英粹精.让我们从小选取一些经典篇章来阅读,或许我们现在有许多还无法解读,但不要紧,我们重在濡染经典的灵气.让经典长相伴随,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你也许会豁然顿悟,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的脉气贯注于你,中华文明的特质熔铸了你.你,就这样走向人生、走向世界.

…… …… 余下全文

篇三 :品读感悟

品读感悟,学有四得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花都什小学 宋元芝

《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全文在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道理。进而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深刻道理。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一是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二是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三是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本课时达成了目标。本课教学有成绩也有不足,下面作具体反思,期待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一、围绕目标,有的放矢。

教学设计围绕学生质疑的两个问题组织教学。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问题一: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问题二:“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然后抓住这两个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学习。目标是引领孩子找到学习的方向和动力的前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 …… 余下全文

篇四 :品读感悟

《品读感悟》仿写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将一去不复返,人生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也不会停留片刻,荒废时间其实就是在扼杀自己的生命!充分利用时间的人将会成为时间的主人,虚度时间的人,则会被时间所主宰。珍惜时间吧!它就是我们的生命。

做好一件大事,时时刻刻都需要集体的相互配合。当我们眼看事情就要失败时,团结一致或许能给我们自信;当有人向我们求助时,举手之劳或许你就会多一份快乐;当问题迫在眉睫时,可独自却无法解决,假如此刻能团结周围的人,齐心协力,或许能让我们的明天充满希望……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记住五个手指所给我们的人生启迪吧!

…… …… 余下全文

篇五 :品读好书 感悟经典

品读好书 感悟经典

--谈《于丹论语心得》

交通运输局 史洪生

茶香味美,需要用心去品;花香四溢,需要用心去赏;书香醉人,更需要用心去读。

——题记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本了。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论语》便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人类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读得最多最熟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以华贵而朴质面貌,展现于世人眼前。而这本书,也成为了我最爱不释手的珍宝。 古人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而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对论语的感悟恐怕大都只是人生哲理罢了,的确,从论语中,能找到一个人存活于世的最高境界,而于丹对于论语的感悟与品味,用“半部论语修自身”之说, 将天地人之道 、心灵之道 、 处世之道 、 君子之道 、 交友之道 、 理想之道 、人生之道解释的近乎透明,也让我们着实领略到了一位文学大家的风采。

在《论语》中,我学会了一个人存活于世,该怎样做人,做一名谦谦君子,知耻铭志的有用之人。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可见孔子那千年不变的魅力之大。

而于丹教授《论语心得》则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是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己的内心修养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感悟到孔子就在我们身边,给予了我们力量的源泉,得到了人生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 …… 余下全文

篇六 :品读感悟.

品读感悟:草原的美景和蒙古族人民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美丽、宽阔富有生机的草原养育了这里勤劳、淳朴热情好客的人民,而他们又将热情和爱融入中华大家庭。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本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走向辉煌的明天。

…… …… 余下全文

篇七 :品读感悟,体味语言魅力

品读感悟,体味语言魅力

龙岩市西安小学 杨源昌 电话:139xxxxxxxx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 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 实施都应该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回归本色,充满浓浓书香。

一、捕捉文眼,品味魅力语言

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我们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如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就是一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

施耐庵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笔,细腻地刻划了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武松的言行来品味其勇武机敏的鲜明特点。文中“武松打虎”这一段写得尤为精彩,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的来势汹汹和武松“一闪,又一闪,再一闪”的沉着机智以及武松打虎时的竭尽全力都要在反复品读中去体会,这样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领略到大家风范,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

再如《钱学森》这篇课文,通篇以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对内容的感知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就会觉得这篇课文平淡无奇。但若是能通过品读语言文字,零距离地与课文对话,就一定能走近科学家,并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在教学时,我与学生一起紧紧地抓住能体现钱学森杰出才华的三处地方和表现钱学森爱国情怀的几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研读,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深深留在学生的心中,还使学生从平淡、朴实的语言中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培养了自己的语感。

…… …… 余下全文

篇八 :品读。感悟

品读·感悟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发展想象

力和审美力。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

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激

发热爱文学,珍爱生活的感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自己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

视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

形式。

(3)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探讨的学习方式,注重对作

品个性化解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

能。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了解作品----确定个性化的研究内容----扩

展延伸到其他作品。

[教学难点](1)体会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境界,理解诗文学作品与人

生的哲理思考。

(2)根据不同角度的阅读得出不一样的阅读的体验。

[教学策略] 自主阅读 比较阅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1

品读·感悟(教学实录)

一、 课前阅读活动。(按学号顺序,每天一个同学讲台上演讲并导读)

(叶娴同学在前一天晚自修时布置好同学预习《新课程导报》中《位置》这篇佳作,并思考问题:你认不认同作者的观点,特别是“不在前面制造灰尘,就在后面吃尘。”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老师点评:同学们都很积极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谈得很深刻,总的说来,大部分同学并不赞同文中作者一定要争第一的观点。老师个人觉得,第一与第二可辨证地看待,此文作者认为,如果不在第一,便不要安心在自己的位置,以免我们安于现状,限制了视野,束缚了意志,但是,我想,如果我们一直都没有坐上第一那个位置又不安心于现在的位置,便惶惶不可终日,诚惶诚恐的,永远也作不了生活的主人。

二、教师早已在昨天发下阅读材料,阅读材料内容:《我的四个假想敌》(余光中),《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毕淑敏),《失帽记》(余光中)。

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七点,要求同学们就这七点选一点发言。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 理清写作思路;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