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对美的感悟 -

对美的感悟

——赏析版画《江南水乡》

对美的感悟

版画是画画和手工劳作相结合的一种绘画形式。它是以“版”作为媒介来制作的一种绘画艺术。只要艺术家运用刀、笔或其他工具,在金属、石板、木板、纸板、塑料板等不同板材上,进行绘制、雕刻、腐蚀等方法的制版过程,再通过印刷而完成的艺术作品均被认为是版画。它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中国的美术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郑振铎先生曾说:“梨枣图画,为推动文化,功高不可胜言”。这是对版画艺术地位的恰当评价。它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形式,有许多作品值得我们认真鉴赏。很多的作品有着珍贵的艺术价值。它们反映了版画的特色,能激起强烈的视觉美感。

接下来就让我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版画《江南水乡》。乍一看,画面似乎很黯淡。但

却给人很典雅肃穆而又庄重的感觉。江南水乡的轻柔的画面展现在眼前,让人身临其境又陷入深思中。熟悉中国地理的人都知道,江南水乡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画面的景物是那么的自然而又和谐,俨然一幅天然风景图。在画面中,我们丝毫都看不到人为的矫揉造作。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江南的风情,帮助我们分析画面的构图。江南水乡包含周庄、同里、甪直、乌镇、南浔、西塘六镇等著名的城市。千百年来,因河成市,依水成街,典型地反映了江南小城镇的历史进程。这里至今保存着大量古代民居建筑,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充满了诗情画意。由于江南的气候原因,建筑就很有特点。但不论建筑规模大小,江南民居都体现出一个与北方民居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显得淡雅而又别致。江南的匠人心灵手巧,利用多变的地形,使流水在房屋之间畅漾。水路,街巷呈不规则的网状履于民居之中,与之相映成趣,形成了江南民居别于北方民居的独特风味。

就让我们带着对美的渴望,去画面里看看吧。

在作者模糊的水乡画面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它的美丽与典雅。高高的垣墙夹着曲折的街巷,造成了曲径通幽的意境。古寺很静,可随意进入,也无人收香火钱。香烟袅袅,但不见僧人。在水岸的沿边有老式的江南民宅和店铺与窄巷,新场的洪桥边上,有“江南第一”之誉的茶楼。沿河而造的老宅大多是旧时大户人家的宅子,大门面对着街巷,有高高的风火墙。古镇有“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富苏州”的歌谣,“环龙”即是古桥。可与朱家角等著名江南古镇媲美江南水乡地域文化――――经典是小桥、流水、人家、白墙、黑瓦。四面碧水,一方绿地,几道小河,交叉着,清凌凌流过。也不知流了多少年,流到九百年前的北宋年间,流出了一个漂亮的小村;小镇一路采秀拮英,把宋埠元桥、明砖清瓦显现于画面之上。

…… …… 余下全文

篇二 :美的感悟

源于生活 美之即来

或许是一座让你怀念的城市,或许是难忘的某人的回眸一笑,又或许只是偶然滴落在林间的雨滴,都会让我们放慢前行的脚步,去观望回首,去体悟散落在不同角落的美。每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美。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源自内心,源自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正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什么是美学?恰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最简单、最妥当的美学定义”:“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因此它的对象就是研究美,美的各个不同的方面以及它是怎样表现的。”什么是艺术?艺术是对美的感悟,对美的总结。

怎样贯穿好美-美学-艺术的关系,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东西。穿梭于清晨的林荫小道,微微清风,我就在想如果给我一支画笔,我是否可以描绘出这样一幅画卷,让我用我的画笔凝结时间,即使只有一秒;遇到红绿灯下搀扶老人的路人,或是弯腰拾起路边易拉罐的小女孩,是否可以让我在脑海中勾勒出这样的一种人性美学,无异于生活,只是来源于生活。发现的是美,感悟的是美学,跃然纸上让大家去记住这样美的时刻就是艺术。

远古的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及史书中就已经出现了对美的谈论。《国语》中楚国臣子伍举论美,是我国历史上关于美的最早论述。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日美。”他强调了美和善的关系。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孟子“充实

之谓美”的论断以及老庄对美丑辩证关系和审美态度的表述,都对我国历代的美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启示。《乐论》则更可以称得上是美学的专门著作,其中关于人类审美心理活动和客观事物的审美特性的论述,极为精辟。此后,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以后,出现了大批的诗论、画论和书论等文艺理论著作,无不蕴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探求宇宙本原时最早谈到美的问题,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苏格拉底论述美和善的关系,为了解美的本质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其后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人。柏拉图明确区分“美的事物”和“美本体”,开创了西方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的传统。其弟子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则首先从文艺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一整套的美学理论。他们提出了以后美学思想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和审美教育等。可以说,柏拉图的“美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以“艺术摹仿说”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影响了整个西方美学的发展。

…… …… 余下全文

篇三 :美的感悟

美德实践活动中的点滴感悟

接触美德实践活动已经一年了,从最初的好奇到现在被美德融化有很深的感触。 刚开始做美德实践活动的时候,孩子们总问我:老师今天我们带品德书吗?我想孩子们一定是把美德看作是平常开设的品德课了,既然这样不如就让他们感受一下全新的美德实践吧,因此我也没有专门强调带或不带,全看他们自己的喜好,一个月下来我发现孩子们开始期待一周一次的美德实践,于此同时,我的班里也渐渐形成了一种美德的氛围,在不经意间孩子们之间开始使用美德语言了,而这种美德氛围的营造则为今后美德实践的推广提供了平台。

马寅卯先生曾说过:美德无法靠强加和灌输养成,通向美德最好的途径是环境的熏陶和家人的示范,因此我的第一步应该是站稳了。

传统的德育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略显空泛,而刚好美德则填充了这段空泛,让智育具体化了,他以一种全新的模式让孩子参与其中,在玩乐中渗透德育,在此其中他以一种心平气和的方式来展示美德强大的力量,并告诉孩子何为美德,如何去实践美德。而这种模式则把老师的角色转化为陪伴者,让大家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彼此分享感受,充分体现了对个体的尊重,从而更好的让美德践行。

…… …… 余下全文

篇四 :美的感悟

美的感悟

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无论是乡间小路还是繁华大道,总有它们的身影。它们开得随心所欲,与周围和谐共处,互不相扰。无论它们生长在哪里,都无法掩饰它们所释放的自然美。

这些看去并不起眼的野花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一股力量,让你感受到什么是和谐,什么是完美。它们齐心合力的盛开着,仿佛一群看稀奇的小丫头,闹嚷嚷的,挤着、挨着,张张笑脸欣喜着、欢笑着,花朵虽小,开得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绚丽多姿,妆扮着激情燃烧的盛夏。

阳光下,它们在绿色的草丛中散放着金灿灿的光芒,耀眼夺目,仿佛金光闪闪的繁星闪烁在你的眼前。那些高雅洁白的野花相互簇拥,或是独自盛开,宛若片片洁白的雪花漂浮在绿草之上,真是美极了。我深深地被眼前的景色所陶醉,每次走过,我都能感受到那张张欢笑的脸在用同一种姿态迎候我的到来,那甜甜的欢笑已触摸到了我的心灵,我被感动、被感染了,有些难以抑制。

只要你用心观察,美就在你的身边,它无处不在,美掩盖了肮脏和丑陋。美在自然,和谐就是一种美,好比花儿离不开绿叶一样。其实,和谐就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的感受。人生苦短,我们应该用心去发现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的存在,珍惜你所发现的永久的美和短暂的美。

能够发现美、享受美,这就是幸福和快乐。

美的感悟

…… …… 余下全文

篇五 :对数学美的感悟

对数学美的感悟

数学中的美不同于美术中的线条、造型、色彩的视觉美,不同于体育中的体形、动作、力量的运动美,也不同于各种的音响、节奏、旋律的听觉美。数学本身的内在美瑰丽多姿,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我们应当仔细地进行体验并感悟,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从狭义的意义上来说,有对称美、和谐美等。我主要给大家来介绍对称美。

对称美是形式美的法则之一,按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

点:“美是和谐与比例”,对称美应是“和谐与比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

一。达·芬奇也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在美的分类上,它当属于艺术美——一种人为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点,遵循美的规律,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进行集中、概括,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它具有社会美的内容,又具有自然美的形式。数学知识中的对称美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等腰三角形、矩形;中心对称美,如平行四边形、圆等;形式上对称美,如正(+)与负(+)、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正比与反比等。在学习中我们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练习生物体结构,如衣服、裤子人体是轴对称的,揭示了对称美。如在数学对称图形时,一幅幅对称美丽的画面,为什么大家对这些图形都说美,是数学中对称的神奇力量。我们因此透过美的现象,感悟到数学的对称美。又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用语言是这样叙述的: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

它们的和不变。用字母来概括就是(ɑ+b)+c=ɑ+(b+c),通过进行比较。用数学方法来表示太简洁了,从而感悟到数学中的简洁美。当然数学中还有许多的美(如统一美、奇异美等),我们应充分挖掘这些美的资源,激发自身学习兴趣。

数学正如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我们应当平时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数学的美,这样会提高我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 …… 余下全文

篇六 :美学感悟中的美

在未接触美学之前的我一直以为好看,漂亮的东西就是美。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增广,我对美有了进一步认识,美不仅仅局限在外在美,还有内在美。

美,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字眼儿,也是一个迷人的迷。古往今来,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地连在了一起。大概所有的人都会同意生活中不能没有美,所以,人们说话,写文章也就经常要谈到美。于是,诸如“山河美”、“青春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等,经常为人所道。但,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美已经十分清楚地了解了呢?不是的!

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辩论“什么是美?”,最终未能给出一个终极而本质的定义,不得不慨叹:“美是难的”。直到科学昌明,哲学繁荣的现在,“美是什么”的问题仍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仍在无休止的争论中。虽然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思想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种种当时在他们看来最为理想的答案。但他们都未能最终摘下这颗美学皇冠上的明珠。

回答“美是什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并不是对个别对象作审美判断或作经验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种美的对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与非审美对象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美并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各种劳动产品以至人物的品质、动作、相貌、表情、风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要在这些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各种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当然是极困难的。再则,美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美的内涵极其价值意义也就很不一样。综上,正是美的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复杂性甚至变易性给美的本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难以揭去的面纱。

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他们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椅子不为人坐就不成为椅子”。但这个观点遭到“客观论”者的反对,他们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体条件还不行,还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于是他们反驳说:“为什么我们要坐在椅子上,不坐在一堆泥土上,因为泥土不具有椅子的可坐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审美性质”或“素质”呢?为什么各种对称、均衡、节奏、秩序??能给我们美感,而丑陋、荒谬、芜杂却不能呢?把它归结为“无意”、“理性”、“鬼斧神工”吗?显然不行。传统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用主客体“同形同构”“异质同构”的学说来解释审美本质的根源和由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它却对人与对象在形式上的相互对应以及对象上的审美素质作纯生理上的解答,这显然也是有其局限性的。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请感悟身边的美

请感悟身边的美

人生处处有美景,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得眼睛。我们的身边有无数的美,留心去观察、去发现,总能在其中发现那令你惊叹的美景,并不需要过多的装饰,便可以成为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卷。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色无边无际的蔓延,闭上眼睛静静感受着轻柔的春风抚摸着你的脸颊,在你的耳边所说着:“春来了。”漫山遍野的绿意清新、明亮,无边的绿野中点缀着几朵害羞的野花,微风拂过也随着小草一起舞出春的柔美。几场细雨将一年的尘埃都洗净了,远处的绿叶折射出一片翠绿而耀眼的光芒,那泥土混着青草的气息夹带着雨的湿润扑面而来,清新而又醉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带着几许欢快的意味向世间撒下快乐、热情的种子,高山草原的寸寸绿意更加深邃了,从中更突显出一种沉稳的气息。那满池的荷花争相开放,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双色的荷花更是拼凑出一种别样的美。荷花的清香一丝丝沁人心脾,让人流连往返。毫无预告的倾盆大雨,将一切都淋湿了,透过这密密的银丝欣赏远处的山,突显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带着悲伤、凄凉如约而至,不曾言语一股哀伤就由心底漫出。火红的枫叶为我们诉说着一段凄美的爱情,随风飘落又如翩翩蝴蝶,美尽在不言中。秋的雨时长时短让人应接不暇,雨带来的清凉也透出几丝惆怅,我不禁伸出手去触摸,这雨丝却调皮地逃出我的指尖。秋的乐曲无声无息的落幕了。”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冬,一个纯洁的精灵,在世间飞舞旋转。美艳动人的梅花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静悄悄地绽放,幽静深远。洁白的雪花片片飘落,一个银白的世界呈现在眼前。它从不张扬,总是静谧的为人们制造惊喜,却不要求一点回报。冬,就没在这一切的惊喜。

美当然不止这一点点,细心去观察,总会发现这美的存在,无声无息,这点滴的美落入心间,让人忘不了,忘不了??

山西临汾市第一实验中学初二:流年倾城的笑容

…… …… 余下全文

篇八 :感悟文学的美

感悟经典的意境美

——人文社会科学导论心得 学院班级:文法学院汉语08-1班 姓名:聂文超 学号:11084826

由于课程改革,我们08级学生在大二下学期才能接触到专业课,这就导致了我们对我们的专业及相关的课程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这门人文社会科学导论就相当于学科前沿讲座,是一个专业入门课。

通过这些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以及语言学的讲座,我对我们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认识可以说是更深入了一层。当然,这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文学的美”。

文学之所以美,我认为是因为它的意境美。所谓“意”,是指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境”是其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意与境合,就形成了意境,而优美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比如说诗歌吧。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我们可以看到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的那首《春江花月夜》,还有让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那一首被众多评论家誉为“唐诗第一”的《黄鹤楼》等等。这些经典名篇在“意”和“境”上都是当之无愧的精品之作。要不然,它何以能被流传千年,吟唱千年呢?

再看宋词。不管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他们都在追求词的意境美,比如说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这样意与境俱美的经典词作简直是不胜枚举。

最后看一段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内容: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尤其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一句,赞叹春色美好,但又想到自己的一腔春愁无处排遣,良辰美景尤在,但赏心乐事却不知在谁家谁院,确把那一腔少女愁绪写得淋漓尽致。还有“惊梦”那一出戏里柳梦梅的唱词“则为你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