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哲学感悟

学习哲学感悟

以前只是在书上或者一些电视或者资料上面接触过我自己所谓的那些哲学。我读《论语》, 儒家讲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有仁爱和博大的胸襟。了解老庄思想,说我们要追寻自然的法则而生存。因为我们受制于天地,我们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不能与自然与之抗衡。 要和自然相处。我们是自然的人,那么我们就得顺应自然规律生存,春夏秋冬,白天与黑夜。 “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原始定义,philosophy,它源自希腊文,叫做“爱好智慧”。三个层次,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较感性,这是感觉。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来变成知识,比如现在的学生们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古人无法了解的。但是这种知识是分而不合,每种学科都有不同的知识。第三叫做智慧,融会贯通且闪耀着理性的光芒。从信息、感觉到知识、智慧是三个层次,到智慧的时候代表完整而根本。所以,谈及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因为牵扯到反省和根本。人们一定会说这样讲太抽象了,但是它会落实到自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会看现在,他一定会看未来、既看现象又洞察本质。教育者施教时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无他,教育规律使然。比如教育学生上车让座,学生会思考:我现在把座位让给老人家,这个动作我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座?因为每个人都有先到先得的权利,毕竟我是先坐的位子。如果教师导入哲学的思想:每个人都会老,也需要别人让座,但是没有人保证你现在让座给别人,你老了别人会让座给你。如果从哲学角度解释这个道理,人跟人相处的时候这个模式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做就会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现在,还能想到将来。

一、各个哲学家关于哲学的认识

人类需要一种生活哲学或一种价值体系,就像他们需要阳光、钙和爱情一样。——马斯洛 每个人都需要哲学,正像西方人需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冯友兰

每个人天生就对一些根本性问题感兴趣,并想去追问答案,尽管追不到答案,但追问的过程本身却是自我的一种觉醒。(人人天生都想认识什么——亚里士多德) 班级:电子信息1002班 姓名:邢明国 学号:2010110222

…… …… 余下全文

篇二 :感悟哲学

感悟哲学

对于哲学思想了解的不多,看过的哲学书籍也很少,有些东西我也还不能理解。只是在书上或者一些电视或者资料上面接触过我自己所谓的那些哲学。

哲学是一种抽象性的概念,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哲学是本质,是最接近真理的科学,是对生活中所有问题的深刻解释,同时,哲学又服务于现实生活。它的历史便是一个越来越贴近人的现实生活的过程。就像其他科学一样,它的根基仍离不开生活本身。我们只有把哲学运用在生活中,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美好,才能去理解和发现更多的美,充实自己的心灵,然后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哲学。感受哲学,可以感悟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内心世界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会很容易产生困惑,这时我们就迫切的需要一种信仰或是理念来指导和支撑自我。生活对于人来说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人生目的,人的生活是哲学的最基础部分,没有了人的生活也就不存在什么哲学了。 作为展现人类独有智慧,区别于无思想的动物的一种学科,哲学是了解人类社会、人类文明,以及了解创造社会、创造文明的人类本身的一个必经之路。如果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以及此民族的行为,如果不了解这个民族的哲学,是不可能了解这个民族的。为什么哲学拥有这般强大的功能?这就要从解析哲学本身的特点入手,通过了解哲学这门伟大的学科,来发现哲学在人类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

任何人类的进步都可以认为是人类思维扩展、思想进步、对未知探索的结果。正是哲学这种启人深思的作用,使人类思维得以扩展、思想得以进步、对未知充满好奇,促使人类智慧得以进步。在探索的过程中创造文明,改变社会,使人类进步。

人们一定会说哲学太抽象了,但是它会落实到自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会看现在,而且要会看未来、既看现象又洞察本质。教育者施教时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吗?比如教育学生上车让座,学生会思考:我现在把座位让给老人家,这个动作我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座?因为每个人都有先到先得的权利,毕竟我是先坐的位子。如果教师导入哲学的思想:每个人都会老,也需要别人让座,但是没有人保证你现在让座给别人,你老了别人会让座给你。如果从哲学角度解释这个道理,人跟人相处的时候这个模式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做就会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现在,还能想到将来。

…… …… 余下全文

篇三 :对哲学的感悟

学哲学的感悟

作为展现人类独有智慧,区别于无思想的动物的一种学科,哲学是了解人类社会、人类文明,以及了解创造社会、创造文明的人类本身的一个必经之路。如果不学习哲学,没有对哲学起码的认识,就想研究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水中捞月。既然这样,如果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以及此民族的行为,如果不了解这个民族的哲学,是不可能了解这个民族的。为什么哲学拥有这般强大的功能?这就要从解析哲学本身的特点入手,通过了解哲学这门伟大的学科,来发现哲学在人类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

哲学是爱智慧之学,即热爱智慧,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教人热爱智慧,海德格尔曾说:哲学旨在启人深思,这是哲学特有的精神,如批判、反思、勇于置疑、讨论、争论。任何人类的进步都可以认为是人类思维扩展、思想进步、对未知探索的结果。正是哲学这种启人深思的作用,使人类思维得以扩展、思想得以进步、对未知充满好奇,也正是批判、反思、勇于置疑、讨论、争论,促使人类智慧得以进步,使人类产生无比的好奇,进而去探索未知,寻找答案。在探索的过程中创造文明,改变社会,使人类进步。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人人都有世界观,世界观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世界观有两种,一种是自发形成的,另一种是自觉形成的。前者是通过接受别人的教授而形成的,后者是在成长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对是非对错,好坏美丑的主观判断。如果说世界观是怎样认识世界,那么方法论就是解决问题的原则,指导人们怎样改造世界。在拥有正确的世界观的前提下,改造世界是要“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就需要有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即正确的方法论。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改造世界,但是,哲学不是个性的、个别的、特殊的认识,而是一般的认识,是对世界的普通认识,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终极真理。哲学提供指导性的东西,通过哲学的方式解决问题,我们将会得出解决问题的共同途径和一般途径,而不是具体做法。 哲学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即我们认识事物应该从事物的本质入手。只有认识了本,才能追本溯源,才不会本末倒置,求本成为了人类文化的起源。哲学本身就是作为对世界、对宇宙、对人类的终极问题的思考。正是对事物本质的探索,人类才开始认识自然,从而形成自然科学;正是对事物本质的探索,人类才开始认识自己,从而形成人文科学等等,任何人类文明都始于对事物本质的探索。

…… …… 余下全文

篇四 :哲学感悟

哲学感悟

今天突然想到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当我想明白时,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言归正传,历史的车轮在几千年的前行中,产生了科学和宗教,我一直认为,科学和宗教是一个矛盾的产物,冥冥之中的神,一定是幻想,科学是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当科学还不能解释的时候,人们只是搬出神灵来糊弄一番。

科学,归根结底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现代的科学已经解决了大部分的科学解释。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控制,政治--控制舆论,管理--控制过程结果,环境—控制影响因素,自然—控制气候变迁,健康—控制身体机能,产品—控制输入输出,等等等等…….几乎任何事物,任何现象,只要加以控制,都会朝着预订的目标方向发展。然而,哲学上说,有控制,肯定就会有反控制,如果制订了计划照计划执行就成功了,似乎太简单了,事物超出预期几乎一次又一次地重演,那么就有人说了,尽人事,听天命吧。这真是一个天大的感悟,我感觉这就是科学和宗教的完美结合。

宗教,是人们在混沌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当人们解释不了事物的一般规律时,宗教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用神灵可以解释一切超能力,超自然的现象,当我们能解释一切的时候,宗教的基础开始动摇了,似乎这一切说明,宗教是愚昧的,落后的产物。然后,人类区别于一切生物唯一的区别就是有感情。任何人不能否定,在事物或者现象被人为影响和控制的时候,基于人的感情因素,或者是同情,或者是反对,或者是自身利益,在事物发展的进程中,使用了反作用力,当这一作用大于正面作用时,结果就完全被推翻了。也就是说,人的感情如果不允许事物朝着控制者预期的方向发展,如何使用反作用力与控制者对抗,宗教的外衣是再好不过了。

我当然不怀疑科学的力量,但是宗教的力量几乎可以让科学项目瘫痪。于是我自然而然是想,我们每个人,大部分中国人,为什么有时候立场会不一样,同样一件事,身处在不同的位置,立场截然不同。但终归明白了,因为我们的评价体系,或者参考体系会自然而然地在变,也就是我们说美国人有二套标准,然而中国人又何尝不是。举例来说,中年妇女被老外骑车撞倒了要求赔偿。中国网民基于中外友好,中国人自尊心的体面、潜规则等要求参考体系,对中年妇女的行为归纳为讹诈;当监控确定是老外撞倒且恶语相向时,我们又开始同情起中年妇女,谩骂起无良老外来。从这件事的结果上来看,我们以对号入座的方式选择了道德参考体系。然而,如果评价的人选择用一种标准,(我们以有宗教信仰向善的方式),那么无论如何,我们观注的结果应该是撞倒人的老外有没有去帮助中年妇女,至于赔偿问题,那是接下来的问题,而不是根据中年妇女有没有要求老外赔偿,来界定这个事情的性质。

…… …… 余下全文

篇五 :哲学感悟

生活处处有哲学

有一些学生总觉得哲学难学难懂,其实哲学并非高深莫测,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处处有哲学。讲哲学主次矛盾时,我举了一个实际生活的例子:对我而言既要工作又需要照顾年幼的孩子,那么哪个是主要矛盾?那个又是次要矛盾呢?工作是我当前的主要任务,它就是主要矛盾,所以我要集中力量抓住这个重点,努力将工作做好。照顾孩子就是下班以后的事了,它是次要矛盾。可是当孩子生重病时,我别无选择只得放下手头的工作,交给其他同事帮忙去做,然后天南海北的带孩子去治病。此时给孩子看病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主次矛盾的地位就发生转变了。当孩子病情好转,我又将主要精力放在在工作上了,让老人帮忙照顾孩子。所以主次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 余下全文

篇六 :学习哲学的感受

学习哲学的感受

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以来对于哲学的概念并不是那么清晰。在系统的学习哲学以前,只是在书上或者一些电视或者资料上面接触过我自己所谓的那些哲学。我读《论语》,儒家讲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有仁爱和博大的胸襟。了解老庄思想,说我们要追寻自然的法则而生存。因为我们受制于天地,我们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不能与自然与之抗衡,要和自然和谐相处。

而在正式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后,发现这不仅仅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对我们大学生活包括以后社会生活都十分有用的课程。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哲学的感受。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是马克思主义三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一,其前身是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我们运用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自然观,辨证唯物主义是指自然具有自在性、规律性、联系运动的矛盾辨证性作为一种认识论和实践论,辨证唯物主义是指正确认识最终来源于感官的感觉和主体的物质实践活动,认识和实践在认识、实践、认识、实践的辨证运动中相互促进发展。

…… …… 余下全文

篇七 :哲学感悟

哲学感悟

李庆辉

当人的肉体(最原始阶段)发育到一定阶段随之便有感知,这种想法应该是唯物主义思想吧!人出生在某个地方于是便有其具体的生存家庭、具体的地理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肉体所附着的思想便应运而生。肉体的发育成长也是离不开物质的,人终生的成长的基础便是早期的物质积累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人从古至今自身长期物质积累演变进化的结果。肉体加之客观世界的影响于是便行成自身的意识,意识的最高级阶段可称之为思想,思想是可以指导大多数人的,思想但未必为大多数人所消化理解,就像人的体质相差悬殊一样,人的思想意识也是这般,人的生存环境就决定人的意识,具体的生存环境环境决定个体的意识水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的意识水平。这样就不难理解大千世界中的人会有各种想法、行行色色的思想流派,以及各自思想领域的代表人物的学说,在此的指导下就会产生党派,团体,组织等群体性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内部也会有若干次生的生存形态,这些形式、形态代表不同生产力水平、生存环境的人群,这些人群的组织原则便是那些成形及成形后继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这种“成形及成形后继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如果只是形式,而不具有对其成员普遍的约束力,那思想指导下的组织的存在的就会渺茫。那么这些思想、组织形式及“思想、组织形式”的生存环境会被新的“思想、组织形式”所代替,这种过程可以叫革命,有的叫变革,斗争的过程必定激烈,不激烈的只会是原始森林少数部族由蒙昧时代进入现代化生活。由于进化的速度不同,进化的速度漫长而又崎岖,那些先进思想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组织形式便是未来更先进社会形态的预演,纵观人类从蒙昧时代至今不过如此。生存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人群互相指责、谩骂、向往,于是造成人的流动,互相在各个领域的渗透,乃至战争。

当人的肉体(最原始阶段)发育到一定阶段随之便有感知,这种想法应该是唯物主义思想吧!人的肉体出生时原有的某些物质基础不会改变,人终生的成长的基础便是早期的物质积累的结果。人肉体的出生的地理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大都不可选择,人的肉体及其附着的意识就会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成长,人的成长在早期自身早期物质积累的基础上继续成长,由于个体成长受地理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物质环境 (可理解为家庭)的影响而成长为人。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加之自身的认知水平限制,就会看到贫穷、富有、文明、野蛮等一些社会现象及人性,具有相同人性的人不一定会存在友谊,人性不同的人也会结成盟约之类的形式,出现这些现象是其各自的认知水准、成长环境所决定。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远近、亲疏······也是由自身的认知水准、成长环境所决定。人的语言、行动无非是群体成长的结果,看到人的语言、行为也就是看到他过去成长的环境、包括近期的生存环境,由此可断定他的人群属性、个体意识思想属性。人的认知水准、成长环境还可以从物质的肉体形态(无关美丑)判断出一些内在的思想意识,一直有“察言观色”的说法,民间也有“相面”“看手相”的技术,有些看法并非空穴之风(当然溢美之词虚假颇多),人所生存的环境对人的肉体成长和意识成长影响深远。善于组织具有不同智能、技术、学识、道德水准的人群,智商一定是比较高的人,这种人的智商可能会集中在一点,不易察觉。由于人的肉体差异、思想差异及生存环境的需要人与人会存在大量的矛盾,于是产生一系列的机构,人也会学会、摸索出一套特有的处世技巧、处世哲学。这些“处世技巧、处世哲学”就是人在物质世界隐蔽的生存技巧。

…… …… 余下全文

篇八 :感受哲学

感受哲学,感受生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无处不在,感受哲学,可以感悟生活。

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历史便是一个越来越贴近人的现实生活的过程。生活之树长青,所以前一个时代的哲学必然与后一个时代的生活发生断裂,这就要求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生活对于人来说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人生目的,人的生活是哲学的最基础部分,没有了人的生活也就不存在什么哲学了。

哲学其实是一种抽象性的概念,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经验积累的整合以及人们对生活反思这两者相结合的一种思维性学科。同时,哲学又服务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内心世界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会很容易产生困惑,这时我们就迫切的需要一种信仰或是理念来指导和支撑自我。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对哲学的认识和理解都出现了偏差,把唯物主义的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了哲学的全部,而对其他哲学理论确实盲目的排斥和摒弃。这种认识无疑是非科学的,是非常可怕的,这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一些人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盲目崇拜而非真正的理解。因此,要把对哲学的研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话,在对待哲学的观念上首先就要摆正,要具有科学性。

学习哲学可以得到的应该是生活中的哲学智慧和有助于改造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指导性的理论知识。它服务于人们的生活,使人获得发展,我们不应对哲学产生神秘感从而对其敬而远之,而是要去感受它。

中国哲学,作为东方哲学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哲学领域也是人才辈出,并保留着诸多不朽的哲学净化理论。不过,如果留心与于生活中的一些谚语和俗语时,不难发现中国哲学思想归结起来多半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是唯心主义思想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呢?举个例子来说吧,易经玄学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有着时代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最终这种理论存在下来了,这么一来唯心主义思想存在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也说明了唯心主义理论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