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从医感悟

从 医 感 悟

永寿高新医院内科 连秀峰

医学永远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因为医生呵护的是人最珍贵的东西——生命。基于此点,我才走上学医之道。做医生,虽然累苦,但觉得值。当抢救危重病人喜获成功时,特有成就感,倍感这一职业的神圣和崇高。

目前,受国内大环境的影响,造就了医疗行业的现状,医生的崇高形象被“红包”、“回扣”、“渎职”蒙上了阴影,医疗体制的众多因素造成了医疗领域现在的低谷期,医生不再是“白衣天使”的形象。同时医生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身处法律、道德乃至生命风险的边缘。作为医生,其工作生活,可能存在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不管外界环境千变万化,我们首先要具有良心,所谓“医乃仁术,医者父母心”。在任何情况下,医生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抢救患者的的生命,我们要准备面对和承受各界的误解和埋怨。

我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爷爷的曾祖父为清代朝廷御医。19xx年我18岁,以平均82分的高考成绩,考入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居全年级新生300人之第2位,学医6年。大学令人回味的6个春秋,绚丽多彩,我是学习班长,每门功课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xx年大学毕业后,正式开始了我的从医生涯。

“将升岱岳非径莫为,欲指扶桑无舟莫适。”救死扶伤,甘为孺子牛,就是我要攀登的“岱岳”, 就是我要抵达的“扶桑”,而大学6年医学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则是我登泰山之“径”、达彼岸之“舟”。从毕业到现在已走过了46个春夏秋冬,我从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如今。并身兼多职,专著4部,论文52篇,获国家级中药新药生产批文三类2个、八类2个、九类6个。主编“钙拮抗剂的药理与临床”是国内第一部关于钙拮抗剂的医学专著,原国家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教授为该书题词——“希望有更多更好的钙拮抗剂应用于临床以造福人民健康。”参编“简明临床药物新辞典”,原国家卫生部崔月犁部长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最新专著《连秀峰医学临床研究——初度七十》20xx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54万字,大16开本。本书是作者从医45年来救死 1

…… …… 余下全文

篇二 :从医感悟

从医感悟

20xx年的尾巴,不得不感慨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转眼已经迎来

岁月的流逝。在这工作近六个年头里我已经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经验丰富的护士,我很珍惜这些磨练带给我的财富。

当时选择作为一名护士并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只是带着一份好奇走进了这个神圣的殿堂。记得老师颁发我们燕尾帽,每个人手托蜡烛,庄重宣读医学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时候,我并没有感觉到这句话会让自己的肩上背负什么使命。直到我踏进医院的大门,亲身经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我身边离开,我才深刻的感悟到护理事业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我为自己是护士队伍中的一员而自豪。

从校门出来到医院实习的时候,对一切事物都是新鲜好奇的,不怕挫折不畏惧的个性像燕子一样的自由飞翔。可是经历的多了,变的越来越胆小,责任感使命感越来越强,因为我的每一项操作,如果不严谨都会造成对某一个病人的伤害,甚至一个家庭的悲哀。慎之又慎成为了我平时工作的警钟。记得还是护生的时候,跟着老师看护一个病人,当时那个病人意识不清楚,躁动,力气很大,我们几个人都摁不住他,我使劲的抓住他的手,手指不小心被他扣掉了一块肉,虽然是很小的一块,可当时血就哗哗的流出来了,我疼的眼泪在眼圈打转,老师怕感染拼命地给我往出挤血,又用碘伏消毒,真的是钻心的疼啊。回到家我没有告诉父母,只是哭着说“不想干护士了”父亲很语重心长的教导我不要轻易放弃,生活中还有许多磨练,这只是个小小的开

始。现在看着手指的旧疤痕回想,还好我没有放弃。奶奶生病的时候我跑前跑后的安排住院,爸爸难受的时候我在家轻而易举的给他输液,妈妈手术的时候,我守在身边,给她最精心的护理。也许就因为我在医院工作,家人会多一份安全。看着家人都在慢慢老去,我发现我成了他们的依靠,尽管力量还很薄弱,但是能这样守护他们我很幸福。同样我护理的每位病人也都是每个家庭的一员,将心比心我没有理由不用心对他们。人在生病的时候都很无助,渴望更多的关心。他会害怕,会孤独,会把你当成依靠。我能做到的就是用心呵护他们,让他们信任我。有的病人会提出很刻薄的要求,有的家属会无理取闹,我也有烦的时候,也有不理解的时候,可是最后理智告诉我不应该这样,因为我是护士。不管医生还是护士都要尊重每个来治病的病人及家属,他们身上的痛苦我们是无法亲身感受的,只能尽力消除他们身上的病痛才能给予他们安慰。

…… …… 余下全文

篇三 :某老中医的从医感悟

某老中医的从医感悟

中医大学毕业,门门功课90分以上,这样你就基本入门中医了,加上30年的临床经验,弄懂了气血精神火的相生相克关系及增减技巧,那你就登堂入室了,如有名师无私传授,就10年吧,为何?因为人有一个通病,无法更改的通病,就是人教人不精,事教人才精,样样都经过自己验证过,这样才会成为自己的东西,一个名医的出世就如一个将军出世般,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有点危言耸听,不致于死人亦反反复复,事情确实如此,难怪有人发脾气说中医是伪科学。

登堂入室后,世上已无难住你的病,要他胖就胖,要他瘦就瘦,要他肝硬化变软就变软,要他肝变硬就硬,要他20年胃病1个月好就好,你说心情愉快不?华陀亦不过如此。年轻人,努力吧,首先要兴趣,二要胆大心细,三要不耻下问,四要联想翩翩,自我试验。五要勤于临床,六要善于总结。

吾观之,来中医吧的年轻人居多,大都满腹经论,但临床经验少之又少,从学校学的又是严重西化的中医理论,只属入门之作,离博大精深还有十万八千里呢,老的中医又不喜玩电脑,想看到一些有益的哪怕是旁敲侧击的心得也不能。当然,身怀绝技的拳师从不轻露,中医也一样。我是个退休的老人了,是个老顽童,为了活跃中医吧,说上一点吧。

何为气火血精神仙,气是人生存的第一条件,即要有呼吸,补气,即西医的增强气体交换功能,何为火?即有营养的食物,这里大家可能产生疑问了,营养食物怎么是火呢?以后你会慢慢明白的,这里就不解释了,何为血,血在中医泛指血液肌肉筋骨,何为精?在中医泛指男人精子女人卵子及强壮的体魄和精力,何为神?中医泛指超常的精力体能超美的皮肤颜色出色的健康状况,何为仙?这是人们对一个超强超美的人的一个赞美词,这里就不解释了,一千万中也难找出一个。

气十火=血,血+气=精,精+气=神,神+气=仙。

好了,先不解释,你们猜猜,为何如此?成立否?

精,在传统中医里是最看重的,护精养精使之生神是中医的最高追求境界,一切辩证处方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而作,这个论断好象有点武断,是的,因为这在大学里学不到的,谁领会了,认同了,那你就超越了研究生的水平,达到了博士水平。但大学里的博士有无此水平,很难说。

…… …… 余下全文

篇四 :当代医学名家从医感悟

当代医学名家从医感悟

张孝骞院士:

●坐而言,立而行。一个临床医生,他的眼睛必须始终盯住病人,不能有任何松懈。一些医生发生医疗差错,原因往往就是放松了对病人的观察。临床医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是什么?可以用“勤于实践,反复验证”八个字来概括。勤于实践:深入病房、门诊观察病人;反复验证:把收集到的资料加以综合,并和书本、文献结合起来思考运用。

●因为病人的情况不同,同一种病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会千差万别,临床医生要把自己的基点放在认识每一个具体不同的病人身上。 ●病人和医生,是战友,是同志,要善于向病人学习。

●要学好临床基本功,要锻炼观察能力,培养全局观念,掌握临床思维方法。

●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维护病人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外,更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这是基本的、必备的条件。

●仪表端正,和蔼可亲,主动周到,不仅是一般服务态度问题,而且是临床工作的需要。因为良好的医德,是赢得病人信任和协作的必要条件。

●古人云,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病人把最宝贵的生命交给了医院,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稍一粗心大意,就有可能致人伤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医疗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和轻率。

●我虽然从医六十多年,至今不敢忘记“戒慎恐惧”四个字。病人把生命都交给了我们,我们怎能不感到恐惧呢?怎么能不用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呢?

●医学是一门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医务人员不应不懂装懂,更不应知错不改,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对病人健康所应当担负的道义责任。

马遂教授:

●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过程是个终身吃苦奉献的过程。这是因为临

床医学是个随时变化的“万花筒”,它既要以经验为基础,又同时兼有科学和艺术的双重特征。实践性是它的第一规律,广泛学科依赖性是第二规律,而综合性是第三规律。上述规律决定了优秀临床医学人才较难成就,需要环境、个人因素皆备,并要有较长周期。

…… …… 余下全文

篇五 :从医感悟 心路历程

从医感悟 心路历程

从医20余年,行医的路上痛并快乐着。痛并不是因为苦,不是因为累,而是因为医生这个职业常常不被人理解、不被人认可。快乐是因为治病救人的成就感是因为历经千辛万苦获得患者发自内心的感谢。古人以杏林代替医道,无论从医路上有何艰险我将以乐观心态坚守这个职业,时刻以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要求自己,做一个坚定的“杏林守望者”。

…… …… 余下全文

篇六 :从医感言

从医感言

满腔热血把医学会,当了医生吃苦受罪;

急难险重必须到位,病房门诊终日疲惫;

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

为了病人几乎陪睡,点头哈腰就差下跪;

病人一叫立马到位,屁大点事不敢得罪;

逢年过节家人难会,一年到头不离岗位;

劳动法规统统作废,身心憔猝无处流泪;

病人告状回回都对,病人扯皮就象开会;

大病小病让人崩溃,稍不留神就得犯罪;

周未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

天天学习不懂社会,工资不高还装富贵;

各项捐助经常破费;不敢奢望社会地位;

身在其中方知其味,全靠傻傻自我陶醉;

晋升职称回回被退,抛家舍业愧对长辈;

回到家里还要惧内,囊中羞涩见人惭愧;

百姓还说我们受贿,青春年华如此狼狈;

仰望苍天欲哭无泪,当个医生就得受累。

…… …… 余下全文

篇七 :感悟医生的成长之路

感悟医生的成长之路

——“教授研讨课”有感

同济大学毕业生,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说过:“徳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我想这就是对医生这个职业最好的诠释。

作为新生,在还未来得及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之前,能够听到从医多年,经验丰富的教授来给我们讲述一段他们从医之路上的心路发展历程,不得不说是我们极大的荣幸。 炼成钢铁很困难,但是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却更加艰难。怎样成长为一个理想的合格医生?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自古而今,人们都认为医学是一个非常崇高的职业。但医生的成材之路却是一个无比漫长的过程。一日为医,便注定终生要在医学的领域上奋斗拼搏下去。外科鼻祖裘法祖院士曾经说过:“作医生不难,做好医生很难,永远做好医生就更难。”并不是穿上了白大褂就意味着你成为了医生,那充其量不过是你拥有了成为医生的资格。想要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医生,我认为主要要做到两大点,也就是一开始提到的那两点:德、才。

无疑,作为一个医生,治病救人是天职,若是没有扎实的职业技能,怎么能被称之为医生。一个医生成长历程中的技能训练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学校的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和医院的临床技能实习阶段。任何一个阶段的学习都不可以放松。

学校里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很多同学在经历了高中残酷的题海训练以后,会在大学时期有一个明显的放松,会觉得大学里的学习可以轻松愉快一点,不必每天起早贪黑的读书刷题,但是显然这种思想是不对的,纵然可以不必像高中一样挤出每一分每一秒用来学习,但精神上的放松却是着实不可取的。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医学是一门学习之路十分漫长的课程,你若是在开头就有了懈怠的想法,比别人落后了那么一小步,之后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名医姜泗长说:“行医是个苦行当,想舒坦轻松的人,最好不要念医科大学。”没有始终如一的坚持,怎么能够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医生。

除此之外,在学校里也要注重体育锻炼,医生必须有一个好的体魄。一台手术,动辄几个小时,半天也是常有的事,若是体力不够,该如何胜任。这都是关乎性命的大事,你的没一个失误,都会造成无发估量的伤害。而在大学毕业之后,一旦参加工作,就不会有过多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所以大学时多多锻炼身体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医院的临床实习阶段,我并没有切身经历过,但教授研讨课给了我许多启发,这也是我觉得收获最大的部分。印象最深的是神经外科的高亮教授给我们讲的一些经历。在他的实习阶段,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任何一次上手术台的机会,当别人学习时,他在学习;当别人休息时,他还是在值班室里工作。时间一长,上的手术多了,老师觉得他技术可以了,便会慢慢地一步一步的让他向主刀医生发展。他说:“机会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自己争取的。老医生凭什么要把他会的东西教给你,这又不是在学校里,老师会无私的教给你东西。只有你不断地争取每一次上手术的机会,在手术台上学习,你才可以学到真东西。也唯有这样,你才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 …… 余下全文

篇八 :郝万山:我的40年从医感悟

郝万山:我的40年从医感悟

[网评] 编辑:BYB.cn 日期:2013-01-14 08:36

【byb.cn】(来源:健康时报)不过,“心要静,身要动”,虽然只有六个字,但要做到并不简单。身动,尚且知易行难,心静,则知已不易。如今,治疗心身性疾病和抑郁症、焦虑症是郝万山的专长之一,每天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如何才能让病人做到心静,郝万山认为,除了要读书学习,提高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外,还可从调整病人体质入手,因为中医认为当体质良好的时候,人更容易抵抗心理的波动。

作为学者,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的郝万山,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早已被当代中医教育界视为圭臬。作为医生,郝万山已从医40余年,救治患者无数。作为健康科普教育者,他在健康教育的讲坛上已经耕耘了30年,足迹遍布亚欧美澳和国内包括港台在内的大多数省市。近来因为《百家讲坛》的《郝万山说健康》节目,名字更是家喻户晓。

在前去采访的路上,记者还有些担心,害怕他说太多晦涩的中医理论以至难以成文。然而,当与郝万山面对面坐在一起时,一股难以言表的安稳与平静感如涓涓细流般传递过来。他个子不高,然而思路却异常清晰,“医生能干什么?”,则是他四十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认为,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只不过是在人患重病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适当减轻痛苦,延长一定时间的生命,真的病入五脏,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很多人把健康交给医生,不注重养生保健,实在是一个误区。

在他看来,了解医生能干什么,知道自己能从医生那里得到什么,远比单纯获取健康知识重要得多。

感悟,包治百病到医学的局限

人们常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治病三年,天下无治病之方。当郝万山离开大学,走向工作岗位后,真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你知道吗?我年轻时做住院医,医院每天要往太平间送多少人啊?我看到的,每天都有五、六个往太平间送。所以各大医院的太平间门,一定不能朝向居民小区。”郝万山说。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