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感悟“竹子”师德师风征文

感悟“竹子”

——教师要做到廉洁从教

我的家乡桃江是“楠竹之乡”。竹子,在我们这儿是极为普通之物,房前屋后,亭台楼阁旁,一棵一棵,一垄一垄,凭着坚韧的生命力,无论土地的肥沃与贫瘠,一样挺拔、苍劲,有凌云之态,涉霜雪斗风雨,占有懦怯者不敢占有的空间。由于厌恶攀附,生得节节刚正,宁折不弯,中通之脑,蓄满正气。于地不争丰瘠,于人但求有益。去做竹楼可御风寒,去做丈桅可扬风帆……

周末闲暇时,约上三五好友,爬上了位于桃江县城的竹海景区的最高处,站在高山之上,凭栏四望天地之间,但见那漫山遍野的竹海,仿佛整装待发、波澜壮阔的队伍,豪情勃然、气势磅礴地于群山中密集排列,只要风旗雨旌一摇,就会随时发出冲天的怒吼。那情境、那壮观的景状让我大饱眼福,顿生雄壮豪放之感。身临其境,才感叹大自然之伟岸,不禁由衷地钦佩起这里的竹来,有什么能与这里的竹海相比呢!这里的竹子是永不孤独的,它群生群长,患难与共,高可摩天,低可触岩。它密密匝匝葳葳蕤蕤罗列有序,它粗壮如柱修长笔直葱郁向上而不旁逸斜出地生长。当此之时,面对眼前的伟竹林立,顿觉自己是多么的卑小,我真真地为自己曾有的寡闻少见和小家子气而感到惭愧了。 在这样的植物面前,我只有叹为观止地躬身膜拜! 想起我年少时就曾学过《井冈翠竹》的课文,至今我还能够背诵几段呢!比如其中“大家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

不同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虽旧文重温,我还是认为这一段在当时是十分精彩的,隐喻着风吹雨打、刀砍火烧中的革命者之坚定气节和不畏强暴之精神,给我们这些生长在新世界的少年以鼓舞和力量。

是啊,少年时的想像总是如此的美好!它可以摒弃一切污垢而直接进入对于生命本体纯粹的、直接的拷问,它可以让一种美质的东西从此占据憧憬的心灵,它可以把人生的一种旷达放进广远的天地间任其飞翔和驰骋。于是,在长长的一段岁月里,我时时刻刻地留心绿竹能给予我以人生慰藉,并以此来勉励自己。

…… …… 余下全文

篇二 :感悟人生

感悟人生

我很欣赏一个广告,特别是那句话;“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人生怎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如此的豁达?人生是一段旅程,在旅行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与每一个美丽景色,都有可能成为一生中难忘的风景。一路走来,我们无法猜测将是迎接什么样的风景,没有预兆目的地在哪,可是前进的脚步却始终不能停下,因为时间不允许我们在任何地方停留,只有在前进中不断学会选择,学会体会,学会欣赏。

人生这次旅行的起点我们不能选择,而终点我们不能阻止出现,过程却是在我们自己脚下。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慢慢的人生旅程。没有一条路没有风雨没有坎坷,也没有一条路始终是黑暗没有光亮。不管是阳光灿烂还是风雨交加,在时间的流逝中,都将是成为旅程中的一部分回忆,既然选择了就得走下去,要想走的好,那么只有随时保持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才能不断前进,寻找到更多更美好的风景。

美丽缤纷的风景,就像人生的快乐幸福,能够将生命点亮,丰富人生的美好记忆。而崎岖泥泞的阻碍,就像人生的困惑悲伤,会让前进的脚步沉重,可是也同时磨砺意志,积累经验,使人能更好的迈开下一步。旅行不会因为美丽的风景就终止,再华丽绚烂也是要经过,如果想在此刻就停留,那么就会错过更多更好的风景了。同样,不管是多么可怕的风雨,也不会是持续整个旅行,坚持前进的脚步,相信不久就会迎来彩虹。用欣赏风景的心情迈开每一步,将阳光或是风雨都收进背后的行囊,人生的旅程定会丰富而精彩!

不同的心情,也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再美的风景,如果没有好的心情,就不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再糟糕的风景,只要有乐观的态度去面对,那么困难也会当成是锻炼的机会。在人生的旅行中,走过的路都将成为背后的风景,不能回头不能停留,那么就不如享受每一

刻的感觉,欣赏每一处的风景。当我们要想欣赏左边的群山,就要放弃右边的平原;要想欣赏右边的大海,就得放弃左边的小溪。有得必有失这是大自然永恒的规律,我们要懂得放弃,放弃从另一个角度讲或许是一种成功。但是我们要懂得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陶醉于群山时,不要想着平原,沉迷于小溪时,不要还想着大海。在人生这趟旅行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很多,我们也会失去很多很多,但是我们不会为我们的失去而后悔。因为我们我们曾经奋斗过,曾经拥有过,我们作过人生这趟旅行,我们感受过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无愧于我们的今生。

…… …… 余下全文

篇三 :有关竹子的有关诗句

1、竹 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押韵译文:

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作者背景: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郑燮还曾因民间疾苦,写过一篇墨竹图题诗,写出了民间的疾苦,竹子较细,清脆,不符合常规,个体现了他别具匠心的思想和为百姓着想的品质。该竹与此竹含义基本接近

诗歌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2、春日山中竹 (唐.裴说)

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译文:

数支竹子,苍翠碧绿,犹如龙腾一般。

如此峭拔的山地,正是它生长的地方。

无数的野花是没有办法(在这陡峭的山上)盛开的。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竹林深处人家》有感

把《竹林深处人家》这篇文章看了几遍。每次看都深深被那种华丽中透露着朴实,饱含作者深情的语句给打动。顺着作者描绘的游览观光江南竹乡的路线,我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生动的竹景图。还在山脚下,远望一座座山头,从山脚到山顶,都铺满了竹子,仿佛成了竹的海洋,望不到边,除了竹以外的所有的景物,都被竹海给淹没了。一阵风吹来,珠海中涌动着暗浪,一浪接着一浪,这里成了绿色的海洋,深沉而用让人叹为观止。让人不禁感慨:“真美啊!”

怀着对竹海的赞叹之情,作者深入到了竹林当中,见到了又一幅景象

路的上空被两旁密密麻麻的竹林盖着,走 这样的小路上,作者仿佛又走在竹海的海底隧道一样。在这样的竹海中游荡,作者感慨,没有指引着,肯定会迷路。因为小路很幽深,并且常被一些由竹子排成的“屏风“挡住去路。通过在竹海中游荡,作者感悟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穿过最密的竹海,我们来到了较高的竹坞

…… …… 余下全文

篇五 :竹的精神品格

竹的精神品格

游竹泉,常醉心于那数百年历史的竹林,对竹泉了解得越深,越对竹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竹不止我一人。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竹子总是情有独钟,将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对竹子的精神和品格更是赞不绝口。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子到底有哪些高贵的精神与品格呢? 在我看来竹子主要有以下几种品质: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似乎有毅;

2、“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竹似乎无欲;

3、“箨落长杆削玉开”、“更容一夜插千尺”、“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不改清阴待我归”。四季常青,韵味不减,竹似乎有情;

4、 “不学蒲质柳,贞心常自保”竹似乎有洁;

5、大雪压枝,狂飙折腰,宁裂不折,竹似乎有节;

6、“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竹似乎能忍。

7、“未出土时尚有节,入云霄处仍虚心”竹似乎谦逊。

8、清幽安静,默默无闻,竹似乎无争;

9、生必向上,顶天立地,竹似乎有仁;

10、郑板桥《题竹画》诗道:“新竹高于老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来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竹似乎有义;

11、宋代苏轼曾云:“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竹似乎乐于奉献;

12、冬挡寒风,夏送清凉,竹似乎有礼;

13、遇雨不浊,经霜不涸,竹似乎顽强无惧;

由此看来竹乃真君子也,难怪人们对它如此偏爱。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竹影》有感

第一篇:

读《竹影》有感

“竹映风窗数阵斜,旅人愁坐思无涯。”风中摇曳的竹影在窗户上婆娑。旅居在外的人远思天涯而一人愁坐,旅人无眠愁坐,听窗外的风声,看窗中的竹影更添无限的乡愁。唐代诗人唐彥谦的《竹风》中这句诗写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丰子凯先生的《竹影》这篇课文,在这篇文章中我没有看到唐彥谦诗中的愁苦的思乡之情,却看到了在艺术和美中蕴含了孩子的童稚童趣。它吹来了一股清新的艺术之风。

在月色的朦胧下几个孩子你一笔,我一笔,参参差差,明明暗暗地画着在月下所映出竹的影子,是好奇,是好玩,是探索,是寻觅,还是天真幼稚,都无从所知。但是在这之中却隐含着孩子的童稚童趣和他们可贵的探索发现。

在课文中“爸爸”向“我们”讲述了中国画的内涵。“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的那样画的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爸爸的不失时机的教诲启迪了“我们“的艺术心智,让“我们“受益终生。

他的这番话也使我恍然大悟。其实我也非常喜欢画画,特别是“素描”。而对我而言“素描”倒还不如称之为“速描”。当我看到一样我感兴趣的事物我都会极用心极认真地去观察它,用我最出色的笔墨去勾勒描绘它。这对我而言充满了快乐,了解了中国画的内涵后我更觉画画时充满了情趣。

我们中国画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我也希望能去追寻它的精髓,未来的生活如画卷般在我的眼前展开。

第二篇:

读《竹影》有感

读完《竹影》后,我知道也了解了,竹,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竹美不在颜色正如“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在虚心劲节的风骨。我也懂了美,不在外色而重内洁;理解了作者儿童时的天真、无忧、快乐、活泼的特点。还知道了描写一件事,一个物,可以用背景的反差来突出,如文中的夜晚月夜的黑,也可以用人物性格的反差来突出,如文中的父亲的性格。中国画的审美造型都强调“意象”造型的美学观念。不用靠完全的画出和表达出来,让人去展开想像,想像它的美,感受它的意思。这种“意象”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

…… …… 余下全文

篇七 :竹文化展板内容

竹条实验中学竹文化材料

版块一:竹的精神文化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当人们有闲情逸致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无限舒适和遐意便会油然而生,难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因此,公园里,村寨旁,一丛丛一片片的翠竹既美化了人的生活,又能陶冶和升华人的高尚情操。

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返财富奉献给人民。

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的确,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

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

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竹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从《诗经》时代开始,历代皆有咏竹赋竹的诗文佳作,创作了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异彩缤纷。

国竹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民俗方面。早在春秋时期,竹已成为吉祥平安的象征。《庄子》记载:“凤凰栖梧桐,饮礼泉,食竹实”。我们的祖先把凤凰视为“太平之象”、“仁圣之禽”。栽竹引凤,凤凰至则吉祥来。由此可知,“竹”之吉祥含义的来历。此外,“竹”字是由两个象形竹叶的“个”字组成。两“个”不分离,象征团结,象征爱情坚贞,夫妻幸福。竹,又谐音“祝”,“祝(竹)君”、“祝(竹)福”给人美好幸福之意。

…… …… 余下全文

篇八 :梅兰竹菊感想

学习《梅兰竹菊绘画欣赏》的感想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璀璨传统文化宝藏中的珍品,是我国民族艺术花坛中常开不败的奇葩。梅兰竹菊也因为其高雅的品性被文人画家拿来入画,表达清高拔俗的情趣:寄托出尘脱俗的心境。因此,梅兰竹菊是传统文人画之最核心题材,学习欣赏梅兰竹菊绘画无疑是走进中国绘画最深处的迅捷途径。本学期刘建冰老师的《梅兰竹菊绘画欣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去了解中国文人画。我也有幸选上老师的绘画欣赏课,对梅兰竹菊的意境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四君子”即梅、兰、竹、菊,这种称谓自明代末开始,在老师的课上,我知道了“四君子”作为绘画的题材由来已久。以墨竹为最早,墨梅次之,墨兰墨菊稍后。在表现手法上,梅兰竹菊画讲究诗、书、画、印的综合运营,尤注重与书法的结合,主张以书入画;在对墨和色彩的选择上,更重视水墨的表现力,讲求墨分五色,通过墨的浓淡干湿变化,描绘不同的物象,抒发不同的情感和心绪。

在《梅兰竹菊绘画欣赏课》上,我们了解了一些梅兰竹菊国画大师的生平及代表作,老师也经常在投影仪上展示他们的作品,精彩的讲解让我们受益匪浅。例如北宋时期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墨梅画派大师扬无咎令我印象深刻。扬无咎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江西南昌人,汉代扬雄的子孙,所以姓“扬”而不是“杨”。扬补之得“仲仁画法”,。关于仲仁的画法据陈与义的诗誉为“从教变白能为墨,桃李依然是奴仆。”若按元代汤垕补之则一变其法用圆圈画花,乃元代吴镇所谓“逃禅老人变黑为白,自成一家。”南宋和尚仁济学扬补之墨梅,自嘲为:“用心四十年,仅作花圈稍圆。”乃是仿补之画法之效。可见墨梅画中以扬补之的地位之高。

我一直都很喜欢兰花,在《梅兰竹菊绘画欣赏》课上,对国画中墨兰的了解也更深了一步。墨兰,楚国诗人屈原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在课上我们着重了解了郑思肖的生平及作品。郑思肖对宋的灭亡感到悲伤,他将念念不忘君王的赤诚之心寄托于诗文之中,作为这样一位忧国之士与其墨兰一起将遗芳千载。相传宋灭之后,他画墨兰不画土,或问其故,答曰:“地为蕃人夺去,汝犹不知乎?郑思肖的兰花兰叶遒劲,由互不交叉的三笔组成,不画花茎,在叶梗基部画上花。他秉性高洁而气宇昂锐,与赵子昂、管仲姬之妩媚全然迥异。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