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对美的感悟 -

对美的感悟

——赏析版画《江南水乡》

对美的感悟

版画是画画和手工劳作相结合的一种绘画形式。它是以“版”作为媒介来制作的一种绘画艺术。只要艺术家运用刀、笔或其他工具,在金属、石板、木板、纸板、塑料板等不同板材上,进行绘制、雕刻、腐蚀等方法的制版过程,再通过印刷而完成的艺术作品均被认为是版画。它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中国的美术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郑振铎先生曾说:“梨枣图画,为推动文化,功高不可胜言”。这是对版画艺术地位的恰当评价。它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形式,有许多作品值得我们认真鉴赏。很多的作品有着珍贵的艺术价值。它们反映了版画的特色,能激起强烈的视觉美感。

接下来就让我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版画《江南水乡》。乍一看,画面似乎很黯淡。但

却给人很典雅肃穆而又庄重的感觉。江南水乡的轻柔的画面展现在眼前,让人身临其境又陷入深思中。熟悉中国地理的人都知道,江南水乡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画面的景物是那么的自然而又和谐,俨然一幅天然风景图。在画面中,我们丝毫都看不到人为的矫揉造作。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江南的风情,帮助我们分析画面的构图。江南水乡包含周庄、同里、甪直、乌镇、南浔、西塘六镇等著名的城市。千百年来,因河成市,依水成街,典型地反映了江南小城镇的历史进程。这里至今保存着大量古代民居建筑,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充满了诗情画意。由于江南的气候原因,建筑就很有特点。但不论建筑规模大小,江南民居都体现出一个与北方民居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显得淡雅而又别致。江南的匠人心灵手巧,利用多变的地形,使流水在房屋之间畅漾。水路,街巷呈不规则的网状履于民居之中,与之相映成趣,形成了江南民居别于北方民居的独特风味。

就让我们带着对美的渴望,去画面里看看吧。

在作者模糊的水乡画面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它的美丽与典雅。高高的垣墙夹着曲折的街巷,造成了曲径通幽的意境。古寺很静,可随意进入,也无人收香火钱。香烟袅袅,但不见僧人。在水岸的沿边有老式的江南民宅和店铺与窄巷,新场的洪桥边上,有“江南第一”之誉的茶楼。沿河而造的老宅大多是旧时大户人家的宅子,大门面对着街巷,有高高的风火墙。古镇有“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富苏州”的歌谣,“环龙”即是古桥。可与朱家角等著名江南古镇媲美江南水乡地域文化――――经典是小桥、流水、人家、白墙、黑瓦。四面碧水,一方绿地,几道小河,交叉着,清凌凌流过。也不知流了多少年,流到九百年前的北宋年间,流出了一个漂亮的小村;小镇一路采秀拮英,把宋埠元桥、明砖清瓦显现于画面之上。

…… …… 余下全文

篇二 :对数学美的感悟

对数学美的感悟

数学中的美不同于美术中的线条、造型、色彩的视觉美,不同于体育中的体形、动作、力量的运动美,也不同于各种的音响、节奏、旋律的听觉美。数学本身的内在美瑰丽多姿,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我们应当仔细地进行体验并感悟,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从狭义的意义上来说,有对称美、和谐美等。我主要给大家来介绍对称美。

对称美是形式美的法则之一,按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

点:“美是和谐与比例”,对称美应是“和谐与比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

一。达·芬奇也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在美的分类上,它当属于艺术美——一种人为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点,遵循美的规律,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进行集中、概括,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它具有社会美的内容,又具有自然美的形式。数学知识中的对称美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等腰三角形、矩形;中心对称美,如平行四边形、圆等;形式上对称美,如正(+)与负(+)、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正比与反比等。在学习中我们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练习生物体结构,如衣服、裤子人体是轴对称的,揭示了对称美。如在数学对称图形时,一幅幅对称美丽的画面,为什么大家对这些图形都说美,是数学中对称的神奇力量。我们因此透过美的现象,感悟到数学的对称美。又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用语言是这样叙述的: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

它们的和不变。用字母来概括就是(ɑ+b)+c=ɑ+(b+c),通过进行比较。用数学方法来表示太简洁了,从而感悟到数学中的简洁美。当然数学中还有许多的美(如统一美、奇异美等),我们应充分挖掘这些美的资源,激发自身学习兴趣。

数学正如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我们应当平时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数学的美,这样会提高我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 …… 余下全文

篇三 :美的感悟

美德实践活动中的点滴感悟

接触美德实践活动已经一年了,从最初的好奇到现在被美德融化有很深的感触。 刚开始做美德实践活动的时候,孩子们总问我:老师今天我们带品德书吗?我想孩子们一定是把美德看作是平常开设的品德课了,既然这样不如就让他们感受一下全新的美德实践吧,因此我也没有专门强调带或不带,全看他们自己的喜好,一个月下来我发现孩子们开始期待一周一次的美德实践,于此同时,我的班里也渐渐形成了一种美德的氛围,在不经意间孩子们之间开始使用美德语言了,而这种美德氛围的营造则为今后美德实践的推广提供了平台。

马寅卯先生曾说过:美德无法靠强加和灌输养成,通向美德最好的途径是环境的熏陶和家人的示范,因此我的第一步应该是站稳了。

传统的德育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略显空泛,而刚好美德则填充了这段空泛,让智育具体化了,他以一种全新的模式让孩子参与其中,在玩乐中渗透德育,在此其中他以一种心平气和的方式来展示美德强大的力量,并告诉孩子何为美德,如何去实践美德。而这种模式则把老师的角色转化为陪伴者,让大家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彼此分享感受,充分体现了对个体的尊重,从而更好的让美德践行。

…… …… 余下全文

篇四 :美的感悟

美的感悟

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无论是乡间小路还是繁华大道,总有它们的身影。它们开得随心所欲,与周围和谐共处,互不相扰。无论它们生长在哪里,都无法掩饰它们所释放的自然美。

这些看去并不起眼的野花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一股力量,让你感受到什么是和谐,什么是完美。它们齐心合力的盛开着,仿佛一群看稀奇的小丫头,闹嚷嚷的,挤着、挨着,张张笑脸欣喜着、欢笑着,花朵虽小,开得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绚丽多姿,妆扮着激情燃烧的盛夏。

阳光下,它们在绿色的草丛中散放着金灿灿的光芒,耀眼夺目,仿佛金光闪闪的繁星闪烁在你的眼前。那些高雅洁白的野花相互簇拥,或是独自盛开,宛若片片洁白的雪花漂浮在绿草之上,真是美极了。我深深地被眼前的景色所陶醉,每次走过,我都能感受到那张张欢笑的脸在用同一种姿态迎候我的到来,那甜甜的欢笑已触摸到了我的心灵,我被感动、被感染了,有些难以抑制。

只要你用心观察,美就在你的身边,它无处不在,美掩盖了肮脏和丑陋。美在自然,和谐就是一种美,好比花儿离不开绿叶一样。其实,和谐就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的感受。人生苦短,我们应该用心去发现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的存在,珍惜你所发现的永久的美和短暂的美。

能够发现美、享受美,这就是幸福和快乐。

美的感悟

…… …… 余下全文

篇五 :美学感悟中的美

在未接触美学之前的我一直以为好看,漂亮的东西就是美。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增广,我对美有了进一步认识,美不仅仅局限在外在美,还有内在美。

美,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字眼儿,也是一个迷人的迷。古往今来,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地连在了一起。大概所有的人都会同意生活中不能没有美,所以,人们说话,写文章也就经常要谈到美。于是,诸如“山河美”、“青春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等,经常为人所道。但,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美已经十分清楚地了解了呢?不是的!

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辩论“什么是美?”,最终未能给出一个终极而本质的定义,不得不慨叹:“美是难的”。直到科学昌明,哲学繁荣的现在,“美是什么”的问题仍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仍在无休止的争论中。虽然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思想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种种当时在他们看来最为理想的答案。但他们都未能最终摘下这颗美学皇冠上的明珠。

回答“美是什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并不是对个别对象作审美判断或作经验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种美的对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与非审美对象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美并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各种劳动产品以至人物的品质、动作、相貌、表情、风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要在这些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各种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当然是极困难的。再则,美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美的内涵极其价值意义也就很不一样。综上,正是美的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复杂性甚至变易性给美的本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难以揭去的面纱。

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他们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椅子不为人坐就不成为椅子”。但这个观点遭到“客观论”者的反对,他们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体条件还不行,还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于是他们反驳说:“为什么我们要坐在椅子上,不坐在一堆泥土上,因为泥土不具有椅子的可坐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审美性质”或“素质”呢?为什么各种对称、均衡、节奏、秩序??能给我们美感,而丑陋、荒谬、芜杂却不能呢?把它归结为“无意”、“理性”、“鬼斧神工”吗?显然不行。传统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用主客体“同形同构”“异质同构”的学说来解释审美本质的根源和由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它却对人与对象在形式上的相互对应以及对象上的审美素质作纯生理上的解答,这显然也是有其局限性的。

…… …… 余下全文

篇六 :谈谈对学生美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淮北市第十二中学教学论文评选

谈谈对学生美的感受力

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刘金光)

淮北市第十二中学 艺体组 1

2007.1

在美术教育中对美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

的培养

(刘金光)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提出“中小学艺术教育应通过教师的艺术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品德和智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对美的审美能力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美的享受。如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美术教育的最佳效果呢?设计一节美术课应该从头开始到结尾、教师的语言引导、教具的制作、音乐的选择配合,每个环节都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轻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知识,美的技能。中学美术课程进行了新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分几个学习领域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的方向,鲜明地提出发展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现代中学生要充实自我的美术欣赏和审美评价,从而提高各个方面的知识能力。

首先,对美的感受力的培养。

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同样人们如果要欣赏瑰丽的大自然的美,欣赏、追求社会生活的美,探求人们心灵美的奥秘,就需要有相应的感受能力。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提高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

敏锐的感受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情感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对于这样一种道理,哥德曾有过这样的阐述:“其实,人的自我意识只能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才能达到。正如人只有通过自我才能发现世界一样,对自我内在世界的发现是在对外在世界的发现中实现的。人每发现一个新的事物,就意味着在自我中 2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请感悟身边的美

请感悟身边的美

人生处处有美景,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得眼睛。我们的身边有无数的美,留心去观察、去发现,总能在其中发现那令你惊叹的美景,并不需要过多的装饰,便可以成为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卷。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色无边无际的蔓延,闭上眼睛静静感受着轻柔的春风抚摸着你的脸颊,在你的耳边所说着:“春来了。”漫山遍野的绿意清新、明亮,无边的绿野中点缀着几朵害羞的野花,微风拂过也随着小草一起舞出春的柔美。几场细雨将一年的尘埃都洗净了,远处的绿叶折射出一片翠绿而耀眼的光芒,那泥土混着青草的气息夹带着雨的湿润扑面而来,清新而又醉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带着几许欢快的意味向世间撒下快乐、热情的种子,高山草原的寸寸绿意更加深邃了,从中更突显出一种沉稳的气息。那满池的荷花争相开放,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双色的荷花更是拼凑出一种别样的美。荷花的清香一丝丝沁人心脾,让人流连往返。毫无预告的倾盆大雨,将一切都淋湿了,透过这密密的银丝欣赏远处的山,突显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带着悲伤、凄凉如约而至,不曾言语一股哀伤就由心底漫出。火红的枫叶为我们诉说着一段凄美的爱情,随风飘落又如翩翩蝴蝶,美尽在不言中。秋的雨时长时短让人应接不暇,雨带来的清凉也透出几丝惆怅,我不禁伸出手去触摸,这雨丝却调皮地逃出我的指尖。秋的乐曲无声无息的落幕了。”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冬,一个纯洁的精灵,在世间飞舞旋转。美艳动人的梅花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静悄悄地绽放,幽静深远。洁白的雪花片片飘落,一个银白的世界呈现在眼前。它从不张扬,总是静谧的为人们制造惊喜,却不要求一点回报。冬,就没在这一切的惊喜。

美当然不止这一点点,细心去观察,总会发现这美的存在,无声无息,这点滴的美落入心间,让人忘不了,忘不了??

山西临汾市第一实验中学初二:流年倾城的笑容

…… …… 余下全文

篇八 :对于数学之美的理解和感悟

对于数学之美的理解和感悟

摘要:通过对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及数学特点的简要介绍,表达了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的对于数学之美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词:数学;数学文化;美

伽利略曾说过: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总是美的,数学是美的科学。

数学的美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探索之美,就是它指导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还有一个是应用之美,就是它指导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来源于生产,服务于生活,并不是空中楼阁。在古代埃及,尼罗河定期泛滥,重新丈量土地的需要发展了几何学;在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生产及天文观测的需要,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数学与社会文化始终是密切相关的。据说,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学园的门口挂着一块牌子,写着:“不懂几何的人不得入内。”柏拉图之后的两千多年,即19xx年12月,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在美国哈佛大学作了一次讲演,题为“数学与善”,认为只有人类的智力才能“从实例中抽象出某一类型东西来。可见,数学并不是一棵傲然孤立的大树。它是在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生活影响下生长起来的,同时它也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对人类文化的不同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要谈数学的美,就不得不先从数学的产生和发展讲起。数学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即来源于原始人捕获猎物和分配猎物、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计算时间和制造器皿等实践,并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数学经历了最初的,零碎的积累,而至今逐渐发展成熟,成为一门科学,其知识的运用已成为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马克思曾说过:“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境地。”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几乎所有的科学,包括化学,天文学,物理学,经济学等,都通过数学来提炼其严密的逻辑依据,并以数学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定律和公理等。比如:质能等价理论,爱因斯坦狭义相对

对于数学之美的理解和感悟

式的一部分,所以它才能被应用,才能指导实践,甚至预见某些现象和规律。比如:1844年英国的亚当斯利用引力定律和对天王星的观察资料,在海王星还没有被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之前就通过数学方法成功推算出这颗未知行星的轨道,预测了它的存在。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