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济南的冬天课后反思

济南的冬天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

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 …… 余下全文

篇二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赵远

课前反思

一、教学思路问题:

一篇文章,特别是“大家”的文章,可学之处很多,但不可都在一节课中都学完,也不能都学会,我读了十几遍都读书不懂的东西,不奢学生能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去读书懂,因此我决定我十几遍都读不懂的我也不讲。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问题: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因此品味语言、理解字词、学习句子,理解内容、领悟主旨、体会情感都是需要教学的内容,我选择了通过示例的方法教学字词,解析修辞方法,渗透对比写作手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内容,领悟主旨,体会情感。

课前预习作业我是想激起学生自主预习的想法,但又不给他们增加压力,让学生愉快地、高兴的在课堂上认识事物,学习语文知识。

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本节课是集体备课。

2、语文课教什么不是随便的,是要“依据体式,依据学情”来确定的,通过检测,重点教学生不会的而又想学会的。而不是教师会什么教什么,教师喜欢什么教什么。教师能教什么教什么,参考别人的东西可以,但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思维。

3、这样备一节课的时间可能长了点,但思路还是比较明确的。可能会有缺憾,但我愿意在这种缺憾中做无悔的追求。

课中反思

一、导入语中说自己家乡冬天寒冷的特点,学生开始只说冷。当我要求用四字词语概括时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作者姓名与字的特点同学们挖掘的不错。

二、过渡语比较少,显得比较唐突。

三、在讨论,交流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有段少了,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讨论完。在全班汇报环节,学生举手的人不是很多。说明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四、我在课堂上话比较多,不断地提醒学生,不敢大胆的放手。

五、由于时间关系,又匆匆进入了写作环节,只给了学生很少的时间写,就让学生读,明显的时间不够,可在这麽短的时间里同学们还是写出了不错的片段。这节课就这样结束了。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课后反思

我觉得在课有许多知识没有落实。有点延时,导致写作时只有部分同学写成,组内交流不充分,并且师生评价不是太到位。教学过程中缺少过渡语。

…… …… 余下全文

篇三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今天上《济南的冬天》一课,在学生独立思考并质疑环节,有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文章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能否单独成段?”

备课时我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见到有学生提出,我很高兴,因为说明她善于思考,确确实实在开动脑筋想问题。我当即发自内心地赞赏了一句:“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这个同学的脸上流露出一种因发现问题被肯定而产生的喜悦表情。

问题提出来了,我没有急于解答,因为已经有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即使没有同学举手,我也打算把问题先抛给他们。同学们争着回答——

“我认为可以独立成段。因为这句话如果单独成段,可以与文章开头形成一种总分总的结构。”

“很多文章都有用一句话来作为文章结尾的习惯。”

“马有失蹄,人有失足。作家老舍有可能会忽略小的细节,所以应该还是可以单独成段。”

“我认为不能单独成段。因为这句话与前文‘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衔接紧密。”

“‘蓝水晶’指的就是冬天的济南,因此‘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句话应该紧随其后,而不能割裂成另外一段。”

“老舍是那么著名的作家,在写文章的时候肯定都考虑到这个问题了,所以不应该单独成段。”

“??”

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同学与别人的意见大致差不多,有重复的地方;有些同学表述得不是很清楚,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有些同学还很激动,直接站起来驳斥对方的观点。我明显感觉到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激情被点燃了,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

这节课我预定的教学任务当然是没有完成,还有一个写作探究环节因没有时间而只好延迟到下一节课。但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本来就存在一个“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当课堂中出现有价值的资源时,

要善加利用,允许临时生成,按照课堂中当时的情况发展下去,而不是完全按照教师自己的教案一路宣讲,将学生宥于预设的轨道。学生质疑探究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以后,如果教师因担心过多地花费课堂时间而简单强制地掐灭它们,无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然也不可完全任由学生自由去发展,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起好适时引导和调控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四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一文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课本上的一篇散文。通过阅读这篇文章,陶冶了学生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他们发现美的眼力。《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用他丰富的联想,切深的感受、精致的语言,把济南的冬天的震撼人心的美,传达给了读者。作为一篇语言隽永优美、感情强烈真挚散文作品,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片断和词语,以达到感情上的共鸣。上完这节课后,我通过反思,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基本达成预设目标。

本节课设置了以下目标:1、知识和能力:通过情境体验来理解《济南的冬天》的内容,感知《济南的冬天》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理清思路,揣摩语言,发现语言表达的魅力;联系实际,多阅读,开阔视野。2、过程和方法:经历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过程;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发现自然美,热爱自然美。通过“快速读——思考读——探究读——拓展延伸”的这几个环节,有浅入深,有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对话”,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预设目标。

2、学生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本课的学习。 导入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冬天的景象,创设意境,感受情感,很好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在“思考读”——抓住“文眼”这一环节,主要了解学生经过自读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突出体现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主体性,调动学生阅读感知教材的主动性,培养其主体参与意识。在“思考读——把握‘形’美”和“探究读——探究‘神’美”这两个环节中,旨在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理,真正做到与作者共鸣,强调了学生从朗读中感悟,强调了自己的感悟与文本的关系。学生既能客观地说出自己的见解、看法,也能恰如其分地点评同学的意见;能诚恳地指出同学理解的不正确之处,也能接受同学善意的批评,这样的练习,把学生置身一种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辩论、置疑,能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学识风采,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

…… …… 余下全文

篇五 :《济南的冬天》教案和反思

济宁十五中青年教师磨课教案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李吉朋

教学目标

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准确;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在朗读中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课文选取了一个个独特的角度,描绘出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语言准确生动,充满了对济南的热爱之情。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品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中可以学生朗读、品味、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济南的冬天之美。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冬季之景的图片,问:同学们,你对冬天有何感受呢?

2、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同来欣赏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老舍是他的笔名,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二、展示任务,明确目标

1、朗读,探寻冬之美

2、品读,感受情之深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探寻冬之美

1、听读课文

强调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济南( ) 伦敦( )

)

)

)

) 镶上( 宽敞( 贮蓄( 澄清( ) 奇迹( 看护( 水藻( ) ) ) 髻儿(

2、思考问题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济南的冬天”的?分别写出了济南冬天的哪些特点?

3、了解背景

老舍先生为什么那么喜欢济南呢?

材料链接

老舍19xx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课文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时写的。出生在北京,又刚从英国回来的老舍,十分喜欢济南。他曾经这样说:“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按:1930~19xx年),我整整在济南住过四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了不少朋友??,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乐地休息??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 …… 余下全文

篇六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七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金秋之际能参加初中女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深感荣幸,同时也有些忐忑。《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老篇目,如何让老篇目上出新创意,使我一直冥思苦想。“语文老师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请回到文本,抓住语文的灵魂”受这句话的启发,我终于找到了文章的突破口,并能引领学生深入其中,领略作者文中涌动的温情,去发现那些寻常中的美。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最终确立通过“印象冬日”、“感受冬日”、“温情冬日”、“感受生活”四个环节,来实现听、说、读、写的训练,实现“知识渗透、语言运用、能力训练、情感陶冶”的教学策略,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给云大附中七年级的学生上了《济南的冬天》,因为我准备充分,再加上学生有极好的语文素养,让我的这节课有好几处亮点:

一、顺势而引——导课最宜自然,点击课堂的第一个兴奋点。

借班上课,课前未与学生见面,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学生拉近距离,打破陌生感,营造较和谐的教学氛围,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以“同学们很高兴在四季如春的昆明与大家见面??”,接着让学生来说“冬”,你印象中的冬是怎样的?最后引出“济南的冬天”,课伊始,情已生。

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心倾听。

通过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来“欣赏作者眼中的景,体会作者心中的情。”教师的范读,能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让学生“闭眼”、“静心”倾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已被老舍优美的文字带入优

美的意境中,老师起了很好的“桥梁”作用,把学生带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中,看到学生陶醉的倾听,我的目的达到了。

三、“形散神聚”品“温情”,上出了语文的味道。

品“温情”回归到文本之内,以语言品析为手段,由浅入深的挖掘语文的灵魂。让错误创造美丽,由“温情”引出“温晴”,通过“资料助读”、“文章语言”对作者的情感深度解剖,景的温情实则是人的温情。

通过寻找充满“温情”、“温晴”的句子,从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等方面进行剖析,体会“山”“雪”的“温情”时,学生踊跃发言,大胆解读文本,出现了课堂第二大兴奋点,学生精彩的回答,超出了我的设计,“山”的温情学生赏析了三处,“雪”的温情学生赏析了五处,这八处我着重讲了两处,“摇篮”与“竹篮”的区别,仿造句子“看吧,??好像??”,学生进行了较精彩的仿句展示。

…… …… 余下全文

篇八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刘祯辰 老舍不仅是小说大师,而且是一位写散文的行家。《济南的冬天》是他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济南的冬天在老舍充满爱意的笔下,是那么明媚、绚烂,无怪乎有人称《济南的冬天》是一幅恬淡明丽的春之图。老舍这篇千字文章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似春的冬季。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采用我校正在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主要有三步:第一步是“先学”,就是我们上课时先把自学指导,它包括学习内容,有时还有重点、难点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带着思考去看书,去学习,去活动,并且围绕本节课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开手让学生自学,不要怕他们学不会,也不要怕他们出问题。对照目标也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联想,这也是新的课标新的理念要求我们做到的。 第二步是“后教”,也就是老师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例题,找规律,以达到理解应用。

第三步是“当堂训练”,就是当堂完成练习,完成作业,通过先学后教掌握知识,必须要通过训练去强化,通过运用去巩固和提高,这样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形成学生的能力。

依据以上这种“三步”教学法, 并结合对校本作业课题思考,我对这篇课文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课前学生先学,自主完成预习作业;课堂学习先交流预习成果,再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然后针对学生学习难点——如何品味语言,进行指导点拔;课后作业设计了三道题,目的有两个:一是巩固课内知识,二是拓展延伸。

整堂课下来,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方法指导不够,格式化较严重,没有给学生更多发挥空间。由此,我想是因为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于是,对于如何品味语言,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我也有一些思考,我认为应重视以下三点: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