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幼儿园教育反思

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对不起”之后

户外活动分散游戏的时候,我突然听到小朋友的哭声,我一看原来是张智豪,我赶紧走过去,“孩子,怎么哭了?”他指着宁其顺,“宁其顺打我”“奥,他可能不是故意的”。我找到早已跑开的宁其顺,“你快跟张智豪去道歉”宁其顺笑嘻嘻的说“对不起”,张智豪边哭边说“没关系”,但没过几分钟,又有孩子来说“老师,宁其顺打我啦”,我再次找来宁其顺,“你怎么回事?老是打小朋友”, “对不起、没关系”问题貌似又解决了。

这件事引起我的思考,孩子之间发生矛盾了,一句“对不起”就能解决问题吗?孩子们好像已经把“对不起”当成了犯错误以后避免处罚的“法宝”,觉得只要说声“对不起”而另一个小朋友就一定会说“没关系”,接下来就没事了。我觉得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了,除了要让有错的孩子道歉以外,还要让他明白某些道理,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而且要让他逐渐学会在行动之前要多想想可能的后果,慢慢学会自律,减少侵犯他人行为的发生。

出现这样的情况,和老师处理幼儿矛盾时的方法有直接关系。我们普遍用的方法是: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就事论事,先批评引起事端的孩子,然后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该道歉的道歉,该玩的继续玩。其实我们只教会了幼儿说“对不起”,却没有教幼儿怎样才能不用说“对不起”。我们这样做不过是教会了孩子使用礼貌用语,而忽略了帮助孩子在交往中解决矛盾的能力。就这件事而言,宁其顺肯定知道抢玩具是不对的,但他还是抢了,这就说明他缺乏自律。缺乏自律的孩子才会常说“对不起”,因为他们做事前从不想后果。

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不会明白“对不起”只是对被侵犯者的精神安慰,说句“对不起”,只能代表自己已经认识到了错误,并愿意改正,但对对方造成的伤害仍然存在。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幼儿明白,说了“对不起”以后,事情不是结束了,接下来,该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我们可以把这种精神上的安慰转化成幼儿能够明白的具体行动上的安慰,让幼儿看得见,摸得到,便于执行。如让幼儿帮助对方揉揉被打的部位、擦擦眼泪等等。这样,幼儿通过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不仅有机会释放心中的愧疚,而且还可以让他们渐渐学会在行动之前多想想行为的后果,这样对孩子才更有教育意义,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律,从源头上防止矛盾的发生。

…… …… 余下全文

篇二 :对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行为观念的的几点反思

对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行为观念的的几点反思

作 者: 王 萍

工作单位:济南市长清区马山镇中心幼儿园

邮 编: 250304

电 话:155xxxxxxxx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为教师的教育观念、行为提供了指导思想,教师们仔细阅读深刻反省,立足自己的教育行为能与《纲要》中的教育观念相吻合,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将关注的焦点更多的放在自己身上,而忽视了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性,从而导致了教育行为与观念相脱节的现象。下面我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亲身经历的和看到的问题现象归并为三大方面,并一一列举,和大家一起反思。

一、对于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反思

对于美工课来讲,无论是绘画还是手工制作孩子们都喜欢去做,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表现,但是如果是公开课孩子们的这种“随心所欲”可能会得到些控制,要按老师的设计思路去走,于是便出现了以下情形:

情形1、在大班美工课《纸条变变变》中,因为这节课是新授课,所以孩子们一开始还比较感兴趣,积极参与,接下来是动手制作,当大部分幼儿已经完成,少数幼儿仍在继续时,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我按照教学计划开始下一个环节——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讲评,结果是没有完成的幼儿仍在继续做,导致其他幼儿也不能集中精力,跟随老师一起进行讲评,整节课以失败告终。

课后听课老师们说“这节课效果不好,课堂秩序差、乱,没有集中幼儿的精力,如果将讲评这一环节放在课下也许会好些”,但是如果去掉这一环节,我的这节课不就不完整了吗?为了自己的课完整一些,得到老师们的好评,而不去关注幼儿的反应,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让他们跟随老师的步伐走,这样做对吗?到底谁才是活动的主体?

情形2、在中班折纸《啄木鸟》一课中,因为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明显差异,所以在折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折的快,有的孩子折的慢,但是为了能更好的控制整个活动过程,让孩子们齐步走,当一名幼儿提前对我说“老师我折完啦”时,我告诉她“你先等会”,于是,在等的过程中,这个孩子坐在那里东看西看,完全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这个孩子与活动完全脱了节,在她看来“我已经会了,没什么了不起的”。就是因为老师的一个“等”字,让她对活动失去了兴趣、失去了参与的机会。

…… …… 余下全文

篇三 :幼儿园教师随笔反思

幼儿园教师随笔

在幼儿园里,每次快要到离园的时候,孩子们早早的就坐不住了。他们有的窃窃私语,有的伸长脖子向外张望,还有的交头接耳。每当这时,我经常和孩子们玩个小游戏,比如:击鼓传花,抢椅子等,孩子们都非常喜欢。

今天我看到孩子们的小手绢,忽然想起我们小时候特别爱玩的一个游戏——捉尾巴。就是把小手绢分别塞到两个小朋友的裤子里一个角,让小手绢垂下来,就成了尾巴,互相捉尾巴,谁先把对方的尾巴捉下来,自己的尾巴没有被捉就赢了。但我和孩子们把这个游戏一说,他们的热情马上高涨起来,开始了一对一的“PK”。随着我的一声令下,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他们两个都不简单,紧紧地抓住对方的衣服,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甚至连三十六计孩子们都用上了。

在我们的笑声中,时间过得真快,一会儿家长们来接孩子了,他们也被我们这热火朝天的气氛感染了,加入到拉拉队的行列。我们的心都跟着孩子回到了童年。一个老游戏,它的价值是这样的大,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和孩子们的心贴得更近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这似乎是农夫的写照,但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幼儿园生活,使我深刻的体会到幼儿园老师的真实写照,那便是“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让我知道自己责任的重大,或许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幼儿园老师有什么呀,整天哄着孩子玩就行了,有必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吗?试想想说这些话的人,如果把你的孩子交给一个不负责任,一无是处的老师,你高兴吗?你愿意吗?相信你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我:当然不愿意。我想,这或许就是幼儿园老师为什么那么忙的原因了吧,为了孩子我们每天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深知:“教师要给孩子一杯水,首先自己要储存一桶水”的道理,有人曾经问我:你们既然那么累,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份职业呢?我说:那是因为我们爱孩子,喜欢孩子,特别是看着自己教育培养出来的,从一个什么不懂,咿呀学语的孩子,经过自己的教育,变成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好孩子,相信这时候的老师,心里别提有多么的自豪,那些苦啊,累啊,在这个时候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所以,即使自己平常有烦躁,发牢骚的时候,但是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天真的笑脸,顿时所有的烦恼已抛之脑后,使自己更加有信心把这份值得骄傲的工作给做下去,甚至要做得更好。

…… …… 余下全文

篇四 :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与反思

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与反思

1、案例分析:没有朋友的孩子

案例描述:波波活泼聪明,反应灵敏,可一些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玩积木的时候要挑选自己喜欢的,站队的时候自己要当第一,游戏时要别人听他的指挥,要不他就在别人游戏时横冲直撞去捣乱,经常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有一次进行语言活动《说说我的好朋友》,他站起来很得意的说:“心元是我的好朋友,帅帅是我的好朋友,翔翔是我的好朋友……都是我的好朋友!”没想到翔翔立即站起来反对:“不是,我不做他的好朋友。”理由是波波经常在喝水的时候朝翔翔和其他小朋友身上吐水。接着又有几个孩子也声明自己不做波波的好朋友,有的说他抢积木,有的说他抢玩具,有的说他打小朋友……让他很尴尬。

案例分析:

1、通过案例中波波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在同伴交往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现在的幼儿中,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很少关心他人。在自己的兴趣和需

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出现一些不友好的甚至有攻击性的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等等。波波在同伴交往中不能够正确的运用交往的手段。比如与小朋友交流时音量往往太高太急,还有喜欢在与小朋友经常出现的一些带有粗鲁,冲撞行为的动作中取得游戏的快乐,而引起误会,但是他自己却浑然不觉。表现得较独断、任性、无礼。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无礼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2、波波在家庭中形成唯我独尊心理。除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宠爱之外,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爷爷溺爱着他。虽然家长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孩子入园前就会讲故事、背儿歌、数数,背三字经等,但是全家老少五口就这么一个小孩,不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娇惯,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任性霸道的性格。而家长对此也不是特别在意,觉得只要孩子聪明伶俐,健康活泼就好,更加纵然了波波的一些不良行为。

…… …… 余下全文

篇五 :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

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

摘要: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及幼儿发展本身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幼儿园中什么样的常规真正适合幼儿发展,如何引导幼儿由“要我怎么做”变成“我要怎么做”,却值得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深思。

关键词:常规 幼儿发展 自主

一、常规的内容及意义

常规就是需要经常遵守的规则和规定。一些学者对常规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认为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而有的则将“常规”视为规定,具体包括三方面含义:(1)遵守各种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及其顺序的规定;(2)遵守一日生活各环节具体制度规定;(3)遵守幼儿的一般行为规范的规定。显然常规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同时常规的建立也对幼儿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人认为常规发挥着三种作用:(1)常规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2)帮助幼儿学习在集体中生活;(3)维持班级活动的秩序;还有人认为通过常规培养,将道德教育同幼儿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不仅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激发良好的情绪,可促进他们对生活及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发展自律能力,学习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形成。从上述可以看出,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建立,无论对于班级保教秩序,还是对于幼儿发展自身,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二、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

不难发现,现有的探讨一般将常规教育看成是班级管理及教育的手段,较多关注其下面的积极意义。但在幼儿园中什么样的常规才算合理,什么样的常规真正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却值得幼儿教师深思。

1、一些常规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

只要去过幼儿园的人一定会看到许多老师在组织活动时整班幼儿整齐划一的小手放在小腿上坐好;体育游戏开始之前孩子们总是规规矩矩的站好听老师讲解游戏玩法。老师总是夸奖××小朋友,在活动中听指挥、不乱跑;也经常会批评××小朋友

…… …… 余下全文

篇六 :幼儿教育反思

孩子的行为所想到的

这天中午,小朋友的菜是鸳鸯肉,是孩子们喜欢吃的,好多孩子都能很快的吃完,井思源也是其中一个。用完餐漱口后就站在门口,靠在门边看别的孩子。忽然,他把两个手撑在两边的门框上,笑着看门外的孩子。这时,钱良淇刚好要往教室里走,见门被堵住了,就用身子往井思源身上撞。可是不管怎么用力,井思源就是不松手。而另一边的美慧也漱完口,要往教室里进。只见她走到门边伸出右手在井思源的左手上按了按,嘴里还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马上,井思源就把左手放了下来,让美慧进去了。钱良淇见了走到门边,伸出右手照美慧的样子在井思源的左手上按了按,同时嘴里也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井思源又立刻放开了左手让他进了教室。从上面的近乎“恶作剧”的情景中,可以看出孩子对游戏的渴望。虽然只是简单得不能简单的游戏规则,他们却玩得不亦乐乎。可能平时,我们看到井思源这样的孩子会立刻采用铁腕政策,将他压制,却不知这种主观的做法将孩子的创造天赋扼杀于无形。其实,幼儿在遇到困难时,通过自己的观察就会有所发现,待孩子体验到了这种成功,就容易保持他们喜欢探索,发现的兴趣。钱良淇没有通过而按了门铃的美慧则能很顺利的进来。故事中的井思源在毫无提示的情况下,将自己想象成一扇门,全然不在乎这在大人眼里可能是一个好笑的举动。不但重复着同种游戏同种规则,而且非常遵守游戏规则。不是按门铃的就不让进,这强烈的规则意识让我不得不为之叹服,真是不可思议。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只要用灵活的游戏方式一定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 …… 余下全文

篇七 :幼儿分享教育低效性问题的反思及启示

幼儿分享教育低效性问题的反思及启示

幼儿分享教育低效性问题的反思及启示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2015辽宁教师招聘最新招考资讯

分享是指个体自愿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行为。分享行为作为一种互惠性亲社会行为,对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个体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十多年来,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各地区积极主动地倡导分享教育。然而,由于分享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导致分享教育未能收获应有效果。因此,重申幼儿分享教育实施的价值、反思分享教育低效性原因、探索如何提高幼儿分享教育的有效性问题显得极为重要。

一、分享教育的价值

分享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实施对个体、国家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分享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完整儿童”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受到各国的重视,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儿童”。当前,这一教育观念已成为当今国际幼儿教育的共同理念。个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发展、认知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培养“完整儿童”的教育就是要促进儿童这三个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儿童分享观念、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分享教育的实施就是要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分享观念、培养儿童分享行为,进而促进培养“完整儿童”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分享教育的实施顺应了我国现实国情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需求

“中心化”是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表现为自我—他人关系认知过程中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处于此发展阶段的儿童从自我角度出发更多关注自我的需要和情感的满足,很难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和需求。与他人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儿童“去中心化”机能的获得,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关注他人需求。然而,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独生子女”现象已成为我国特有国情。儿童因缺少与兄弟姐妹之间共同生活的经历,加之隔代教育形成的溺爱等,导致儿童生活中习惯于独享一切、独霸一切,难以察觉到别人的感受和需求。这种环境使得儿童分享观念、分享行为发展的条件先天不足,分享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促进儿童人格健康的发展。

…… …… 余下全文

篇八 :教育随笔:让反思改进教育行为

教育随笔:让反思改进教育行为

教育随笔:让反思改进教育行为

自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之后,“反思”这个词在幼教界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放多元化的幼儿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都需要每位教师具备反思教学的能力,反思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一种专业素养。教育活动能否“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幼儿教师教育实践反思的重点。在园本教研活动中,我园要求教师写对教育活动进行反思,从而在反思中改进教育行为。发现教育反思对老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教师在反思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现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教师教育反思:

案例一 中班美术活动《可爱的小鸡》

今天美术活动课我让孩子们画“可爱的小鸡”。根据以往的习惯,我先请孩子们猜了一个谜语,然后在黑板上出示了我的范例。孩子们看到我那活泼可爱的小猫,不禁拍起了小手。接着我向孩子介绍并示范了小鸡的画法,并鼓励孩子们大胆地添画背景。很快,孩子们就忙活开了。我发现孩子们画的小鸡还蛮不错的,他们还给图画添上了漂亮的背景。然而高兴之余,我竟然发现孩子们画的小鸡方向几乎是千篇一律,形态也是一模一样。

我的反思:(1)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按照以往的教条和示范,注重技能的掌握,要求孩子画出来的画和范例一样形象好看。尽管我在活动中加上了创造性地画出画面背景的要求,在活动中孩子们也能较好地表现不同的背景。但孩子出现的千篇一律的小鸡形象足以反映我守旧的教育思想。(2)当孩子把范例的样式深深地刻印在脑子里以后,他自己的创造性思考便停滞了,千篇一律的模式画代替了孩子天真烂漫的想象。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也会随之降低,认为自己没有书本和同伴画得好。久而久之,倘若离开了范例、书本,他们就不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所看见的、听见的、体验到的东西了。

对反思的分析:这则反思,教师从记录到分析比较完善,也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在美术活动中的教育观念需要更新,需要注入孩子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而不能让美术活动呈现千篇一律的模板。但反思中只针对孩子出现的现象作了表象的浅析,没有对如何通过哪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进行分析,缺乏对活动中“有效性问题”的思考。如果教师能从如何采取相关的教学措施:如多给孩子准备不同姿态、不同侧面的形象,鼓励孩子学习一物多画的绘画技能、同时教师的范例作品突出一定的美感、经常让孩子欣赏一些富有创造性的艺术作品、丰富孩子的绘画经验、开展一些创造性的意愿画、主题画活动,让孩子在自由自在的涂画、创作中表现自己的创造性等方面进行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