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细细分析,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课前,对于这个教案,我觉得内容有点多,如果学生上课配合不好,很可能我设计的环节会耽误时间而导致课上不完。通过半学期的努力,根据我对我班同学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好。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很顺畅,包括中间的指导朗读环节,我觉得能让孩子充分地读从而理

解课文内容,最后不仅把课文学完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上完这节课,我很感谢同段组的老师给予的肯定和提出的宝贵的建议。这节课,让我从中收获许多,同时也发现自身的不足,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 …… 余下全文

篇二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们常常会由情入手来展开我们的教学。我抓住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情感线索来展开教学的。

首先由地震后,一群孩子的父母见到自己孩子所在的漂亮三层教学楼化为废墟之后的言行举止与阿曼达的父亲做比较入手。让孩子们感受到同样是对孩子的爱,但阿曼达的父亲更多了一分执着。

而后在探讨阿曼达的父亲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出父亲的执着,不顾一切。而这一连串的言行举止都缘于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在这部分教学中主要抓住了两个语段:

1、父亲不顾旁人的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

2、父亲不顾自己的身心俱疲,依旧执着地挖着。而这两部分的教学,我把他们紧紧的整合在一块来展开教学。

其次是第二个层面,这句话对阿曼达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个信念让阿曼达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镇定,关爱同学,确实了不起。

最后也便升华、理解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与信任。

不足之处就是朗读还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学生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腔调一个情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就比如在重点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一段的研读中,虽然我反复的引读,扣问,再读,但始终没有得到情感的升华。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没有让学生“用”起来,如果可以让学生给这位父亲颁颁奖,写写颁奖词儿,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用起来,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 …… 余下全文

篇三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xx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我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我把“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反思:

(一)教学思路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场景”。条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重点。“一条主线”就是感悟父亲的了不起。“两个场景就是”:一是别人劝阻父亲别挖的场景;二是父亲奋力挖掘38小时的场景。

(二)充分引导了孩子们读,让同学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时有层次感,有目的性。例如在重点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导孩子们读出父亲的累,然后通过想象写话,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读出感受。接着当学生明白父亲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永恒的承诺,有希望,又要同学们带着希望去读。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读,有评价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引读,齐读等形式,在层层推进的朗读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从学生的朗读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断升华。

(三)注重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我让学生边读边写批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段落去理解课文,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句子的对比,体会写作特点等语言文字训练,使课堂教学比较扎实有效。

(四)贯穿了读写结合,给学生们练笔的机会。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想象写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同学们更深地走进父亲,情不自禁地感动于父亲的了不起。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学时间紧,学生自学时间偏短,写话时间、交流感悟的时间也偏少。

(2)在教学中,我面带笑容,与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调不太协调 。

…… …… 余下全文

篇四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来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情景的感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加上我们这里的教学条件有限,因而我在教学之前就收集了关于地震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熟读课文。上课伊始,表演有关本次大地震的情景剧,教师谈话激情:“地震带给人类的无疑是巨大的灾难,然而在19xx年的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有一对父与子却为我们上演了感人的一幕,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对父与子呢?”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2、通过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其他人的话,并创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话“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一种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亲的坚定不移。

二、形象的感悟。

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避免了那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课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领悟,不断增强感悟能力。我一下子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语段,动之以情地读,动之以情地想,晓之以理地说,发自内心的写,无不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儿子的坚信不疑,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心灵的感动。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把视野放宽了,我想不仅让学生能感知到文中父与子的了不起,还要让他们在心灵上得到一种真正的感动,并由引发思考。于是我设计了

…… …… 余下全文

篇五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石井中心小学 洪玉草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为《爱》的一篇精读课文。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两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这样课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主要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和“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中的“了不起”这个词,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揣摩父亲心理活动,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 “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时,

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缝隙,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读写结合,落实“语用”目标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在“读写结合”上。教材只是个例子,“读”是为了“写”,也是让学生把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因此,我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及时地安排学生课后进行练笔。

…… …… 余下全文

篇六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细柳完小 殷静静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里面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来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情景的感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所以我就播放一段洛杉矶大地震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地震带给人们的上海市巨大的,调动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教师谈话激情:“地震带给人类的无疑是巨大的灾难,然而在19xx年的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有一对父与子却为我们上演了感人的一幕,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对父与子呢?”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顺势导入课题。

二、形象的感悟。

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避免了那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课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领悟,不断增强感悟能力。我一下子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语段,动之以情地读,动之以情

地想,晓之以理地说,发自内心的写,无不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儿子的坚信不疑,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拓展设计

教学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在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幸福的紧紧的拥抱在一起之后,他们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本课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1、学生读得不够,教师讲得太多了。

2、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充分。

…… …… 余下全文

篇七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

“25+15高效课堂”教后反思

渣津镇小学:周梦海

20xx年10月31日,在渣津镇中心小学举行了全县课改基地学校“25+15高效课堂”教学技能竞赛。俗话说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质量的关键是课堂,“25+15高效课堂”的模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教师必须关注课堂,决胜课堂,以明确的课堂目标、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次活动充分的让老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这次活动让我感受颇深,我从这五位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都很注重每一个小细节,这也正是我的课堂所欠缺的。另外,他们在课件的制作上也让我学到很多。同时我也认识到“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这五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从最真实、朴实、有针对性的情境出发;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都设计了小组探究环节,让学生参与,在体验中学习;全面关注学生的“学”,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益高起来”;用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吴以广老师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上课伊始就以一段视频的导入,成功的把学生带入到创设的情境中,但吴老师的整个课堂都显得很沉闷,老师的语调很低,可能是因为提早了上课时间,吴老师课堂的整体把握不够好,没有体现出“25+15高效课堂”模式。余昕老师的《母鸡》这堂课老师在小组学习展示交流这一块做得很不错,课件

中的图片符合孩子的兴趣,积极性很高,一个个发言都很踊跃,不足之处就是当堂训练环节老师没有作业展示,看不出学习效果。饶小红老师的《伯牙绝弦》设计得非常精彩,无论是课件设计,还是板书设计都可以看出饶老师花了很多的心思,衔接语言精炼、优美,但饶老师好像对教材不是很熟悉,整堂课都是对着稿子在念,很少和学生有眼神上的交流。冷艳老师上的也是《母鸡》,相对于我来说,这位老师的教学经验非常丰富,教态亲切自然,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给她增色不少,并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高,最为出彩的环节算的上最后的心型小组评价了,能激励小组合作,值得我学习,但冷老师在教学时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馈问题的总是一两个学生,课堂效果不够好。周芳琼老师的《卡罗纳》,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但周老师讲得过多,语言不够精炼,没有自学环节。总之这几堂课都非常精彩,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慢慢去消化。

…… …… 余下全文

篇八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

王团镇圆枣完全小学 买廷秀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反思:

(一)教学思路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场景”。条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重点。“一条主线”就是感悟父亲的了不起。“两个场景就是”:一是别人劝阻父亲别挖的场景;二是父亲奋力挖掘38小时的场景。

(二)充分引导了孩子们读,让同学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时有层次感,有目的性。例如在重点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导孩子们读出父亲的累,然后通过想象写话,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读出感受。接着当学生明白父亲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永恒的承诺,有希望,又要同学们带着希望去读。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读,有评价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引读,齐读等形式,在层层推进的朗读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从学生的朗读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断升华。

(三)注重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我让学生边读边写批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段落去理解课文,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句子的对比,体会写作特点等语言文字训练,使课堂教学比较扎实有效。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学时间紧,学生自学时间偏短,写话时间、交流感悟的时间也偏少。

(2)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带动起来。 1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