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梯形教学反思

梯形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孙爱英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逐步学会分析和综合的思考方法,发展合乎逻辑的思考能力;通过具体实例,在观察思考、操作和推理的活动中,使学生有意识地反思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严谨好学、自主探究、乐于合作的学习品质和理性精神。本节的教学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灵活运用。教学难点是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本节课是梯形的复习课,学生在初二、初三已经学习过,对定理的证明及梯形的题型中辅助线的添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自主复习中首先设计了考点链接,将梯形的相关知识点一一列举出来,课前热身中通过三条题目把梯形的有关辅助线融合在其中,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自行解决。自主复习中的题目课前批改掉,学生有疑问的可以相互讨论,老师在课上只针对典型问题作点拨。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品质。当堂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复习效果,便于教师课后有针对性的布置课后作业,对复习不到边的地方进行补救,进一步提高复习效果。

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复习方法合理,让学生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思想。教学中追求实效,强化方法的引导。简单问题学生直接回答结果,较复杂的问题老师突出注意点。多给学生创造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进行的很顺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极高。

…… …… 余下全文

篇二 :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认识梯形》 教学反思

在今年的教学开放月中,我讲了《认识梯形》一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梯形及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对于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

相对来说这一课教学内容较多,但实际教学时还是比较顺手的,因为有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作铺垫,学习过程也与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过程相类似,先做梯形,比较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认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最后做练习。教学时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梯形的特征。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紧扣教材中的问题进行,通过对比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特征。在最后的教学中,有意安排了一些通过折、拼、剪等图形之间转换的操作活动,我想这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提供了方法上的帮助。

整个过程也较流畅,学生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困难,通过画、折、剪、拼等形式边做边学,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动手分、动手剪,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较单一,这样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一些很有创造性的想法,也降低了孩子们思考的积极性。这节课上,我也注意了这点,但是自己也感觉到自己的评价缺乏感染力,这点是需要在

以后教学中多注意的,需要向有经验的老师多请教。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之间开展评价,而并不只是简单的:“你同意吗?”“对不对?”

设计的教学内容太多以至于每个环节都很匆忙,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不应面面俱到,要有重点。抓住重点、难点进行突破。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实行弹性教学,在本节课未能充分进行的环节移到练习课上加以延伸。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练,力求使每一节课更高效。

…… …… 余下全文

篇三 :梯形的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梯形》的教学反思

教者:郑运英

结合初中数学新教材的特点,我校数学组一直探索“前摄学习”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所谓“前摄学习”,就是引导学生摆脱以往的对数学概念的简单识记,对例题的简单模仿和对习题的简单操练,以数学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各层次的预习来感受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和发现来解决问题。

这节课内容是八年级几何第二十一章第三节梯形的第一堂课,在等腰梯形之前。梯形问题最关键的是辅助线的合理添加,学生初步接触梯形,如何使他们能够自己积极主动探索突破这一难点,是我这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本节课重点围绕“如何合理添加辅助线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一主题展开,先通过“预习-评价报告”使学生对梯形概念、图形的转化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让他们感觉新知识并不陌生。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自主地参与讨论和分析问题,并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最终得出结论。不仅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分享与合作、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在教学中,我先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图形引出梯形的定义,并由学生介绍梯形的有关概念。我们学习平行四边形时,通常会通过添加辅助线转化为三角形, 那么我们能否将梯形通过合理添加辅助线,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图形?(让学生交流讨论后学生展示自己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并说明辅助线添加后将梯形转化为怎样的图形)

在例题处理上, 我以题组训练的方式出现。从学生熟悉的一个图形出发,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对该题目的分析和证明,老师在中间又可以把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做些复习和回顾。在熟悉图形的基础上,注重图形中所隐含的其它结论。让学生学会不要用孤立的眼光去看一道题,而是要学会去观察出结论之间的相互联系,能用联系的眼光去解决新的问题。这是几何学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思维跳跃的部分。进行几何题基本条件的变更,及一题的多种添加辅助线方法证明,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同时也在告知学生:几何的学习是永无止尽的,希望同学们学习几何不要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道道题,而是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上完课后,我发觉自己在教学上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 …… 余下全文

篇四 :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课题    认识梯形         2-2    课时

…… …… 余下全文

篇五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梯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我结合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 设计了“联系生活,初步感知梯形——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动手操作,深入了解梯形”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通过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如何导才到位,是这节课重点需要注意的。在教学中,我主要结合以下几点来做: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节课由“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导入,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最后梯形出现时,很多学生没能认出,这样就不自觉地引起了他们的疑问:这是什么图形?这样就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要了解梯形,了解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欲望。

在做图形之前,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设计了一个在学具袋里找梯形的环节,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对梯形进行一次再认,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个做图形的环节。

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素材。

  如何让他们真正动脑、动手呢?于是除了课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准备了正方形纸、长方形纸、三角形等,这样,看到与课本上不同的东西,更能激起孩子的探索、创造欲。在课堂上,学生用这些材料确实做出了不同的梯形。更有孩子用三角形做出了梯形,虽然“你是怎样折的”,学生讲得不是很到位,浪费了些时间,但我认为这很真实,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就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

  三、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个问题。

  在“试一试”中,在学生自己独立学习上底、下底和高之后,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答案,而是请一位学生上来边指边说:上底是……下底是……,这样,既有了认识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巩固。在汇报第二个直角梯形时,我问:“为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使学生在以往三角形学习的旧知上,更明确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条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这条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时学生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 …… 余下全文

篇六 :初中数学“梯形”教学反思

《梯形》教学反思

我在备《梯形》这节课时,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和我校的“合作为主、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摆脱以往的对数学概念的简单识记,对例题的简单模仿和对习题的简单操练,以数学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各层次的预习来感受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和发现来解决问题。

这节课内容是在等腰梯形之前。梯形问题最关键的是辅助线的合理添加,学生初步接触梯形,如何使他们能够自己积极主动探索突破这一难点,是我这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本节课重点围绕“如何合理添加辅助线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一主题展开,先通过“预习-评价报告”使学生对梯形概念、图形的转化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让他们感觉新知识并不陌生。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自主地参与讨论和分析问题,并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最终得出结论。不仅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分享与合作、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在教学中,我先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图形引出梯形的定义,并由学生介绍梯形的有关概念。我们学习平行四边形时,通常会通过添加辅助线转化为三角形, 那么我们能否将梯形通过合理添加辅助线,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图形?(让学生交流讨论后学生展示自己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并说明辅助线添加后将梯形转化为怎样的图形)

在例题处理上, 我以题组训练的方式出现。从学生熟悉的一个图形出发,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对该题目的分析和证明,老师在中间又可以把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做些复习和回顾。在熟悉图形的基础上,注重图形中所隐含的其它结论。让学生学会不要用孤立的眼光去看一道题,而是要学会去观察出结论之间的相互联系,能用联系的眼光去解决新的问题。这是几何学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思维跳跃的部分。进行几何题基本条件的变更,及一题的多种添加辅助线方法证明,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同时也在告知学生:几何的学习是永无止尽的,希望同学们学习几何不要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道道题,而是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 …… 余下全文

篇七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连江附小 钱少燕

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梯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我结合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 设计了“联系生活,初步感知梯形——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动手操作,深入了解梯形”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通过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如何导才到位,是这节课重点需要注意的。在教学中,我主要结合以下几点来做: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节课由“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导入,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最后梯形出现时,很多学生没能认出,这样就不自觉地引起了他们的疑问:这是什么图形?这样就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要了解梯形,了解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欲望。

在做图形之前,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设计了一个在学具袋里找梯形的环节,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对梯形进行一次再认,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个做图形的环节。

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素材。

如何让他们真正动脑、动手呢?于是除了课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准备了正方形纸、长方形纸、三角形等,这样,看到与课本上不同的东西,更能激起孩子的探索、创造欲。在课堂上,学生用这些材料确实做出了不同的梯形。更有孩子用三角形做出了梯形,虽然“你是怎样折的”,学生讲得不是很到位,浪费了些时间,但我认为这很真实,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就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

在这一环节学生说想出了很多做梯形的方法,有的想用拼,有的想用画,有的想用折……,对于学生的这些“意外”的想法我在课上没有很好加以引导利用。课后,我想,如果让学生脱离开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这些材料,让他们自己动脑想一想,他们是不是会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呢?

…… …… 余下全文

篇八 :梯形二教学反思

《梯形》二教学反思

山西闻喜中学附属初中 赵枫

梯形〈二〉上完后,我突然觉得这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特别高涨,下课时脸上都带着满意的笑容。甚至班上的一个后来转入的学生一向学习比较怠慢,却能够主动站在讲台上,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尽管有些步骤有漏洞,但他的这份精神几乎感染了每一个人。

静静地想一想,这堂课我提前并没有刻意地去怎么安排,因为恰好前一天脚受伤了,一晚上疼得连觉都没有睡好,好像天亮才刚刚睡着,早上还得无奈地一瘸一拐,带着惺忪的眼睛走上讲台。

课堂上我给了学生5分钟的自学时间,然后抽学生口答“议一议”的三个问题。当回答第三个问题的时候,王佳蓉同学也不知是紧张还是不会,回答中出现了两个错误。然后我让其他学生找问题,有学生说听不懂她的解答,这时有个女生举手完整地说出了她的一个错误,“她说因为四边形ABCD是梯形,所以∠B=∠C,这个结论题上已知条件有,而不能由梯形推出来。”我听后觉得这位同学大胆发言很正确便表示了肯定并且大加表扬了她。在我的提示下,同学们又很快找出了她的第二个问题,在证明∠DEC=∠C时,直接由已知条件DE∥AB得到,而不应该由□ABCD得到DE∥AB,得到∠DEC=∠B,再由AD∥BE,再得到∠ADE=∠DEC,再等量代换得到∠DEC=∠C。这样会绕了很大的弯路。

接下来我联系随堂练习的第一题,考查了等腰梯形判别的应用。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我说认为是等腰梯形的请举手,大概有一半同学举手。这时,我让学生选出了两名代表发言。结果朱依涛同学代表队把理由阐述得非常清楚,我又作了适当的点拨,这两个内角是同一条腰上时应该是互补的,不可能相等;是对角时,此时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与已知条件梯形相反;是同一个底上两个内角,那么这个梯形一定是等腰梯形。我又作了补充说,如果问“有两个内角是70°的四边形一定是等腰梯形,那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也不一定是梯形。”这时另一个代表队也表示认可,没有异议。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