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诗经》教学反思

回环复沓、一咏三叹读出文章百般滋味河南省安阳市东南营小学 崔慧 喜爱观摩名师教学的老师会发现,名师的课堂上常恰到好处设计了回环复沓、一咏三叹的引读。复沓指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句群。一咏三叹指重章叠句、反复咏叹。这种引读以朗读的形式引导、启发、指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反复揣摩语言形式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阅读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从以下几个角度设计复沓引读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感情范读激起学生情感积淀

教学《秋思》一诗时,因为学生阅历浅在阅读中无法体会游子的羁旅之思。正在困顿时,我突发灵感,先用语言叙述深秋落叶纷纷的寂寥肃杀引学生入境,然后分别用希冀、惆怅、悲伤的三种语气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这句诗,学生竟饱含情感、不点自通的用不同语气跟读出诗的下句“行人临发又开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出了作者希冀信件能带给家人他的祝福和因思念亲友而愁肠百结还有因长期不能与亲人相见而无比悲伤的情怀。在老师的引读启发下,学生还诵读出了作者不能尽孝家人的自责,独在异乡的凄凉,对家人的挂念??学生在一咏三叹的诵读中真正体会到了作者写诗时的“意万重”。教师各种情味的范读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内核,唤起了学生的情感积淀,丰盈了文本,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感。 2 提炼学生想象为精彩引语,引生入境悟情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在父亲艰难挖掘的36 小时里会发生哪些情形?学生脑海中出现了爆炸、余震、塌方的情形和父亲手指磨破鲜血淋漓等细节。我将学生的想象提炼为引语:师:大地晃动、瓦砾飞溅,父亲却埋头挖掘。

他挖了———生跟读“8 小时、12 小时??到处都是血迹”。师:父亲嘴唇干裂、腹内空空依然埋头挖掘———生跟读;师:父亲手指磨烂,胳膊划伤仍然埋头挖掘———生跟读。老师将学生的想象提炼为引语,学生反复“跟读”,在诵读声中,一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牢固定格在学生的心中。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诗经教学反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有许多很优美的诗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诗经》两首教学反思

《诗经》两首教学反思

本次微型课展示虽然已经结束有一个星期了,但其他老师出色的表现依然在我的脑海中浮,他们简练的教学语言,自然从容的教态,深入浅出的教学内容,别具风格的教学设计都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在这次活动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当然自己在这次展示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不足,现做一简要的反思。

一、 诗歌要反复诵读,读出感情,读出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些诗句无不在强调诵读的重要性。对于现在以成绩定胜负,以升学为目标的高中生来说,诵读似乎已经离他们的学习生活越来越远了,所以此时如何保证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压力下诗意地学习,诵读便显得愈加重要了。对于《诗经》这部古典诗歌而言,更要学生多读,可以是齐读、默读,朗读、带感情读、速读。而就我的这节课而言,这一点做的还是不够好,老师还是总想给学生讲太多,放不开手。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会逐渐加强诵读。

二、 教学设计切忌面面俱到

一节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诗歌所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丰富的内容便成了老师教学设计的重点。但就我在展示课时的的确确犯了面面俱到的禁忌,我把《氓》和《采薇》都在课堂中做了展示,但都是浮于表面,不够深入。看似什么都讲到了,其实相当于什么都没讲。在回到学校以后我又对整个教学设计做了全面的整改,希望能有教学效果能有所改观。

三、 问题设计和老师的指导要具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是讲求技巧的,如果设计不合理,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的情况,有时还可能造成学生不知道老师的问题方向,从而导致课堂脱离教学目标。比如在《氓》的问题设计中,我就有这样一个问题:请找出体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关键词?(用诗中的关键词句),有很多同学都在第二章中找到了“泣涕涟涟”、“载笑载言”。其实这两句都是女主人公感情的一种表现,更深一层的便是“耽”,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引导。

四、 注重课堂的每一个细节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诗经》两首教学反思

《诗经》两首教学反思

延津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周勤玲 本次微型课展示虽然已经结束有一个星期了,但其他老师出色的表现依然在我的脑海中浮,他们简练的教学语言,自然从容的教态,深入浅出的教学内容,别具风格的教学设计都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在这次活动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当然自己在这次展示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不足,现做一简要的反思。

一、 诗歌要反复诵读,读出感情,读出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些诗句无不在强调诵读的重要性。对于现在以成绩定胜负,以升学为目标的高中生来说,诵读似乎已经离他们的学习生活越来越远了,所以此时如何保证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压力下诗意地学习,诵读便显得愈加重要了。对于《诗经》这部古典诗歌而言,更要学生多读,可以是齐读、默读,朗读、带感情读、速读。而就我的这节课而言,这一点做的还是不够好,老师还是总想给学生讲太多,放不开手。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会逐渐加强诵读。

二、 教学设计切忌面面俱到

一节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诗歌所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丰富的内容便成了老师教学设计的重点。但就我在展示课时的的确确犯了面面俱到的禁忌,我把《氓》和《采薇》都在课堂中做了展示,但都是浮于表面,不够深入。看似什么都讲到了,其实相当于什么都没讲。在回到学校以后我又对整个教学设计做了全面的整改,希望能有教学效果能有所改观。

三、 问题设计和老师的指导要具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是讲求技巧的,如果设计不合理,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的情况,有时还可能造成学生不知道老师的问题方向,从而导致课堂脱离教学目标。比如在《氓》的问题设计中,我就有这样一个问题:请找出体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关键词?(用诗中的关键词句),有很多同学都在第二章中找到了“泣涕涟涟”、“载笑载言”。其实这两句都是女主人公感情的一种表现,更深一层的便是“耽”,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引导。

…… …… 余下全文

篇五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诗经》教学反思洛阳幼儿师范学校赵付州

《诗经·卫风·氓》教学反思

洛阳幼儿师范学校 赵付州

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我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同学们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对知识进行彻底、有效的掌握。这节课教学过程中优点主要是:教学环节紧凑、完整;师生互动好,课堂气氛活跃;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比较。但同时我也有自己的缺点,主要是没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引导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教师,必须有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并用最大容量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自己的课堂,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进而从美感感受中感到趣味。

正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服从者。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而是站在与文本作者平等地位上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启发和培养学生朴素的同情与悲悯情怀。

充分重视学生的预习环节,学生能够与老师在了解课文以及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展开充分讨论和交流,形成思想的碰撞和共鸣。学生在理解和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颖而有深度的见解,争取充分利用这样自然生成的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更多帮助。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手段,通过朗读、听录音、自读,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让学生去获取美感,陶冶情操;直观地把知识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去体会女主人公是怎样经过恋爱,结婚到离婚。恋爱时的幸福,结婚后的痛苦,离婚后的悲惨。经过这一切后,觉醒的女主人公义无反顾的离开了二三其德的“氓”。同时教育学生,现在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虽大大提高,但男女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度的把握。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散读、朗读、等多种方式,在诵读中感悟《诗经》民歌质朴的语言风格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自学中整体感知女主人公从结婚、婚变到决绝,从少女到弃妇的不幸遭遇。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诗经.氓》教学与反思

《诗经.氓》教学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导入

爱情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古今文人墨客喜欢表现的一个主题。但是更多的文章在表现着爱情的美好,有相爱之人的相互思念,有相互倾诉爱慕之请。少有诗文描写婚变。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卫风 氓》的女主人去了解她的婚变过程。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 指表现内容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比、兴指的是《诗经》表现手法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二)、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三)、情节

《氓》是一首叙事诗。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诗经两首教学反思

诗经两首教学反思

篇一:诗经两首>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亮点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手法学生很容易理解,学生的朗读效果好。又用优美的《在水一方》设置情境,课堂气氛好。教师在课堂扮演的是领路人的角色,要引领学生学会品析诗歌,发掘文本的现实意义也就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遵循学习诗歌的要求,从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及结构美三个层面层层深入剖析,使学生学会鉴赏诗歌。

《诗经》这样的文字较为古奥,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功底又浅,所以对诗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时课堂也显得散乱问题分析

《蒹葭》代表了《诗经》的及高水平,课前准备要充分,不要打无把握之仗,教师的畏首畏尾必定引起学生的拘谨。

再教的设想广泛借鉴别人的长处,阅读相关文章,学习《诗经》的系统介绍,了解创造背景,听取同组各位老师的意见,对授课内容做恰当调整,强调朗读,进行对比阅读,还要适当向外拓展延伸。

篇二:诗经两首教学反思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多美的词,多美的句??上完这节课,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点:首先,诗经不同于一般的古代诗歌,有些句子,字词的读音早已消失了,所以学生的预习就显得格外重要; 其次,爱情诗让学生感觉不太好表达。学生对于诗歌的意境理解了,琅琅书生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已经,但是,或许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不能够自由发挥,尤其是男生,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很拘谨; 再次,课堂容量太大。这堂课的设计课型是比较阅读课,是想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得出诗歌欣赏的鉴赏点,同时归纳出诗经的主要语言特点。假如,学生预习充分的话,这种比较特殊的思路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通过这节课,我真正明白了,还课堂于学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学生的潜质远超乎我们的想像。

本堂课以朗读教学为主,通过多次的朗读,学生体会了诗中的画面美,揣摩透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了解了《诗经》诗歌的复沓手法。不足之处是淡化了字词含义的理解,这有可能影响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原因是在备课之前对学生的古汉语知识水平的过高估计。由此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知识水平应该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不能单纯地凭自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怎么教都可以。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