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及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

汕头市达濠第三中学 邱传东

师:同学们,大家请看一个实验(实验器材:一个生鸡蛋,一杯400ml清水和一杯400ml饱和盐水):生鸡蛋放进清水中,鸡蛋怎么样了?

生(合):鸡蛋下沉。

师:生鸡蛋放进盐水中,大家观察鸡蛋又怎么样了? 生(合):上浮。

师:为什么同一个鸡蛋放进不同的两杯水中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呢?(学生沉思一会儿)这是因为:清水的浮力小于鸡蛋的重力,所以鸡蛋下沉;盐水的密度增大(比清水大),使得浮力大于鸡蛋的重力,所以鸡蛋上浮。因此,要获取新知识、新理论,必须通过实验得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就是主要论述实验精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板书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师:首先,大家一起来了解作者——丁肇中(出示幻灯片,学生边看教师边介绍)。

师:课前大家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丁肇( )中 彷徨( ) ...

生1:丁肇( zhào )中 .

生2:彷徨( páng huáng ) ..

师:解释下列词语:?彷徨?、?齐家?、?袖手旁观?、?不知所措?。

生3: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何处去。

生4:齐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治理好。

生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或协助。

生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师:好。接着,请大家一起来理解课题:哪位同学来说说,?在《大

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生: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师:?格物?和?致知?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 师:在《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跟今天丁教授所说的目的和含

义会不会一样?

生:不会。

师:那么,作者所说的真正?格物致知?的意义又是什么?请大家勾

画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

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

…… …… 余下全文

篇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反思

依安县新发中学 曹广文

在学习活动中,既有个人的准备、活动,又有学生小组的准备、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格物致知就是要学习知识,创新发挥。

…… …… 余下全文

篇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

2、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4、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树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往往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动手能力。这就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鉴于此,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向我们提出了忠告。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格物致知”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文题既是标题,又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xx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xx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xx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xx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xx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xx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xx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xx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

3、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有点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 余下全文

篇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是一个演讲词单元。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并且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科学、社会、人生等的有益启示,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文是丁肇中一个报告中的一个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现实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本文主要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言准确。

(二)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中,首先应在学生读课文时找出阐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引导学生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其次再让学生找出为了阐明观点作者所摆出的几个事实,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辨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体会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说理的表达效果;第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反观自我,培养实验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我将利用1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 …… 余下全文

篇五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点:1、议论文三要素在本课的体现。

2、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

教学难点:1、编写本文的结构提纲。

2、对文中难句的理解。

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请一学生讲《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师小结:“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脱离实际。下面,我们就学习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他告诉我们科学发明创造应当靠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丁肇中----(点学生介绍)

三、检测预习:

1、生翻开这课的《导与练》,师找四名学生上台写出“基点梳理)1—4的答案,鼓励学生提出另外的生字难词,师生共同点评纠正。

2、师补充:根据所给内容在课文中找出相应词语写在括号里。(师说生答,师把词板书在黑板上。)

A、形容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一帆风顺 )

B、置身于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袖手旁观 )

C、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不知所措 )

D、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 )

E、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彷徨 )

四、感知文本:点生按座次朗读课文,一人一段,要求:不能添读、漏读、错读,声音要宏亮,吐词要清楚;读完后师找学生点评。

五、巩固铺垫:师生一起回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同学们可结合课文后边方框里的文字回答)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

2、什么是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3、怎样理解论据呢?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它又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 …… 余下全文

篇六 :示范教案(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材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认识,从传统教育入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实验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敢于怀疑求真,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本文思路灵活有序,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平实严谨,灵活地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娓娓道来亲切有味,现身说法少说教气,给人很多启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观、修身、齐家、诚意、正心”等词语。

2.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能力目标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及效果。

突破方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努力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初步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标出论证方法,体验论证效果。勾画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先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再共同探讨交流解决。

难点

1.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做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突破方法:设计语文活动:格物致知离你并不遥远。重读《绿色蝈蝈》,回忆《昆虫记》的内容,并结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两篇文章,亮出你的观点。不要让学生觉得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很遥远,法布尔观察绿色蝈蝈那么亲切,离我们那么近。让学生在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的同时,也树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你也能成为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 …… 余下全文

篇七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一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在各方面都体现了这类议论文的特色。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论述。

文章一开始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不妨在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确立课文的学习重点:一是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二是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以及对于中国教育更新观念、顺应国际潮流的企盼。应引导学生在这几方面获得启示,受到教益。

二、学习目标

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继续培养圈点勾画的自读习惯。

【设计意图: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初中学习的第四学期,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根据新教材阅读能力培养的这一要求,确定了以上学习目标。】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齐背《为人民服务》第二段和“八荣八耻”。

2.《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践行了“八荣八耻”的第几条?(2,告诉我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我们的校训体现了“八荣八耻”的另外一条。你知道我们学校的校训是什么吗?你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么?你能说说它是什么意思么?

…… …… 余下全文

篇八 :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 新人教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三、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xx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xx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xx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xx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xx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四、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ǎng)

(2)讨论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1

…… …… 余下全文